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復興,李氏為輔!這8字讖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劉秀竟為此舉事

2020-12-17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野心勃勃的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失敗了。加上天災,各地鬧饑荒,流民、難民多如牛毛,社會動蕩不安。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數十支由流民組成的武裝力量誕生了。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活躍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裝(也就是後來的赤眉軍),以及荊州的綠林軍。他們揭竿而起,只為有一口飯吃,有一件衣服穿。

就在各地流民紛紛拿起木棒、鋤頭等工具開始武裝鬥爭的這一年,劉秀卻窩在老家舂陵,兩耳不聞世間事,一心只務莊稼活兒。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天下進入災荒之年時,劉秀卻獲得了大豐收。

天災人禍,米價瘋漲,價如黃金。劉秀首先掙到了鈔票,其次贏得了名聲。

他在做生意的同時,在他姐夫鄧晨的引導下廣交朋友,結識到了兩個人。

第一個是奇人,他的名字叫蔡少公。

蔡少公雖然姓蔡,但人卻不「菜」,他非常精通圖讖。

圖讖是一種由所謂的方術大師發明出來的東西,據說能推算出未來的變數,預言人的富貴興衰。圖讖玄之又玄,高深莫測,令人遐想,而蔡少公就是因為精通圖讖而天下聞名的。

一次,鄧晨帶著劉秀特意拜訪蔡少公。擇日不如撞日,他們正巧趕上蔡少公公開演講,圍者甚眾。眼看觀眾賞臉,蔡少公更來勁了,不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且還開始爆猛料,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王莽的新朝是曇花一現的王朝,將取而代之的真龍天子叫劉秀。」

有人問道:「大師所說的劉秀是指國師劉秀吧?」

有人答:「這不是明知故問嗎!」

眾人口中的國師劉秀原名叫劉歆。劉歆,字子駿,是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劉向學問淵博,著述頗豐。劉歆繼承了父親的博學多才,十二歲時就因父蔭任輦郎。他深諳官場厚黑學,善於拍馬屁,樂於算心計,善於和稀泥,不到二十歲便爬到了諫大夫的位置上。他之所以升遷速度驚人,是因為他跟對了人,這個人便是王莽。劉歆身為王莽建立新朝的重要功臣之一,一躍成為位高權重的國師。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詭異的舉動——改名。

劉歆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在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天下奇書——《赤伏符》。他如獲珍寶一樣,對這本書愛不釋手,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便推算出了這樣一句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讖語暗示了將來主宰天下的人叫劉秀。

為了順應「天意」,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心血來潮的劉歆改了名,搖身一變成了劉秀。此時蔡少公在圖讖中提到劉秀,大家自然便想到了他。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原本一直充當聽眾的劉秀挺身而出,漫不經心地說道:「你們就這麼肯定是國師嗎?沒準兒這個劉秀說的是我呢?」

面對劉秀的質問,眾人紛紛報之以笑,笑他不知道天高地厚。

劉秀也笑了。他並不在意別人的冷嘲熱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他正在以待天時。

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很快,劉秀期待已久的天時便不期降臨了。這時,他遇到了第二個高人——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陽宛人。論經商,劉秀應該要拜他為師,因為李家是經商世家,家境富裕殷實;而且李通混跡於官場,在仕途上也幹得風生水起。不僅如此,李通還痴迷於圖讖,這源於他父親留下的一句話,八個字:「劉氏復興,李氏為輔。」

李通對劉秀觀察良久,最後確定劉秀就是隱藏在民間的天子,就是真龍天子。

為了投石問路,試探劉秀的心意,李通派出了自己的從弟李軼,讓他去說服劉秀「順應天意」。

李軼欣然出山,盛情相邀劉秀來家中一敘,不料竟被劉秀拒絕了。李軼很是納悶,心想這個劉秀難道有三頭六臂,竟然如此傲慢無禮。不過,想到李通眼神中飽含的期待,李軼只好放低姿態,對劉秀髮出了第二次邀請,結果還是被拒了。

為了不辱使命,他充分發揮不拋棄、不放棄的作風,第三次對劉秀髮出了邀請。

都說事不過三。面對李軼的不屈不撓,劉秀終還是赴約了。也就是這場赴宴上,兩人制定出了革命的方案和計劃,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革命的時機定在九月立秋都試日。在漢代,滿二十三歲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進行軍事訓練,都試是對他們的考核,每年立秋這天舉行。都試由郡守主持,各級官員都要參加。選擇這個日子舉事,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革命的對象為軍隊的最高長官。擒賊先擒王,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第三,革命的目的是號令大眾揭竿而起,建立不朽功業。

計謀定下,劉秀和李通馬上開始分頭行動。

劉秀回舂陵,積極說服大哥劉縯共同舉事。結果,劉縯很快和劉秀一起做起準備工作來,他變賣家產,組織人員……然而,就在他們忙碌而憧憬的時候,卻傳來了一個噩耗,李通家出事了。

原來,李通在長安為官的父親李守知道此事後,決定大義滅親,舉報了李通的不軌之舉,結果王莽知道這件事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隨著他的一聲令下,宛城的李家便被官府抄了家。

李家的滿門抄斬把劉秀和劉縯逼上了絕路,在他們的號召下,和當年的項羽一樣,擁有了一支由八千人馬組成的舂陵子弟革命大軍,一場盛世革命拉開了序幕。

相關焦點

  •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為何仍以漢為國號,有四個原因導致
    ,都被排除在皇族之外,這無疑促動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第一個反,而且是反王莽最堅決的一批人,這其中就包括劉秀和他的親哥哥。這句口號的意思是說:恢復高祖皇帝的帝業,平定萬世的良機。劉秀從一起兵就定下了這樣的政治口號,就永遠確定他只能以漢為國號。
  • 讖書流行的時代,一句安知非僕,無意中透露了劉秀的野心
    南陽也不例外,隨著饑荒的日益嚴重,南陽已是盜賊頻發,劉秀家裡相對比較殷實,樹大招風,又住在鄉下,最容易受到盜賊的光顧。當地官府也很眼紅劉氏家產,老想著以劉縯結交豪傑,富有野心為藉口,隨便安個罪名,侵吞劉氏財產。
  • 至今無法解釋的經典讖語
    中國古代讖語被記錄在史冊的有數百條之多。一些疑似附會,一些乾脆就是當事人偽造的,還有一些出處不明,怕是史家有意為之。這些讖語當中,卻有兩個非但不見偽造的痕跡,反而被其他史料佐證。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個讖語,直接影響了歷史進程。其中一個「一讖興邦」,另外一個「一讖立國」。
  • 你看看劉秀封給鄧禹的爵號叫啥
    這就是位面之子,所謂:永遠的主角!哪怕王莽號稱是穿越回去的,但在劉秀這位「永遠的主角」面前,還是敗下陣來。而最可氣的就是,面對這一切,劉秀卻雙手一攤,一臉無辜地說:「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怎麼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是劉秀的一個特徵,一直後知後覺。
  • 為何都說劉秀是"位面之子"?看完劉秀身上發生的神奇事你就明白了
    說到「位面之子」,我們不得不提劉秀了,劉秀重新統一全國所經歷的事跡是真的神奇,且往下看。王莽篡政,劉秀起義西漢自從漢武帝開始,便開始出現了外戚幹政,王莽便是裡面最著名的一位,王莽剛開始做事時勤勤懇懇,廣結賢士。凡是投靠他的人,無論出身貴賤,王莽都以優厚的俸祿相待,相反自己卻過的一貧如洗。這王莽積累了不小的民心。
  • 三國時神奇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真的預言曹操會取代漢朝嗎
    許芝認為當塗高說的就是魏,魏這個字本意是宮門前的高臺,那個高臺叫魏闕,有個詞叫,魏闕之高。魏就是當塗高,讖語說的多明白啊,代漢者當塗高,代漢者魏。這解釋為魏代漢打下了神學基礎,這解釋,基本上算是牽強附會胡說八道。
  • 《中國書法》:《劉岱墓誌》的史料價值——兼談東莞劉氏的身份問題
    這樣,因《劉岱墓誌》、《宋書·劉秀之傳》與《劉勰傳》,我們可以看到東莞劉氏,因劉爽、劉仲道而有了劉岱與劉秀之、劉勰、劉穆之等歷史名人的連結。這些歷史名人,都是劉氏宗親,他們與墓主劉岱的關係大概如此:劉秀之是劉岱的叔叔或伯父;劉勰是劉岱的從侄;劉穆之與劉岱的關係較上兩人遠些,是劉岱的從祖。
  • 「名人百科」牛背上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就和謀士、將領們討論這個問題,大家的意見也不統一。兩相權衡,劉秀最終拍板:「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意思就是,姑且把這兩人丟在一邊,暫不考慮吧!後來經過休整,劉秀終於發兵,先消滅了隗囂,接著又把公孫述的獨立王國攻破,實現了統一大業。
  • 劉氏家譜【收藏】
    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
  • 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為什麼有個外號叫「銅馬帝」?
    由於各種原因,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在網上有個外號叫「位面之子」,而劉秀生前也有一個外號——銅馬帝。現在很多人大概明白「位面之子」的意思,那麼劉秀為什麼有個外號叫「銅馬帝」呢?
  • 漢光武帝雲臺二十八將簡說,做賊的馬武、讖語上位的王梁等七人
    雲臺二十八將今天說的這七位,網上說的是與西方白虎七宿對應。前面文章裡說了,這是不對的,先看他們的故事。十五、捕虜將軍、楊虛侯——馬武(?)4、星火辰簡評:劉秀曾與功臣們閒聊:「若你們沒有趕上天下大亂、風雲際會,自認為自己能當到什麼官?」
  • 陰麗華當了皇后以後,是怎麼對待被劉秀廢黜的皇后郭聖通的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千古名言出自劉秀之口。未發跡之前的劉秀,籍籍無名。路過新野時,對貌若天仙的陰麗華心馳神往。回到長安後,見到執金吾出行的空前盛況,更是羨慕有加,於是有了那樣的讚嘆。劉秀的眼光的確獨到。後來的陰麗華,謙和禮讓,心胸寬廣,懂得進退取捨。她不但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牢牢佔據著劉秀的心,贏得了千古傳誦的愛情佳話。
  • 最新劉氏家譜全集
    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
  • 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兩人,同樣都是漢朝特別優秀的皇帝,可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的名氣明顯大於光武帝。 兩人都有著武帝的稱號,並且都是漢朝的劉姓皇帝,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了,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確實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一番的。
  • 光武中興,劉秀不是「位面之子」,幸運的背後是堅韌和努力
    光武帝劉秀,文治武功,再造大漢,他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草根的奮鬥史。 劉秀雖是高祖後裔,但由於漢武帝「推恩令」的實行,到了劉秀父親劉欽一代,已經不是什麼王侯了,只做了濟陽縣令。
  • 《劉氏家譜》中解讀,老祖宗們留下的千年智慧!
    劉氏祖訓詩劉氏祖宗傳下來的【祖訓詩】,此詩為廣傳公(劉廣傳,劉氏147世祖)生下十四子以後,鼓勵兒子要向外發展,不要兒女情長痴戀家中。這首後來被劉氏奉為族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除此之外,劉氏「三祖遺訓」更是集合了劉姓三位帝王的「大智慧」。
  • 【讖語04】始秦與周合:羈絆秦與周的讖語
    鄭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記》,但這種理念,最早出自一句讖語。這句讖語是戰國時周太史儋對秦獻公說的(《史記·封禪書》),對於這句讖語,現如今有兩種解釋。又過十七年,秦孝公為霸,其子秦惠王稱王,這就是「霸王出焉」。這兩種解釋其實都蠻合理的,但由於這句讖語的史料記載只有《史記》,真正的歷史真相我們並不能知曉,所以本期主要聊聊這句讖語的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