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孩子的英語啟蒙,家長們都是格外的重視,但也難免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明明已經儘早開始了英語啟蒙,花費了大把時間卻看不到相應的成效,反而會出現停滯不前甚至退步的現象?
英語啟蒙又是如何一不小心變為負資產的?接下來這篇來自猜友樂陶的文章與大家分享討論了問題的原因與方法,相信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英語啟蒙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選擇,家長從小孩2,3歲開始規劃,一路啟蒙下來。當然在4,5歲的時候投入的時間比較長。
但是很多小孩的英語啟蒙到了最後變成了負財產。
為什麼英語啟蒙最後是這樣的結局?
我們先給一個結論:
大多數孩子到了小學,學習時間緊張起來,但在時間緊迫的情境下孩子依然需要再擠時間去啟蒙英語。
因為英語啟蒙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去維繫英語水平,如果不投入時間,水平就會直線下降。
我們通過英語所獲得的除了考試成績還算OK外幾乎沒有獲得新的東西(很明顯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因為學習知識的時候通過英語可以看的東西,大多數不是唯一,例如我們可以看翻譯,並不是必須藉助英語才能讀懂一篇文章,除此之外可以有多種替代形式。
更要命的是,對比下來,我們通過中文可以看相對複雜的知識,而運用英語只能看比較簡單的。
這個時候就演變成了,我們本來已經非常熟練用右手吃飯,但是我們在右手沒有任何毛病的情況下花費很多時間去練習左手吃飯,還一直吃不好。
這個時候英語啟蒙就正式成為負財產。
大多數人,特別是大人學習外語,除了個別能夠在外企用到的,絕大多數剔除考試,外語最後都成了負財產。
你雖然考過了四六級,但是你如果不拿足夠的時間去維繫你的英語,那他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基本忘光。
而想要維繫英語,幾乎就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因為你用英語可以看的東西,反而用中文看的更輕鬆,看的要複雜的多。
基本上是用中文看大學的東西,英語在看小學的。這種方式下我們無法通過英語攫取多少知識,也很難產生共鳴,或者高峰體驗。
這就好比一個鋼琴彈的很好的人,每天要花費時間去維繫自己的小提琴水平,關鍵是花費很長時間,小提琴依然拉的非常糟糕。
這個時候我們有一個說法就是,貪多嚼不爛。
大多數英語啟蒙無法在小學1,2年級啟蒙到跟中文一樣的水平。然後隨著中文的強勢,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試想如果小孩已經讀了初中,我們還要每天拿出1個小時去維繫他的英語水平,而我們還不能藉助英語來學習新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我們用中文更容易,更輕鬆學習)。
這種時候家長就會放棄英語啟蒙,就像初中家長放棄小孩的各種才藝一樣。
以上這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呢?
那種靜待花開的思維是要不得的。家長要多去學習,多看,多問,多了解,關注各種啟蒙,特別是失敗的案例。
多汲取經驗,看看其他的家長怎麼說,怎麼想的。
要讓小孩儘快增加聽力詞彙(目標5000+),努力讓小孩在小學1年級的時候閱讀水平趕上美國同齡小孩的平均水平。甚至英語水平還要超過中文水平。
要注重中英文水平的互相促進,這樣小孩就可以在英語和中文之間(主要是看書)自由選擇。
有些書,我們完全可以用英語去看,有些書我們就用中文去看。比如一些科普的內容,小孩用英語學習和用中文學習會了,差異並不很大。
一些教育部推薦的課外書,原版本來就是英文的,那用中文也要看,用英文也是看。這樣最後我們獲得了知識,但是並沒有重複投資。甚至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英語有的,中文沒有的資源給小孩看。
如此一來我們的英語水平才可以得到維繫,而且還可以穩步提高,中英文變成了相互促進,而不是重複投資。
衡量英語啟蒙成功的標誌是:孩子能否在小學低年級就閱讀跟他心智,理解力吻合的書,而且愛看,喜歡看。
更通俗的說,就是小孩中文可以看那種難度的書籍,英文也基本可以看這些難度的,這樣中文+英文,1+1>2。
再進一步講,也就是小孩看的動畫片,自主閱讀的書,聽的音頻跟美國同齡的小孩基本一致。
如果差異太大,就會導致,我們用中文看更輕鬆,更容易。那就等於在浪費資源。
比如小孩在小學三年級已經可以看中文版的《可怕的科學》,而英語版的《可怕的科學》(詞彙量超過1萬)小孩要到初中才能看。
如此就等於我們啟蒙出現了問題。就像你看路標上的漢字完全看懂怎麼走了,你非要用詞典去查詢上面的單詞,試圖通過英文去理解怎麼走。
為什麼大人學習外語會成為很沉重的負擔,通常就是因為當你拿起英文書的時候,你發現自己變傻了,成了小學生。
如果沒有考試的驅動,工作的緊迫,你就失去了學習一門語言僅有的驅動。
例如你想看《1984》或者《呼嘯山莊》英文版的,你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可能最後也無法看下來。但是你完全可以看中文版的,雖然翻譯的過程丟失了某些東西,但是你可以看的非常輕鬆,理解的非常深入。
文章源於公眾號:樂陶親子英語
英語學習就是一場跟自己中文水平的賽跑。我們需要儘快提高英語水平,而不是像學校那樣拉長到15年。
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