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與醫學專家跨界合著「好夢書」:分享85歲之生命經驗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高凱)「於我而言,睡眠是人生的一種表現,一種標識,承載著生命的圓滿與快樂,這部作品,其實也是我與大家分享自己85歲之生命經驗。」著名作家、學者王蒙28日在北京這樣描述自己的新作《睡不著覺?》。

王蒙與睡眠呼吸病專家郭兮恆共同創作的新書《睡不著覺?》日前由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當日二人共同受邀出席了關於睡眠話題的演講和讀書分享會。

《睡不著覺?》以作家與專家的對話形式完成,既是一本關於睡眠的科學趣史,也是一部哲學小品。而王蒙既是這本書的創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策劃人之一,他認為,睡眠問題解決好了,會極大地提升人生的幸福指數和抗逆能力。

王蒙稱自己為少年失眠、老來善睡的嘚瑟者,他從人文角度反思道:「現代、後現代的文化論說中,有一種比較時髦的說法,是說語言的發達與異化,會使語言反過來控制生活,乃至歪曲了現實,或者說由於語言的概念,造成了人生的歪曲、痛苦與麻煩。少年時期失眠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失眠。光是『失眠』一詞兒就活活害死人。」

因此他認為「失眠」一詞毒素超標,非常讚賞他曾經的一位秘書的個人理論——他認為失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睡眠的一種形式,儘管這個想法有點牽強,但有心理治療的作用。當他睡不著的時候,他就暗示他自己,這其實就是在睡覺時自己夢見自己睡不著了。

王蒙認為這種說法竟然與莊周夢蝶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此說法呼吸病專家郭兮恆稱,「在臨床上,泛指的失眠也可能是一種表現,專業的睡眠醫生應該把失眠現象與睡眠障礙區分開來,這才更有利於幫助病人理解失眠困擾,解決睡眠問題。」

王蒙認為,人應當有「鈍感力」,才能提升人生的抗逆能力。他甚至用自己父親以睡眠解決負面情緒達到「救命」效果的例子,意在告訴讀者善待睡眠就是善待自己,「你有遲鈍的能力,你那神經末梢不要太敏銳,別人看了你一眼,你就想一大堆,你想像力太豐富,你忒能琢磨沒有好處。」

郭兮恆列舉了自己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有關敏感、自我暗示,甚至發展成抑鬱、躁狂等症狀的案例。

曾有報導稱葡萄牙足球明星C羅的睡眠輔助師監測其睡眠時,看他進入深度睡眠後就把他叫醒,讓他多次進入深度睡眠,據說這樣有利於恢復體力。還有一種所謂的達·文西睡眠法據稱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郭兮恆在書中直指此種「睡法」的不妥,他認為,人類的睡眠習慣是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下進化而來的。人類的睡眠是在特定時間內的連續過程,有第一小時睡眠才會有第二小時的睡眠狀態,如果你要把睡眠的節奏打破了,就不會有完整的正常睡眠過程。開始發生睡眠時,我們首先進入到淺睡眠,再由淺睡眠過度到深睡眠,然後由深睡眠再回到淺睡眠,最後進入到做夢的睡眠,這個過程叫作一個睡眠周期。

「健康成年人每晚完整的睡眠大約都會經歷4到5個睡眠周期,但是每個睡眠周期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對前一個睡眠周期的重複,而是不斷在變化。」郭兮恆說。

王蒙笑言自己此次新作的內容可能會讓讀者感到意外,這位一向樂觀豁達的文學大師由衷表示,正因為睡眠對於人生意義重大,希望自己的相關思考和經驗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願意大家能夠睡得好,能夠生活習慣好,能夠充滿對自己的自信,能夠把自己的精神功能調整好,能夠克服一切對心理健康負面的那些幹擾,我覺得也算對社會的一個益處吧。」王蒙說。(完)

相關焦點

  • 86歲王蒙再出新作:用魂靈肉體生命,耄耋加饕餮之力,繼續書寫
    王蒙在回憶裡說到:「我的青年時代有一個光明的底色,我這個底色是亮的,即使底下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坎坷,但是一想起這個光明的底色,對新的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所抱的這種信念、這種期待,這種願景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永遠不會放棄的。」1953年,王蒙開始創作,開始動筆寫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
  • 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迎娶小20歲的嬌妻,王蒙:我敢跟年輕人們比
    王蒙先生85歲了,還能進行文學創作,我想這與他淡泊的內心、寬闊的胸懷一定是密不可分的。王蒙說:「我們都要心態好。我們沒有理由心態不好。」我想,正是因為「心態好」,王蒙才會有「不是我要寫小說,而是小說跑到我的生命裡來了,我不得不寫」的感覺。也正是這種人生態度,使王蒙在寫作時「詞語就會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來」,這是王蒙先生獨特的人生智慧。
  • 「高齡男孩」王蒙:80歲娶小自己20歲嬌妻,年近90,6塊腹肌
    王蒙愛寫作,喜歡運動,86歲6塊腹肌王蒙,這位在中國文壇上活躍了一個甲子之久的耄耋老人,曾經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王蒙的一生,真的是精彩絕倫,沒白來世間一遭,迄今為止,他寫下了1800多萬字。他的作品不但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有部分代表作還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文字,曾經四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81歲獲得茅盾文學獎,85歲被授予「人民藝術家」這個頂級的國家榮譽稱號!這就是王蒙。
  • 「嘚瑟」「體貼」「寬容」86歲的王蒙這樣寫愛情小說
    「嘚瑟」 「體貼」 「寬容」86歲的王蒙這樣寫愛情小說整理丨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婷婷 10月27日下午,長沙樂之書店天心店,耄耋之年的「國寶級文學家」王蒙,帶來他「寫給世界的情書」。「為人心立碑,替世道存照——王蒙《生死戀》新書分享會暨文學對話」現場,原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協名譽主席王蒙先生,與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及中國作協全委、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長沙市文聯名譽主席何立偉,就王蒙新作《生死戀》,展開了一場文學對談。
  • 「高齡少年」王蒙:八十歲仍不服輸,如今再度執筆,書寫中國智慧
    16歲出版長篇小說《青春萬歲》;52歲擔任文化部部長;76歲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81歲獲得茅盾文學獎;85歲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4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一眼萬年 追隨一生1950年春天,在北海公園,王蒙第一次遇見17歲的崔瑞芳。王蒙只用了不到2分鐘,就認定崔瑞芳就是他的一輩子。王蒙創造了很多偶遇的機會,為的就是可以引起崔瑞芳的注意,然而當時的崔瑞芳對這個愣頭青並不感興趣。好在王蒙沒有放棄,最後成功地打動了崔瑞芳。
  • 85歲王蒙:如果把宇宙看成一個指環,我們就是鑲在上面的寶石
    85歲王蒙:如果把宇宙看成一個指環,我們就是鑲在上面的寶石文 | 陳澤宇「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化的風風雨雨,似乎都關聯著他的名字。80年代初,《蝴蝶》《春之聲》《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等一大批中短篇佳作頻發,文壇稱之為「王蒙的集束手榴彈」。1987年,《活動變人形》正式出版,主人公倪吾誠至今仍漫步在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中,被後來的寫作者學習效仿。
  • 「薦讀」85歲還自稱「耄耋腹肌男」!他「青春永駐」的秘密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19年7月85歲的作家王蒙先生開了他的又一次新書發表會有一次他見著我,『小王蒙,最近看什麼書呢?』我死活想不起來。忽然我來了這麼一句,我說:『我看的書都是對社會進行批判的書』。
  • 「老部長」王蒙:86歲仍筆耕不輟的「一線勞力」
    前不久,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應邀來到廣州黃埔書院進行主題分享。「我想告訴大家,任何時候我們都離不開文學。」王蒙表示,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正因為如此,所以儘管自己已經86歲了仍筆耕不輟,依然是「一線勞力」。
  • 作家王蒙走進作業幫名家講堂 向全國中小學生提了一個「小目標」
    5月10日晚17:00,原文化部部長、現年85歲的作家王蒙走進作業幫名家講堂直播課,與全國中小學生在線「面對面」,共同探討在網際網路時代怎樣讀書。在課上,王蒙鼓勵大家為改變、改善、優化自己而讀書,並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小目標:每天讀書20至30頁。讀書得琢磨 要讀「硬書」愛書如何會讀?這是王蒙老師此次直播課的「自命題」。
  • 年近九旬依然書寫青春書寫愛情 來聽王蒙講一堂文學課
    1953年,19歲的王蒙寫下上面的文字那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而今,已經85歲高齡的他依然筆耕不輟書寫青春,書寫愛情文學是個好東西,文學讓你一下子就把很多美好的東西挽留下來了。」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紅樓夢》是王蒙先生百讀不厭的一部。
  • 王蒙:郭敬明是「中國夢」的代表
    王蒙:我不知道。查建英:wannabe其實就是want to be,這個英文就是說想要當什麼,把它一種俚語縮寫成就是說想要當wannabe就是說我覺得中文可以翻做往那比,就是什麼比如說土的要想當洋人,然後窮人想到富人,比如說俗的他想雅範兒的,就這麼一種人格就是叫wannabe,往那比人格。王蒙:這是中國夢。查建英:您說的就是現在的中國夢。
  • 著名作家王蒙的新書,要跟你談談睡眠這件事兒
    睡不著,來數羊吧 視覺中國供圖可是,你是否願意聽一聽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睡眠特別好的老人來講一講睡覺這件事兒?他是著名作家王蒙。長江新世紀即將推出由作家王蒙、北京朝陽醫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恆合著的《睡不著覺?》。
  • 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同時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10月17日,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同時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即將喜迎95歲的中國海洋大學再添新的文化坐標和新的人文景觀。今年是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5周年,10月17日,剛剛度過85歲生日,曾經的中國海大教授、文學院院長,如今的著名作家、中國海洋大學顧問、教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王蒙回到中國海大,見證了王蒙文學館的揭牌儀式。
  • 獻給孩子的生命之歌,孫儷跨界主編《陪你長大》繪本叢書上市
    演員與童書繪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似乎讓人很難聯想到一塊,但是孫儷長期致力關愛流浪動物的公益活動,同時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和孩子的睡前故事時間是她珍而重之的小時光。親子閱讀、關愛小動物,這兩個生命主題的碰撞和結合,於是有了這套《陪你長大》系列繪本。
  • 葛文德《醫生三部曲》: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符合美國人「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講究醫學世家)的傳統。他1987年畢業於美國西海岸的史丹福大學,兩年後從倫敦郊外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掙回一個哲學、政治與經濟學的學位,誰知他校園情緣還未了,199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一回拿了醫學博士,還不滿足,回身又在哈佛取了一個公共衛生碩士。葛文德的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 19歲成名,23歲養豬種地下邊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王蒙的作品獲獎無數,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他曾獲得茅盾文學獎、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以及諾貝爾獎提名,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更了不起的是,85歲生日前夕,他還獲得了70年來首次頒授的'人民藝術家'的國家榮譽稱號。
  • 空——一次藝術與醫學的跨界實驗
    拉普教授的解剖課 倫勃朗針灸十四經穴位歌圖版醫學是基於科學的藝術。一直是一預防和治療疾病,守護人類健康和生命的自然科學,醫學通過藝術得到了充實與完善。藝術 通過醫學發展了自身,得到了升華。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 說:醫生的藝術包括疾病、患者和醫生三件大事。醫生是藝術的僕人,治療藝術的最高職責就是治好病人,醫療藝術乃是一切藝術之中最為卓越的藝術。
  • 王蒙:膚淺化閱讀令人擔憂 不如讀些「費勁」的書
    中廣網上海7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不要只停留於瀏覽,還要學會沉下心來,不要只讀那些令自己舒服、快樂的,還要讀些「費勁」的,循序漸進。」  這是近八旬的作家王蒙在上海圖書館對讀者們說的話。一口京片子的他,像嘮家常一般與大夥分享自己曾經讀過的那些書,也對網絡時代催生的膚淺化閱讀趨勢不無憂慮。
  • 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清華大學學子分享閱讀寫作心得
    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學子分享寫作心得。 只要母親還給孩子睡前講故事,只要還有親子之愛、信仰、回憶,文學就永遠消亡不了。」7日下午,大陸著名作家王蒙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學子,就「文學為誰而寫」進行對話。  當天下午,正在此間參加2015兩岸筆會的大陸著名作家王蒙、蔣子龍、明曉溪、孔見,走進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向臺灣學子和教師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歷。
  • 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王蒙前不久,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應邀來到廣州黃埔書院進行主題分享。「我想告訴大家,任何時候我們都離不開文學。」王蒙表示,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正因為如此,所以儘管自己已經86歲了仍筆耕不輟,依然是「一線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