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說
鄭州的成長速度令人震撼,這就是鄭州的力量。
撰文| 趙靈兒 《地盤》特邀撰稿人
鄭州的2020年,是當之無愧的地鐵大年。
3、4號線才轟轟烈烈地開通,10號線一期正式鋪軌的喜訊也快馬加鞭地傳來。
一條接一條地鐵湧來,不僅彰顯了鄭州的繁華與實力,它也在改變鄭州,改變鄭州人的生活方式,不斷將這座城市帶入全新的格局。
1 追趕者鄭州
▽
在地鐵建設的快車道上,鄭州並不孤單。
臨近年末,許多城市都迎來了地鐵開通的高潮:西安5、6、9三線齊發,杭州1、6、7、杭富城鐵四線齊發,更猛的成都同時開通了5條線路,深圳年內已陸續開通6條新線。
這些城市地鐵建設的熱度可見一斑。相比它們,鄭州的雙線齊發簡直不值一提。
城市軌道交通的大時代
一直以來,鄭州都是一個追趕者,特別是地鐵,在中西部城市中,鄭州起步最晚。
2013年,鄭州才迎來首條地鐵。比武漢晚了整整9年,比成都晚了3年。
2013-2020,7年時間,鄭州交通火力全開,迅速擁有了6條地鐵。至此,鄭州地鐵突破十字+環線軌道現狀局面,質變成網。這座起步晚、起點高、建設快的城市,大有趕超之勢。
時下,一座城市有沒有地鐵、地鐵多不多,已經成為衡量城市實力的硬標準。
鄭州軌道交通裡程也一路升級打怪,2020年底躍居全國12強,相比開通時間,前進了7名,接連趕超蘇州、青島、大連,把長沙也甩在後面,鄭州堪稱中原名副其實的基建狂魔。
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裡程排名變動對比
鄭州GDP排名全國16位,而它超前的地鐵運營裡程、地鐵建設速度,為城市發展貯備了相當充足的公共運輸資源,讓鄭州在未來發展中能夠更從容不迫。
幾年前,鄭州地鐵圖上還只有孤零零的一兩條地鐵線,幾年後,花花綠綠的線條就如同一根織毛衣的針棒一樣,把市內交通織成了一張網。
鄭州的地鐵熱潮,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原本偏居城市一角,往後則是地鐵所達之處皆是逛吃範圍,幸福感簡直要膨脹了。
未來五年,地鐵6號線,10號線,12號線一期,3號線二期、17號線,地鐵7號線,8號線一期等11條地鐵都將通車。
鄭州地鐵呈現四環內密集狀態
一條條地鐵,仿佛一條條血管,打通了各個板塊之間的脈絡;更像一根根骨架,撐出了一個大大的鄭州。這生猛的建設速度,也預示著鄭州交通大時代的到來。
2 交通大爆發
▽
鄭州的交通在「長壯」。
今年6月29日,鄭州四環高架主線試通車,迎來了「大四環」時代。城市交通再添一條大動脈,鄭州也進入「雙環+井字」的快速路網時代。
12月12日,鄭太高鐵通車。剩下的鄭萬、鄭濟也將在三年內完成。在中國高鐵米字形規劃城市中,鄭州是最接近完成的一個。
「米」字形高鐵網示意圖
地鐵加速推進,「米」字型高鐵基本成型,鄭州已經坐擁國家「高鐵黃金十字樞紐」地位。新一線鄭州井噴式增長。
更厲害的是,鄭州還依託空中、陸上、網上、海上4條「絲綢之路」,立足中原、輻射全國,與全球互聯互通、共享共贏。
鄭州航空港,來自盧森堡的貨運班機飛躍千山萬水。
今年,鄭州與成都、重慶、西安、烏魯木齊一起獲得了中歐班列樞紐城市頭銜。境內以鄭州為樞紐,境外以德國漢堡、慕尼黑,比利時列日為樞紐,網絡遍布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30多個國家130個城市。
鄭州築牢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地位
「網上絲路」積極創新,足不出戶輕鬆買賣全球;「海上絲路」採用鐵公海多式聯運,把出海口搬到鄭州家門口。
以鄭州為樞紐的這條國際通道,串聯起了中部的廣袤腹地,串聯起了泛歐泛亞的巨大市場。
而鄭州,也將成長為世界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節點。
2020年,鄭州內外交通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發生在你身邊,是每一個鄭州人都無法視而不見的。
交通已經融入城市發展的肌理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浪潮中,在不進則退的城市大洗牌中,鄭州正在經歷的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而交通作為貫通產業鏈、消費、人口流動的串聯者,肩負重任。
當年,如果沒有張之洞和盛宣懷,鄭州至今依舊是鄭縣,默默無聞。
但是,這兩個人的行為,影響甚至決定了鄭州的命運,隴海鐵路與京漢鐵路兩大鐵路交匯處,註定鄭州要成為交通樞紐,也決定了鄭州由鄭縣到國際鄭邁進的,這個意義是時代賦予的。
如今,鄭州在中國城市版圖中的位置和交通優勢,註定它一定要崛起。這是鄭州拒絕不了的使命。
交通塑造了鄭州獨特的城市氣質
一次次的交通大爆發,讓鄭州有流動的血脈和生長的力量,鄭州的面貌和氣質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3 城市PK
▽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在中部地區的競爭尤為激烈。
今年武漢雖遭受了疫情的重創,卻依舊穩坐「中部大哥」的寶座。隨著今年第三季度城市GDP排名的發布,鄭州再次被長沙反超,以283億的顯著差距,被長沙穩穩地甩在了後頭。
與武漢、長沙相比,失去GDP優勢的鄭州,能否靠交通優勢扳回一局?
前三季度各主要城市GDP數據基本落定
首先看武漢與鄭州,一個是九省通衢,一個是中原之中,前者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動力引擎,後者是中原城市群的掌舵者,兩個城市的戰略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國家高度重視和關照的城市。
武漢與鄭州,都已經獲得了國家中心城市頭銜,此外,在城市級別上,武漢是副省級城市,還是國家三大航運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上海、重慶),鄭州是地級市,武漢要高出一頭。
但最近幾年,鄭州的地位明顯在上升。
比如,在國家八縱八橫規劃中,鄭州絲毫不輸武漢,都是「米」字型高鐵樞紐城市。
高鐵中長期規劃示意
數據顯示,在高鐵與動車通達主要大城市數量上,鄭州與武漢、北京、上海位居內地第一梯隊,均為30個,甚至高於廣州。
航空地位上,鄭州已經超越武漢。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是高層欽定的內地第一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也是目前為止最大的臨空示範區。
其定位是,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在這一層面上,鄭州KO武漢。
鑽石結構下的泛中部地區
目光轉向長沙。長沙的交通雖然也走入快車道,但論交通地位,依然不如鄭州。
早在普鐵時代,鄭州就是我國的鐵路心臟,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而那時的長沙則比較落後,只有一條京廣鐵路過境,在省內的交通地位,甚至還不如株洲。
之後全國進入高鐵時代,鄭州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個「米字型」高鐵樞紐中心城市。
從國家交通中心城市排名中可以看到,鄭州是國家重要交通中心,交通排名在前十名,而長沙則被定為「國家潛在重要交通中心」,在排行榜中排名墊底。二者的差距不言而喻。
在航空運輸客貨吞吐量方面。
新鄭機場郵貨吞吐量增速明顯
截止到2019年,鄭州的航空客運量是2936.5萬人,長沙為2691.1萬人;鄭州2019年的航空貨運量是52.4萬噸,長沙則為17.9萬噸。
在交通方面,鄭州是遙遙領先於長沙的。
更不用提鄭州中歐班列的意義,它是海路運輸的備份,是中國戰略安全的保障。換言之,能成為中歐班列樞紐的城市,是中國戰略安全的大後方,其重要意義,再怎麼形容都不為過。
這個頭銜的落定,一下把鄭州的地位拔高了不少。
還有我們的空中絲綢之路,出則買賣全球,不出則處於全國的地理位置核心。
打造航空大都市鄭州在路上
今天在芝加哥,明天去新加坡,倫敦,吉隆坡都不是夢,空中航線覆蓋23個國家100多個城市。
鄭州與全國的連接,更為緊密。
從火車拉來的內陸城市,到買賣走向全球,榮獲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每一步成長,每次提升,都凝結著鄭州人的智慧與努力。
一個城市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的壯大,都離不開交通。手握交通這一大優勢的鄭州,當然是中部第二的最有力競爭者。
這個時代賦予鄭州,從解放時面積只有5.2平方公裡,人口10多萬。到2019年鄭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合計為1181.51平方公裡,人口破千萬。
歷史機遇下的鄭州在「野蠻」生長
鄭州的成長速度令人震撼,這就是鄭州的力量。
曾經沒有地鐵穿梭的土地,現在地鐵已交織成網,每日繁忙運行。曾經深居內陸,毫無沿海城市開放之便利的鄭州,現在已是我國重要的內陸口岸。
短短幾年光陰,不僅是鄭州交通的新時代,也是每一位親歷者的新時代。
當轟隆隆的大交通成為鄭州的符號,這座千年之城所閃耀的,又將是全新的未來。鄭州也張開更大的懷抱,吸引著更多人的到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