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節日裡的傳統七大姑八大姨十六舅父的經典拷問語錄中永遠會參雜著這樣一句讓我個人憤慨到窒息的話「你英語學得怎麼樣了?咱倆對對話唄?我看你說的這兩句也不行啊?怎麼聽起來不像電視臺播的那樣呢?」。在我們聽完之後除了衝進小黑屋自己靜靜,擦乾屈辱的血淚之後貌似不爭饅頭爭口氣的還是要做點什麼事情讓自己變的不那麼無助。那我們就來說說學英語的正確姿勢吧。
錯誤姿勢一:「你就按照當時學漢語的方法學,把拼音和音標都標上不就會了麼?」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英語學習偽命題中,這句話一定佔據了不可動搖的位置。因為我們國人一向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樣的死磕精神作為意淫圖騰。這句話的邏輯基本等同於「你要是會說東北話,那肯定也會閩南語」。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難道我們都已經學會了被譽為史上最難搞定的語言--中文(其實是你出生地的方言而已),還搞不定個撮爾英語麼?
英語作為印歐語系(Indo-European)的一派分支,來源極為廣泛,曾受到盎格魯撒克遜語,凱爾特語,拉丁語,日耳曼語和法語的影響
而漢語作為世界八大語系的另外一支獨立系統,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則有著自己獨特的發音方式和語言習慣。下圖為分布示意,你們現在懂了為啥我們叫紅色政權了吧。
如圖所示,這兩大語系屬於不同歷史環境下的不同產物。因此無論在發音特徵還是發生位置都是有大大不同的。但今天我們主要是為了輕鬆學習,故此處省略學術生澀科普28萬字。匯成一句話:他倆不是一回事。
如果細追究起來,目前東北地區的發音地位其實是隨著建國後確立普通話標準而奠定的,並非歷史上一直所沿用的官話(manderin)。發音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1.平翹舌對置(zh-z; sh-s;ch-c)
e.g: 四十四(si shi si普通話 -shi si shi東北方言)
2.連讀時弱化聲母(即英語音標中的輔音)尾音韻母重讀
e.g: 你幹什麼(ni gan shen me普通話-ni ga'ha 東北方言)
3. 聲調普遍升調
e.g: 沒有(méi you 普通話-mèi you瀋陽方言);彪(biāo普通話-biáo 大連方言);
別這樣(bié普通話-biè 東北方言)
P.S 中文的讀音標準為腔體的共鳴和語調的頓挫(具體詳情請參見各高校聲樂和播音主持專業教材)
而根據著名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對於語言的觀點可知,第二語言習得(即英語)過程中會極大受到原母語的影響。因此,廣大東北英語學習者們的口語帶有以下特徵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
1. 清濁輔音混淆:
think - sink; Wednesday- Vednesday;
2.拼音與音標錯位:
set- sè te; circumstance- si er ku mu stens;
3. 結尾亂加拼音聲母
good- good ē; what- what é;
4. 拆分詞句關聯,按照中文音譯對應
I am fine.- 癌愛慕梵音;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help you?- 椅思蝶兒哀內性癌啃嗨潑油?
因此,正確姿勢如下:
A. 按照意群和句式類型確定讀音強弱和句讀
B. 弱化中文思維,鞏固基本的英語音標讀音
C. 加強互動,在對話和交流中逐步改善口語發音(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