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為什麼要吃手,為什麼拿到什麼啃什麼?昨天的文章裡已經講過。那麼這時候大人可以怎麼做來支持到孩子?
隨著孩子長到一歲多,為什麼他們會哪裡不平往哪走?我們繼續來看。
(這系列連載為李躍兒老師上半年一次直播的內容,本文為連載第二篇。)
連載1:無論民族、階級、有錢沒錢,人類的嬰兒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你把一個他能抓住的物質遞給他的時候,他就會把這個物質塞給嘴裡去啃。
孩子第一個學習行為就是用嘴巴,所以當他能夠把手順利地塞進嘴巴,開始吃手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那麼我們就把生活中可以拿到的自然的東西提供給孩子去啃。
注意嘍,「自然的東西」,而不是人造的各種塑料玩具。
你想想我們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曲裡拐彎的塑料玩具,孩子看上去也在啃,但是每個塑料玩具啃到的感覺都差不多。
01 提供自然的東西給孩子
那我們看一看,這是一個核桃,有凹凸起伏,有硬硬的稜,有細細的紋路。孩子用嘴巴啃到這個核桃的時候,他的嘴唇是那麼敏感,來到世間第一次嘴唇碰到除了乳頭和他的手指頭以外不同的東西,這個核桃所提供的豐富的刺激會不會使得他的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
孩子會拿到一個東西在各個地方去啃,他不會只啃一個地方。當他的嘴巴在這個核桃上各個地方啃的時候,你又告訴他說這是「核桃」,你的孩子就會把嘴巴啃到一個核桃的感覺跟「核桃」這個詞配對,把那種感覺定義為「核桃」,這才是真正的將來能夠聽懂別人說「核桃」,腦子chua的出現核桃形象的一個基礎信息。
而大腦在收集這個信息的時候,大腦的工作能力就發展了,這就是你孩子將來上學用來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
那我們看,還有一個棗。如果是很敏感的話,聞到這個棗的味道跟核桃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李躍兒老師此次直播畫面)
手摸到棗的感覺涼涼的、光滑的,這個地方還有個坑坑,還有個小揪揪,感覺完全不同,自然生命成長的東西不會像人造的塑料那樣摸上去到處都一樣的、沒有生命的感覺。
我們再來看這個番茄,它跟棗又不一樣,它比較柔軟。有的地方是軟的,也許孩子用牙床能夠把它啃破一點點,那麼就有一點點的味道留在孩子嘴裡,你想想這個刺激,跟塑料比一比。
所以說,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安慰奶嘴塞到孩子嘴裡,孩子也每天在吸每天在啃,但是他的大腦神經元有沒有獲得豐富的發展呢?沒有啊!
這麼好的一個機會,蒼天給到我們這麼好的一個讓孩子發展大腦的機會,我們竟然就這樣給浪費掉了。我認為這或許是人類最大的浪費,我們浪費的是一個孩子的「發展」機會。
02 提供三個物品,習慣化後漸進更替
那給孩子提供物質來啃的時候,每次差不多給三個東西,對孩子來說就很多了。
孩子一般每次會選一個東西去啃,當啃了一段時間,他就不要這個東西了,我們叫做「習慣化」了。
人類對所有的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都會習慣化,習慣化以後就視而不見了,不要這個東西了,然後呢,孩子就會再選一個新的東西。
如果你準備的這三個東西孩子都已經習慣化了,你看到孩子不再選它了,不再感興趣了,怎麼辦?
就在這三個東西裡頭拿掉兩個,注意嘍,拿掉兩個再換上兩個。
孩子拿到一個杯子,他就會去啃這個杯子所有的地方。這個時候你告訴孩子「杯子」,那孩子對杯子的認識絕對不是你拿到圖片、閃卡所給到的。
注意嘍,給到圖片和閃卡只是一個平面的杯子,這跟孩子用手拿著、用嘴巴全部把這個杯子都啃遍了之後大腦所認識的杯子,是不是一樣的?而且在大腦裡面所發生的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跟只看圖片的孩子肯定不同。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都知道,6歲之前人類發展起來的大腦裡頭的知識叫做「直接經驗」,這個直接經驗是用來支持到6歲之後當人們說「哇,我曾經有個心愛的杯子」,你的孩子腦子裡chua的就出現了他曾經接觸過的杯子。
這個杯子絕對不是一個圖片或者是一個字,而是他用他的靈魂感知到的杯子。這就是帶有情感的、帶有感受的、帶有體驗的一個知識。而很多家長以為知識是別人告訴你的,你記住就是知識,那種知識是假牙假髮是不好用的,並且它不能夠幫助你的大腦成長起創造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
基本上在孩子兩歲之內,他發現一個新的東西,他不確定這個東西是什麼的時候,他都會先送給嘴巴去啃一下,然後再決定拿它怎麼辦,尤其是口的敏感期,六個月之前,他們會抓到什麼東西都去啃。那像這樣的珠子很容易掉到嗓子裡把孩子卡住了,所以你提供給孩子的東西一定是比他的嘴巴大的、他不會整個塞到嘴裡、不會咽下去的東西。
我們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的生活材料基本上就是孩子的工作材料。在孩子口的敏感期的時候,你可以找到家裡所有可以啃的東西給它(當然,不是一下子全給)。因為孩子首先是生活在一個家裡,作為一個「人」,孩子首先應該學習的是生活的能力,所以呢他們從小就拿著生活的用品去玩,隨著慢慢長大,他們就逐漸學習怎樣去使用這些工具。
當孩子練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那麼孩子的大腦是不是又進一步學習使用工具的能力了?這是不是將來邏輯呀、心理活動的基礎,都包含在裡面了?
這是全世界那些教育的發達國家已經做了上百年的事情,但是我們大多數家長都還不知道。我們不能管孩子這樣的行為只叫做玩耍,因為他不是玩耍,他是為了學習、為了發展他自己,所以我們叫做「工作」。
(李躍兒芭學園豆丁班孩子們工作場景)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到三歲了給孩子教唐詩、教1234567才叫教育,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發展就需要教育了。
那我們回顧一下前面講的。孩子剛出生到一兩個月主要是建立安全感,我們叫做「體外孕期」。兩個月之後孩子基本就開始吃手,等他吃手熟練了,就把物質介紹給他。各種物體可以放在一個託盤裡,放在他的面前,供他去選擇。
一般不要給一堆,因為一堆他不知道該拿哪個,他心就亂了。
而且呢在一段時間裡每天給的就這三樣,過一段時間,他不要了不選了,再換掉兩個,留下一個舊的。因為人類的安全感在於跟舊有的經驗有一點點交錯,就是來一個新東西的話我能用舊有的經驗來套上它一點點,同時又有點新的。所以給孩子換工作材料的時候,一定留下舊有工作材料的一部分,再換掉一部分。
那這個「口的敏感期」,我們就先說到這兒。
03 給孩子抓飯吃/學習用勺子把飯送到嘴裡的機會
接下來呢,孩子六個月左右到達「口的敏感期」的高峰,緊接著七個月八個月九個月,到九個月左右孩子就開始進入到「手的敏感期」。有的孩子可能八個月就開始,這裡要注意,敏感期是交錯的,不是絕對的一個結束另外一個才開始。
你會發現,孩子這時候,第一開始認生了,認生是孩子智慧發展的一個現象。第二呢,你給孩子餵飯的時候,孩子總是要自己搶勺子搶碗。
很多大人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吃,「奶奶給你餵」,或者是「媽媽給你餵」,不要搶碗,要的是讓孩子乾淨,吃完飯哪兒都乾乾淨淨。你不知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的整個過程也是在幫助他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呀。
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看這是稀飯,你的孩子從出生已經來到家裡生活了八九個月,他觸摸到的床單、被罩、媽媽的身體和家裡其他的東西,都跟這個稀飯是不同的。你把稀飯盛到碗裡,這樣給到孩子。
把勺子也給到孩子,飯也給到他,那孩子就可能手伸進去就抓。你想想他的手捏到這個飯的時候,手上的那種感覺,作為一個靈魂那麼敏感的孩子是不是特別的刺激?
當孩子感覺到特別刺激,你會看到孩子的臉那個片刻好像懵懵的呆呆的,手就在碗裡呱唧呱唧呱唧捏,這個時候看著臉懵懵的發呆的實際上就是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的時候。
把飯給到孩子,讓他去「玩」,他是不是就抓著吃了。抓著吃抓夠了以後,有一天,他就開始拿著勺子,開始練習用勺子。
我們曾經跟拍三個小寶寶,從他們出生就開始拍攝,整整跟了將近六年。我們拍到孩子從把這個勺子的飯全倒在身上,到吃到這個勺子的把,到最後終於用手捧著勺子把飯吃到嘴裡的整個發展過程,哇太震撼了。
而這一切,如果我們幹涉了孩子,餵了孩子,孩子就沒有,孩子將來如何能夠熱愛工作熱愛學習呢?他對學習的熱愛和成就感,正是通過此刻他練習使用勺子在抓稀飯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使得他對工作這麼熱愛,對做事情這麼熱愛。
那緊接著手的敏感期是什麼呢?就是「腿和腳的敏感期」。
(
敏感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往往交錯重疊,不是說一個開始了前一個時期的行為就絕對沒有了。
如果把「敏感期」刻板僵化認識,反而會阻礙我們看到眼前活生生的孩子,例如認為「過了幾個月就不應該再有某個行為了,孩子怎麼還有」。孩子的發展是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的過程。)
04 懂得孩子為什麼「哪不平往哪走」
到了腿和腳的敏感期,一歲多的時候,孩子要下來走路。一個孩子可能要走很久,有的時候他能走40多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然後奇怪的就是哪不乾淨他往哪走,哪不平往哪走。
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彎著腰扶著他,覺得累極了,是吧。累得不行了就一把把他抱起來,把他抱在懷裡我們跟別人聊天,東張西望,多舒服啊,而且還能保證他安全。
但是呢,孩子在這個腿和腳的敏感期,都像我剛才講的口和手的敏感期一樣,他是通過來自腿、腳神經的敏感的感受,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元在連接。
而這個時候,不知道誰發明的,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穿上有滋滋響的笛子的鞋,讓他的腳在踩到不同的、軟的硬的光滑的疙裡疙瘩的東西的時候,滋滋響去幹擾他的大腦專注地去感受踩到東西的感覺。我每次在哪個地方聽到滋滋響的鞋聲,真的心裡難受,在想我們大人們在幹嘛。
這種鞋在孩子走路時會發出尖利的響聲,打亂孩子對腿的感受和周圍事物的觀察,使孩子心煩意亂。有時這種內心的不舒服會導致孩子要求媽媽抱,而不願意再去探索來自腿的感覺。
當孩子處在腿的敏感期的時候,你最好帶著他去有坑坑窪窪的土地的地方、有臺階的地方、有草皮的地方,有水泥地的地方……
給他穿一個比較薄的鞋底的鞋子,這樣呢,讓他的腿、腳很好地去感受不同的路面,去為由自己的腿腳把自己帶到想去的地方而歡喜,孩子的大腦就會很好地去發展。
那麼接下來到兩歲左右,孩子對空間發生濃厚的興趣,有一些工作可以介紹給孩子,我們下一篇再講。
(本文為連載第二篇,未完待續)
李躍兒老師著作
識別圖中二維碼便捷購買
「躍兒學堂」APP裡有李躍兒老師主講的『隔代養育』和『關鍵期關鍵幫助』,後者為免費課程。可在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躍兒學堂APP,收聽收看。
課程有音頻視頻兩種模式,隨您所選,365天循環回放。『隔代養育』課程購買諮詢請微信聯繫「躍兒學堂小助手」,微信號yueerxuetang1
無論民族、階級、有錢沒錢,人類的嬰兒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學習不專注,怎麼破
這個時候,媽媽請不要衝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