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多了南腔北調,咱還是最愛這兩句京腔

2020-12-25 騰訊網

本文約4000字,預計閱讀時間為12分鐘

俗話說:一口京腔,兩句皮黃,三餐佳饌,四季衣裳。概括了北京人的生活。尤其是這京腔京韻,走到哪兒都那麼招人稀罕,用現如今的話講叫「辨識度高」。不知道您有沒有這種體驗:在熱鬧的大街上,茲要是有一句京腔,立馬就得四處尋麼:說話這主兒,口兒正啊!

那您有沒有想過,什麼算北京話呢?北京話招人待見,一方面是因為那是咱的「鄉音」,是咱到哪兒都忘不了的故鄉情,另一方面,北京話音準、大氣、貼近生活等等特點,也讓它獨具魅力。上世紀50年代,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啟儒二位的《北京話》算是講了個通透,現如今那些個網傳的吞音、含糊、討巧的所謂「北京話」,您啊,瞧個樂兒也就得了。

北京話的一大特點就是生動形象。例如北京話裡將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沒有辦法統稱為「掰不開鑷子」,鑷子只有掰開才能使用,掰不開就沒法用。還有一句話叫做「急得轉磨」,也是形容人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無目的地轉來轉去的樣子。

《駱駝祥子》裡有這樣的一句話:「這些人時常為一塊錢急著紅著眼轉磨,就是有人借給他們一塊當兩塊算,他們也得伸手接著。」在何遲的一篇相聲裡,有「把我哥哥急的直在屋裡轉磨磨兒」的話,兩個磨字疊用。

電影《駱駝祥子》海報

北京話裡形容某人不善辭令,沒有口才,稱之為「沒嘴的葫蘆」。老舍的小說《離婚》中有一段話:「張大哥笑了,『老李,你看那個小媳婦,沒出嫁的時候,真是個沒嘴的葫蘆,一句整話也說不出來;看現在,小梆子似的,剛出嫁不到一年,不到一年!』」

北京話裡說某人窮,一個錢也沒有為「鏰子兒沒有」,「鏰子」原指清末的一種無孔小銅錢,後來指「鋼鏰兒」,即小硬幣。

北京話形容某人心裡有點害怕叫做「肝兒顫」,這種害怕往往是因為不摸底,沒把握引起的,而不是大的恐懼。個別時候也有直用「肝兒顫」字面上的意思,形容人凍得直打哆嗦。

比喻錢財有借無還叫「放鷹」,過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喜歡玩鷹,有些沒有馴熟的鷹放出去後再也不見飛回來,所以有此比喻。比如《駱駝祥子》裡寫到:「不能拿錢打水上飄兒,幹什麼說什麼,這需要眼光,手段,小心,潑辣,好不至於都放了鷹。」

清末民初,北京養鷹的旗人子弟。北京話「放鷹」、「熬鷹」都跟他們有關

還有句老北京話叫「打油飛」,是形容某人整天無目的地瞎逛,沒個準地方落腳,這句話在《駱駝祥子》裡也有:「像你這樣老實巴交的,安安頓頓的在這兒混些日子,總比滿天打油飛強。」

北京人說某人「揣著明白裝糊塗」,也就是「裝糊塗」的意思,「明白」本不是物件,無法也無須「揣」在懷裡,「揣著明白」實際上是指「心裡明白」,用了一個「揣」字,就將心理活動虛擬為形體動作了。

北京話的第二個特點是幽默,「幽默」與「諷刺」的不同之處在於:「幽默」比較委婉曲折,不像「諷刺」一樣直露、尖銳,聽話的人要琢磨一下才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是老北京人,可能根本就聽不明白話裡的意思。

例如北京人把不實在、糊弄人的事稱之為「湯兒事」。老舍的小說《我這一輩子》裡有一段話:「在這群不夠本的人們裡活著,就是個對付勁兒,別講究什麼真事兒,我算看明白了。還有個好字眼,別忘了:『湯兒事』。」原來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娶媳婦熬東瓜——湯兒事,娶媳婦設婚宴招待親友,本應上八碟八碗,不上山珍海味,起碼也得上雞鴨魚肉,可是有那麼一位吝嗇鬼卻上了一盆東瓜湯,你說這不是糊弄人嗎?於是就有了「湯兒事」這個詞。

還有「貓兒膩」這個詞,是個極土的北京話語詞。但是使用範圍很廣,生命力也很強,直到現在,許多北京人還經常使用。例如清末小說《春阿氏》裡就有「橫豎這案裡總有貓兒膩」的話。當代作家鄧友梅的小說《煙壺》裡也有一句話:「誰還幹這個呀!當官的懂得這裡的貓兒膩。」

「貓兒膩」的本意應為「隱私」。《北京土語辭典》中提及「現在多指曖昧之事,隱蔽之事。」《國語辭典》解釋為「陰謀,隱私,不正當之事。」近年來還有表示「壞事,惡行」的意思,與「個人隱私」已有了距離,有的學者認為「貓兒膩」是從回族語「馬兒密」轉化而來,「馬兒密」是「事故由兒」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貓兒膩」本應寫作「貓兒溺」,即「貓尿」,據說貓撒尿之後常用爪子將尿跡蓋上一層浮土,所以北京人以此比喻隱私或小陰謀。

晚晴,街頭變戲法的藝人。這一行就是靠「貓兒膩」娛樂大眾

北京話裡還有一句「哩格兒楞」,恐怕會讓外地人聽不懂,例如「少跟我來這哩格兒愣!」「哩格兒愣」的意思是「花言巧語」,「油嘴滑舌」。過去北京人愛唱京戲,京戲唱腔開始時有京胡等樂器演奏的「板頭」,唱腔中間也有「過門」,這類過門往往挺長,曲調委婉,繞來繞去,所以北京人就用「哩格兒愣」比喻某些人的花言巧語。

晚晴戲班子裡的「樂隊」。北京話不少元素跟京劇和曲藝都有淵源

還有「平地摳餅」,是曲藝、雜技藝人的行話。他們的表演場地就是露天的一塊平地,要用白粉劃一個圈,作為表演場地的界限,藝人們將此比喻為一塊畫餅,也比喻為一口鍋,就憑著這塊平地混飯吃。所以「平地摳餅」就有「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硬要起發出物質財富」的意思,也就是「白手起家」的意思。例如《天橋演藝》裡有這麼一句:「你們爺兒仨要在天橋兒平地摳餅,求六爺說句話,準行。」現在因為沒有撂地的藝人了,所以不大有人說了。

晚晴在天橋賣藝維生的藝人。這一行都是窮苦人家,說是「平地摳餅」真是一點兒不為過

北京話的幽默感最大的體現之處在於「嘲諷」或者「自嘲」,說白了就是損人,再直白點兒就是「罵人不帶髒字兒」。有人說北京人損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話說去,對方不但沒聽明白,還得來一句:您這話真有水平!

北京話的第三個特點是謙虛有禮。例如北京話中有個第三人稱「他」的敬語,念作「怹(tān)」,普通話裡沒有這個詞,今天的北京人也確實不用這個詞,大概全中國的方言裡也沒有第三人稱的敬詞。第二人稱的「您」至今北京人還經常用,大概是因為第二人就在現場,必須對之表示出尊敬的態度,而第三人不在場,敬詞就免了。

老北京人說話確實特別客氣,向人要東西,不直接說「要」,而說「尋」。尋的東西大多是針頭線腦等小東西。飯館裡堂倌問顧客「您添幾碗飯?」而不能說「您要幾碗飯?」否則會使顧客產生誤會,「你把我當成要飯的(乞丐)啦?」

過去老北京人恭維別人愛說「您聖明」,「聖明」大致相當於「英明」,在封建社會,這個詞基本上只有對皇帝才能用,「皇上聖明,臣罪當誅」嘛,但在清末民初,北京人將「聖明」二字大詞小用了。例如:「你老人家有什麼不聖明。聖明不過老爺。」但是也有反語,虛情假意的。例如話劇《茶館》裡王掌柜的一段話:「您聖明,我這兒現在光包後面的夥食,不再賣飯,也還沒開張,別說十斤大餅,一斤也交不出啊!」

于是之先生飾演的老裕泰掌柜的一角,那真是絕了!

過去北京人稱呼他人為「某某爺」(僅限男性),稱呼老人為老太爺,稱呼成年人則是採用「姓氏加排行加爺」的辦法,例如「趙大爺」、「常四爺」、「丁二爺」,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姓氏、排行,則稱呼「這位爺」。推而廣之,連幾歲的小男孩也稱之為「小少爺」。

推而廣之,當代北京人管能說會道的人叫「侃爺」,管蹬平板三輪車的人叫「板兒爺」,管倒騰小買賣的人叫「倒兒爺」。所謂「爺」用在這些地方,已經不是尊稱,而是戲謔、調侃了。推而廣之,現如今全國人民都流行「爺文化」,但哪位爺也不如北京爺這麼有範兒。

這三位,代表了大多數的「北京爺」

北京話也有缺點,其中之一就是囉嗦,著名相聲表演大師侯寶林在相聲《戲劇與方言》裡列舉了河南話、上海話、山東話、精練的北京話和囉嗦的北京土話在同一件事(夜間如廁)上面的實例,結論是河南話最簡練,上海話次之,山東話又次之,精練的北京話再次之,最囉嗦的是北京土話。相聲大師馬季說過一個相聲小段《打電話》,裡面的主人公也是一個說話非常囉嗦的北京人。

北京人愛聽評書,評書藝術的特點是細膩,但也難免囉嗦,有一件軼事為證:評書大王雙厚坪有一次在某書館說《水滸》,有一位每天必到的老聽眾,因為有公事要去外地出差,半個月之後才能回來。他正為聽上不《水滸》悶悶不樂。雙厚坪得知後忙向他解釋:「您儘管從容治公,半月後您來書館,管保耽誤不了聽書。」

評書大師連闊如先生

此時正說到武松殺嫂,邀請了酒、色、財、氣四鄰作證。此後半個月內,雙厚坪海闊天空,酒字由大酒缸談到各大飯莊的旨酒佳餚,李太白醉草嚇蠻書,楊貴妃醉酒,魯智深醉打山門,真是舌吐蓮花,口若懸河,色、財、氣等也是連說帶議,極盡鋪張之能事。一連十餘日,雙厚坪清淡娓娓,直到那位老聽客回到北京,來到茶館,雙厚坪的說書藝術是高超的,但為了迎合聽眾的口味,也確實是在那裡東拉西扯。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

許多北京人平時閒著沒事,惟有把悠悠歲月消磨在書館和茶館裡。聽書的人雖然哪個階層的都有,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閒人。普通勞動者很少去聽書,花錢不說,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的閒工夫。上層社會中的忙人也沒工夫聽書,倒是那些閒散慣了的八旗子弟,到了民國時期,已經沒有鐵桿莊稼可吃,卻仍然聽書唱曲,悠哉遊哉,相互之間寒暄應酬,語言囉嗦也是必然的。

北京話不僅包含著生活智慧,也蘊含著北京人的生活情趣。無冬歷夏,胡同口響起那一陣嘈雜的京味兒,就知道:到家了……

相關焦點

  • 京腔夾屎腔——中文夾外文
    書影京腔夾屎腔文/葉超英董橋很有學問,看的書多,其文也有獨特的韻味。但有一點令人很不喜歡:行文的時候,不時夾雜的幾個外語單詞;有時還是一段外文。如此做法,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炫耀:你看我水平多高?學貫中西!可是,有學問的也不是用這種方式體現的,炫耀學問似乎也不須炫耀外文。有此同感的不止我一個,揚州作家孫香我在一篇叫《嘴巴乾淨點》的文章中對董橋的做法頗有微詞:在梁文道的《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一書中,對董橋有個訪談。
  • 北京人用「京腔」說英語能有多搞笑?
    「不是吧,應該是sēi挨畝O吧。」「國貿是北京的sēi幣弟嗎?」「是啊,一起去欸嘍威買包吧!」「今兒在大望路的挨s尅屁見面可以嗎?」「好啊,我zhèi衣服要換加大號,叉挨lě。」
  • ——《南腔北調》|2019讀 27
    Dove的讀書筆記《南腔北調——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我是在無意中發現這本《南腔北調——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在一次京東圖書滿減活動中湊單買來的。網絡上關於作者的信息不多。可以在「一席」上搜到作者的一部視頻——《一席 鄭子寧:南腔北調》REC語言的時代性3最近我在閱讀另外一套書——講述美國上世紀中期歷史的《光榮與夢想》。
  • 花粥的《出山》是寫給誰的,驚豔的京腔又到底是誰唱的
    出身於民謠組織麻油葉的「女流氓」花粥,為了賺錢一年創作了幾十首作品而被親切的稱為「高產的母豬」,18年9月份就提前發布了這首原本定於年底才上傳的作品《出山》。粉絲們都調侃道花大爺最近一定又沒網費了。這首歌剛一發布熱度就超過了之前的《紙短情長》《一腔詩意餵了狗》,如果說《盜將行》像是一條惡犬撞亂了聽眾的心弦,那《出山》真的就像有一人一犬和一幫市井小混混在打架。這首歌是花粥和勝娚(王勝男)合唱的,兩人的風格不僅很搭 驚豔的是中間竟然有一段「京腔」。
  • 家書房 ▏《南腔北調》: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
    >家 書 房時間:2019年04月09日地點:家書房(中國計生協微信公眾號專欄)書架:好書推薦《南腔北調——為什麼南方多江,北方多河?《南腔北調: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是一部打破個人思維模式,追尋民族失落歷史,探求家國意識邏輯的挑戰讀者智識邊界之書。鄭子寧以共時的現代漢語方言為經,橫觀漢語方言與民族文化傳承的現實全景,發散式闡明了凝聚於其中的文化偏見;以歷時的古代漢語嬗變為緯,縱覽中國語言與傳統的歷史面貌,系統性揭示了遮蔽於其下的文化記憶。
  • 俗語「南腔北調」,我國有八大方言,你說哪一種?
    『南腔北調』在原來,其實指的是戲曲,指南北方的戲曲有著不同的腔調。那到了現在,『南腔北調』則是用來形容南北各地的各種方言。我們知道,在秦朝古人終於想辦法把文字給統一了,但是在口語上,也就是大家說話的口音,卻沒有做到統一,所以,各種各樣的方言幾千來都是倔強地「各說各話」。
  • 《芝麻胡同》還原了老北京四合院點滴,地道京腔獲盛讚
    年代劇《芝麻胡同》昨晚登陸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雙臺聯播,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上線。流暢的劇情、純正的京腔京韻和京味兒十足的民俗風物一下子抓住了觀眾,劇中老北京百姓有裡有面、有滋有味的百態人生讓人看得過癮,原汁原味還原了「胡同」、「四合院」的生活點滴。
  • 中國我愛你——聽東華理工花式告白種花家
    中國我愛你——聽東華理工花式告白種花家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
  • 「原創」鄧梅:用南腔北調,講朝秦暮楚的事兒
    原創作者:鄧 梅圖文編輯:阿拉善文化藝術傳媒用南腔北調,講朝秦暮楚的事兒外出旅遊,每到一個景點,總想知道此景點的前世今生,而聽導遊的講解,無疑是最便捷的途徑。讓我聽的最認真的一次,莫過於遊覽漫川關明清街時導遊的講解,這是因為導遊提到的幾個關鍵詞:湖北,武漢,漢口、漢陽觸動了我的軟肋,它讓那漸行漸遠的鄉愁又飄在眼前,家鄉的味道是那樣的濃烈,我想知道一切與家鄉有關的事。感謝商洛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商州作協主席王衛民先生的盛情邀請,參加商州區文聯、作協舉辦的採風等系列活動,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 彭于晏在內地拍這麼多戲,為什麼還是說不好普通話?
    我們先把結論放在最前面:香港人學普通話比臺灣人學普通話更容易。香港地區的人普遍說的是粵語,這種語言早在秦王朝滅亡之後就已經形成。它由中原雅言和廣西、廣東一帶本土民族的語言結合而成,這一結合導致粵語聲調比標普還多。
  • 為什麼人們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如果,我們是善於溝通的人,就會跟和善的、最愛的人去溝通,訴說自己心裡的痛楚,以此得到安慰。但如果,我們不善於溝通,又恰好處於有火氣的狀態,自然而然地就將脾氣給了最愛的人。因為只有在最愛的人面前,我們才能夠「肆無忌憚」,才能夠做最真實的自己。
  • 真的不想聽「還是第一版好!」,咱能不能有點兒有溝通?
    不過還是需要看你的訴求是什麼,當然,若果僅僅只是為了那不多不少的工資,能夠滿足自己物質上的需求,你當然可以這麼做。 2 #我只看結果,我又不懂#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一種經歷,你這個方案不行,拿回去重做;你這張圖不好,拿回去改一下;你這篇文案差點意思,拿回去修改一下,最後,換來的是這樣一句話:「我還是覺得第一版要好一點」
  • 南腔北調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南腔北調,南、北:指一個國家的南方、北方;腔:語調。形容口音不純;說話夾雜各地方言;也可泛指各地方言。出自:清 趙翼《簷曝雜記 慶典》:「每數十步間一戲臺,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近義詞有:北調南腔,反義詞有:字正腔圓,南腔北調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口音不純。南腔北調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南腔北調(nán qiāng běi diào)成語釋義:南、北:指一個國家的南方、北方;腔:語調。
  • 抱著最愛的姑娘,聽落日下的飛車
    非常喜歡它的調子,曾經形容它說,如果歌也能擬人,那它就是我會選擇去愛去共度餘生的一個人,完完全全就是我最愛的那個樣子,它會讓我想到開著車在塵土飛揚的曠野公路上行駛,在海岸逐浪,或是沉悶陰鬱但炎熱的夏天末尾。想和這首歌結婚。
  • 電視劇什剎海的取景地在哪裡 滿滿京腔京韻京城美食
    什剎海取景地電視劇《什剎海》已經開播了,這部電視劇還是很吸引人的,不僅僅有一眾演技派演員加持,劇情也很有意思。《什剎海》是在哪裡拍的,這部劇的幕後信息你知道嗎?《什剎海》已經於7月10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該劇京味十足,開播後就備受好評。
  • 是什麼造就了生死不得的南腔北調人徐渭
    且聽璞澈君慢慢向大家道來。大家都知道青藤是中國繪畫潑墨大寫意的豐碑式創始人,是一位有名的畫家,但其實,他不僅僅只是一位畫家而已,他還是文學家、書法家、戲曲家,而且還是一位軍事家。徐渭,明代漢族人,家住紹興府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
  • 史上最懶詩人,一生只寫兩句詩卻成千古絕唱,就憑這兩句卻做了官
    史上最懶詩人,一生只寫兩句詩卻成千古絕唱,就憑這兩句卻做了官。我們知道有「唐詩宋詞」之稱,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所以有「唐詩三百首」之稱。唐朝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出過詩聖杜甫, 詩仙李白,詩鬼李賀。
  • 黃子韜寫給粉絲的歌有多甜,看這兩句歌詞就明白,網友:酸成檸檬
    自從《夜空中最閃亮的星》正式開播後,作為男主角的黃子韜就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當然啦,韜韜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有什麼新動態出現自會引起討論。例如他為此劇特意創作的這首《好不好》,發行至今深得年輕網友的追捧,甚至是直接添加到循環播放的行列中。由此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歌聲吸引並選擇路轉粉。
  • 這家小店被稱為北京「最好吃」的蘭州牛肉麵,咱嘗嘗到底怎麼樣
    今天說到蘭州牛肉麵,咱上次寫過一家不像樣的——右安門拉麵,甭管是從環境、味道、服務態度來說,我認為都是墊底的,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火。最近呢,我又聽說了一家,說是全北京最好吃的拉麵,還沒有「之一」!那我就必須得過去了!這就是咱們今天的主角——有禮有面
  • 心理學家:你越說,孩子越不會聽,因為你少說了這兩句話
    無論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還是與長輩尤其是父母相處時,他們都會表現出「不服」: 面對同齡人的質疑,會用盡一切方式去證明自己出眾;面對父母及老師的管教,他們會體現出不耐煩以及行為上的反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處於初高中階段的孩子會讓父母非常頭疼,甚至到了無法正常交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