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外,拿著鏡頭的媽媽一邊繼續拍攝,一邊冷漠地拒絕了他:「不行。」
小孩愣住了,有點疑惑也有點慌亂:「不行?為什麼?」
此時的孩子已經在崩潰的邊緣嚎啕大哭,畫面外的媽媽依然操著冷靜的語氣,淡淡地解釋:「這是爸爸跟你的約定。」
言下之意就是,這事不歸我管,被你爸揍還不是你沒寫完,該!
接著她又開始催促:「你快寫,有這時間你都寫完了。」
就這個短短半分鐘的視頻,如果不是孩子的聲音清晰地傳入我的耳朵,我以為他怕的是什麼不得了的老妖怪。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最害怕的「愛吃小孩的老野貓」,對我的震懾度也不過如此了。
後面這位媽媽親自站出來澄清說,他們的初衷是想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習慣。
可是,孩子都嚇得魂飛魄散了,哪還有精力投入學習、養成習慣?
像這樣的視頻還有很多。比如前段時間,被網友調侃「讓他一次切個夠」的萌娃切橡皮的視頻。
起因是小孩在課堂上走神切橡皮,被老師發現了,老師告訴了他的爸爸。
於是,他爸爸發了火,並買了一整盒橡皮讓他切個夠。
畫面依然是只有被懲罰的、委屈巴巴的孩子,在鏡頭外看著孩子受罰卻只是舉著手機拍視頻的媽媽,還有雖然隱身但每一秒視頻都能顯露他「威嚴」的爸爸。
對孩子來說,「愛」沒有了,本應為他提供溫暖、保護的父母,只因一塊橡皮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一個變得可怕,一個變得冷漠,全都高高在上,只丟他一個人在底層瑟瑟發抖。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孩子作業沒完成、上課不聽講,家長還不是著急嘛!父母嚴厲懲罰都是為了孩子好啊!
我們毫不懷疑家長們的良苦用心。
望子成龍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聲,怕孩子學不會,又怕孩子長不好,對孩子掏心掏肺、添衣添食,幾乎是「用盡一生一世將孩子供養」的程度。
但是家長在這樣焦慮的、操心的狀態下很容易「好心辦壞事」。
就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試想,如果我們工作的時候,頭上壓著一個兇惡的動不動訓斥、罰款的領導,身邊坐著一個公事公辦、嚴肅認真的監工,會覺得自在嗎?能不想辭職嗎?這樣的環境,難道不令人窒息嗎?
這樣的環境我們只是想一想都覺得想逃,視頻中的孩子卻不得不長期生活其中,怎麼能不反感父母、不反感學習?
大人工作分明也有懈怠、走神的時候,卻希望孩子每天都分秒不差地按時寫作業、分秒不落地認真聽講——這樣的「完美期待」又是否合理呢?
對於孩子來說,因為不符合父母的「完美期待」就受到冷漠的對待,懲罰甚至打罵,這只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
只要我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或要求,就會有嚴重的後果。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過度脆弱和敏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過分關注別人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別人就會傷害自己。
甚至當別人並不是因為他而感到不愉快,他也會下意識地去討好別人。
當孩子要哭著哀求,跟爸媽在「打幾下」「由誰打」這些事上討價還價時,這種心理就已經初現端倪。
「完美」是孩子用來欺騙大人的假象
2016年2月14日,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發現的一具女屍,揭開了震驚全國的「北大學生殺母案」的一角。
經調查,警方認為,死者謝天琴的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消息一經發布,所有認識謝天琴母子的人都感到難以置信。
吳謝宇的一個同學甚至斬釘截鐵地說:「我情願相信自己去殺人,也不會相信他會殺他的母親。」
因為吳謝宇從小就是「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吳謝宇
他的媽媽是在當地有名的「剛正不阿、要強忠貞、保守認真」的好老師。
吳謝宇懂事孝順,成績優異,謙和有禮,拿到了北大的獎學金,從小到大沒有忤逆過媽媽一次。
在跟同學老師相處時會努力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完美得不像真人。
甚至一直到考上大學之後,他還是幾乎每天都會跟母親通電話。
這樣一對母子,本是所有人羨慕的對象,然而隨著案件被一點點展開,我們看到了這對母子光鮮完美的表象下,混沌易碎的內心。
謝天琴是一個嚴肅認真的老師,她對吳謝宇的要求很高。
尤其是在吳謝宇高中進入她做班主任的班級之後,這種要求更是成倍增加。
也就是說,對於吳謝宇來說,他沒有媽媽,只有一個跟他一起生活的嚴厲的「班主任」。
可想而知,這種環境下的吳謝宇活得有多麼小心翼翼。
他不敢在任何方面展露出不滿,他最希望母親可以快樂,他把母親的情緒問題看作是自己的責任。
唯一一個見過他脆弱一面的高中摯友,在採訪中提到,吳謝宇向他傾訴過「生活很壓抑」「沒有能夠說話的朋友」「想自殺」。
吳謝宇有嘗試過逃離,出國留學就是他主動尋找的一條出路。
但當他知道他媽媽也要跟著他一起出國時,他崩潰了。
他不知道該如何掙脫,他決定從根源上把問題解決,於是揮刀砍向母親。
殺了母親之後,吳謝宇冷靜地處理了屍體,甚至用上了活性炭吸味,然後開啟了他的逃亡之旅。
在這過程中,沒有了母親的嚴厲要求,他完全放縱了自己。
跟性工作者同居,拍攝了大量的性愛視頻,去酒吧做男模,這一切都是在打破之前全力維持的「完美小孩」人設,仿佛是向已經死去的母親最後的、無聲的宣戰。
吳謝宇是個悲劇,他的母親同樣也是。
吳謝宇從「北大學霸」變成弒母、逃亡的殺人犯,與他媽媽「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是脫不了關係的。
不完美的小孩才有未來
尹建莉老師曾說:
「教育的目標是要儘可能讓一個孩子優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適應他人的要求。」
我們要還給孩子犯錯誤權。
當孩子因為不成熟,而犯了大人眼中大大小小的「錯誤」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媽媽梅耶·馬斯克就遇到過這種問題。
她的小女兒託斯卡·馬斯克,是好萊塢演員、電影製片人、導演,也是愛情電影流媒體服務網站Passionflix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梅耶·馬斯克和女兒託斯卡·馬斯克
在託斯卡15歲那年,她幹了一件大事。
就在媽媽梅耶離開當時她們定居的南非,前往加拿大看望兒子埃隆的三周時間裡,託斯卡把她們的房子、家具、車全部變賣了!
返回南非時,梅耶能做的就只有籤字。
梅耶雖然震驚,但她從始至終都沒有對女兒發火,甚至沒有生氣。
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遇到這樣大的事,只會氣血上湧。為何梅耶能這樣克制?
原來,託斯卡希望她們能像哥哥埃隆一樣到加拿大去發展,而媽媽一直猶豫不決,她才把媽媽留戀的一切都賣掉,用這種幼稚的方式「幫」媽媽下決心。
梅耶傾聽了孩子的想法後說:「我覺得孩子說得有道理……如果你的家庭成員提出了一個好想法,哪怕後來的變化出人意料,作為家人的你面對現實就行了。」
事實證明梅耶的決定是對的。
在新的環境,她的事業有了新的平臺,她的三個孩子也都成長得非常出色,女兒託斯卡最終走了自己最愛的戲劇之路,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梅耶·馬斯克和她的孩子們
那麼梅耶·馬斯克做對了什麼呢?
1、尊重、信任。首先,她把孩子當做平等的人,信任孩子的善意,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認為大人就一定是對的,孩子就一定是錯的。
在她明白了女兒的意圖之後,她順勢而為,幾周後就和女兒一起搬離了南非。
她的信任和理解是付諸實踐的。
2、寬容。她沒有因為女兒不成熟的決定而對女兒進行說教責罵,而是選擇平靜接受這個結果。
發火無法改變既定的結果,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當孩子犯了錯誤,已經覺得羞愧抱歉了,此時,父母的寬容大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通過父母的身教,孩子才能學會寬容。
父母寬容的姿態還能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保持對父母的信任,才可能接受父母的引導。
梅耶跟三個孩子的關係都非常好,一直到現在,她會出席女兒電影的首映禮,埃隆更是稱她是自己的「英雄」。
梅耶·馬斯克和她的孩子們
第三、正面強化。在梅耶的解釋中,她提到了「我覺得孩子說得有道理」,她願意去理解孩子做這件事背後的原因,也會在了解之後肯定孩子的想法。
看到孩子不成熟的做法中積極的方面,並進行強化,可以讓孩子更加樂觀,更有自信,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搬到加拿大後,梅耶的確經歷了一段難熬的時光,但她從來沒有說過「如果留在南非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之類的話,她反而經常表達,搬到一個新環境其實是一件好事,這讓他們一家人都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儘管「萬事開頭難」,但長遠來看,絕對受益無窮。
就是媽媽的積極關注、正面強化,才使託斯卡長成了一個自信、獨立、有主見的優秀女性。
親愛的孩子,希望你快樂長大
人類幼崽是所有哺乳動物幼崽中最最脆弱的,所以才需要父母花費長達18年來呵護教養。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無法獨立生存,孩子會對父母產生無條件的愛和依賴。
如果成人「利用」孩子的弱小無依,而對孩子施以嚴厲的打罵和懲罰,那麼只會得到孩子的討好、欺騙、害怕和逃離。
為人父母,要做的是用愛給孩子鋪墊充足的安全感,用尊重和鼓勵支持孩子的成長、發展。
這樣長大的孩子,才有獨立在世界上生存的能力,也才有愛人的能力。
面對將全部信任交付給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