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高校就業率造假不是一個新問題,只不過在今年突發疫情的背景下,相關造假所導致的結果尤顯突兀。對此,教育部在6月下發《關於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有針對性地向各高校申明了「四不準」: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學信網」也開通了「畢業去向查詢反饋」欄,畢業生可在此欄中核驗本人畢業去向信息。
現在看來,這些措施還不足以防止就業率造假行為的發生。上述報導稱,某省一所高校一名畢業生說,其學校讓所有二次考研、參加公務員或教師編制考試的同學一律在畢業去向中選擇「已就業—自由職業」,「輔導員和我們說,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說目前在做自媒體。還再三叮囑,讓我們千萬別說錯了」「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報導說「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高校就業率造假行為必須杜絕。不過,反過來看,現有高校就業率統計的方式方法也有改進的必要。以時間看,按照規定,許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統計的截止時間為新一屆學生入校之前,也就是在9月之前。這個時間線的設定,從高校工作流程及其機制看,確實有很強的傳承性和操作性,但從現有國情和年輕一代的就業觀念看,卻未免有些過於「苛刻」。以現有國情,許多企業的招工周期與其生產周期乃至訂單情況相匹配,而非與高校人才生產線的出品時間相匹配。更不要說遇有今年這樣的突發狀況,以及一些年輕人就是想在畢業後的一段時間內,做一些不在就業列表上、甚至不掙錢的事情這種情況了。
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也不妨延長些時間,別給高校那麼大的壓力。而對高校而言,在大數據時代,對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追蹤,在操作上怕也不是什麼難事。
【上一篇】「色情集團」能運營僅有局長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