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為二看歷史:秦朝的歷史功過及歷史意義

2021-02-10 我這幾十年

最近,《大秦賦》熱播熱議。網上觀點主要分為兩派:

一是批判秦朝。主要是說秦國是野蠻的,是戰爭機器,統一中國的進程造成生靈塗炭,焚書坑儒嚴重地破壞了文明文化積累,統一之後又推行暴政,導致二世而亡。所以,秦統一中國是野蠻戰勝文明,落後取代先進,這樣的統一,不要也罷。

二是力挺秦朝。主要是說秦國統一中國是對全體中國人的歷史性貢獻,統一文字、度量衡,廢除封建制,推行郡縣制,使中國從此真正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為其後兩千多年的大中國奠定了歷史基礎,也為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走向輝煌提供了前提。

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終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們看待問題,需要客觀、全面、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憑主觀好惡、從單一角度、帶著感情色彩去理解和評價。尤其是對極其複雜的歷史問題,更是如此。

我們從秦制和秦政這兩個大角度來看待一下秦統一中國的問題。

先說秦制。

秦統一中國,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我認為是政治制度方面,廢除封建制,建立郡縣制。

我們知道,秦朝以前,夏商周時期,實行的都是封建制。所謂封建制,就是天子把國家的領土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各自的封國內部,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利,他同時擁有最高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鑄幣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就是一個事實上的獨立王國。只不過,在形式上,要尊奉天子,要朝貢而已。

夏商周之所以實行封建制,是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低下,導致人口稀少分散,交通極其不便,天子對偌大的國土實在是無法進行全面控制。而且,中國的土地上,當時分布著幾百甚至幾千個部落,各部落的內部是靠血緣和宗法維護統治的,具有強大的封閉性。天子要想讓這些部落首領完全聽從自己的命令是不可能的,要消滅這些部落首領也是天子的實力不允許的。所以,只能將國土分割成幾百上千塊,將部落首領封為諸侯,讓他們來分別統治。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到,商滅夏的時候,歸附商的諸侯有3000多個,周滅商的時候,歸附周的諸侯有300多個。而且我們知道,到了周末的戰國時期,基本上就只剩下了戰國七雄。

所以,很明顯,歷史越久遠,諸侯越多。隨著生產力發展,諸侯國不斷相互吞併,諸侯國在迅速減少。一是說明,天子的中央政府,對諸侯國的控制力極其低下,根本管不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二是說明,生產力的發展,致使國家越來越大乃至最終形成大一統的國家成為歷史的可能。三是說明,諸侯國經過戰爭兼併,必然會誕生一些強大的國家,這些國家必將嚴重威脅甚至取代天子的統治。

秦在統一中國之後,在實行封建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爭論。

前文說到夏商周是不得已而必須實行封建制。但是到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時期,建立大一統的大中國條件已經成熟。

商滅夏和周滅商,靠的都是諸侯的歸附,在登上天子之位的過程中,天子並沒有摧毀各諸侯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建立起相對於諸侯的絕對軍事優勢。所以,不得已而實行分封制。

而秦對中國的統一,是通過戰爭,徹底摧毀了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從政治角度看,中華大地基本上變成了一張潔淨的白紙,始皇帝可以在這張白紙上任意描繪,而沒有很大的阻力。

追求至高無上的權力,不願分權給諸侯王,這是人性的必然。所以,在歷史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秦推行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

秦的統一,為其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奠定了總基調。郡縣制實行之後,從理論上,中央可以隨時撤換處置地方長官,地方上就不會再出現對抗中央政治實體,從而可以保證國家的政令暢通。其後,雖然出現過漢初、魏晉的分封等小的歷史反覆,但郡縣制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秦的統一,將大一統的觀念深深置入民族基因。從此以後,只要國家陷入分裂,再次使國家重歸統一就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最高目標。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每一個大分裂的朝代,哪怕戰亂百年,都必將重歸一統。

秦的統一,為中國人建立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統一的文字,使中華民族無論生活在哪個區域,無論說著什麼方言,都可以通過統一的文字無障礙地交流,促進了文化交流,使文化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自然而然地培育了一種共同體意識。統一的度量衡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發展,進一步將全體中國人凝聚在一起。

秦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在先秦時期,人民遷徙和交流都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在諸侯王的統治下,相互都比較封閉,很容易形成不同的信仰、文化、風俗習慣等等,從而形成民族意識。強烈的民族意識顯然不利於國家的大一統。秦的統一,用戰爭摧毀了小諸侯國狹隘的血緣和宗法統治,然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淡化了各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促進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以上幾點,有些人可能意識不到其重要性。這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比歐洲,看看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東北人和廣東人的在各方面的差別,要遠遠高於歐洲任何兩個國家的人。歐洲歷史上缺少一個秦始皇。

有人要說了,歐洲多好啊,中國要是歐洲不是更好嗎?我要說,站在歷史的角度,歐洲的文明發達,只是歷史的瞬間,近代以前,歐洲戰亂頻仍,文明程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遠不如中國。近代以來,歐洲各國也爆發了無數的戰爭,生靈塗炭,這才穩定了幾十年?就是這穩定的幾十年,在面臨大國競爭的時候,歐洲人也意識到了統一的重要性,但是卻始終無法真正形成統一的力量,各國心懷各異,已經走上了明顯的下坡路。等到歐洲的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各國相互徵戰,仍然是歷史的必然。

再看印度,也是缺少一個秦始皇。到現在印度仍然有2000多個民族和幾百種語言,各邦之間離心離德,中央政府控制力薄弱,在推行統一政策、面臨重大災難的時候,都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樣分裂的國家,又有什麼大的前途?

有人又要說了,秦統一之後,二世而亡,其後兩千多年,中國也是戰亂不斷啊,統一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要知道,從整體上看,統一國家的混亂主要是統治腐敗和天災造成的,而分封制的混亂則是必然常態;中華民族每一次崛起,都是在大一統的形勢下做到的,而分裂狀態下,戰爭是主流,人民始終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

綜上,秦制是好的,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是秦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再說秦政。

有人說,秦統一中國,是秦人的私心,是為了攫取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我不否認秦人有私心。但我也從不懷疑秦人追求天下大一統進而實現天下大同的偉大理想,不懷疑始皇帝的雄心壯志、雄才大略。

但是,理想是一回事,做法又是另外一回事。秦統一之後,始皇帝有些飄飄然,過於相信自己的統治力,過高估計了人民的承受力。

追求皇族尊嚴和個人享受,大興土木,經濟崩盤。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比如修建阿房宮、長城、驪山陵墓、馳道等,還按照六國宮殿的建築式樣,在鹹陽仿造,數達二三百所。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追求國防長治久安,兵役太重,戰爭狂熱。在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當兵服役的人脫離了農業生產,靠農民養活,這就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糧餉,女子紡織,不足以供衣服的嚴重局面,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追求文化一致性,焚書坑儒。秦始皇讓人尋找長生不老藥,受到了江湖術士的欺騙。同時,有儒生勸諫始皇仍然實行分封制。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處死了一批術士(其實並非儒生),並焚書禁書,規定除了秦紀以外的其他史書全部燒毀(其實,其他書籍只是不允許在社會上流傳,中央是有保存的),對一些農學、醫學之類的實用書籍,則予以保留。

追求政治力量的純潔,對六國殘餘政治勢力進行大清洗。為了防止六國殘餘勢力的反抗,把12萬官戶統統遷到都城鹹陽分散居住,以加強控制和管理。

追求社會穩定,防止人民反抗,實行嚴刑峻法。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數十萬、上百萬。其時,全國人口不過一千多萬。原東方六國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更為深重。

其推行的政策,整體上看是暴政無疑。

一方面,由於秦尊崇法家,也由於儒家推崇周禮,秦完全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對維護統治的積極因素,對人民生活不管不顧,對人民力量嚴重忽視,致使秦朝失去了人民的擁護,招致人民的反抗。

另一方面,由於實行郡縣制,徹底破壞了六國貴族的利益,致使秦朝得不到貴族階級的支持,遭到貴族勢力的抱團激烈反抗。

在兩千多年以前,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始皇帝和秦朝的政治精英,就這樣犯下了嚴重的歷史性錯誤,很快變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二世而亡,也就自然而然了。

整體上,秦政是暴政,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簡單分析了秦制和秦政,對秦制,我是肯定的,對秦政,我是反對的。一功一過,一分為二,方能比較客觀地評價秦朝和始皇帝的歷史功過。

毛主席對秦朝和始皇帝的評價也是一分為二的。

《沁園春、雪》中寫道: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主席把始皇帝是放在中國歷史上至高的位置。在《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一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莫從子厚返文王。可見,主席是肯定郡縣制,反對返回文王的分封制的。

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見外賓的談話中,毛主席說: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

但是,主席同時也認為秦政是暴政。他在20世紀70年代又曾經明確指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所以,主席提出「為人民服務」。

唯有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力量,唯有為人民服好務的政治力量,才能長久地得到人民的擁護 ,才能帶領人民不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上借著《大秦賦》一邊倒地批判秦朝的聲音,值得引起我們的警惕。

我翻看了一部分批判的言論,發現其中不乏故意帶節奏的公知。他們打著攻擊秦朝幌子,目的無非是想讓中國人認為,統一是不對的,是野蠻落後的,是奴役人民的,而分裂是好的,是有活力的,是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

歷史上的中國,可以看做是一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並存,相互徵戰。如今的世界,也可以看成一個歷史上的中國,仍然處在數百個國家並存,相互徵戰的大歷史時代。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實現大同世界,並不是不可實現的目標。而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大國競爭,在這個西方主流國家仍然信奉叢林法則的歷史時期,要想維持中華民族的繁衍繁榮,必須要保證國家的統一,方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在歷史的維度生存下去、取得勝利。

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秦的暴政保持高度警惕,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預防和打擊腐敗,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真正堅持人民至上,維護好人民利益,如此方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民族復興。

我們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大國競爭越來越激烈!

樹欲靜而風不止。

但是,風可以吹滅蠟燭,卻可以讓火越燒越旺!

最後說一句,近幾個月工作和家事都太忙了,一直沒有辦法寫原創,感謝一直關注我的朋友。以後,會盡力多寫原創,謝謝大家!


關注公眾號,看正能量文!

相關焦點

  • 觀秦朝歷史有感
    雖然廣東省啟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年了,但高中啟用 部編版歷史教材則才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 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
    原標題: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 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有足夠的條件評價他。客觀、正確評價毛澤東這個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歷史人物,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 揭秘歷史:秦朝為什麼以黑色為尊?
    看過電視劇《羋月傳》的人或許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劇中的皇宮、軍隊還有民間的普通百姓都喜歡穿黑色的衣服,秦朝社會的上上下下都將黑色視作一種潮流。出於迷信的說法,在現代人看來黑色並不代表吉利,相比於其他朝代的皇帝所推崇的紅色和黃色,秦朝為什麼獨獨對黑色有著濃重的情結呢?
  • 一口氣讀完秦朝歷史~
    秦朝頒行了若干項新的重要政治、經濟制度或政策、措施,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朝雖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四、秦末農民戰爭秦末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對我國此後兩千餘年的歷史、政治、思想都曾發生過巨大的影響。1.起義背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主要原因有三:
  • 馬俊華:對秦朝歷史的幾個誤解的澄清 ——讀書札記
    就是現代學術對秦朝滅亡的研究成果,也沒有跳出這個窠臼。(可以參看林劍鳴著《秦漢史》中對秦朝滅亡的分析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05-206、211頁)這種看法是對秦朝歷史真相的嚴重誤解,需要澄清。
  • 從秦朝到清朝的歷史循環
    中國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周秦之變之前。第二階段是從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階段是從晚清近代化到現在。為什麼要把從秦到清劃為一個歷史單元呢?因為這2000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很多朝代,其實是沿著一個簡單的邏輯前進的,那就是不斷完善和修補秦始皇開創的皇帝制度,也就是大一統郡縣制度。
  • 漲知識: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特點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六、中國秦朝(前221—前207)1、秦朝簡介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 歷史故事
    劉邦之所以獲勝,是劉邦在他的那些謀士、部將的支持下,始終確定了一個要去得到秦朝時期那個「鹿」,也就要得天下、要達到統一的一個目標。儘管形勢與他不利的時候,他依然還是堅持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那個「鹿」丟了,這個「鹿」其實就是政權、權力。政權丟了,那麼大家都去爭奪,最後高材疾足(本領大的、腿快的、行動快的)才能夠得到。
  • 成考高升專歷史:常考考點匯總之秦朝
    成考高升專歷史:常考考點匯總之秦朝特別聲明:湖南成人高考學校未委託任何人在任何市縣招生,請直接到成教招生辦/學校函授站諮詢辦理手續,嚴防上當受騙。信息以湖南省考試院,報考學校,函授站為準。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
  • 秦朝和民國時期是歷史上兩個轉折時期
    歷史上有很多的轉折點,但是大的轉折點只有兩個,一個是從戰國末期到秦國統一天下,另一個是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為什麼是這兩個時期?因為這兩個過渡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從戰國的奴隸制轉變為秦朝的封建統治制度從秦國到秦朝,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將分裂的各國合而為一。如果沒有嬴政統一七國,那中國歷史可能會改變,可能像歐洲那樣,到現在依舊分成很多個小的國家。
  • 歷史畫與歷史題材繪畫(節選)
    ■周向林歷史畫和歷史題材繪畫,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歷史畫主要的著眼點是還原歷史,多為特定的展覽、陳列所作;而歷史題材的繪畫所包含的範圍要寬泛得多,除了包括了前面所說的歷史畫,更多的是作者為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創作的,這類繪畫更強調作者對歷史的看法和對現實的關注。
  • 歷史活動課的教學方法
    歷史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歷史課的教育和啟迪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很多,而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怎樣開展歷史活動課的教學,就這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拙見。  活動課是指以課程內容為主線,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讓學生能自主地開展活動,談自己的看法,展示活動成果,這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方式。
  • 大秦賦:為正統王朝秦朝「洗白」的一部還原歷史的電視劇
    大秦賦是一個除了戰國之縱橫、裂變等之外的又一步的秦帝國一統局面的電視劇,以往的有關的歷史劇概括了整個秦朝歷史的發展。而大秦賦把秦朝的這段歷史細化了,也把當時的情況用視頻的形式生動易懂地展示在群眾的面前了。在電視劇中,張魯一的秦始皇嬴政雖然少了幾分霸氣,但是多了幾分理智。在一部分觀眾眼中,秦始皇的形象應該是霸氣凌人的,而不是這樣說話還帶著鼻音的。
  • 初中歷史考點:歷史人物評價題
    2,三確定原則——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階級屬性、在歷史上的作用。對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的評價要與歷史人物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如時代潮流或階級屬性)相結合。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3,一分為二或分階段評價人物,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既要看到積極一面,也要看到不足一面。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課課件
    課標要求通過秦朝的統一業績和開疆拓土等舉措,認識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認識秦朝崩潰原因。教材分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選自普通高中教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 歷史社會學對歷史政治學的借鑑意義
    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做政治學研究,並不是沒有歷史視角,但歷史視角是邊緣的。一個國家研究政治,沒有歷史視角是不行的,特別是中國有這麼長的歷史、那麼多的經驗可以總結,如果總是跟著西方走,那肯定是不行的。缺乏自變量的西方政治學歷史視角是重要的,但什麼是歷史政治學呢?
  • 越南教科書這樣記錄中國歷史,國人看後:難得我們學的是假歷史?
    導讀:越南教科書這樣記錄中國歷史,國人看後:難得我們學的是假歷史?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講歷史,幾千的歷史造就了眾多的朝代,在那個時代為了當上華夏的大地的霸主,戰爭便成了家常便飯,不過最終遭殃的還是無辜老百姓。
  •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我們為何稱漢人而不是秦人?
    無論是秦朝的時期的古人,還是漢朝的時期的古人,乃至現代人都是華夏族,稱為「華夏人」,漢族的前身也是華夏族,漢族、漢人的稱謂起源於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什麼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我們卻不稱秦族、秦人?
  • 揭秘秦朝歷史,從奴隸到崛起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秦朝的歷史是許多歷史學家熱愛研究的。不僅因為這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疆土的國家。
  • 高中歷史學習如何擺脫死記硬背
    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史論結合,因此歷史學習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因此高中歷史學習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尤其是時間的記憶成了學生最頭疼事,再加上遺忘規律,即使當時能背下來很快也會遺忘的。因此有必要掌握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倍。今天我要說方法是結合歷史事件之間互為因果的邏輯關係通過整合教材知識去理解記憶歷史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