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肯出兵朝鮮,被周總理嚴肅批評,毛主席一語道破其軟肋

2021-01-11 歷史在眼前

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內戰後,當自己支撐的韓國在戰場上處於不利地位時,美國坐不住了。以聯合國的名義,派出名將麥克阿瑟,率領多國部隊出兵朝鮮,從而貿然幹涉朝鮮內戰。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美國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眾多盟友,所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非常有信心。他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朝鮮,迫使其投降。當情報人員回應他,我軍開始在東北大規模集結,有可能出兵朝鮮時,麥克阿瑟輕蔑地認為我國不敢出兵。

美軍介入後,面對美軍的精銳裝備和強大火力,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戰爭很快燒到了鴨綠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安全。周總理大義凜然地警告美國。面對周總理的警告,麥克阿瑟直言不諱地說:「我認為中國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他們沒有相應的工業實力,三八線沒有軍事意義。這只是一條緯線,沒有任何力量阻止聯合國越過它。」

麥克阿瑟顯然低估了我們。我們已經不是清政府時期的中國了。面對大國,我們不再盲目退縮和隱忍。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完成了鳳凰涅槃的重生。即使面對比我們強大的美國,只要觸及到我們的底線,危及到我們的國家安全,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反擊,絕不退縮。

面對美軍的步步緊逼和對鴨綠江的暴行,我們的周總理向世界表明了我們的態度:「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讓帝國主義無視鄰國的侵略。"

周總理的警告也表明了中國高層的態度。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毛主席一直密切關注韓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國和蘇聯不得不重視朝鮮半島。所以韓戰很重要,很容易牽扯到蘇聯和美國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但是,毛主席的態度也很明確。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我國肯定會出兵,這也讓我國提前做好了戰爭準備。

然而,美國最終無視中國的警告,跨過了三八線。與此同時,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屢戰屢敗的金日成也向中國求助。朝鮮和中國是鄰國,不能對鄰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毛主席決定出兵後,內心有兩個候選人,蘇羽和林彪,他們都是國內有名的人物。

雖然粟裕在戰場上受過傷,但他被治癒了,但由於後遺症的影響,他經常頭痛頭暈。毛主席擔心讓他上戰場會使他在多年的艱苦努力後病情惡化。最後毛主席打算讓林彪帶兵打仗。總理和周總理私下商量後,也認可毛主席的想法,覺得林彪是最合適的人選。

林彪是四野司令,去朝鮮的志願軍大部分都是從林彪的四野抽調的。而且,林彪本身的軍事才能是突出的。此外,林彪曾與金日成並肩作戰,因病去蘇聯治療,所以林彪在處理國際關係上也有很大優勢,這使得毛主席對林彪寄予厚望,認為林彪是帶領軍隊進入朝鮮最合適的人選。

當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林彪時,林彪坦言:「我不支持出兵朝鮮。」林彪是個久經沙場的將軍。他之所以不支持出兵朝鮮,是因為他認為我國內戰剛剛結束,各行各業都是徒勞。現在應該把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而不是捲入戰爭。此外,中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與美國差距巨大,貿然出兵朝鮮可能導致火災,給我國帶來麻煩。

毛主席對林彪的態度雖然沒有受到指責,但也不同意林彪的觀點。毛主席和林彪談過多次關於出兵朝鮮的看法,因為他看好林彪。但是林彪一向固執己見,不看好出兵朝鮮,使周總理忍不住批評林彪:「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敵人逼我們打。現在不是討論不出兵就出兵的問題,而是討論怎麼做,怎麼執行,怎麼理解毛主席的決定。」

之後林彪變化太大,開始支持中央反美元朝的決定。但即便如此,由於林彪一直不願出兵朝鮮,毛主席最終決定讓堅決支持出兵朝鮮的彭·率部入朝與美軍作戰。

毛主席私下評價林彪:「這個人比較謹慎,打仗不那麼勇敢。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缺乏戰略眼光,面對戰鬥,真的是錯的。」

正如毛主席預言的那樣,美軍雖然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在彭帥的領導下,我志願軍頂住了美軍的進攻,迫使美軍撤退到三八線附近。美軍在戰場上難以取勝後,囂張氣焰消失,開始與中國和談,最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了朝鮮爭端,中國成功完成了抗美援朝任務。

相關焦點

  • 主席問林彪,美軍越過鴨綠江怎麼辦?林彪聽後直接說了五個字!
    你們說說看美國和朝鮮的戰爭都打到我們中國的領土上了,我們中國能這樣任人威脅,不管不顧嗎?那肯定是不能的。所以權衡利弊後,我們偉大的毛主席發話了,他讓元帥彭德懷帶領軍隊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幫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建立新中國一周年。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
  • 林彪千方百計迫害上將楊勇:只因其不肯表忠心
    楊勇在朝鮮期間,十分尊重朝鮮勞動黨和金日成同志,愛護朝鮮的一草一木,忠實地履行了黨和祖國人民賦予的國際主義義務,在共同的鬥爭中,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1958年志願軍離朝時,金日成親自送行,平壤市30萬群眾載歌載舞,依依惜別。他們回到北京時,首都人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周總理親臨車站迎接,回國後又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 韓戰是史達林的陰謀,美國被騙,毛主席力排眾議終破局
    與現在的俄羅斯一樣,雖然蘇聯大部分領土都在亞洲,但其政治中心是在歐洲的。因此,史達林也一直在重點擴大蘇聯在歐洲的勢力。但是,歐洲本土的老牌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蘇聯在歐洲的處境一直都不太好。加之蘇聯內部也問題頻出,所以史達林並不想在遠東與美國掀起局部衝突。
  • 周總理三問蔣介石,蔣介石坦白說:他是我的學生,是我下令殺掉的
    1937年2月,宣俠父去到了周總理的身邊,之後去了延安成了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抗日戰爭時期,宣俠父憑藉著前期積攢的人脈,給很多國民黨將領做了思想工作。當蔣介石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後,心裡慌了,先是用高官厚祿利誘,後來直接下令制裁。其實當時我黨情報人員已經知道了蔣介石要下手,告知了宣俠父,但是他太在意,仍舊留在了西安。
  • 志願軍出兵朝鮮,能夠指揮大軍作戰的有6人,為何沒考慮劉伯承?
    10月開始,蘇聯老大哥以及朝鮮都先後發來電報,請求解放軍出兵朝鮮;中央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也決定出兵朝鮮。當時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有6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但最後卻讓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率部開赴朝鮮戰場,這是為何呢?
  • 他的母親是楊開慧,父親是毛主席,50年在朝鮮犧牲後,毛主席說了一句話
    1950年,韓戰開始後,當得知中國要派志願軍去朝鮮支援時,毛岸英下定決心要去朝鮮參戰,同年10月6日晚,毛岸英辭別毛主席,準備奔赴朝鮮戰場,不過彭德懷總司令沒有答應,後來在毛主席的請求下,毛岸英才得以跟隨彭德懷總司令前往戰場,擔任俄文翻譯以及參謀。
  • 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中國完勝
    在毗鄰朝鮮的中國東北地區,美國的情報工作主要是由其外交機構組織實施的。如在瀋陽,美國總領事館組建了以日本人佐佐木弘經為首的間諜網;在大連,美國領事館吸收旅大公安總局幹部陳其仁為其秘密工作。中美圍繞出兵朝鮮展開情報對決韓戰爆發後,中國是否會出兵支援朝鮮,成為美國情報機構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情報偵察領域,美國佔有優勢的還是其技術偵察手段,所以美國首先對中國開展了無線電技術偵察。韓戰前,在東北的解放軍部隊數量不多。
  • 毛主席早知林彪有反意,家族安插毛主席「內線」?汪東興回憶錄揭秘
    1971年9月13日,叛變未遂的林彪家族乘機出逃,飛機在蒙古國墜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歷史已經定性,我們不便討論,但是會有一個疑問,林彪父子策劃如此嚴密的武裝政變,似乎毛主席一早就掌握了。這其中,在林彪家族中,會不會早早的就被毛主席安插了內線,毛主席早就看透林彪有反意了呢?
  • 毛岸英懇請赴朝,彭帥堅決不從,毛主席: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1950年10月5日,在彭德懷元帥的全力支持下,毛主席在會議上最終一錘定音:出兵朝鮮。隨後,毛主席就敲定彭德懷為主帥,帶領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間緊任務重,朝鮮局勢是複雜的,麥克阿瑟帶領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三八線,全力進攻即將抵達鴨綠江,留給彭老總準備的時間不多了,於是毛主席就極為信任地交待彭老總:給你十天準備的時間,出兵時間初步預定10月15日。
  • 毛主席周總理席地而坐20分鐘
    1966年國慶節,毛主席擺手制止警衛員搬椅子,席地坐在金水橋上,周總理隨後趕來。錢嗣傑按動快門,捕捉了這一精彩瞬間。有一幅作品的內容別具一格,它真實記錄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在金水橋席地而坐與群眾欣賞焰火的動人場面。       國慶第一膠捲從天安門城樓上扔下    1966年國慶節,錢嗣傑從上午開始就緊隨毛主席。無論是在欄杆前的檢閱,還是在大廳裡和民主人士握手寒暄,領袖的舉手投足都一一攝入鏡頭。
  • 林彪生命中的最後幾小時:連闖8341部隊的兩道防線,衛士長被槍擊
    臨掛電話時,周總理不忘囑咐他們飛行的時候,把氣象情況掌握好,還表示,如果需要的話,他會去北戴河看一看林彪同志。 據李文普後來回憶,這在這天的23點50分多一點兒,林彪出行,林彪、葉群、林立果先後上了紅旗防彈專車,按照平時出車的慣例,負責警衛的李文普坐在前座上,後邊是林立果、林彪、葉群、劉沛豐。警衛科副科長劉吉純等人坐著一輛伏爾加車跟在後面,直奔山海關機場。
  • 文革前後林彪如何抓住時機打好政治仗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三句話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概括成「三八作風」);倡導「四好連隊」(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風好、軍事訓練好、生活管理好)、「五好戰士」(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好、三八作風好、完成任務好、鍛鍊身體好);在《解放軍報》報頭刊登毛主席語錄,並編輯成冊發行。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早在美軍發起仁川登陸戰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9月16日,時任北朝鮮內閣副首相的樸一禹便緊急來到中國安東,來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的幾位主要指戰員,代表北朝鮮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出兵援朝,這是北朝鮮第一次向中國求援,隨後13兵團將此情況報告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經過反覆權衡利弊,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中國都要出兵!
  • 授銜時許世友碰了釘子,四野軍長不服少將銜,林彪破例為此人出面
    許世友8歲離家,加入少林學藝,16歲參軍,後來轉為紅軍,土地革命時期,他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為革命做出極大貢獻,抗戰時期,許世友在膠東地區擔任司令,毛主席多次對他提出表揚稱:「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曾擔任縱隊司令,打了不少惡仗,1955年授銜時,按照他的履歷,應當被授予上將軍銜,許世友並不服氣,他認為自己應該是大將,因而找到了周總理
  • 十六個字 毛主席寫過一副對聯 林彪認為堪比兵書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遊擊戰的重要原則,也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靠著這種戰術,國共十年對峙對峙期間,工農紅軍挫敗了敵人的陰謀,取得了一次次反圍剿的勝利。那麼這十六字方針又是怎麼來的呢?
  • 羅瑞卿與林彪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場爭論
    1964年11月——時為「北部灣事件」爆發後3個月,正當群眾性的練兵運動轟轟烈烈地深入開展的時候,長期「養病」的林彪在全軍組織工作會議上發出《關於當前部隊工作的指示》,提出要「突出政治」並將其作為軍隊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總方針、總任務。
  • 歷史書上不常見的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張張令人難忘~
    歷史書上不常見的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張張令人難忘~ 1928年4月28日,朱老總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經過艱難險阻,與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會師後,兩支部隊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老總任軍長,毛主席任黨代表。兩位偉人配合默契,從此,朱毛紅軍威名天下。 朱老總在各個時期的工作都與毛主席配合的相當默契。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
  • 回憶我為周總理當翻譯的日子
    批評鼓勵,誨人不倦   周總理的言行,一向「嚴」字當頭。對人嚴,對己更嚴。我個人就曾領受過周總理的兩三次批評,有間接的,更有直接的。   這些批評使我畢生受益。1966年4月下旬,我在短期下放山西八個月後,提前調回北京,匆匆上陣,參加阿爾巴尼亞總理訪華翻譯工作。其間,在釣魚臺國賓館接待辦公室,我在一旁親耳聽到周總理打來電話。
  • 盤點領導人的英語水平:周總理最警覺,毛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詞
    例如周總理年輕時分別到過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學習;朱德36歲赴德國留學;鄧小平曾在法國勤工儉學長達5年之久。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在今天看來,他們身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勳,身上一定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外語綜合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周總理幹了幾十年的外交工作,除了英語說的很好外,也懂一些法文、德文、日文,後來他還學了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