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不過洋節,一直都有爭議。可爭議歸爭議,還是架不住聖誕節、萬聖節越來越火。有家長就不樂意了,咱們中國又不是沒有傳統節日,幹啥成天過洋節。
萬聖節那天,有個家長就直接跟搞活動的機構嗆上了:正能量的東西都是你們敗了的。你們拉個橫幅發「我愛祖國」,讓人點讚,不好嗎?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小朋友們穿著萬聖節造型,好奇地圍觀這位爸爸懟人,老師在努力地解釋。這裡面最尷尬的,估計就是這位爸爸的孩子了。
大家都在討論萬聖節該不該過的時候,卻沒人關心一下,這位可憐的小朋友心裡是咋想的。就算他不在這個機構學習了,但凡他回想這一幕,都能立馬尷尬地用腳趾摳出一座地下城來。
有些家長就是幹啥啥不行,掃興第一名。帶孩子出去玩他一點也不積極,孩子但凡稍微高興一點,他就喜歡潑冷水。無論他的話說出來多麼令人尷尬,他非得說出來讓大家尷尬一下。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春遊,想帶飲料,和各種小朋友之間流行的零食。跟我爹申請,我爹非但不答應,還要把我教育一頓:小小年紀,要懂得艱苦樸素,當年他們春遊,一壺水,一個饅頭就已經很滿足了。再說了,飲料裡都是糖,喝多了對身體不好,光長蛀牙,blabla……
他一頓話訓完,我原本雀躍的心立馬涼了一半。雖然之後他也會給我買一些零食帶去。但我總覺得已經高興不起來了。不過好在他沒當著我同學、朋友的面這麼說,不然我可能真的寧願不去春遊,也不問他要吃的。
中國父母總喜歡和小孩講道理,拜託,講道理歸講道理,不要掃小朋友的興好嗎?小孩子也有社交圈,也有朋友,也要做人的。家長這麼一通話噼裡啪啦當眾輸出,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這個爹對孩子的羞辱,實在是不亞於被當眾扇兩巴掌。至少挨了揍,孩子還能撒個謊:因為我不聽話,我沒寫作業,所以我爹揍我了。這種理由可能還能博得一點小夥伴的同情。
大家都歡呼雀躍等著搞活動的時候,爸爸化身「正義使者」,把老師同學都給訓了,這性質就完全不同了,這孩子今後隨便到哪,知情的小夥伴都會悄悄低語:看見沒,就是那個誰,他爸就是那年來鬧不給搞萬聖節的。我們搞活動可別叫他一塊兒,免得麻煩。
豆瓣有個小組,叫「社會性死亡」,目前已經有了17萬成員。這位同學若知道有這麼一個組織,大概當場就要申請加入。
社會性死亡的意思就是在公眾面前出醜,丟臉丟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好讓自己避一避。
無論哪種教育,出發點都是人。不能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是沒辦法把人教好的。
就拿過節這事來說,為什麼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這種節日一被引進就全國風靡?為什麼傳統節日哪怕國家專門給放假,孩子們都不太感冒?
這跟文化無關,跟需求有關。
咱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有沒有發現有個共同的特點,咱們的傳統節日基本都跟「吃」掛鈎。
過年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每逢佳節就知道吃。這些東西在過去,可能對小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大傢伙食都不咋地,就指著過節改善一下了。
可現在,哪家孩子還缺一口吃呢?想吃啥隨時候都能買,隨便什麼節日特供食物,平時都能吃到。你說孩子們對過傳統節還能有啥期待。
再者,中國傳統文化是崇老、敬老,忽略小孩子的。在過去,小孩子沒什麼話語權,大人也壓根不怎麼在乎孩子咋想。
中國古代極少有描述童年的詩詞,唯有這麼幾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除了騎竹馬,剝蓮蓬,放風箏,小孩子還玩些啥,幹些啥,Nobody cares。
中國小孩的童年,好像就兩個階段,抱在懷裡吃奶,然後就開始讀書開蒙。(當然,嚴格意義上看,現在也差不多)古人生養孩子,只有一個想法:趕緊長大,長大就「能用」了。
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才13歲,剛剛讀初一,情竇初開,童心猶在,滿腦子想跟姐姐妹妹們一起玩,他爹卻偏要他一本正經,作小大人狀,陪著清客們大聊特聊「仕途經濟」。
這樣的傳統文化,怎麼能怪小孩子愛不起來呢?連帶的傳統節日也很無聊,用一個字總結就是「吃」,兩個字總結就是「飯局」。
傳統文化的團圓飯,都是論資排輩的,由年紀大,德高望重的長輩先入席,小孩子最後上桌。再等長輩們說些場面話,碰杯之後方可動筷。
每次吃飯,小孩們都堅持不到最後,他們通常隨便吃幾口,幾個兄弟姊妹們的一對眼,跟父母打個招呼,以示吃飽了,就下桌玩去了。留下一桌大人,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地聊起天來。小孩子們常常玩到犯困,也不見大人們聊完。每次吃團圓飯對小孩子來說都是種折磨。
再看看西方這些洋節。難怪人家能得到小孩子的喜歡呢。
聖誕節就不說了,可以大收特收禮物。中國人喜歡給小孩子紅包,然而對小孩子來說,拿紅包實在不如收禮物來得開心。更不提大部分紅包其實到不了孩子們的口袋,真正到孩子兜裡的錢,也就只夠買個糖吃。
萬聖節就更好玩了。孩子們可以穿上平時爹媽無論如何都不會允許穿出門的衣服,提著小籃子,到處討糖吃。吃糖和cosplay全都是小孩子的最愛,怎麼不叫五尺童子盡折腰。
現在的娃,缺的根本不是吃,缺的就是玩。天天關在家裡寫作業,寫完作業也沒法跟小朋友一起玩,要麼看電視,要麼玩手機。現在有個節日能叫他們暫時放下作業,放下補課,出門瘋一把,他們當然喜歡。
家長真的不必擔心文化侵略和傳承,小孩子過節就圖一樂,其它壓根想不到太多。
君不見同樣是洋節,感恩節、復活節,就流行不起來嗎?形上學的東西,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舶來品,都一樣不受孩子們待見。
很多東西都是父母想複雜了,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切都很簡單:好玩的我就支持,不好玩,我就不幹。
所以要弘揚傳統文化,提倡正能量,不如弄點好玩的活動來吸引孩子,比如端午節劃划龍舟,元宵節搞搞廟會。
急赤白臉地大吼大叫不但沒有用,還令自己孩子無比難堪。最終什麼節日更受歡迎,孩子們都是用腳投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