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的不只是一顆核桃

2020-11-05 李躍兒

嬰兒為什麼要吃手,為什麼拿到什麼啃什麼?昨天的文章裡已經講過。那麼這時候大人可以怎麼做來支持到孩子?

隨著孩子長到一歲多,為什麼他們會哪裡不平往哪走?我們繼續來看。

這系列連載為李躍兒老師上半年一次直播的內容,本文為連載第二篇。)

連載1:無論民族、階級、有錢沒錢,人類的嬰兒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你把一個他能抓住的物質遞給他的時候,他就會把這個物質塞給嘴裡去啃。

孩子第一個學習行為就是用嘴巴,所以當他能夠把手順利地塞進嘴巴,開始吃手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那麼我們就把生活中可以拿到的自然的東西提供給孩子去啃。

注意嘍,「自然的東西」,而不是人造的各種塑料玩具。

你想想我們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曲裡拐彎的塑料玩具,孩子看上去也在啃,但是每個塑料玩具啃到的感覺都差不多。

01 提供自然東西給孩子

那我們看一看,這是一個核桃,有凹凸起伏,有硬硬的稜,有細細的紋路。孩子用嘴巴啃到這個核桃的時候,他的嘴唇是那麼敏感,來到世間第一次嘴唇碰到除了乳頭和他的手指頭以外不同的東西,這個核桃所提供的豐富的刺激會不會使得他的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

孩子會拿到一個東西在各個地方去啃,他不會只啃一個地方。當他的嘴巴在這個核桃上各個地方啃的時候,你又告訴他說這是「核桃」,你的孩子就會把嘴巴啃到一個核桃的感覺跟「核桃」這個詞配對,把那種感覺定義為「核桃」,這才是真正的將來能夠聽懂別人說「核桃」,腦子chua的出現核桃形象的一個基礎信息。

而大腦在收集這個信息的時候,大腦的工作能力就發展了,這就是你孩子將來上學用來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

那我們看,還有一個棗。如果是很敏感的話,聞到這個棗的味道跟核桃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李躍兒老師此次直播畫面)

手摸到棗的感覺涼涼的、光滑的,這個地方還有個坑坑,還有個小揪揪,感覺完全不同,自然生命成長的東西不會像人造的塑料那樣摸上去到處都一樣的、沒有生命的感覺。

我們再來看這個番茄,它跟棗又不一樣,它比較柔軟。有的地方是軟的,也許孩子用牙床能夠把它啃破一點點,那麼就有一點點的味道留在孩子嘴裡,你想想這個刺激,跟塑料比一比。

所以說,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安慰奶嘴塞到孩子嘴裡,孩子也每天在吸每天在啃,但是他的大腦神經元有沒有獲得豐富的發展呢?沒有啊!

這麼好的一個機會,蒼天給到我們這麼好的一個讓孩子發展大腦的機會,我們竟然就這樣給浪費掉了。我認為這或許是人類最大的浪費,我們浪費的是一個孩子的「發展」機會。

02 提供三個物品,習慣化後漸進更替

那給孩子提供物質來啃的時候,每次差不多給三個東西,對孩子來說就很多了。

孩子一般每次會選一個東西去啃,當啃了一段時間,他就不要這個東西了,我們叫做「習慣化」了。

人類對所有的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都會習慣化,習慣化以後就視而不見了,不要這個東西了,然後呢,孩子就會再選一個新的東西。

如果你準備的這三個東西孩子都已經習慣化了,你看到孩子不再選它了,不再感興趣了,怎麼辦?

就在這三個東西裡頭拿掉兩個,注意嘍,拿掉兩個再換上兩個。

孩子拿到一個杯子,他就會去啃這個杯子所有的地方。這個時候你告訴孩子「杯子」,那孩子對杯子的認識絕對不是你拿到圖片、閃卡所給到的。

注意嘍,給到圖片和閃卡只是一個平面的杯子,這跟孩子用手拿著、用嘴巴全部把這個杯子都啃遍了之後大腦所認識的杯子,是不是一樣的?而且在大腦裡面所發生的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跟只看圖片的孩子肯定不同。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都知道,6歲之前人類發展起來的大腦裡頭的知識叫做「直接經驗」,這個直接經驗是用來支持到6歲之後當人們說「哇,我曾經有個心愛的杯子」,你的孩子腦子裡chua的就出現了他曾經接觸過的杯子。

這個杯子絕對不是一個圖片或者是一個字,而是他用他的靈魂感知到的杯子。這就是帶有情感的、帶有感受的、帶有體驗的一個知識。而很多家長以為知識是別人告訴你的,你記住就是知識,那種知識是假牙假髮是不好用的,並且它不能夠幫助你的大腦成長起創造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

基本上在孩子兩歲之內,他發現一個新的東西,他不確定這個東西是什麼的時候,他都會先送給嘴巴去啃一下,然後再決定拿它怎麼辦,尤其是口的敏感期,六個月之前,他們會抓到什麼東西都去啃。那像這樣的珠子很容易掉到嗓子裡把孩子卡住了,所以你提供給孩子的東西一定是比他的嘴巴大的、他不會整個塞到嘴裡、不會咽下去的東西。

我們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的生活材料基本上就是孩子的工作材料。在孩子口的敏感期的時候,你可以找到家裡所有可以啃的東西給它(當然,不是一下子全給)。因為孩子首先是生活在一個家裡,作為一個「人」,孩子首先應該學習的是生活的能力,所以呢他們從小就拿著生活的用品去玩,隨著慢慢長大,他們就逐漸學習怎樣去使用這些工具。

當孩子練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那麼孩子的大腦是不是又進一步學習使用工具的能力了?這是不是將來邏輯呀、心理活動的基礎,都包含在裡面了?

這是全世界那些教育的發達國家已經做了上百年的事情,但是我們大多數家長都還不知道。我們不能管孩子這樣的行為只叫做玩耍,因為他不是玩耍,他是為了學習、為了發展他自己,所以我們叫做「工作」。

(李躍兒芭學園豆丁班孩子們工作場景)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到三歲了給孩子教唐詩、教1234567才叫教育,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發展就需要教育了。

那我們回顧一下前面講的。孩子剛出生到一兩個月主要是建立安全感,我們叫做「體外孕期」。兩個月之後孩子基本就開始吃手,等他吃手熟練了,就把物質介紹給他。各種物體可以放在一個託盤裡,放在他的面前,供他去選擇。

一般不要給一堆,因為一堆他不知道該拿哪個,他心就亂了。

而且呢在一段時間裡每天給的就這三樣,過一段時間,他不要了不選了,再換掉兩個,留下一個舊的。因為人類的安全感在於跟舊有的經驗有一點點交錯,就是來一個新東西的話我能用舊有的經驗來套上它一點點,同時又有點新的。所以給孩子換工作材料的時候,一定留下舊有工作材料的一部分,再換掉一部分。

那這個「口的敏感期」,我們就先說到這兒。

03 給孩子抓飯吃/學習用勺子把飯送到嘴裡的機會

接下來呢,孩子六個月左右到達「口的敏感期」的高峰,緊接著七個月八個月九個月,到九個月左右孩子就開始進入到「手的敏感期」。有的孩子可能八個月就開始,這裡要注意,敏感期是交錯的,不是絕對的一個結束另外一個才開始。

你會發現,孩子這時候,第一開始認生了,認生是孩子智慧發展的一個現象。第二呢,你給孩子餵飯的時候,孩子總是要自己搶勺子搶碗。

很多大人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吃,「奶奶給你餵」,或者是「媽媽給你餵」,不要搶碗,要的是讓孩子乾淨,吃完飯哪兒都乾乾淨淨。你不知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的整個過程也是在幫助他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呀。

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看這是稀飯,你的孩子從出生已經來到家裡生活了八九個月,他觸摸到的床單、被罩、媽媽的身體和家裡其他的東西,都跟這個稀飯是不同的。你把稀飯盛到碗裡,這樣給到孩子。

把勺子也給到孩子,飯也給到他,那孩子就可能手伸進去就抓。你想想他的手捏到這個飯的時候,手上的那種感覺,作為一個靈魂那麼敏感的孩子是不是特別的刺激?

當孩子感覺到特別刺激,你會看到孩子的臉那個片刻好像懵懵的呆呆的,手就在碗裡呱唧呱唧呱唧捏,這個時候看著臉懵懵的發呆的實際上就是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的時候。

把飯給到孩子,讓他去「玩」,他是不是就抓著吃了。抓著吃抓夠了以後,有一天,他就開始拿著勺子,開始練習用勺子。

我們曾經跟拍三個小寶寶,從他們出生就開始拍攝,整整跟了將近六年。我們拍到孩子從把這個勺子的飯全倒在身上,到吃到這個勺子的把,到最後終於用手捧著勺子把飯吃到嘴裡的整個發展過程,哇太震撼了。

而這一切,如果我們幹涉了孩子,餵了孩子,孩子就沒有,孩子將來如何能夠熱愛工作熱愛學習呢?他對學習的熱愛和成就感,正是通過此刻他練習使用勺子在抓稀飯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使得他對工作這麼熱愛,對做事情這麼熱愛。

那緊接著手的敏感期是什麼呢?就是「腿和腳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往往交錯重疊,不是說一個開始了前一個時期的行為就絕對沒有了。

如果把「敏感期」刻板僵化認識,反而會阻礙我們看到眼前活生生的孩子,例如認為「過了幾個月就不應該再有某個行為了,孩子怎麼還有」。孩子的發展是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的過程。)

04 懂得孩子為什麼「哪不平往哪走」

到了腿和腳的敏感期,一歲多的時候,孩子要下來走路。一個孩子可能要走很久,有的時候他能走40多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然後奇怪的就是哪不乾淨他往哪走,哪不平往哪走。

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彎著腰扶著他,覺得累極了,是吧。累得不行了就一把把他抱起來,把他抱在懷裡我們跟別人聊天,東張西望,多舒服啊,而且還能保證他安全。

但是呢,孩子在這個腿和腳的敏感期,都像我剛才講的口和手的敏感期一樣,他是通過來自腿、腳神經的敏感的感受,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元在連接。

而這個時候,不知道誰發明的,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穿上有滋滋響的笛子的鞋,讓他的腳在踩到不同的、軟的硬的光滑的疙裡疙瘩的東西的時候,滋滋響去幹擾他的大腦專注地去感受踩到東西的感覺。我每次在哪個地方聽到滋滋響的鞋聲,真的心裡難受,在想我們大人們在幹嘛。

這種鞋在孩子走路時會發出尖利的響聲,打亂孩子對腿的感受和周圍事物的觀察,使孩子心煩意亂。有時這種內心的不舒服會導致孩子要求媽媽抱,而不願意再去探索來自腿的感覺。

當孩子處在腿的敏感期的時候,你最好帶著他去有坑坑窪窪的土地的地方、有臺階的地方、有草皮的地方,有水泥地的地方……

給他穿一個比較薄的鞋底的鞋子,這樣呢,讓他的腿、腳很好地去感受不同的路面,去為由自己的腿腳把自己帶到想去的地方而歡喜,孩子的大腦就會很好地去發展。

那麼接下來到兩歲左右,孩子對空間發生濃厚的興趣,有一些工作可以介紹給孩子,我們下一篇再講。

(本文為連載第二篇,未完待續)

李躍兒老師著作

識別圖中二維碼便捷購買

「躍兒學堂」APP裡有李躍兒老師主講的『隔代養育』『關鍵期關鍵幫助』,後者為免費課程。可在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躍兒學堂APP,收聽收看。

課程有音頻視頻兩種模式,隨您所選,365天循環回放。『隔代養育』課程購買諮詢請微信聯繫「躍兒學堂小助手」,微信號yueerxuetang1

無論民族、階級、有錢沒錢,人類的嬰兒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學習不專注,怎麼破

這個時候,媽媽請不要衝上去

相關焦點

  • 黑芝麻核桃丸自己做,烏髮補腦,健康無添加,孩子一天吃一顆正好
    黑芝麻核桃丸自己做,烏髮補腦,健康無添加,孩子一天吃一顆正好。哈嘍我是瑾媽,以前都說公司裡的程式設計師上班費腦容易脫髮,現在發現最費腦的是自家上學的孩子。家裡小姑子正值初二,本該是花樣年華、活潑可愛的時候,卻被學業漸漸壓垮。
  • 孩子總是喜歡啃指甲,只是因為「閒的」嗎?不制止可能是這種後果
    孩子總是啃手指,媽媽發愁紫苑發現自己5歲的寶寶總是愛啃指甲,她看見一次教育孩子一次,好幾次寶寶都哭了,這毛病還是改不了。家長們應該重視起來,平時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異常馬上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等孩子形成習慣以後再行動。孩子為什麼會「愛上」啃手指這項活動,只是「閒的」嗎?孩子超過3歲還在啃手,就是心理問題了,而不是簡單的一種「啃手行為」。
  • 從小"啃手指"和"不啃手指"的孩子,20年後,差距不是一點點
    覺得孩子年紀小,啃手指只不過是一個壞習慣,不改也沒事。但是,孩子的這個習慣,往往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當然,孩子啃食手指的危害還不止這一點點。但是後來孩子經常生病,啃手指的習慣也一直沒有改掉。20年後,孩子走向了工作崗位,性格也是很自卑內向,不愛與人交流。而啃手指的習慣,直到他20多歲還沒有改掉,這時小張才後悔,沒早點讓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 文玩核桃只認識獅子頭官帽?8類18種核桃都是啥?獅子頭只是基礎
    對於文玩核桃的種類,可能很多玩家都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種,總之大家常玩的無非就是獅子頭,官帽,虎頭等等這些熱門的文玩核桃,其實文玩核桃有很多種,就大家熟悉的獅子頭就有很多種獅子頭,悶尖啊,矮樁啊等等,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文玩核桃到底有多少種?
  • 孩子為什麼總想吃糖?不吃就啃手指,背後的苦衷,爸媽你們可了解
    丁丁媽媽邊哭邊說:「林老師,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發現丁丁開始啃指甲了,剛開始還只是偶爾,後來越來越頻繁。我一直沒有太放在心上,覺得會很快過去的,但是最近這幾天他生病在家,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啃指甲,啃得血肉模糊,越來越投入,越來越專注。我心裡煩透了,我想丁丁一定是焦慮了,但我不知道他在焦慮什麼,也不知道他為什麼焦慮。剛才我實在忍不住,動手打了他一頓。林老師,我快崩潰了,希望您能幫幫我。」
  • 最近吃山核桃、甘蔗、螃蟹崩斷牙齒的人有點多
    又到吃山核桃、啃甘蔗的季節了,邊看電視邊咬山核桃,或啃啃甘蔗很愜意。浙江省新華醫院口腔科李軍主治醫師提醒,大快朵頤的時候要當心牙齒「罷工」。最近一段時間,他差不多每天都能碰到因咬山核桃、湖蟹、甘蔗等把牙齒咬崩了的。其中,山核桃排第一位,其次是湖蟹,再次是甘蔗和筍乾。  昨天上午,34歲的王大姐拿著半顆牙齒找到李醫師。
  • 核桃,黃豆漿,補腦補鈣,是孩子的最佳選擇
    核桃,黃豆漿,補腦補鈣,是孩子的最佳選擇大家好,今天要說的是讓孩子多喝它,比牛奶,比骨頭湯有營養。最近這段時間,孩子的身高長得很快,比同齡的孩子都高出了很多,學習成績也在直線上升,很多鄰居們都來問我每天給孩子吃了什麼,孩子的個子長得如此快,其實也沒喝什麼,只是根據營養學來自己搭配了一點食材而已,記憶中最近這段時間,給孩子做的最多的就是核桃,黃豆漿,曾經做過一次,孩子很喜歡喝,所以我隔幾天就會給她做一次,孩子每次都能喝一大碗。
  • 孩子喜歡啃指甲怎麼辦?
    孩子出現愛啃指甲的狀況,一般說來有以下三種可能:缺乏微量元素、精神緊張或單純是一種壞毛病。首先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微量元素檢測,看到底缺乏哪種微量元素,然後進行有目的地補充。如果孩子還伴隨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有蛔蟲等症狀,缺鋅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一定要檢查後再做判斷。
  • 文玩核桃原來是這麼摘的,真新鮮|溫柔魔鬼
    事實證明2019年註定會成為文玩核桃史上值得記錄的一年,不為別的,只為這一年的超級減產。管理好的核農,減產超過6成,管理不好的減產將近8成。而且不只是減產的問題,果子的個頭,品相也不如往年理想,總之太慘。
  • 從小愛啃指甲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醫生:逃不了2個結局
    小雯沒當回事,以為是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想著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吃不飽,每天還給他的書包裡塞點零食。可是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啃指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手指頭已經被啃禿了,還破皮流血了。
  • 王一博啃指甲又被拍,長大後孩子仍愛啃指甲,大多是這兩個原因
    其中有不少人就有啃指甲這一壞習慣。而且不只是小孩子有,成年人也有啃指甲的習慣。最近明星王一博就又被拍到了啃指甲的一幕。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被抓拍到啃指甲的樣子了。我們都知道在公共場合啃指甲是特別不禮貌的,這會給人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王一博作為偶像明星,收穫了很多粉絲。
  • 第一顆「復員」的牙
    兒子的第一顆乳牙終於鬆動了,甚喜。同齡孩子的換牙大典都快結束了,他的牙兵才開始行動。我各種「誘導」,讓他啃骨頭、啃玉米,用牙齒拔樂高……,在我們不停的折騰下,那顆乳牙越來越松,還是不掉。我又提議,用細線套住牙齒輕輕一拔就OK了,這樣不妨礙新牙生長,也不妨礙他咀嚼食物。
  • 撒貝寧吐槽妻子讓孩子啃拖鞋,少對孩子說不,孩子放養更聰明
    在口的敏感期裡,孩子喜歡吃手指頭,喜歡啃東西。到了手的敏感期時,孩子喜歡扔東西,可能會打人。到了空間敏感期時,孩子會不停跳上跳下。到了腿的敏感期時,孩子即使走不穩,也喜歡走來走去,喜歡走水坑,哪裡不平去哪裡,他們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發展自己腿部的能力,認知自己腿部的能力。
  • 孩子總啃指甲是因為什麼?你或許不知道,看看育兒專家的理解
    一般情況下,如果寶寶在0—6個月內會有吃手的現象,他們僅僅只是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而已,這是屬於正常的現象,而家長只要在保證乾淨衛生的前提下,那麼可以讓寶寶盡情地「吃」。但是,如果孩子長到兩歲後還老是吃手或者是啃咬指甲,那麼家長們就應該注意了。一、孩子啃咬指甲的主要表現為:1、在孩子啃指甲時,他們一般是無選擇性地咬十個指甲,而且被他們咬過的指甲常常會變得短而且參差不齊。
  • 科學養生 ▏健康小知識;一顆核桃十功效,每天吃三顆,健康養生,預防...
    一顆核桃十功效每天吃三顆 健康養生預防多種疾病核桃是著名的四大乾果之一,既能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製作糕點等。味美、營養價值高,有著「長壽果」的美譽。因其形狀似腦仁,故首先想到的功效就是「補腦」,其實核桃的功效有很多。
  • 孩子愛啃手指頭該不該管?心理專家:置之不理會有兩種結果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生活中總能見到很多孩子是有共性的擁有同一種行為習慣,比如說摳鼻子、不停眨眼、或者是其他行為,其實還有一種更常見的——啃手指。一般來說「啃手指」這種行為通常不被人注意,就連平時我們見到的許多成年人也或多或少的從小就保留了這個習慣,但是啃手指真的如大家所想,只是一種普通的行為習慣就可以置之不理嗎?當然不能!
  • 我兒子每換一顆牙,都要拔牙………換牙期的孩子請注意
    兒子六歲半左右時,一天我突然發現孩子乳牙靠裡面的位置長出來了一顆新牙,已經長出幾毫米了。可前排的乳牙穩固得一點鬆動的跡象都沒有。這可咋辦?如果不管的話不就要出現兩排牙齒了嗎?我趕緊百度了一下,自我判斷前排的乳牙應該要拔掉為妙。於是帶他去醫院,在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中第一次給他拔了牙。
  • 王一博啃手指被拍,那些愛啃手的孩子,為什麼屢禁不改?
    啃手指這件事並不僅僅存在於孩子身上。一些孩子小時候沒有制止這一習慣,直到長大後都難以更改,就連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也逃不過。3、情緒不穩定前面說到,寶寶會通過啃手指來了解自己、感受自己,於是當他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或是處於緊張、不安的情緒中時,就可能會開始啃手指,通過這個動作來感受自己,增強自己的存在感。
  • 你還在用門夾核桃嗎?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中孕育成長,每天喝雪水、蒸桑拿,不經催熟的果仁飽滿且厚實,沒有乾癟、黑仁的現象,顆顆飽滿,輕香酥脆。每一顆核桃都是樹上自然脫落,保證了果仁的飽滿香脆。它被譽為我國最薄的紙皮核桃,果仁澄黃飽滿,醇香甘甜,營養價值極高,被專家指定為「品質極上」的優質核桃品種。恰哈野生核桃新疆和田恰哈野生核桃,屬於天山野核桃的一種,外形要比普通核桃略微扁圓,核桃的先端急尖。
  • 孩子喜歡啃指甲,可能是這3點原因,家長3招幫娃克服「咬甲癖」
    你以為孩子啃指甲只是個壞習慣,但是這個壞習慣的背後也透露出不少信息呢!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沒有辦法依賴別人,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不在乎、老師的不作為,都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顆稻草,他們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緩解壓力。由此可見,孩子喜歡啃指甲,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多跟孩子溝通,只有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壞習慣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