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西安外國語大學收穫之年。2月,古城西安天氣依然嚴寒,一個喜訊在校園裡如春風般蕩漾: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西安外國語大學成為2008~2015年立項建設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學校實施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規劃。對於建校近60年的西安外國語大學來說,這宣告著學校辦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層次;對於苦苦期盼填補高層次外語教學與研究布點空白的西北地區,預示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接軌的渠道更加完善,外國語言文學及國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一個嶄新的春天已經來臨。
學校與共和國同步前進,乘改革開放東風闊步發展
西安外國語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4所外語院校之一。建校初名為西北俄文專科學校,由西北大學俄語系和蘭州大學俄語系組建而成,直屬中央高等教育部領導。1958年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學院,劃轉陝西省人民政府領導。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6年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大學,同年獲得碩士研究生推免權。學校是全國非通用語種提前單獨招生院校,是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來華留學生委託培養單位和美國富布萊特項目院校,是奧地利歐亞-太平洋地區大學聯盟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是陝西省第一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的高等院校。
學校有27個院系部等教學機構,39個本科專業,7個輔修專業,1個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與國外四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為陝西省重點學科;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為陝西省名牌專業;英語、俄語、法語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翻譯、旅遊管理為陝西省特色專業;法語文學與翻譯教學團隊、中外旅遊文化教學團隊、國際商務教學團隊和英語寫作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為「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團隊」;國際商務人才和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英語寫作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英語精讀、英語寫作、英漢翻譯、英國文學、英語模擬導遊、俄語精讀、德語精讀、法語精讀、基礎日語、中國文化解說、管理學為省級精品課程。
學校設有24個研究機構,其中歐美語言文學研究中心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為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主辦的《外語教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和中國外語類核心期刊,《人文地理》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和中國地理類核心期刊,《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學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合辦的學術集刊《人文新視野》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學校與共和國同步成長,乘改革開放東風與國家外國教育戰略同步壯大!學校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外語教育特色突出,文、經、管、法、理、教育諸學科融合滲透的多科性的外國語大學,在國家西北地區外語教學和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設一流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外國語大學豪情滿志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適應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以改革、發展為主題,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不斷進行觀念與制度創新,辦學目標更加符合國家要求和學校實際,取得顯著成效:
以改革創新促發展,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學校積極推進機構和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西安外國語大學處、科級幹部競聘(爭)上崗辦法》、《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科學術帶頭人遴選、考核細則》、《西安外國語大學崗位津貼分配辦法》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教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財力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學校果斷決策,自籌資金,於2005年建成1200畝新校區,新增校舍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從根本上改善了辦學條件,校園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2008年榮獲陝西省「文明校園」和「平安校園」稱號。
以學科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學校核心競力。學校始終堅持「強化優勢、突出特色、拓寬門類、優化結構」的學科建設方針,以凝鍊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築學科高地為根本任務,積極有序地推進重點學科和重點學科群建設,以此輻射和帶動相關學科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2004年學校被評為「陝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組織的碩士點定期評估中,學校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評估;2007年在教育部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評估中,英語專業被評為優秀;2008年在陝西省重點學科評審中學校英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獲得優異成績;同年在教育部開展的高校質量工程建設中,英語、俄語專業被評為一類特色專業;2009年學校法語專業獲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同年,學校成為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2010年在陝西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評審中,學校一舉獲得省級教學團隊、省級精品課程、省級特色專業達5項。
以人才建設為治校基礎,師資力量明顯增強。學校圍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點立項建設目標,建設一支研究方向穩定、優勢更加突出、整體實力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的學術隊伍。堅持人才強校的理念,重點引進和培養學科、學術帶頭人及中青年學術骨幹。近5年引進教授、副教授47人,博士43人。每年資助25名學科、學術帶頭人進行教學改革與重大課題研究,選拔60餘名高職稱教師、中青年學術骨幹到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學術研究或攻讀博士學位。教師隊伍的年齡、學歷、學緣、職稱結構更加合理,整體實力明顯提升。
以科研帶動整體提升,教學科研成果顯著。學校以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歐美語言文學研究中心」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為依託,凝聚科研團隊力量,策劃重大攻關項目、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科研經費總投入3268萬元,年均653.6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28篇,出版學術專著32部,編著30部,譯著38部,工具書7部;主持、參與國家級項目13項,省部級項目37項,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2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0項,省級教學研究優秀成果獎7項。惠宇教授主編的《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陝西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以國際學術合作為交流載體,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學校與境外118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聘請國外著名專家和學者來校講學或合作研究,其中包括國際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liday)、傑弗裡·利奇(Geoffrey Leech),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西奧·赫曼斯(Theo Hermans)、國際著名文藝理論家和文學評論家詹姆斯·費倫(JamesPhelan)、茲維坦·託多羅夫(T zvetan T odorov)等。學校與法國馬賽-普羅旺斯大學、裡摩日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近5年有28人分別獲得美國富布萊特、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法國政府獎譯金、中俄合作交流等項目資助,赴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慕尼黑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從事科學研究。
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等多位知名學者為特聘教授,聘請多名海外學者為講座教授,每年定期來校為研究生授課,指導參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合作出版了學術集刊《人文新視野》—《詩學新探》、《社會·藝術·對話》、《符號學》、《國際翻譯學新探》、《文學人類學》等,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學校先後舉辦英美文學、應用語言學、翻譯學、法國文學、德語國家文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國際學術研討會20餘次,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學校成為國家2008~2015年立項建設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將更加有利於發揮對西北地區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始終把培養優秀複合型人才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
何謂大學?梅貽琦先生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戶思社教授說,應該在其後再加上「乃大樹之謂」。之所以以大樹而喻,因為我們的學生就像一棵棵小樹苗,既需要大樹為之遮風擋雨、更需要大樹如園丁般地為之澆水、施肥,需要大樹細心培育她、呵護她,使之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學校始終把培養優秀複合型人才放在首位,各項工作為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學校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外語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大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奉獻意識,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學校加強各學科、專業教學的交叉與滲透,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努力培養「匯通古今,融貫中西」的複合型人才。
通過國際化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不但使學生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開闊了視野,而且錘鍊了他們社會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為未來從事外交、外事、外貿、旅遊、翻譯、商務、管理、對外漢語教學等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明顯效果。畢業生中湧現出許多傑出代表,他們包括中國駐外大使、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政府外事、外貿、旅遊、教育管理、外國大學管理人員、知名學者、科研領軍人物等。他們為學校贏得了榮譽。西外畢業生以「外語功底紮實,交際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工作快,敬業愛崗,踏實肯幹,有發展潛力」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多年來,學校本科招生分數線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研究生招生生源穩定,就業率高。在鳳凰網發布的《2009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上,西外畢業生就業能力指數在西北地區非211高校中位居第1位,在全國非211高校中位居第24位。
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全面、協調發展。近年來,組織學生先後參與多位國家元首、政要訪問西安的翻譯工作,參加北京奧運會、歐亞財長會議、非洲教育部長代表團會議、世界古遺址大會、歐亞經濟論壇、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涉外活動的志願者服務和保障工作,承辦「創想青春——2010兩岸四地高校世博辯論大賽」西安賽區並獲得冠軍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學校志願者總隊被授予「中國百個優秀志願服務集體」等多項榮譽。
走開放式、國際化辦學之路,西外的明天更加美好
學校發揮外語語種齊全的優勢,堅持走開放式、國際化辦學道路。在國家深入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和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學校敞開校門,廣開渠道,喜迎八方來客。至今,學校已吸引眾多駐華使節、國外大學校長、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訪問、商談合作項目。每年平均接待來訪團組100多個,來訪人數達500人次以上。學校國際交流活動日益擴大,外事交往的頻繁程度居陝西省高校前列。
在陝西,重大外事交流活動都可見到西外學子的身影,西外學生因出色的表現,受到國際友人和有關部門的好評。同時,學校還與21個國家和地區的77所學校實施本科生、研究生「雙校園」培養項目。近年來,學校每年都有500多名學生赴國外合作院校就讀,同時接收五大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
教育的國際化之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長期以來學校發展積澱的優勢和特色。學校通過與國外院校的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外語教學課程,以及較前沿的原版教材,很多課程已實現與國外交流院校的學分互認,廣泛實施「雙語」教學成為學校區別於其他院校最大的優勢和亮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重要國際會議和高層外事活動在西安舉行,特別是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申辦成功,2011年由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等,將使陝西更快地走向世界。為此,學校將始終堅持「立足陝西、服務西北、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繼續聚精會神,埋頭苦幹,培養厚實的大學文化和處驚不亂的大學精神,為未來的更大發展和騰飛奠定良好的基礎。(丹江 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