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生今世說
美銀美林,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經濟分析機構。其研究團隊在2019年10月底研究討論了美元的估值問題。認為在當前的G10(十國集團,主要是由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組成)中,美元被高估了,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被低估了。
持此觀點的還有IMF,其在2019年7月7日發布的《2019外部風險報告》稱,美元被高估了6%至12%。並且認為,歐元估值對整體歐元區來說比較適宜,而人民幣整體被低估。此外,國際金融協會、高盛集團等多家機構也都曾發布過類似的觀點。
IMF:按購買力,中國GDP比美國高23.35%
目前對全球各國GDP的衡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按照匯率。一般是將各國的GDP,按照年度平均匯率折算成美元。比如,2018年中的GDP高達90.03萬億元人民幣,按照去年平價匯率折算約為13.608萬億美元。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看各國貨幣的購買力,採用的是「PPP,購買力平價方法」。其採用的是「一籃子商品」在各國境內的價格。比如,「一籃子」成千上萬種商品在中國需要1萬元人民幣(僅僅是舉例),在美國大約需要2800美元。
這樣就得出1萬元的人民幣與2800美元的購買力相當,即按照購買力平價,人民幣與美元的比重是3.56比1——與匯率法相比,人民幣「大幅升值」了。或者說,當前的人民幣被低估了。
那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的中美兩國GDP究竟是多少呢?按照IMF的算法,2018年中國GDP高達25.28萬元美元,比按照匯率法GDP(13.608萬億美元)提升了85.77%。因為都是以美元為參考標準,所以美國的GDP保持不變,都是20.494萬元美元。
這意味著:按匯率法,中國的GDP僅約為美國的66.4%。但如果按照購買力,那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且比美國還高了23.35%。從這個角度來看,與目前的匯率相比,人民幣是不是就算是被低估這麼多呢?
人民幣真的被低估這麼多嗎?
按照大量經濟學家、經濟分析的看法,當前的人民幣應該是被低估了。但用購買力平價和匯率法算出來的GDP差額,並非就是人民幣被低估的程度。因為,中美兩國的GDP計算方法並非完全一樣。
比如,在美國更加重視服務業,對服務業統計的相當全面。而在咱們中,對GDP的統計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與美國相比完善度相對低一些。還有,美國特別重視對房地產的計算,甚至引入了「虛擬房租」的概念。
通俗的說,在美國如果您是租房子住,需要繳納租金,這納入GDP核算中,這無可厚非,全球各國都是這麼做的。但如果您已經購買了房子,並未給房東交房租,也仍然要按照市場價格虛構個房租出來,納入GDP核算中。僅此一項,就大幅提升了美國房地產行業的GDP。
在咱們中國,還不能「深刻」的理解美國這種操作方式的內在含義。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果中國採用美國的GDP核算辦法,那我們的GDP也應該大幅提升。然後與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額,才能算作是人民幣被低估的程度。對此,網友們認同嗎?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