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神童。無一不是熱愛學習、獨立思考、勤奮努力的。

2020-09-09 京墨老師

前言:研究巨人的故事,將巨人們的故事串聯,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中發現規律、探尋真理,這是一條通往科學道路的捷徑,這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法。

摘要:2300年前,數學之神阿基米德誕生敘拉古,11歲漂洋過海來到埃及亞歷山大求學,拜師歐幾裡得門徒,他的傳奇一生無人不曉,他一句撬動地球震驚世界幾千年,他將歐幾裡得遠遠甩到了身後。也就是在羅馬人愚蠢的刺死他那一刻,希臘文化開始走向毀滅。

自阿基米德之後1900年,竟無一數學新秀登上歷史舞臺,阿基米德逝世後,數學界仿佛沉睡了1900年,文藝復興期間,伽利略、笛卡爾的出現,重新點燃了數學界的火光,照亮了近代數學的前進道路。笛卡爾創建了代數幾何學,創造性的引入了變數,數學終於迎來了它偉大的新篇章,這是多麼神聖的時刻,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變數的引入標誌著數學歷史從此踏上新的徵程,他註定被載入史冊。

自笛卡爾之後,數學再沒沉睡,笛卡爾逝世前8年,上帝降生了牛頓,這之後,數學的發展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比之阿基米德之後的沉睡,數學自此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新的定理一個個從黑暗之中打撈出來,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創建微積分,完成了近代數學最重要的一步。而笛卡爾、牛頓、萊布尼茨三人好像約定好了似的,三人一樣,終身未娶。

牛頓之後,數學四傑歐拉接過交接棒,以他的科學獻身精神、驚人的產量將近代數學再次推向新的階梯,面對這位為科學雙目失明,擁有超凡心算能力的天才,任何人都應該保持敬仰的態度。

歐拉之後,上帝再次照顧了德國,繼萊布尼茨之後,天降德國神童高斯,那年,高斯6歲。高斯的出現,奠定了德國成為世界數學中心的基礎,高斯1855年逝世,最後的工作是由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的希爾伯特和魏爾斯特拉斯完成,雖然20世紀沒有一人被公認為為數學領袖,但無疑,希爾伯特也是上帝送給德國20世紀的禮物。數學王子高斯橫跨18、19世紀,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有關數學的傳奇,一部關於科學的傳奇,但凡對數學有一點認知的人都不得不對之神一般的敬仰,他的事跡也鞭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他的一生,永垂不朽。

和高斯同處一個時代,可能是幸運,也可能是悲哀。也許,是上帝不滿現狀,決心助推人類科學事業,在同一個時代,同時降生了另一天才柯西。雖然柯西的功績和影響力遠不及上述幾人,但他的的確確是結束了微積分200年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清晰的分析體系,他也是繼歐拉之後第二高產數學家,他的業績也註定永存。嚴格來說,高斯之後數學再無傳奇,再無數學王子,20世紀的希爾伯特不算,龐加萊也不是,總之20世紀沒有一個被公認,數學界缺少真正的領袖,但數學界卻完成了高斯等人沒完成也完不成的任務,20世紀數學界加強了國際交流,數學的中心移至德國。

20世紀不得不說的還有一位,嚴格說他是物理學家,繼伽利略、牛頓之後跨數學、物理界的另一傳奇,高斯逝世後24年,愛因斯坦降生,更不可思議的是,上帝又一次光顧了德國,也將德國推向了世界的風口浪尖,35歲的愛因斯坦應邀遷居柏林,這年,恰是1914年,愛因斯坦一生在柏林呆了19年,在那個尋求科技突破的年代,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無比幸運的,任何軍事強國也都需要這樣一位人物。就在愛因斯坦遷居柏林不久,一戰爆發,愛因斯坦一生反戰,因為反戰和長期參與反戰政治活動,1933年54歲的愛因斯坦被納粹德國懸賞追殺,只好加入美國國籍。在入住柏林一年後,也就是一戰期間,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奠定了核反應的理論基礎。從萊布尼茨到高斯再到愛因斯坦,這也不難解釋為何二戰結束之前的德國是世界數學與世界科技中心,也不難解釋為何德國有實力挑起二戰。要知道,1740年至1765年另一傳奇人物歐拉也曾因為俄局勢混亂入住柏林科學院,而這一住,就是25年,不僅如此,18世紀僅次於歐拉的通才拉格朗日在他人生創造力處於鼎盛時期時應邀德國的腓特烈大帝前往柏林,任普魯士科學院數學部主任,居住達20年之久,他最重要的巨著《分析力學》也是在此時完成的,德國有萊布尼茲、歐拉、拉格朗日、高斯、愛因斯坦、希爾伯特六大近代數學巨匠做奠基,何愁沒有科技?何愁沒有軍事?從這一角度講,19、20世紀的軍事之爭就是科技之爭,而數學之爭也成了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亮點。法國天降笛卡爾、柯西,英國收穫牛頓,俄國將瑞士天才歐拉收入囊中,而這四個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那個時代最牛逼的產物,無一例外都是戰爭的主導者,都是一戰、二戰的核心霸權者。

你如果總結過數學界的歷史,你會發現,數學界從不缺天才、神童,如果將近代數學的主要奠基人的故事一一串聯,你將看到不一樣的現象。在黑暗之中探尋真理,從故事之中發現規律,本文將帶你進入一個奇幻的數學世界,一個科技的魔幻殿堂,但凡一個對數學有一點興趣的人都將為之動容,都將驚嘆數學天才們創下的一個個傳奇故事。

最後,也是該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了。最後我還想說幾句:

在人類數學史上,從不缺天才、神童,數學界間或降臨天才、神童,但他們無一例外都證明了如下結論。

但凡偉大數學家,無不是熱愛學習、獨立思考、勤奮努力的。

但凡偉大數學家,無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無不是超越的傳奇人生。

但凡偉大數學家,不是天才,也一定是數學天才。

但凡偉大,都離不開哲學思想,一種「向外看」的思維。

他們都一一印證了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的重要性。

和所有歷史偉大人物一樣,他們也不得不受時代限制,交給下一個人來突破,誰都有機會成為這個人,這是人類的幸運。

喜歡點關注+私信

相關焦點

  • 神童難以成材?看看華裔神童陶哲軒是如何被父母養成數學天才?
    有天賦的孩子確實很厲害,但是沒有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神童長大後也有可能會變成普通人。例如:北宋金溪的方仲永,年幼便聰明過人,五歲就會寫詩。很多人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風採,紛紛出錢邀請方仲永的父親進城作客。結果,其父親無知,整天樂此不疲地帶著仲永參加各種活動,致使仲永在該讀書的年齡,卻得不到正常的學習機會。
  • 華裔天才數學家陶哲軒:31歲獲菲爾茲獎,熱愛和堅持比聰明更重要
    在母親的教導下,極為聰慧的陶哲軒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自學完了小學的所有數學課程。天才的光環所散發出的光輝已經越發耀眼,陶哲軒也成功被選入一所天才兒童學會,人們都期待著這個體內流淌著數學天賦的神童,未來會有怎樣驚人的成就。一次次跨越,以菲爾茨獎為跳板成就數學人生。
  • 鼓勵小學生努力學習的名言: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潛質
    3、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4、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5、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勝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6、勤則興,懶則敗,一字之理。7、聰明的資質內在的幹勁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條件。8、時間是個常數,但也是個變數。勤奮的人無窮多,懶惰的人無窮少。9、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10、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 議論文素材——勤奮(積累)
    關於勤奮的名言:1、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 門捷列夫2、什麼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 —— 郭沫若3、天才出於勤奮。但又有誰知道,沒有勤奮,就沒有郎朗的成就。郎朗三歲時開始學習樂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學後,每天早晨6點準時練琴一小時,中午再練一小時,放學後還要練一小時,這樣的勤奮練習持續了很多年,最終使郎朗化繭成蝶,創造了自己的神話。郎朗的天賦並不出眾,那麼他是憑藉什麼獲得了成功?當然是勤奮。因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分,它是和你勤奮的程度成正比的。
  • 華羅庚: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很多人都認為或者都聽說過:數學學得好的人,腦子都好使,智商高。誠然,智商高的話會有很大的優勢,但數學我的學習受多方面的影響,即便是所謂的智商平平,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像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中國天才數學神童,不需參加高考,美國九所「常春藤」名校爭著要
    中國天才數學神童,不需參加高考,美國九所「常春藤」名校爭著要從古至今都有不少神童的產生,他們從小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學習能力,可能在我們玩泥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認得上千的漢字,再就是按照我們的正常學習經歷來說,是要經過9年的義務教育才能夠有條件去參加高考
  • 關於勤奮的名言:勤奮是智慧的雙胞胎
    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讓青春更加光彩。—— 王光美  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奮的磨石上迸發。—— 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 威廉·李卜克內西  什麼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 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郭沫若  財從勤中得富由儉裡來。穩健跨出下一步。
  • 天才出於勤奮,業精於勤、熟能生巧
    這個世上,並沒有真真正正的超級天才,有的只不過一種天份,假如只依賴天份,就會愈來愈怠惰,愈來愈消極,直到天份消耗殆盡,最後一無所成。勤奮卻可以將天分變成天才,只有勤奮,才可以讓人始終不斷進取,永不停息。
  • 數學神童陶哲軒成長史:讓天賦更自由
    尤其是當我們聯想到國內一些一閃而過的天才的時候,問題便來了,這樣一個生長於他鄉的天才,從不凡的童年到出眾的少年,再到功成名就的青年, 他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呢?謹慎的家教:從神童到天才哲軒一歲多的時候,便已在看兒童劇《芝麻街》時自己學會認英文字母。
  • 國際奧賽中,中國神童戰勝德國天才,如今一個出家、一個成數學家
    我們的國家,作為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加上人傑地靈的環境,從來都不缺乏培養天才的條件。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社會新聞,出現了很多幼年成名和少年成名的人才,他們在極小的年齡就爆發出過人的天賦,是父母和國家的驕傲。我們在關注他們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想法。天才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異於常人的天賦的普通人,也有著普通人的需求和想法。
  • 他是智商230的數學神童,比天才愛因斯坦和霍金聰明,如今咋樣了
    初中時參加高考 8歲神童數學760分但是孩子總歸要接觸正常的學習環境,父母在他5歲的時候把他送進離家不遠的一所公立小學讀書,而且是直接上二年級學習。這所學校的校長得知了陶哲軒的情況,做了一個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決定:決定為陶哲軒制定一個符合他特點的教育計劃。
  • 用100萬能培養出神童嗎?那些天才為什麼都走下了神壇
    我們太會誇人了,老的叫大師、泰鬥,年輕的叫雄才、鬼才、全才、人才,小的叫神童、 天才。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才高八鬥、出類拔萃,且骨骼清奇,成為萬中無一的那種人。可是在一番努力的培養後,失望的發現,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甚至更差的孩子。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他按部就班地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 每到一所學校,父母都會和校長商量,給陶哲軒全面的科目安排與正常的校園生活,但只要孩子願意,他隨時可以優先學習任何高階的課程,並按照自己的想法跳級。陶象國也認為,只有讓孩子打下科學、哲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基礎,陶哲軒對數學的熱愛才會隨著心智的成熟而日漸熾烈,未來前景才更廣闊。1989年,14歲的陶哲軒終於邁進了大學校園,當然,這已經是不疾不徐成長的結果。他在福林德斯大學花了兩年的時間拿到了理科榮譽學士,隨後又用一年讀完了碩士。
  • 【物理教育】自學成才的天才數學家華羅庚,為你解密天才的真相!
    當然,非數學專業或者非科研出身的讀者朋友們也不必畏懼此書,因為這本書裡講的不是數學專業知識,而是適用於各個行業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很多人會認為,偉大的科學成果是某個天才突發靈感、一拍腦袋就做出來了;但華先生告訴我們:事實完全不是這樣。任何一個偉大科學成果的出現,都是漫長而艱苦的;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要進行長期的積累和思考,並經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才有可能做出一項意義較大的成果。而且,對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來講,他所嘗試研究的課題裡最終失敗的總是遠遠多於最終成功的。
  • 10歲考上大學的「神童」,和民辦三本出生的華為「天才少年」
    高考落榜後,復讀4個月就考上大學,不得不說,小姑娘有一定的學習天賦。如今3年過去,今年7月,張易文畢業了。學校老師表示,張易文已修完學校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順利畢業,還評價她大學3年的學習和生活都不錯。畢業後,張易文在自家培訓學校當助教,每月底薪2000元。張爸爸說,先讓女兒工作兩年,有一定社會經驗了再考慮考研深造,或者選擇在動漫方向發展。
  • 她是天才數學女神童,高考都沒考,美國九所「常春藤」名校爭著搶
    她是天才數學女神童,高考都沒考,美國九所「常春藤」名校爭著搶對於中國的莘莘學子來說,都會經歷高考的折磨,大人們整天在你身邊對你說高考就是開往你未來最重要的一站,高考考得好以後就不用愁了,未來的生活也會更好;老師也整天對你念,你現在這麼苦到了大學就不用苦了
  • 中國神童陶哲軒:智商超愛因斯坦,8歲高考760分,如今怎樣了
    ——阿·斯米爾諾夫對於天才或者神童一詞,總是能夠快速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但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所以對每一個天才的關注,各界人士總是異常關注。但是我們也知道,就像華羅庚曾經說過的:「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陶哲軒: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數學界的莫扎特,他說: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成功,熱愛比聰明更重要
    經過一年的適應後,他用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在此期間,他開始以出色的數學競技考試成績頻頻引起轟動。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米那卡・格羅斯認為,陶哲軒的智商介於 220 至 230 之間,完全有能力在 12 歲生日前讀完大學,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
  • 8歲上大學 美華裔神童出自傳:沒天才只有努力(圖)
    8歲上大學 美華裔神童出自傳:沒天才只有努力(圖)     凱孝虎11歲從東洛杉磯小區學院畢業時與母親錢淑貞合影。他很不喜歡人們稱他為天才兒童,近日出版第一本英文書《我們做得到》(We Can Do),道出他父母給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專心並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   透過這本100頁的自傳,他希望人們了解,透過他的例子,天底下並沒有所謂的「天才」,學海無涯唯勤是岸,他並非天賦異稟,只是不斷努力。
  • 為製造「神童」買單,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何父在2016年創立「鷹爸公學」培訓機構,涉嫌無資質辦學已封起整改。岑父帶領女兒走上「成功學」講壇,激昂宣講的下一秒便是讓大家拿出手機排隊刷錢買課。陳父不惜觸碰學術腐敗的底線,為的是孩子在未來升學選拔中增加可能的「加分項」。誰在製造「神童」?上述家庭無一不是在利益驅使下,向公眾傳遞「神童」的培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