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內戰後,當自己支撐的韓國在戰場上處於不利地位時,美國坐不住了。以聯合國的名義,派出名將麥克阿瑟,率領多國部隊出兵朝鮮,從而貿然幹涉朝鮮內戰。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美國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眾多盟友,所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非常有信心。他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朝鮮,迫使其投降。當情報人員回應他,我軍開始在東北大規模集結,有可能出兵朝鮮時,麥克阿瑟輕蔑地認為我國不敢出兵。
美軍介入後,面對美軍的精銳裝備和強大火力,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戰爭很快燒到了鴨綠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安全。周總理大義凜然地警告美國。面對周總理的警告,麥克阿瑟直言不諱地說:「我認為中國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他們沒有相應的工業實力,三八線沒有軍事意義。這只是一條緯線,沒有任何力量阻止聯合國越過它。」
麥克阿瑟顯然低估了我們。我們已經不是清政府時期的中國了。面對大國,我們不再盲目退縮和隱忍。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完成了鳳凰涅槃的重生。即使面對比我們強大的美國,只要觸及到我們的底線,危及到我們的國家安全,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反擊,絕不退縮。
面對美軍的步步緊逼和對鴨綠江的暴行,我們的周總理向世界表明了我們的態度:「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讓帝國主義無視鄰國的侵略。"
周總理的警告也表明了中國高層的態度。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毛主席一直密切關注韓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國和蘇聯不得不重視朝鮮半島。所以韓戰很重要,很容易牽扯到蘇聯和美國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但是,毛主席的態度也很明確。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我國肯定會出兵,這也讓我國提前做好了戰爭準備。
然而,美國最終無視中國的警告,跨過了三八線。與此同時,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屢戰屢敗的金日成也向中國求助。朝鮮和中國是鄰國,不能對鄰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毛主席決定出兵後,內心有兩個候選人,蘇羽和林彪,他們都是國內有名的人物。
雖然粟裕在戰場上受過傷,但他被治癒了,但由於後遺症的影響,他經常頭痛頭暈。毛主席擔心讓他上戰場會使他在多年的艱苦努力後病情惡化。最後毛主席打算讓林彪帶兵打仗。總理和周總理私下商量後,也認可毛主席的想法,覺得林彪是最合適的人選。
林彪是四野司令,去朝鮮的志願軍大部分都是從林彪的四野抽調的。而且,林彪本身的軍事才能是突出的。此外,林彪曾與金日成並肩作戰,因病去蘇聯治療,所以林彪在處理國際關係上也有很大優勢,這使得毛主席對林彪寄予厚望,認為林彪是帶領軍隊進入朝鮮最合適的人選。
當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林彪時,林彪坦言:「我不支持出兵朝鮮。」林彪是個久經沙場的將軍。他之所以不支持出兵朝鮮,是因為他認為我國內戰剛剛結束,各行各業都是徒勞。現在應該把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而不是捲入戰爭。此外,中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與美國差距巨大,貿然出兵朝鮮可能導致火災,給我國帶來麻煩。
毛主席對林彪的態度雖然沒有受到指責,但也不同意林彪的觀點。毛主席和林彪談過多次關於出兵朝鮮的看法,因為他看好林彪。但是林彪一向固執己見,不看好出兵朝鮮,使周總理忍不住批評林彪:「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敵人逼我們打。現在不是討論不出兵就出兵的問題,而是討論怎麼做,怎麼執行,怎麼理解毛主席的決定。」
之後林彪變化太大,開始支持中央反美元朝的決定。但即便如此,由於林彪一直不願出兵朝鮮,毛主席最終決定讓堅決支持出兵朝鮮的彭·率部入朝與美軍作戰。
毛主席私下評價林彪:「這個人比較謹慎,打仗不那麼勇敢。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缺乏戰略眼光,面對戰鬥,真的是錯的。」
正如毛主席預言的那樣,美軍雖然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在彭帥的領導下,我志願軍頂住了美軍的進攻,迫使美軍撤退到三八線附近。美軍在戰場上難以取勝後,囂張氣焰消失,開始與中國和談,最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了朝鮮爭端,中國成功完成了抗美援朝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