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的時候沒有採取任何止痛措施,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痛!」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不禁感慨道。
這位媽媽不能忘記的痛就是醫學上所謂的分娩痛,其在醫學疼痛指數上是僅次於燒傷灼痛的第二位疼痛,形象地說就像十二根肋骨同時碎裂。
經過長久的社會進步和醫學發展,為了減少產婦的分娩痛,提高產婦的分娩治療量,產婦在自然分娩期間接受分娩鎮痛,即人們常說的「無痛分娩」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和被廣泛接受的觀念。
「分娩鎮痛最早起源於國外,美國分娩鎮痛率為>85%,英國為>90%。」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常委李小葵教授有著近28年的麻醉工作經驗,採訪中她告訴健康界,我國享受無痛分娩產婦比例不足1%。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常委李小葵教授
2018年11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一定數量的具備產科和麻醉科診療科目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或婦產專科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工作,以點帶面,推進分娩鎮痛診療工作在全國的推廣。這一年,我國的麻醉分娩鎮痛開展率提升至16.45%。
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
目前,我國分娩鎮痛試點工作已經開展了近2年的時間,但依然有很多孕產婦及其家人對分娩鎮痛存在眾多誤區。例如分娩鎮痛是不是一點都不痛?穿刺會不會引起腰痛?分娩鎮痛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實際上,分娩鎮痛利大於弊,大家一定要避免誤區。」李小葵教授說道。
1. 減痛不是無痛
分娩鎮痛是減痛而不是無痛。「不存在打一針就不疼了,然後一會就生出寶寶的情況,這是產婦對分娩鎮痛認識上的誤區。」李小葵教授表示,人體內存在降低疼痛的自身調節機制,當宮縮的疼痛在可耐受範圍內時,是不需要進行分娩鎮痛的。但每個人個體差異很大,有些產婦在不能耐受時要及時進行分娩鎮痛,否則過度的疼痛可能導致神經性休克,甚至致使胎兒宮內缺氧等問題。
2. 分娩鎮痛不是完美的
儘管分娩鎮痛能夠減輕產婦生產過程中的痛苦,讓孕媽更快樂地生產。但因為要進行侵入性操作,分娩鎮痛依然可能產生一些併發症。
李小葵教授指出,有些產婦神經走形與一般解剖指徵稍有不同,在穿刺時導管可能觸碰到神經,造成神經的一過性損傷。「還有部分產婦在鎮痛過程中可能出現對藥物過敏的情況。」上述通知中同時發布的《分娩鎮痛技術操作規範》還列出了分娩鎮痛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例如低血壓、胎心率異常、鎮痛不全或偏測阻滯、瘙癢、噁心嘔吐、尿瀦留、發熱、呼吸抑制、高位脊髓阻滯等。
李小葵教授
3. 不適用於所有產婦
「任何人體侵入性操作都可能對機體造成損傷,正常地按照操作規範進行時,發生併發症的概率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分娩鎮痛也是如此。」既然這樣,那是不是所有的產婦都可以進行分娩鎮痛呢?李小葵教授的答案是:NO。
首先,分娩痛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才會發生,剖腹產的產婦不需要進行分娩鎮痛。其次,一些自然分娩的孕婦產程短、分娩過程快且順利,沒有承受過多疼痛,分娩過程未發生陰道裂傷等症狀,這種情況也不需要進行分娩鎮痛。
因此,李小葵教授建議,在分娩前要對孕婦進行全面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分娩鎮痛。
4. 腰疼不能怪分娩鎮痛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準媽媽諮詢分娩陣痛後腰疼的問題。事實上,分娩後腰疼跟分娩鎮痛的關係並不大。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李小葵教授解釋,分娩後腰疼更大可能是由於產婦孕前、分娩前鍛鍊不夠,腰腹部、背部的肌肉力量不足,懷孕後這些肌肉不足以支撐巨大的子宮以及變形的脊柱等。分娩過程中,加之產婦盆底肌等盆地組織損傷,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產後媽媽的腰疼。
理想的分娩鎮痛要滿足以下幾點:對產婦和胎兒不良作用小;起效快,作用可靠,給藥方便;不影響宮縮和產婦運動;保證產婦清醒,能配合分娩;能滿足整個產程鎮痛要求。
目前常用的鎮痛方法大致分為非藥物鎮痛、藥物鎮痛和麻醉鎮痛。
「在對產婦進行分娩鎮痛技術時,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分娩鎮痛技術操作規範,包括在分娩鎮痛實施前對產婦的現病史、既往史、藥物過敏史、體格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等內容進行仔細評估,確定分娩鎮痛的時機,隨時監測產婦生命體徵及胎心,按照分娩鎮痛實施方法進行硬膜外腔鎮痛等。」李小葵教授補充道,在產婦孕期孕檢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其身體狀況及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孕產婦要進行產前宣教,使孕產婦明確分娩鎮痛的適應證。在穿刺結束後,麻醉醫師要注意在產婦床旁持續監測20-30分鐘。
因此,分娩鎮痛對麻醉醫生的要求很嚴格。通知中同時發布的《分娩鎮痛技術管理規範》規定,進行分娩鎮痛的麻醉科醫師應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執業範圍為麻醉科專業,並具有3年以上高年住院醫師及以上職稱,經科室評估具備獨立從事分娩鎮痛的能力,並具有毒麻類藥品處方權。
在專訪中,李小葵教授也強調,進行分娩陣痛的麻醉醫生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有實操的技巧。在進行分娩陣痛時,能夠精準穿刺,既穩又準。
此外,與產婦的有效溝通也非常重要。「充分有效地溝通可以確保麻醉醫生更及時知道產婦的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分娩鎮痛時機,穩準完成穿刺,降低因分娩鎮痛造成併發症的機會。」李小葵教授表示。
在外科手術中,麻醉醫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李小葵教授指出,「當前我國麻醉醫生數量少,難以滿足日常外科手術需求。分娩鎮痛對麻醉醫生要求更高,這導致能進行分娩鎮痛的麻醉醫生缺口更大,進一步造成我國目前各個地域分娩鎮痛開展情況參差不齊。」
慶幸的是,2019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麻醉科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指南(試行)》提出,為滿足醫療服務需求,三級綜合醫院麻醉科醫師和手術科室醫師比例逐步達到1:3。
李小葵教授介紹,在技術層面上,我國發達地區分娩鎮痛的水平已經基本與國際接軌,但是目前大部分分娩鎮痛試點醫院還沒有達到衛健委「椎管內分娩鎮痛率≥40%」的考核要求。
「不過這並不代表在國內無法順利進行分娩鎮痛。」李小葵教授提醒,一些醫院、麻醉醫生依舊有多年的臨床經驗,選擇正規醫院,與醫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遵循醫囑,注意孕前、孕中、孕後的自我管理,分娩鎮痛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李小葵教授,留德醫學博士。現任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醫師學會麻醉分會理事。原同仁醫院麻醉科行政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麻醉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在美國、香港多家醫療機構接受培訓。擅長高危妊娠產科的麻醉、個體化分娩鎮痛;小兒五官科手術麻醉及非住院手術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