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實施20年 馬英九:未來消除醫界"五大皆空"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3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全民健保實施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16日向島內外學者介紹臺灣健保為搭起社會安全防護網,未來的挑戰在於消除醫界「五大皆空」,以及推動長期照護。

據報導,馬英九在健保20周年研討會開幕致詞指出,每新臺幣100元的健保費用,就有28元花在重大傷病,讓窮人看得起病,民眾免於因病而窮。7年前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臺灣地區安然度過,也歸功於健保發揮安定社會的力量。

馬英九表示,不論是健保的涵蓋率、醫療可近性、服務質量、經營效率等方面,都獲得社會的肯定,也廣為媒體報導;但當局不以此自滿,因為醫療人力不足,面臨內、外、婦、兒、急診醫師的「五大皆空」挑戰;此外,也必須在全民健保打好的基礎上,趕快發展長期照護體系。

 

 

 

 

 

 

責任編輯:程金玉

相關焦點

  • 臺灣全民健保20年 馬英九:打破貧窮等於疾病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今天表示,全民健保不但解決醫療問題,也促進民眾健康,並建構完整社會安全網,讓許多人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打破貧窮等於疾病的情況。    馬英九致詞時說,全民健保到這個月剛好20年,這20年的運作顯示出確實發揮當初設計的功能,不但讓全民有一個最經濟、最有效,而且最可及的一個安全網,同時也讓民眾健康德到確保。他指出,臺灣人平均餘命,從20年前的74歲,增加到去年的80歲,可見健保制度不但能夠解決醫療的問題,也促進了民眾的健康。
  • 聯合報:臺灣全民健保不能靠血汗醫院支撐
    >   中新網4月20日電 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說,正當臺灣監察機構為了各級醫院醫護人力負荷過重,對行政機構、衛生部門及勞動部門提出糾正之際,一位現職護理人員林美琪投書CNN,控訴臺灣醫療環境已如「血汗醫院」,強調健保制度雖然照顧了全民,卻忽視醫事人員面臨的困境。
  • 紀念臺灣全民健保二十年 正視背後的危機
    全民健保剛剛度過它的20歲生日。這是一個值得讓臺灣民眾共同慶賀的日子,然而也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值得臺當局、醫界以及全體民眾一起來思考,這項臺灣社會安全網重要的裡程碑,下一個20年。全民健康保險,下一個20年會變成什麼模樣,還有下一個20年嗎?     1995年3月1日,全民健康保險正式上路。
  •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臺灣奇蹟
    健保對一般臺灣市井小民而言,稱得上是相當實惠的健康保障機制,這項制度使得過去貧病無依、沒錢看病、坐以待斃的情況,不復發生,堪稱窮人生病時的救星。所以,全民健保堪稱是臺灣民眾最受用的福音。又一項「臺灣奇蹟」?1986年2月,「行政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公開宣布將以公元兩千年作為實施全民健保的目標年。
  • 臺灣的全民健保
    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人群,包括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中低收入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原住民未滿20歲及年滿55歲而無職業人員、失業人員,可由政府補助其自付的繳費部分。不在上述範圍內、但無力繳納醫保費用的貧困人員,也可向健保管理部門申請分期繳納保費、辦理幫困基金無息貸款、申請慈善團體代繳醫保費。
  • 民進黨阻撓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 馬英九:缺乏民主素養
    不過,「總統」馬英九並不買帳,稱民進黨、臺聯黨持續技術性杯葛,缺乏民主素養。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對「民主」念茲在茲的蔡英文6日表示,陸生納健保不是問題,民進黨會支持,但陸生與其他外籍生待遇應一致,健保補助應結構性檢討,根本性處理,不光是權宜性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條文。目前,外籍生納保,保費自付6成,政府補貼4成。
  • 老齡化加劇、醫療浪費…… 臺灣健保20年未老先衰
    老齡化加劇、醫療浪費、財務吃緊……  臺灣健保20年 未老先衰  臺灣「健保署長」黃三桂的這句話,足見健保在臺灣的重要性。被稱為「臺灣之光」的全民健保,始於1995年3月1日,到今年3月1日,實施恰滿20周年。  從2月底開始,臺媒普遍關注全民健保風光走過的這20年。盤點成績時,是民眾對健保高達85%的滿意度;展望未來時,則是一片唱衰聲。
  • 臺灣全民健保: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當中國大陸正在籌劃醫改方案時,海峽對岸臺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已施行了14年。  先後陸續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即成為日後臺灣建構全民健保制度的奠基石。  又一項「臺灣奇蹟」?  1986年2月,「行政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公開宣布將以公元兩千年作為實施全民健保的目標年。1987年11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奉命負責規劃全民健保。
  • 臺醫療服務滿意度低 「全民健保」惹的禍?
    原標題:臺醫療服務滿意度低 「全民健保」惹的禍?  美國知名醫學期刊對2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民眾對醫界信任度及服務滿意度調查,臺灣民眾對醫師信任度排名第12,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則排名倒數第三。一向給人以服務見長印象的臺灣醫療服務,卻獲得這樣的排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報記者進行了相關了解。
  • 又有美媒鼓吹,全民健保仍是「臺灣之光」?
    卡羅爾稱,臺灣在重整健保體系的野心上十分值得美國借鑑,尤其臺灣只花了5年計劃、2年推動「立法」就完成此事,遠比美國推行平價醫療的時間少了許多。 臺灣健保那麼好,為何無人複製 臺灣地區始建於1995年的全民健保體系,類似於大陸的醫保,曾因為質優價廉而享譽國際,20多年來屢受好評。
  • 臺灣的全民健保營運有問題
    臺灣實施全民健保有年,常聽到健保破產的話題。然而臺灣的「健保制度」經常為人稱羨,有美國的經濟諾貝爾得主誇讚臺灣全民健保可能是最好的現行醫療保險。與歐美等國家的醫療保險相比較,臺灣的醫療保險費用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臺灣民眾看病掛號很方便,有重大疾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醫生,不必先由家庭醫師診斷,再安排專科大夫治療。
  • 健保只是臺灣人的健保,別人不能享有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4日說,任何制度不要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臺灣健保已被世界公認是相當好的制度,如何讓它更完善,可以從公平與安全來考量。陳姓「藍委」:我來護主「『獨派』立委」陳柏惟因馬英九不具「立委」身份而不願自降身份與之辯論。馬英九任內「府」發言人、「立委」陳以信出面護馬。陳以信說,兩人都是天蠍座的現任「立委」,總可以同臺吵架了吧。
  • 臺灣全民健保體系完善 醫療服務滿意度卻走低
    結果發現,雖然臺灣規定全民加入健保,體系完善,卻在醫療服務滿意度中排名倒數第3。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公布,「醫師信賴度」最高的前3名為瑞士、丹麥及荷蘭,臺灣與挪威並列第12名,優於德國19名、韓國20名、日本23名以及美國24名。而在「醫療服務滿意度」中,前3名為瑞士、丹麥及美國,臺灣排名第27名,僅高於立陶宛28、俄羅斯29。
  • 大陸在臺學生納臺灣健保等待臺灣立法審議
    健保問題始於「三限六不」  大陸學生加入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其實從開放陸生來臺的第一天就成為現實的議題。  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臺之後準備宣布開放陸生來臺修讀學業,民進黨卻堅決反對開放陸生赴臺讀書。在政治的牽扯下,2011年馬英九政府宣布允許陸生赴臺讀書,但必須符合「三限六不」的規定。
  • 臺灣健保「包山包海」難包陸生?
    因為健保的費用低廉,有些長期旅居海外者寧願花幾萬元(新臺幣,下同)買來回機票,也要「專程」回臺就醫。  相比在這方面的慷慨大方,臺灣健保對陸生敞開大門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自1995年臺灣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開始,島內民眾憑健保卡就醫便宜、快捷,問診費用一般診所從50元至150元不等。但在2011年開放陸生來臺數年後,才開始討論這一群體的健保待遇。
  • 臺灣專家談健保40年煉獄 給大陸總額預付哪些啟示
    從1950年到1995年,臺灣健保制度經歷了40多年的變革。在全民健保制度實施前,臺灣有幾種重要的保險,包括:勞工保險(以下簡稱「勞保」)、公務員保險(以下簡稱「公保」)、農民保險(以下簡稱「農保」)和低收入戶保險。當時,這幾類保險僅覆蓋了57%的人口,而最需要醫療照護的老人和兒童,多數未包括在內。
  • 臺灣健保從根爛起?
    臺灣健保實施超過17年,問題不少,但是指摘健保讓醫學教育從根爛起恐怕是偏見,也是未經深思的局部指控,而從指標醫學中心院長的口中道出或許可以瞥見仇視,或者譏諷健保的現象在醫界十分普遍。健保問題不少是事實,但是醫院和健保經營者的責任一樣大,醫學教授如果傳遞給學生的訊息只是對健保的偏見,那明顯是見樹不見林,也是推卸教育者的責任!
  • 「醫保典範」臺灣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題:「醫保典範」臺灣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社記者 趙博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簡稱「健保」)曾被譽為全球醫保典範,然而逐年攀升的財政赤字卻讓這一昔日的「臺灣奇蹟」,成為近幾屆臺灣行政當局都頭疼的大問題。調漲健保費恐抬民怨,不漲則財務狀況必定更趨惡化。
  • 醫保典範臺灣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題:「醫保典範」臺灣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社記者 趙博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簡稱「健保」)曾被譽為全球醫保典範,然而逐年攀升的財政赤字卻讓這一昔日的「臺灣奇蹟」,成為近幾屆臺灣行政當局都頭疼的大問題。
  • 陳菊批馬英九「財政不正義」 高雄籲提高勞健保補助
    華夏經緯網4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520新當局上臺在即,高雄市長陳菊昨在議會施政報告痛批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財政不正義」,過去「中央」財政分配對高雄很不公平,她將向新當局要求財政正義。    陳菊昨在議會提出「2016年高雄翻轉計劃」施政報告,將把高雄舊港轉型為亞洲新灣區,要求205兵工廠遷移、大林蒲遷村,希望開闢公道7號,另與港務公司合資成立的土地開發公司,將待「中央」審議後掛牌營運。    「這些計劃都需要『中央』政策與財政支持。」陳菊說,將向新當局提出2大訴求:公平分配北高2市勞健保補助;速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擴大地方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