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名詞解釋全整理:集體記憶 /計算傳播學 /CMC理論

2021-02-19 小豪新傳考研

1.集體記憶

2.計算傳播學

3.CMC理論

1.集體記憶

1925年,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個體記憶放大至社會群體層面進行考察,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它是一個群體的意義、文化、價值、經驗的集合,對於無法經歷「過去」群體成員來說,集體記憶就是其族群認同感的基本來源。

集體記憶具有社會性、客觀性、建構性、選擇性、系統性等特點。集體記憶不等於歷史,一是因為它超越了對歷史情境的簡單敘述,已經內化成為了一個族群思想、智慧、價值、文化的認同以及與其他族群所區別的精神標誌,並且集體記憶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重構。

①集體記憶來源於可被講述的故事文本,擁有著價值主題、因果邏輯、敘事結構,以及代表人物與衝突性情節;②集體記憶最終會化為象徵符號,可以被反覆使用、重現、解讀,承載著族群的共同理念、意義,也是族群獨有的記號,能夠同其他族群區別開來;③集體記憶需要表現為集體行動與紀念儀式,能夠給予族群力量與希望。

 

2.計算傳播學

計算傳播學(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計算傳播學是一門利用計算技術和計算能力來實現語境、內容和用戶三者的最佳匹配的全新的交叉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傳播行為中可以被數據所記錄被計算所推論的部分。它以傳播網絡分析、傳播文本挖掘、數據科學等為主要分析工具,收集並分析人類傳播行為數據,挖掘人類傳播行為背後的模式和法則,分析模式背後的生成機制與基本原理。

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為計算傳播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計算傳播學得以進一步的發展。數據新聞、計算廣告、個性化推薦系統等都是當前計算傳播的應用領域。計算傳播有快速、低成本等優勢,被測者不受幹擾,可以發現真實的行為和關係的可能,但是需要強大的技術手段,結果需要被驗證,此外,隱私、倫理、法律問題也需要予以考慮。

 

3.CMC理論

CMC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計算機支持的合作」,目前則被普遍認為是人們藉助網際網路這一媒介進行信息搜尋、傳遞、加工以及人際溝通的新型傳播方式。由於具備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以及傳播媒介三個基本的傳播要素,因此,CMC這種人際間的傳遞與溝通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方式。

網絡傳播倫理失範有多重表現形態,從層級看,最基本的失範表現為資訊泛濫、垃圾信息、泛娛樂化和傳播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第二層級的失範是個別輿情經網絡傳播無限放大成為「公共問題」而出現群體極化現象,最終引發網絡暴力;第三層級的失範是傳播者利用網絡的虛擬性捏造虛假信息,或出於某一不正當利益訴求惡意傳播網絡謠言、進行網絡欺詐或網絡誹謗。

相關焦點

  • 診脈西方集體記憶理論
    傳承古史辨派科學求真精神,促成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對於「集體記憶熱」,近些年已有學者提出「術語濫用」和「語義過載」的警告。雖然理論和概念層出不窮,但能解決歷史和社會問題的理論並不多見,盲目跟風的現象較為嚴重。正確的態度應是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風,而是堅持理論為史學服務,與解決中國史學問題相結合,最終提出有價值的創新理論。
  • 傳播學理論卷拿下130分,全靠這份必背清單 | 考前復盤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傳播學 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行為主義傳播學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精神理論對傳播學構建的意義(論述題,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史,2020)談談你對「雙重偶然性」的理解(簡答題,河南大學440,2020)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哪個傳播學理論,進行評述(論述題,吉林大學334,2020)信息(名詞解釋,廣州大學847,2020)信息(名詞解釋,中南財大,2019)元傳播(名詞解釋,電子科技大學
  • 傳播學理論卷拿下130分,全靠這份必背清單/ 考前復盤
    第十三章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的異同信息主權全球信息化講好中國故事「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內涵及對外傳播策略(傳播學的主要學派之批判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代表思想(注意批判學派又可分為政治經濟學派、文化研究學派、意識形態霸權理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01經驗學派傳播學經驗學派(名詞解釋,南師大專碩,2020)霍夫蘭傳播研究(簡答題,廣西大學學碩
  • 人工智慧與計算傳播學
    傳播學關注的對象在數位化,其研究範式不可避免也需要有數位化的轉型。因此,我們認為計算傳播學並不僅僅是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集合,它更有可能是整個傳播學在數位化時代的學科範式的轉型。借鑑沙哈等人[4]的標準,計算傳播學的研究範式通常包括:(1)大而複雜的數據集;(2)由數字痕跡和其他「自然發生」的數據組成;(3)需要算法對此進行分析;(4)允許運用和檢驗傳播理論來研究人類傳播行為。
  • 淺析集體記憶理論的發展
    也就是說,群體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的,並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自身。哈布瓦赫論述的集體記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溝通中形成的,他對集體記憶的定義是「一個特定群體共同回憶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對這種集體記憶進行的回憶必須是個人親身經歷的,它們寄存於活著的人的記憶之中,時間上往前追溯不超過80-100年,三四代人左右。
  • 《傳播學理論》考試大綱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關於傳播一、傳播現象二、理解傳播(一)對傳播的解釋
  • 袁愛清:建構學科新維度,引領學術新方向 ——《媒介記憶理論—人類...
    邵鵬副教授是最先進入媒介記憶研究領域的國內學者,他的《媒介記憶理論—人類一切記憶研究的核心與紐帶》一書,就是在他發表第一篇媒介記憶研究論文之後,歷經八年持之以恆的辛勤耕耘出版的首部具有「升華」性、創新性的學術成果。 邵鵬在媒介記憶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媒介記憶」的概念,清晰地闡述和界定了媒介記憶的內含、外延和核心元素同外部的關係。
  • 劉亞秋 記憶二重性和社會本體論——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下)
    但恰是最後一點,常被記憶研究者、尤其是記憶實證研究者所忽視,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我們對於「記憶是什麼」這一更為本體論問題的思考厚度。綜觀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本文初步得出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首先,記憶二重性是理解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一條重要線索。哈布瓦赫在《福音書中聖地的傳奇地形學》中明確提出記憶的二重性,即記憶的物質性和精神性,或曰神聖—世俗性。
  • 傳播學釋疑:象徵性互動理論和符號互動論究竟有什麼區別?
    都說背書最好的辦法是理解記憶,但是傳播學總有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或邏輯很難攻克,偏偏這些又是考試中最高頻出現的考點,怎麼辦?別慌,覓遊專治疑難雜症!  真題連結:2019南開大學專碩440:名詞解釋:符號互動論2019湖南師範大學專碩440:名詞解釋:象徵行為2019清華大學學碩史論682:名詞解釋:符號互動論2019陝西師範大學學碩專業二:名詞解釋:象徵互動理論2019雲南大學學碩638、專碩334簡答:符號互動論對傳播學的影響
  •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傳播學教學模式探析
    基於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傳播學課程教學中運用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小論文模式、學生上課+教師評價模式與「演示+講授+BB平臺+微信」的立體互動式教學模式,並提出實施了傳播學課程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傳播學;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進行教學工作設計的基本思路框架。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翻譯傳播學是對翻譯學學科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的一種新嘗試,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學科研究範疇,即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各種翻譯現象進行外觀式的探察。借用傳播學的基本信息傳播模式,對翻譯過程中各個信息傳遞階段進行逐一論述,指出翻譯學科的研究可以從控制研究、文本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幾個方面入手。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學科向更為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對翻譯學的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提供新的研究範式。
  • 劉海龍、方惠: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這十大觀點涉及新媒體與社會分層,新媒體對時空感、社會運動的影響,傳播思想史研究,大眾媒介與集體記憶,災難傳播,歐美傳播研究中新興的「媒介化」範式,新聞記者自我職業認知的新圖景等等。這些中國傳播學的前沿研究,反映了2014年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議題與成果。本文主要篩選並分析了2014年發表在國內(包括港臺)傳播學權威期刊中的文章,從數百篇文章中遴選出10大新話題和新觀點,其中包括一本新書。
  • 新傳名詞解釋全整理:信息流量/TMI效果/填空法/可獲得性/大眾傳播的內容/傳播內容的三個範疇/易讀性/—致理論/症候式解讀
    保證社會系統有足夠的信息流量是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TMI效果TM1效果,即過多信息效果,是信息過載和信息爆炸的主要後果,具體表現為信息浪費和信息疾病兩種現象。信息浪費指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大量無用信息所淹沒,使人們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待信息洪水,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有用信息隨同大量無用信息從身旁流走。
  • 傳播學這樣背,事半功倍
    答題可以有學長學姐進行指導,消息評論報導策劃可以得到批改,甚至再伸手黨一點,專題都可以用現成整理好的。唯獨是這個背書,只能靠自己。拖鞋哥團隊就算是再厲害,也沒有辦法幫你背書,但我們有辦法,教你背得輕鬆一點。傳播學是新傳考研的重中之重,有的學校不考新聞史,有的學校不考實務,但是幾乎沒有學校不考傳播學。
  • 研究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這些文章有的回應了傳播學的新話題,有的提出了新論點與新概念,有的對未來研究規劃了新方向,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兼具獨創性與規範性,具有理論意義,對於當下的傳播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4大眾媒體與集體記憶關於記憶的社會學研究肇始於涂爾幹,其弟子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將記憶從生物學中解放出來。儘管集體記憶在很長時間內被人遺忘,但近些年卻呈現出逐漸升溫的趨勢。
  • 劉亞秋 記憶二重性和社會本體論——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上)
    這一研究同時是對集體歡騰和禮物交換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充實。而記憶二重性的概念不僅是理解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重要線索,也是理解既有記憶研究的基礎概念之一。在這一取向下,甚至有學者將哈布瓦赫的理論簡單理解為利益論,即不同社會群體為了現實的各自利益而採取了對過去的不同訴說,從而將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簡化為一種記憶政治學視角下的利益之爭學說(參見蕭阿勤,1997)。
  • 劉海龍+方惠: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學術
    這些期刊包括《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新聞記者》、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新聞與傳播》、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港)、《新聞學研究》(臺)等。這些文章有的回應了傳播學的新話題,有的提出了新論點與新概念,有的對未來研究規劃了新方向,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兼具獨創性與規範性,具有理論意義,對於當下的傳播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 傳播學day1| 只考過名詞解釋的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在我國的研究歷史相較於其他理論算是比較久了,但是目前在新傳考研中,目前考察得比較多得形式是名詞解釋,如中山大學2018年就考了,大連理工2019年也考了。所以,大家對於這個理論只需要了解內涵即可框架與新聞框架「框架」(frame)作為考察人的認知與傳播行為的學術概念,最早見於人類學家G. 貝特森於 1955 年發表的論文《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中。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號,傳受雙方相互約定的詮釋規則。
  • 從記憶景觀看記憶理論之爭
    就記憶的社會學研究,一直以來存在的爭鳴熱點包括:記憶與反記憶,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等等。衝突論者往往關注它們之間的對立關係,但從關係論視角去看,或許僅是記憶的分類,或是記憶在不同領域的展演,本質上未必是一種對立。對立觀念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持對立論者往往以二元論作為認識記憶現象的基本理論假設。
  • 最全!『傳播學』最常考的名詞解釋100例!(附完整版答案)
    小鐸能做的就是,幫大家把各科「考過的」、「重點考的」和「可能考的」名詞解釋列出來,附上可以直接背的答案,並將核心知識點錄製成音頻。崽崽們只需列印出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看一下,聽一下,保持對重點知識的靈敏度。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100個常見的【傳播學】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