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高凱)「於我而言,睡眠是人生的一種表現,一種標識,承載著生命的圓滿與快樂,這部作品,其實也是我與大家分享自己85歲之生命經驗。」著名作家、學者王蒙28日在北京這樣描述自己的新作《睡不著覺?》。
王蒙與睡眠呼吸病專家郭兮恆共同創作的新書《睡不著覺?》日前由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當日二人共同受邀出席了關於睡眠話題的演講和讀書分享會。
《睡不著覺?》以作家與專家的對話形式完成,既是一本關於睡眠的科學趣史,也是一部哲學小品。而王蒙既是這本書的創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策劃人之一,他認為,睡眠問題解決好了,會極大地提升人生的幸福指數和抗逆能力。
王蒙稱自己為少年失眠、老來善睡的嘚瑟者,他從人文角度反思道:「現代、後現代的文化論說中,有一種比較時髦的說法,是說語言的發達與異化,會使語言反過來控制生活,乃至歪曲了現實,或者說由於語言的概念,造成了人生的歪曲、痛苦與麻煩。少年時期失眠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失眠。光是『失眠』一詞兒就活活害死人。」
因此他認為「失眠」一詞毒素超標,非常讚賞他曾經的一位秘書的個人理論——他認為失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睡眠的一種形式,儘管這個想法有點牽強,但有心理治療的作用。當他睡不著的時候,他就暗示他自己,這其實就是在睡覺時自己夢見自己睡不著了。
王蒙認為這種說法竟然與莊周夢蝶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此說法呼吸病專家郭兮恆稱,「在臨床上,泛指的失眠也可能是一種表現,專業的睡眠醫生應該把失眠現象與睡眠障礙區分開來,這才更有利於幫助病人理解失眠困擾,解決睡眠問題。」
王蒙認為,人應當有「鈍感力」,才能提升人生的抗逆能力。他甚至用自己父親以睡眠解決負面情緒達到「救命」效果的例子,意在告訴讀者善待睡眠就是善待自己,「你有遲鈍的能力,你那神經末梢不要太敏銳,別人看了你一眼,你就想一大堆,你想像力太豐富,你忒能琢磨沒有好處。」
郭兮恆列舉了自己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有關敏感、自我暗示,甚至發展成抑鬱、躁狂等症狀的案例。
曾有報導稱葡萄牙足球明星C羅的睡眠輔助師監測其睡眠時,看他進入深度睡眠後就把他叫醒,讓他多次進入深度睡眠,據說這樣有利於恢復體力。還有一種所謂的達·文西睡眠法據稱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郭兮恆在書中直指此種「睡法」的不妥,他認為,人類的睡眠習慣是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下進化而來的。人類的睡眠是在特定時間內的連續過程,有第一小時睡眠才會有第二小時的睡眠狀態,如果你要把睡眠的節奏打破了,就不會有完整的正常睡眠過程。開始發生睡眠時,我們首先進入到淺睡眠,再由淺睡眠過度到深睡眠,然後由深睡眠再回到淺睡眠,最後進入到做夢的睡眠,這個過程叫作一個睡眠周期。
「健康成年人每晚完整的睡眠大約都會經歷4到5個睡眠周期,但是每個睡眠周期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對前一個睡眠周期的重複,而是不斷在變化。」郭兮恆說。
王蒙笑言自己此次新作的內容可能會讓讀者感到意外,這位一向樂觀豁達的文學大師由衷表示,正因為睡眠對於人生意義重大,希望自己的相關思考和經驗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願意大家能夠睡得好,能夠生活習慣好,能夠充滿對自己的自信,能夠把自己的精神功能調整好,能夠克服一切對心理健康負面的那些幹擾,我覺得也算對社會的一個益處吧。」王蒙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