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L鏡面唇釉#109、Loshi北海道馬油……隨著跨境電商的日趨活躍,市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越來越多的全球「尖貨」。據重慶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僅經重慶保稅港區通關通檢實現的跨境電商交易額達8.9億元、商品訂單497.07萬單,分別佔比全市同期總量的49%、60%。
然而,近日不斷有媒體報導,跨境電商成為消費陷阱「重災區」。由浙江省消保委扮演的「神秘買家」匿名購買了17家國內跨境進口電商平臺銷售的較為普遍的Loshi北海道馬油,測評結果顯示,僅有一家平臺有進口憑證。近日,江蘇蘇州警方也破獲了一起網上售假化妝品大案,花高價在電商平臺的代購處買的「迪奧」、「魅可」成本僅1元。
對此,重慶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多個電商平臺被曝售假、賣家頻頻失聯、維權遭遇賣家和電商平臺「踢皮球」……跨境電商的「套路」實在太多。業內人士透露,製作海外小票、包裝、各種曬單、刷鑽、一日遊、真假參半銷售等,幾乎是「海淘」賣家慣用伎倆。
商品陷阱
網上找代購
2000元買到「山寨貨」
「打算入手一款輕奢品牌包,可拿到貨卻始終覺得有點不對勁,拿到正品店裡去諮詢,他們說是仿的。」前不久,重慶渝北區的沈女士花2000多元錢,從某電商平臺一個號稱「海外代購」的商家處,買了一個品牌包。當時網店廣告裡打的是絕對正品,支持專櫃驗貨,假一罰十。沈女士將包拿到正品專櫃一檢驗,卻發現是假貨。
沈女士隨即聯繫賣家要求退貨,可店家卻不認了,協商無果,沈女士意識到可能遭遇騙子,便報了案。
調查中,警方了解到,沈女士購買的所謂「海外代購」品牌包,其實始發地就在重慶渝北。這個假「海淘」團夥在電商平臺申請了多個帳號,聲稱做「海外代購」,但其實販賣的都是假冒品牌包,成本幾十元,一貼上正品商標,就能賣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為了取得顧客信任,該網店所售的商品全部都附帶購物小票和進出口海關憑證。同時,該店每件商品都支持正品專櫃驗貨。但如果有顧客驗完貨後發現是假冒的,他們就會要求顧客出示專櫃出具的假貨證明,才能獲得退貨賠償。而事實上,奢侈品專賣店或專櫃,並不會出具相關證明。
售後陷阱
代購品像舊貨
退貨遇「踢皮球」
今年2月份,家住九龍坡的林女士也在某海外代購平臺上購買了一款售價899元的蔻馳女式包。但當林女士收到貨時,卻發現包的兩側有明顯褶皺痕跡。
「花了錢買個次品,覺得很不甘心。」林女士隨即在平臺上聯繫賣家,表示商品與實物不符,要求退貨。賣家卻稱,出現褶皺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只要自己用東西塞進就可以將褶皺消除。林女士認為這種褶皺明顯是經過長期擠壓或是使用導致的,且不可能用填塞物品消除。但賣家只是表示不予退貨,並告知林女士,在其下單前,就已經告知林女士海外代購的產品不予退貨。若有任何疑問,讓林女士聯繫平臺,賣家不予負責。
林女士翻出之前的通話記錄,這才發現賣家之前確實曾發來一張「購買流程」,在流程的末尾處,確實有註明不予退貨。
「這和電商平臺的『支持本地退貨』的說法不一致。」林女士又聯繫某海外代購平臺。平臺客服人員稱,林女士要先找相關權威部門鑑定確定所購貨物是否真正屬於瑕疵,同時還要看商家銷售的是否為平臺禁售的商品,再根據其它的一些情況來判斷是否予以退貨。「就拿鑑定來說,我到哪裡去找權威部門做鑑定?這完全是平臺為了『踢皮球』給消費者出的難題。」林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最後只有放棄退貨。
物流陷阱
打款數十天
海淘感冒藥「蒸發」了
今年1月19日,網友Laurahas在重慶購物狂上發帖吐槽稱,他網上海淘的德國藥品經一家轉運平臺拼郵,最後包裹卻「石沉大海」。
他在網上從德國淘了退燒藥和一點感冒藥,委託一家名為「海帶寶」的轉運平臺拼郵。但該平臺通知他不能轉運退燒藥,讓其自行去DHL網上買面單,要麼聯繫德國方面退回郵件。隨後,Laurahas去DHL網上花了100多元買好面單發給了「海帶寶」。
Laurahas左等右等,卻遲遲等不到自己海淘的包裹。20多天後,他在平臺上進行查詢,發現自己的快遞竟然不見了。隨後一個多星期,Laurahas依然查不到快遞記錄。他在網上聯繫轉運平臺,平臺的客服人員不回復,撥打客服電話,電話也一直佔線。Laurahas的快遞徹底不知了去向。
「真是有苦說不出,只有自認倒黴,還好這次海淘的不是什麼貴重東西,東西也不多,不然簡直要『坑死』。」Laurahas表示。
信息陷阱
身份信息被冒用
海淘額度被用光
微信實名認證、支付寶實名認證、收發快遞實名認證……上海的李先生原本以為自己的私人信息像上了「金剛罩」。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先生在2017年雙十一期間,打算通過跨境電商海淘購買日用品,卻被告知,自己2萬元額度已經用光。但李先生根本沒買那麼多的東西。李先生通過海關總署下屬的跨境電子商務個人額度查詢平臺進行了明細查詢才發現,2017年自己海淘只用了1500元,而剩餘的1.85萬元額度,卻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其他人花光了,且購買的渠道遍布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甚至有人還通過幾家大型電商平臺使用了他的身份證號和姓名進行清關。
無獨有偶,去年2月7日,23歲的重慶人陳某在小紅書海淘了商品。4月11日,她接到假冒的「小紅書客服」打來的電話,最後被騙6000元。
現象
「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較多 跨境電商成投訴「重災區」
上述消費者的經歷,正是讓眾多「海淘族」如鯁在喉的「鬧心事」。據《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行業發展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1113.4億元,增長率為49.6%。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投訴也迅速升溫。
據中消協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銷售服務類投訴69397件,同比增長78.25%。其中超5成為遠程購物投訴,遠程購物中的網絡購物佔銷售服務類投訴的41.90%,比去年同期增加33.97%。
中消協發布的2017年「雙11」網絡購物調查體驗情況通報結果顯示,「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較多,涉及貝貝網、網易考拉、聚美優品等多家知名網站。
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原中國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收到的全國網絡消費用戶投訴案例庫顯示,2017年,對於國內跨境電商(主要為跨境進口電商)的投訴佔投訴總量的12.98%,同比增長1.37%。
「跨境電商在微信朋友圈『殺熟』的情況很突出,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接1~2起。」市消委會相關人士介紹,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下單後又不想買了,卻被告知已下單不能退款;消費者購物用微信轉帳後賣家突然消失;消費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沒辦法退貨和獲得賠償這三類問題在跨境購物糾紛中尤為常見。
近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中國跨境電商消費問題研究報告》。該中心對1312位跨境網購用戶的調研結果顯示,訂單被隨意取消、物流問題(物流慢、丟件、破損等)、發貨慢、關稅問題、退換貨問題、疑似售假為消費者遇到較多的問題。
支招
「保稅區發貨」不一定靠譜 看清退換貨規則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消費者在通過跨境電商渠道購買商品時,要看清商品有效期,要小心「微商」等代購,牢記違禁物品清單,切莫輕信網紅爆款。並且一定要明白,「保稅區發貨」不一定靠譜,小心虛假票據陷阱,看清退換貨規則,小心轉運風險,小心「額度」被「盜用」。
同時,在購買跨境產品時,消費者要提升自己的消費認知,要明確跨境進口電商定義;要明白通過跨境網購平臺購買到的商品沒有中文標籤並不能表明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甚至是假貨;除此之外,跨境網購中有些商品不一定有發票。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表示,商家售假的性質可分為知假售假、制假售假、被動售假。如果消費者遇到商家知假售假的情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申請退一賠三。遇到制假售假網站則可以舉報給工商等部門。如果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獲得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商家果真「身在異域」?溯源碼讓假貨無處藏身
儘管不少跨境電商宣稱「100%正品」「假一罰十」,但由於跨境購市場主體多、交易鏈條長等原因,消費者在每個環節都可能遭遇謊言和陷阱。
「有一天我在樓下拉麵館看到了我的朋友,但是我沒打招呼,因為他的朋友圈顯示他這時應該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排隊買LV,而我應該在美國黃金海岸旁曬太陽……」這樣的情形在微信朋友圈代購中並不鮮見。
記者調查發現,商品吊牌、小票、銀聯刷卡的POS單據,這些曾被「海淘族」認為是鑑別真假的「最佳憑證」已經不再可靠,不良跨境電商有的是辦法讓消費者以為其真的「身在異域」。
位置信息製作容易 賣家隨時「身在異域」
北京的翟女士此前就通過微博認識了「小丫頭美國代購」的博主,因感覺博主「曬」出的常出入美國各大shoppingmall囤貨,以及外國小哥發快遞等美國生活的場景很真實,而向其訂購了22800元的香奈兒雙肩包。
然而翟女士拿到貨後通過編號查詢及網上搜索資料發現,全國香奈兒包的假貨都是這個編號。所謂的美國賣家根本沒到過美國,不過是重慶的一個大二學生。
「微商的『曬圖』很可能是不良賣家營造出的虛假景象。」在深圳從事代購的商家Carol透露,不良賣家製作發布虛假圖片及信息非常容易,他們通過微信盜圖、小號「自編自導」或請模特冒充顧客擺拍等形式來造假,甚至還能在搜尋引擎上,以「網銀轉帳截圖軟體」、「微信定位軟體」等關鍵詞,搜索下載相關軟體營造出身在異域或生意火爆的景象。
同時,業內一位不願具名的快遞人員也稱,快遞公司也可以隨意更改發貨地點,消費者看到物流信息顯示「商品已從保稅倉寄出」,實際上可能是從內地發貨。
「最佳憑證」不再保險
一套票據只要15元
商品吊牌、小票、銀聯刷卡的POS單據,這些曾被「海淘族」認為是鑑別真假的「最佳憑證」。
然而,重慶商報記者登錄部分網站,以「代購列印」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提供代購小票的商家多達數十家,而且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外常用的80毫米規格小票的熱敏印表機產品也一應俱全,價格從400元~1800多元不等。
一網店賣家聲稱,很多代購賣家都是從他那裡購買印表機,他還能提供多種小票列印模板,涉及服裝、箱包、奶粉在內的各個門類。除了中文,還能提供英文、法文這些小票模板。與物流公司相關的快遞單號,該賣家表示也可提供相關的快遞單號生成器軟體給購買印表機的顧客。「如果你不想買印表機,只是想要列印一套代購票據,我們也可以提供服務,只收15元。」該賣家告訴記者。
記者從某跨境電商處了解到,事實上,諸如MK、COACH這類輕奢品牌,在美國折扣店都是開放式購物,沒有包裝、發票。而不良跨境電商銷售的「山寨包」卻備有防塵袋、小票等。
「『山寨包』大多是廣州、深圳、福建等地生產,不良賣家要麼偽造物流信息,要麼讓『山寨包』出國逛一圈再回到國內,有時郵寄成本比生產成本還高。」在美國從事代購的王躍(化名)透露,甚至個別賣家直接讓國外朋友郵寄空盒子。
質疑也不怕
「銷售指南」幫助應對消費者
有細心的「海淘族」會發現,一些代購的商品售價比國外官網都便宜,因此會提出質疑。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不良賣家手裡往往有一套專門的「銷售指南」,應對消費者的各種疑問。
「業內流傳著一套專門的『銷售指南』。」從事澳洲代購2年多的李佳(化名)稱,她時有接到部分「專業代購平臺」供貨商的電話,告知她從他們那裡拿貨,利潤會比現在高出40%,還詳細介紹了各種「Q&A」,比如,客戶詢問「為何和自己國內買的不一樣?」,則回答「國內和國外生產地不一樣,原料有所區別」。若客戶繼續追問,則可稱,因是原廠尾單,有些瑕疵;或是長期代購、量大享受的獨家優惠,數量有限等。
李佳稱,實在不行,一些賣家會拿出「殺手鐧」,告知買家:「絕對正品,支持國內專櫃驗貨。」
曾在法國留學的陳先生告訴記者,通常在法國,除了暑期8月和聖誕節12月,當地品牌會推出打折季,其他時間均是不允許商家打折促銷的。即使是奢侈品商店店員所能獲得的員工優惠也不高,一般在售價的七折或八折左右。而一些微商在朋友圈卻常常每個月、甚至每天都發布大量不同品牌的優惠信息。
應對措施
重慶推溯源碼
海淘假貨無處藏身
日前,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讓海淘假貨無所遁形,重慶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推出了「重慶跨境電子商務電子標籤及溯源管理碼」系統,每件從重慶入境的正規海淘商品,都會被打上一枚「溯源標籤」。
這枚「溯源標籤」,是重慶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專門印製的「防偽利器」,由12位溯源標籤號碼和一個包含著每件跨境商品身份信息的二維碼組成。
重慶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方面介紹,消費者溯源可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電腦登錄「跨境電子商務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官網,在溯源信息框中輸入12位溯源標籤號碼查詢驗證。另外還可通過手機掃一掃「溯源標籤」上的二維碼,顯示這件商品的入境信息,比如電商名稱、進口國、報關時間、種類等,並進行驗證。
連結
20%賣家佔據
跨境電商行業80%交易額
經過幾年的行業沉浮,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鏈條日臻完善,行業格局日漸穩固。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7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8624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日趨成熟,新加入者不斷增加,行業內部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目前,網易考拉、洋碼頭等跨境電商巨頭浮出水面,佔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場份額。相關數據顯示,在跨境電商行業中,20%的賣家佔據了80%左右的交易額,剩下80%的賣家才佔了20%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