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這是為啥?有道理麼?

2020-12-14 騰訊網

農村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之間最好不要在經濟上「牽扯」太深,比如共同投資做生意等;姊妹之間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適當少走動。照理說,無論是兄弟,或者是姊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何不能共財?為何要少往來呢?

兄弟不共財

老話說過:「親兄弟、明算帳」,同樣是告誡兄弟之間,關於錢財要帳目清晰,要算清楚,不能糊裡糊塗,一旦發生問題,兄弟容易反目成仇,家庭關係不和睦,就得不償失。因為,在共財的利益面前,人性經不起「財」的考驗,親兄弟通常也不行。

我們都聽說過「人為財死」的老話,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捫心自問,世間又有幾多聖人不愛財呢?即便是親兄弟,當切身利益互相牽扯,大到一定的程度,往小了說家庭關係一團糟,比如說兄弟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作為普通人,兄弟之間,「共財」利益沒到那個份上,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說一些家庭兄弟之間的矛盾,通常是因為對「共財」父母的資產,感覺分配不合理,鬧的不愉快。還有兄弟之間共同投資做生意,卻是「生意好做,夥計難和」,最後鬧的不愉快,傷了兄弟和氣。

往大了說,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情還少嗎?這些問題,也是來自於「共財」。好比歷史上最出名兄弟相殘的事,唐朝初期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兄弟,因為他們共財是皇位,都想做「天下共主」,兄弟二人都發力「投資」了,都有機會得到,因為關係到的利益巨大,才會造成手足相殘。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兄弟之間因「財」失和,通常和「共財」有關。比如說兄弟之間,沒有財產上的糾葛,不去爭奪,那麼,兄弟之間大多不會出現失和的問題。

人們都知道兄弟之間的「情義無價」,實則絕大多數經不起不「財」對人性的考驗,在「籌碼」足夠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兄弟情分就不值錢了。為了避免出現兩難的選擇境地,一邊是「財」,一邊是兄弟,兄弟之間儘可能少「共財」。畢竟「黃金有價情義無價」,何況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呢?財可以賺,兄弟情分沒了,有錢也買不回來。

姊妹少往來

姊妹少來往,和一些地方老風俗「嫁女別同村」的意思差不多,所指一方結婚,或者都結婚的姊妹,已經有姐夫妹夫介入姊妹的生活,作為姊妹就要適當保持距離了。實際上,通常結完婚的女人,因為嫁為人婦,家庭角色的改變,逐漸和姊妹閨蜜來往減少了!雖然這句話有點片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些許道理。好比姐妹同嫁一個村,住的比較近,避免不了過於頻繁的來往,如果過多介入對方的生活,就容易生矛盾和事端。

我們知道,通常女人比男人「嘴碎」,所以有「長舌婦一說」,就是在一起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而且在虛榮心的攀比之下,有時候的無心之失,會傷害到生活中條件差一些對方。那麼,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嫉妒心理,有時候哪怕你沒做什麼,就是因為生活幸福的炫耀,也會無意中傷害到身邊生活不如意的人,從而遭人嫉恨。而且在以前封建社會,講究男女避嫌,而親人之間,姐夫和妹夫相比屬於「外人」,相處並不像堂兄弟、表兄弟那麼「自然」,姊妹之間經常來往,難免要和姐夫或者妹夫接觸,久而久之即便是兩人之間沒啥,也怕被「好事」別有用心的人「嚼舌頭根」,即便是沒發生什麼事,也非常容易造成姊妹誤會,甚至反目成仇。

雖然這句俗話下半句所表達的意思,在如今看來,有點太片面了,但是,仔細想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提醒姊妹之間,結婚之後,不要過多介入對方的生活,相處的時候,要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誤會的事,以免傷了姊妹情分。

所以你看,這句農村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更多的現實意義,還是提醒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情義無價,相處的時候要避免「誤區」,就能更好的家和萬事興!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啥意思?親戚常走動不好嗎?
    大家好,我是山九,很高興和大家再次見面,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農村人農村事。在我國民間有很多經典俗語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是老一輩人通過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對於指導人們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農村有句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就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再親,最好也不要在經濟上不清不楚的,比如一起做生意、投資等。利益「牽扯」太深了;姐妹成家後,各過各的日子,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儘量少走動。按理說兄弟姐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什麼不能共財?又為何要少往來呢?這裡的利害關係都有哪些呢?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啥意思?老一輩的話有道理嗎?
    民間俗語在老一輩的時候很流行,這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李志永國畫九魚圖《連年有餘》作品選自:聚藝上品現代人大都出門在外,很少聽到這些俗話,本期就給大家帶來一句關於兄弟姐妹之間如何才能和睦相處,不撕破臉皮的一句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那時候人們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人生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幾個字俗語,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原來這才是親戚之間的真正相處之道
    所以,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聽到身邊的人說一些有關親戚之間相處的一些俗語,比如:「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再比如今天想要和大家說的這句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理解到這句俗語講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說兄弟之間不要有財產之間的過多往來,姐妹之間交往也要注意把我分寸、不要總是經常走動。相信大家看到這個解釋,很多人和我想的一樣,這不胡扯麼?多走動才能有感情,不走動感情就淡了,為啥這句俗語要告誡人們親戚之間要少走動呢?
  • 「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這句話真的對嗎?老人家給你道破
    我們自己的父母在教導我們的時候,總是會說:兄弟姐妹之間要多多地走動,這樣才會一團和氣,家族才能夠興旺,但是很多老人家卻會告訴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這兩者之間看似是衝突的,實際上都是為了家族的興旺,前者告訴我們家庭中兄弟姐妹相處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後者教會了我們一個分寸的問題。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引起共鳴
    尤其在跟親戚相處時,更加要懂得避忌,老一輩常勸告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話看似很不近乎人情,但是細讀之下,卻字字有理,確實如此。它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矛盾,造成家庭不和。
  •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有道理嗎
    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但是依舊有大批農村人外出打工,平常時節的農村格外冷清,只有老人留守看家,甚至有人在討論以後農村會不會消失的問題,農村雖然不如城市發達,生活也不如城市便利,但這裡有它獨特的魅力,承載著很多人的感情和回憶。
  • 農村俗語「親戚別共財,共財合不來」,啥意思?現在還這樣嗎?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親戚別共財,共財合不來」,這句話反映出了人們對於財產的一種固有看法。所謂親兄弟明算帳,不管是兄弟姐妹也好,還是其他的親戚朋友在財產方面千萬要算清楚,如果把財產攪到一塊共同享有的話,最後可能就會產生不合,甚至有可能導致親戚關係破裂,連朋友也做不下去。
  • 俗語:親戚不共財,共財兩不來,是什麼意思?親戚為何不能共財?
    所以農村俗語說「親戚不共財,共財兩不來」是有道理的。中國農民向來十分淳樸,只要在平時的交往中不牽扯到金錢,就會相安無事。可是世事難料,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誰也無法和金錢脫離關係。親戚也不例外,說到底,親戚也是凡人,是凡人就不可免俗。我記得小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情,當時我的父母在農村做土蜂蜜生意,他們很希望在城裡打開市場銷路。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感覺好有道理?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什麼?民間流傳了這麼多農村俗語,我的態度就是理性對待,有些俗語在現在的生活中依然適用,還有的俗語與現在生活是完全相悖的,不用理會。對於這句農村俗語,原話是:「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和舅媽」,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在自己家這些親戚裡面,排一下遠近親疏的順序的話,姨夫,姑父,舅媽的關係都是排在後面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為什麼農村大多數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好?
    「親如兄妹」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那是「血濃於水」的;但又不能否認的是,在農村,確實也有不少關係不好的兄弟姊妹,但大多發生在各自成家立業、分門別戶之後,在這之前一般相處的都挺好的。農村兄弟姊妹關係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有個各自的利益紛爭。
  • 兄弟倆因孝順父母鬧矛盾,一家人老死不相往來,值得麼?
    可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事情,本來是一個家族的事情,如果雙方都能忍讓一下就過去了,可是,老百姓百人百性,總有那麼少數的幾個人喜歡佔便宜後說道理,這就造成了家務事矛盾。下面,我來說下這個真實的故事,為啥現在才想起來說道?因為,今年疫情,那天表哥忽然視頻要讓我去他家喝酒,我不去,說你酒癮上來了,就來吧!
  • 農村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由於很多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很多深奧的道理,很難被人解讀,而俗語這種喜聞樂見又充滿幽默的形式,不僅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能博得大家哈哈一笑,因此,數百年來,從未在農村失傳,一直被大家傳頌!在農村,以下的幾則俗語被大家廣為認知,您知道它們的含義嗎?
  • 農村俗語「宅後有池塘,家敗人丁空」,是何意思?有道理麼?
    農村俗語「宅後有池塘,家敗人丁空」,是何意思?有道理麼?俗語文化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化。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從自己的長輩口中聽到很多的俗語。其實這些俗語的來源很廣泛,但是她們大多數都是我們的前輩們的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一句俗語把。
  •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這就增加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對於幾個都幾個簸箕都有不同的說法,像什麼一鬥窮倆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諸多的俗語,這個說法自然是源自於鬥是盛放東西使用的,也被稱之為聚財,而簸箕則是往外簸的,就會被認為是有錢就會花掉,不會存財,自然就會窮,這也是一種民間的說法而已,並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
  •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街坊鄰居的關係融洽下,真的是能夠起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效果。一個好的鄰居在生活之中,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大的,有的時候還真的能夠幫得上大忙。
  • 俗語:「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聽完下一句心中不免一酸
    現在在很多的城市裡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多,而對於他們來說,就不知道有兄弟姐妹到底是什麼感覺,又因為在六七十年代,國家不限制計劃生育,所以那個年代的人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這也導致了二十一世紀初的很多孩子擁有許多的堂兄弟姐妹,但是這和自家的親兄弟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
  • 農村俗語「財不進急門,福不入偏門」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按照人的正常心理,都想把日子過得幸福美滿一點,於是能夠擁有財富和福氣,就是人們最想得到的東西了,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德高望重才是有福之人。可見,越想得到的東西,未必能如願以償地得到。那麼,農村俗語「財不進急門,福不入偏門」是啥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為何屋後不能開窗?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有道理嗎?為何屋後不能開窗?一些農村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是古代人們生活的經驗。但是還有一些農村俗語是按照古代的方法來說的,放在現在,生拉硬搬卻是不那麼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