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寒冷刺骨的北風呼嘯,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53歲的童大爺躺在鐵軌上想自殺。
民警收到消息後,趕緊奔赴現場,可是,一旦警察靠近,童大爺就嘶吼:
「我不想活了,你們別過來!」
僵持中,一輛火車飛速駛來,千鈞一髮之際,民警迅速衝過去拉起童大爺胳膊,強行把他拽出鐵軌,並帶到派出所。
民警問,你為何要臥軌自殺?
童大爺哭訴:「因為喝醉酒後管教外孫,但是外孫不耐煩地頂嘴、吵架,一氣之下,就想到了自殺……」
對此,很多網友評論:
都五十幾歲的人了,卻依然孩子氣、老糊塗了、草率、矯情……
但我不認可這種輕浮的評價。
相反,我覺得,老年人自殺這個現象應該重視起來,背後的複雜原因,也很值得我們去深刻分析與理解。
1990年以來,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
這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數據。
更悲哀的是,很多老人死去後,親人們心懷平靜,仿佛事不關己。
更有甚者,暗自慶幸:「鬆了一口氣,終於甩掉了累贅。」
其實,除了農村老人,城市老年人自殺率也在逐年攀升。
201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75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率在萬分之四,非常之高,排在世界前3名。
老年人自殺最常用的方式是:上吊、投河、跳樓、喝農藥、吃安眠藥……
有的老人自殺被搶救過來後,又再次自殺。
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求死」,到底是為什麼呢?
01因為物質匱乏,或與錢有關的利益紛爭
100多年前,日本楢山村有個習俗:
村裡老人到了70歲,就會被長子背上山頂,慢慢等死。
他們稱之為「回到山神的懷抱」,本質上就是棄老。
因為村裡糧食有限,老人沒有勞動能力,不僅沒辦法生產糧食,還會消耗下一代年輕人的食物。
村裡的阿玲婆69歲,按規矩,不久兒子辰平會背她上山。
不過上山前,她還有個未了的心願:給兒子討媳婦。
終於,鄰村的寡婦阿玉嫁了過來。長孫也娶了同村的阿松,這個家瞬間添了2張吃飯的嘴。
阿玲婆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想早點上山赴死。
她跑到石墨前,把一口好牙給磕掉,張著血盆大口在全村宣傳,自己是個糟老太太,該走了。
母親不停地催促大兒子辰平,擇日出發,辰平卻不忍心。
30年前,他父親就是這樣,捨不得把奶奶送上山拋棄,因此讓家族在全村「蒙羞」。
母親不希望讓兒子步父親的後塵,果斷讓他帶自己出發。
上山過程中,母子二人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
山頂是一堆堆白骨,哪裡像什麼神山。
辰平為母親找了一片乾淨的地方,鋪上蓆子。
安頓好後,母親一把推開他,不停地擺手,讓他趕緊下山,別回頭。
一個69歲、身體健康的奶奶,卻一心求死,以死為榮。
這個故事,來自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
有人說,物質匱乏的年代,長壽是詛咒。活得越久,就越受罪。
可是,物質豐富了,有錢了,圍繞金錢的利益紛爭,也可能會「逼迫」老人無奈地選擇自殺。
江西贛州80歲的老人郭貽燦,這兩年買彩票中了1195萬。
本是一件喜事,但最後卻演變成悲劇。
今年7月,老人在荒野中自殺。
1000多萬,足夠老人安享晚年,他為什麼絕望到自殺呢?
事實上,中獎後老人過得更不如意了。
獎金拿到手,他原本計劃一家6口人,平均分配。
二兒子是搞理財的,他提議與其坐吃山空,不如把錢交給他。
老二拿著這筆錢做投資,然後一家人分紅。
時間久了,就分紅這事,家人之間產生了猜忌、爭吵。
大兒子跟著母親,因此主張母親應該分父親一半的財產,剩下的才是子女分,這樣他也可以佔到母親那份錢。
其他子女不樂意,天天吵。
明明是老人中了獎,但最後因為分錢的問題,兒女們爭論不休,各有所圖,他完全無法掌控局面。
這筆天降巨款,不但沒有改善家人的生活,反而成了家庭矛盾的引爆點。
最後實在沒辦法,80歲的郭貽燦,在荒野自殺。
沒錢的老人,怕「老不死」。因為活得越久,就要承受越多的病痛、飢餓、被嫌棄。
有錢的老人,卻又怕被錢「逼」死。因為有錢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
02因為沒有「使用價值」,不再被需要
這世上,最誅心的遺書,莫過於父母帶著滿腔的遺憾逝去。
「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
這是72歲的羅奶奶,活著的最後一篇日記。
她曾經是一名教師,退休後太閒,羅奶奶開始寫日記。
起初,寫的都是生活日常。但慢慢地,日記字數越來越少。
好幾次,都只有短短的四個字:今日無事。
羅奶奶兒子一家都在廣州,她一個人留在老家生活。
離開三尺講臺,自己一生引以為傲的教育事業,突然沒有了用武之地。
就像很多老人喜歡自嘲的一句話:人老了,不中用了。
因為覺得活著無用,所以羅奶奶自殺了。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
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年邁的毆維半年前失去了妻子,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空虛無聊。
只要有空,毆維就在小區「管閒事」,看見有人亂停車,他上去就罵,還趕走破壞草坪的貓狗。
誰不守規矩,他都要插一腳。小區居民叫他「地獄來的惡鄰」。
不久後,由於年齡太大,他被公司開除。
離開工作了幾十年的崗位,毆維徹底絕望了,他想自殺。
他嘗試過無數種死法,上吊、吸尾氣、吞彈……
但是每次自殺計劃,都被隔壁新來的鄰居打亂。
這對夫婦愛找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找毆維幫忙幹活,甚至託他幫著照顧兩個小孩。
照顧小孩這個差事,慢慢改變了毆維,不知不覺,他把自殺這事給忘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活著好像「還有點用」。
就這樣,毆維被陌生人從死亡的深淵拽了回來。
很多人認為,最好的孝道,就是讓父母什麼也別做了,吃飯睡覺、享清福即可。
或許,這種「廢物式」養老,只是一廂情願的孝順。
李誕曾說:
「我們這一代的孝道,就是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有用。」
哪怕只是讓父母幫忙洗個碗,包個餃子,縫一顆紐扣。
讓老人忙起來,有事可做,才會讓他們更有自信,更有活著的希望和牽掛。
蕭楚女曾說: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可是,當老人不再被需要,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是價值感的缺失,「油盡燈枯」了,然後墜入恐懼和黑暗,以及無盡的自我否定。
比起缺錢,不被需要,沒有「使用價值」,往往更像「誅殺」老人的「隱形殺手」。
03因為被虐待,或沒有尊嚴
很多老人選擇自行了斷,或許只是因為子女的一句話。
張奶奶有一兒一女,老伴去世後,她搬到大兒子家住。
兒子對母親挺好,但就是脾氣有點暴躁。
明明是在親兒子家,張奶奶卻過出了「寄人籬下」的感覺,常常要看兒子的臉色行事。
為了討好兒子,家裡忙的時候她會去幫忙,結果兒子反而不耐煩:
「誰要你幫忙了?萬一摔了磕了又得折磨多少人啊!」
或許是氣話,但話裡話外都是在說,母親是個負擔。
老母親在兒子面前,只能變得唯唯諾諾,像遠房親戚。
去年春節,兒子和他商量80大壽時,產生了分歧。這次兒子又炸了,和她大吵一架,吵完開車出了門。
第二天,張奶奶就投湖自盡了。
類似地,還有個80歲的老人張玉鳳,因為不想給子女帶來麻煩,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住。
但疾病還是找上門來,她住院了,而且是中風,吃喝拉撒都在病床上。
兒女們悉心看護,給她擦身體、換尿布,像照顧小孩。
但張玉鳳就是接受不了,她平時很愛乾淨,是個體面的老太太,別人都說她優雅、有智慧。
結果一病,躺著會口水直流,大小便失禁,說不了話。
癱瘓那段時間,她脾氣暴躁,最後兒女們受不了,就開始抱怨:
「一家人請假,事無巨細地照顧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她最疼愛的小兒子,直接不避諱她,在病床前吐槽:
「哎,媽痴呆了,糊塗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兒女以為她成廢人了,然而這些,她都聽得見。
本以為最折磨人的是病,最後卻發現,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最煎熬的是沒有尊嚴,甚至被嫌棄、被虐待。
老人,尤其是老了的病人,給人的印象是「髒、臭」。
那些對臭味的嫌棄,表面上裝得再平靜,也會從眼睛裡冒出來。
張泉靈採訪養老院時,就發現了老人身上的味道,她好奇: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人有點猶豫,最後還是坦誠了:
我呀,儘量不洗澡,老一個人在家,洗澡是最危險的事情,萬一摔了,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擔。
很多老人並非不愛乾淨,他們刻意減少洗澡次數,其實是想保證安全和健康,少給兒女添麻煩。
沒有人永遠年輕,我們都會老,都可能走到渾身臭味的那天。
比起做很多孝順的事,把老人當人,守護他們作為人的自尊,才是有人情味的親情。
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04也有老人,死得悄無聲息
貴州女孩劉豔,平時在廣東上班,到過年才回家一次。
廣漂5年,她只回過5次家。
母親怕女兒擔心,期間生了好幾次病,都瞞著她。
因此劉豔就以為,母親身體還硬朗。
那年春節後,她就回廣東上班,臨走母親還反覆叮囑:
「你在外放心,媽媽身體很好。」
結果沒多久,村裡鄰居發現,很多天沒見劉豔母親出門了。
熱心人到家裡探望,她的身體早就冰涼了,去世時間不詳。
原來這些年,母親一直有心臟病,卻沒敢告訴女兒。
獨居的她,最終疾病突發、孤獨離世。
這樣的場景,作為子女,沒人願意接受。碰上了,餘生也只剩懊悔,別無選擇。
在大城市打拼,其實也不容易,除去租房、生活成本,剩不了多少。
若把老人接到身邊,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就算有錢把父母接到大城市,農村老人習慣了鄉下的生活,都是拒絕的多。
有人算過一筆帳,假設現在30歲,父母60歲,每年過年回家7天,陪父母的時間,每天12小時。
如果父母活到80歲,那麼我們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只剩1680個小時,才70天而已。
去外地打拼,可能陪不了父母;在老家工作,可能養不起家人。
全職在家陪伴父母,等於讓子女放棄了未來、家庭、孩子,這樣的選擇,放到誰頭上,都不容易。
畢竟不是每個回村陪老人的,都能成為身價上億的李子柒。
在外漂泊,父母苦,自己也苦。但因為距離遠,生活所迫,還能理解為無奈。
可是同城居住,卻不知道父母離世,這樣的遺憾更難填補。
上海寶山某小區4樓,居民發現樓板滲水,還散發出難聞的味道。
報警後,開門發現地上的老人已經去世很多天。
老人70多歲,一直獨居。一個兒子住在松江區,一個住寶山區,平時和老人聯繫不多。
雖然都在上海,不過幾十公裡,卻也成了父子生死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難以想像彌留之際,老人面對了什麼樣的孤寂和絕望。
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工作節奏快,996、007稀鬆平常,在大城市生活,有種自顧不暇的無力感。
上海平均通勤大約是1小時,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堪比到外地旅遊,開車擁堵,坐公共運輸擁擠。
僅剩的周末,還不夠休息,回家探望變成門檻很高的事情。
漂泊在外,家鄉的四季,仿佛只剩冬天。給父母的陪伴,也變成了以小時為單位。
沒有親人在身邊,有些老人死得悄無聲息,又是另一種悲劇。
05我們老了,該怎麼辦呢?
武漢大學副教授劉燕舞,探訪過湖北、山東、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
6年的調查中,他聽到的故事「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有老人行動不便,只好在窗戶上繫繩子,拴住頭,蜷起腿活活吊死。
兩位山西的老人,兒子不給飯吃,還被媳婦打罵,就一頭扎進水窖悶死。
一位老人要自殺,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個坑,躺在坑裡邊喝藥邊扒土……
這種「必死的決心」,讓人震撼,讓人淚目,卻又真實發生著。
還有一對老年夫妻,一起喝農藥自殺。
但發生了意外:奶奶沒多久就死了,爺爺卻沒死成。
家屬們趕回來,並未把喝了農藥卻還活著的爺爺送醫院,而是選擇給奶奶辦喪事,還把爺爺抬到床上躺著看。
到了第3天,爺爺也去世了。
家屬們「喜出望外」,就著奶奶辦喪事的靈棚,馬上又給爺爺「送終」。
比這更可悲的,是另一位農村留守老人。
兒子在外打工,老家父親病危,於是他請假回家。
過了幾天,眼看父親沒有一點快死的跡象,他不耐煩起來: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假7天,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了的!」
心寒的老人迫不得已,也不想耽誤兒子的工作,就偷偷自殺,兒子踩著時間把喪事辦完,又回到城裡打工。
還有很多老人,在檢查出癌症後,第一選擇就是自己放棄治療,給子孫後代「節約點錢」,然後自殺或默默等死。
其實,這些自殺的老年人,在年輕時拼命賺錢養家,把兒女養大後,還要繼續賺錢給兒女蓋房或者買房、娶媳婦、帶孫子孫女……
一轉眼,等到五六十歲,完成「人生任務」後,驀然發現,卻似乎從沒為了自己而真實地活過。
與此同時,他們又日漸蒼老,喪失了賺錢能力,「被榨乾所有價值後,老人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只能等死。」
然而,事實上,大部分自殺的老人,其實根本不想自殺,「為子女著想」的藉口背後,更多的是無助和絕望。
有個老人曾說:
「藥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這三個兒子最可靠。」
蘇州一家老人護理院建議家屬,兩個月內探望父母超過30次。
但最終只有38個人能做到。
無奈之下,護理院設置「獎孝金」,能做到上面要求,就獎勵200元現金抵用券。
沒過多久,就有129人達到要求,領取了獎勵。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還有一個農村老人,臨近春節,子女們想給老人斷水、斷糧,目的是讓他在除夕前死掉,「免得過年家裡來客人,屋裡臭烘烘的」。
不過,這個倔強的老人,「拼了命也要活下去」。
他躺在床上嗷嗷大罵,抓起糞便在屋裡到處亂扔。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後一口氣。
寫到這裡,我在想,我們的父母會老去,而我們自己,也終會老去。
等我們老去的時候,我們會以何種方式,來告別這個世界呢?
我想聽聽你對這個問題或者老人自殺的看法,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作者:張蕾
參考資料:
1.今村昌平 電影《楢山節考》
2.張濤 電影《喜葬》
3.劉燕舞《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
4.澎湃新聞 《七旬老人自認患絕症,割腕被救後跳樓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