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體記憶
2.計算傳播學
3.CMC理論
1.集體記憶
1925年,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個體記憶放大至社會群體層面進行考察,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它是一個群體的意義、文化、價值、經驗的集合,對於無法經歷「過去」群體成員來說,集體記憶就是其族群認同感的基本來源。
集體記憶具有社會性、客觀性、建構性、選擇性、系統性等特點。集體記憶不等於歷史,一是因為它超越了對歷史情境的簡單敘述,已經內化成為了一個族群思想、智慧、價值、文化的認同以及與其他族群所區別的精神標誌,並且集體記憶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重構。
①集體記憶來源於可被講述的故事文本,擁有著價值主題、因果邏輯、敘事結構,以及代表人物與衝突性情節;②集體記憶最終會化為象徵符號,可以被反覆使用、重現、解讀,承載著族群的共同理念、意義,也是族群獨有的記號,能夠同其他族群區別開來;③集體記憶需要表現為集體行動與紀念儀式,能夠給予族群力量與希望。
2.計算傳播學
計算傳播學(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計算傳播學是一門利用計算技術和計算能力來實現語境、內容和用戶三者的最佳匹配的全新的交叉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傳播行為中可以被數據所記錄被計算所推論的部分。它以傳播網絡分析、傳播文本挖掘、數據科學等為主要分析工具,收集並分析人類傳播行為數據,挖掘人類傳播行為背後的模式和法則,分析模式背後的生成機制與基本原理。
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為計算傳播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計算傳播學得以進一步的發展。數據新聞、計算廣告、個性化推薦系統等都是當前計算傳播的應用領域。計算傳播有快速、低成本等優勢,被測者不受幹擾,可以發現真實的行為和關係的可能,但是需要強大的技術手段,結果需要被驗證,此外,隱私、倫理、法律問題也需要予以考慮。
3.CMC理論
CMC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計算機支持的合作」,目前則被普遍認為是人們藉助網際網路這一媒介進行信息搜尋、傳遞、加工以及人際溝通的新型傳播方式。由於具備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以及傳播媒介三個基本的傳播要素,因此,CMC這種人際間的傳遞與溝通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方式。
網絡傳播倫理失範有多重表現形態,從層級看,最基本的失範表現為資訊泛濫、垃圾信息、泛娛樂化和傳播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第二層級的失範是個別輿情經網絡傳播無限放大成為「公共問題」而出現群體極化現象,最終引發網絡暴力;第三層級的失範是傳播者利用網絡的虛擬性捏造虛假信息,或出於某一不正當利益訴求惡意傳播網絡謠言、進行網絡欺詐或網絡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