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喝茶,並不是因為茶能解藥
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喝茶,因為茶是能解藥的。之所以茶給人能解藥的印象,大概是因為「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這句話,以及因這句話衍生而出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傳說。
中藥與藥湯
傳說中的神農為了人類的健康選擇適合的草藥,親身嘗驗百草,捨身試毒,一天之內遇到七十二種毒物,直到嘗到了茶葉才解除了身上的毒性。傳說終究只是傳說,雖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發現茶葉能生津止渴、清利頭目、提神醒腦等,現代研究茶葉能減低心腦血管發病及死亡風險,降低膽固醇和血壓、提高免疫力、抗壓力和抗焦慮、減肥瘦身等,但是並沒有實驗表明其具有解除毒性的作用。
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
在實際中,喝一些中藥的或服用某些西藥的同時不能喝茶,是因為茶裡含有鞣酸,鞣酸會和某些藥物中的蛋白質、生物鹼、某些金屬離子等成分結合,生成不溶性的沉澱,影響有效活性成分的吸收,並不是因為茶能解毒從而解除藥性。
茶
所以,只有在喝含有蛋白質、生物鹼、金屬離子等成分的中藥或西藥時,例如在用補益類的中藥、含鐵高的中西藥、黃連素等生物鹼類藥物時,儘量避免同時喝茶,可以隔開2個小時左右再喝,而且建議任何時候都不要喝濃茶。
有一些中藥在製作或服用過程中,需要有茶的加入
在元代御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記載了一道枸杞茶的做法,先用雀舌茶在碾子裡面碾碎,稱之為「溲碾子」,然後去掉雀舌茶不用,再把洗淨焙乾後的枸杞子在碾子裡磨成粉末,製得枸杞茶。這樣的製作方法中雖有綠茶的加入,但更多像是借用一下茶葉的清香,而在中藥方劑中有一個成方,叫做「川芎茶調散」,藥如其名,在服用過程中必須用上茶清,即茶湯送服。
川芎茶調散早在《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有所記載,功能疏散外風,用於外感風邪導致的頭痛,主要症狀有,頭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怕冷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等。
川芎茶調散,用於外感風邪導致的頭痛
川芎茶調散是散劑,藥味並不太多,薄荷葉(不見火)240克 ,川芎、荊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辛去蘆30克),防風(去蘆)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如上共八味藥(臨床應用中會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藥味的調整加減),研為細末,每次用6克,吃完飯以後用茶湯調合了藥末喝下。
除了《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川芎茶調散外,在《奇效良方》、《局方》、《銀海精微》、《醫學心悟》中均有名為川芎茶調散的方劑,其藥材組成和功能主治各有所不同,但服用的方法都是:需要用茶湯送服。
所以,並不是服用任何中藥都不能喝茶,一些中藥需以清茶為引,在用一些清利頭目、發散風熱的中藥的同時,適度喝茶反而有助益作用。
中藥小知識
在《中國藥典》中的川芎茶調散本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細辛30g、防風45g、薄荷240g、荊芥120g、甘草60g,如上八味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每五年修訂一次
功能是疏風止痛,用於風邪頭痛,或有惡寒,發熱,鼻塞。
服用方法:飯後清茶衝服,一次3~6g,一日2次。需要注意的是孕婦慎服。
《中國藥典》是現行的製藥規範,即是說,藥店裡的成藥「川芎茶調散」都是按照《中國藥典》的製作方法按照一定的規範操製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