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思】張頤武:引導唐立培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2021-03-02 人大重陽

作者張頤武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9月15日《環球時報》。

13日晚,曾辱罵同胞是「支蛆」的前瀘州高考狀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唐立培在微博上再發致歉聲明,稱強烈反對「港獨」主張,熱愛祖國。

針對這位同學用羞辱性語言斥責同胞和故鄉的行為,以及此前明顯缺乏誠意的道歉聲明,我於13日在《環球時報》發表《那個罵同胞「支蛆」的內地生缺了什麼》一文,批評他缺乏國家觀念這一基本的人文素養。這一次社交網站上不接受他道歉的聲音仍佔多數。然而在我看來,唐同學的最新致歉聲明雖仍有不如人意之處,但還是體現了他對批評聲音的認識和理解,社會應給這個年輕人進一步反思自己、認知國家觀念的機會,讓包括他在內的更多年輕人收穫成長。

唐同學最新道歉聲明的第一點就是「我一貫強烈反對港獨主張,反對分裂國家」。這說明,無論真心認同與否,他更清醒地認識到國家認同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底線,「港獨」主張違反國家和香港特區的有關法律,在中國社會完全不被認可。這是不能觸碰的底線。

更重要的是,「港獨」根本不是能夠拿到學理層面討論的議題,而是涉及違法和違背中華民族基本價值的大是大非問題。第二點他提到「本意是反對撕裂社會、扭曲言論、製造對立」,說明他已經開始認真思考:他自認為比他人高明的認知為何走向整個中國社會的對立面?「不再參與任何與此事有關的討論,亦將在微博上刪除有關文章」,意味著他已經意識到,「港獨」在公眾空間內沒有探討空間。

或許他能跟有「港獨」傾向的香港同學在校園裡辯論得「鬥而不破」,在茶餐廳談論這些議題,但他現在一定明白,如果把上述場合裡的話拿到社會公眾面前或網絡輿論場上,就註定會釀成輿論災難,甚至觸犯法律。因為「港獨」分子根本沒有想在學理層面上討論,而是進行挑戰基本底線的挑釁性衝撞,那個被女同學撕的標語何嘗有一絲一毫的理性?

對於唐同學或有他那樣想法的人,其實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居然那種羞辱傷害中國人的話會脫口而出?為什麼他想做的所謂學理探討變成了對同胞的謾罵?而他的那些「高大上」的觀念變成了對「港獨」分裂國家的違法言行的回護?他引發的批評其實是必然的。而唐同學自以為是的「高明」其實並不是去對「港獨」橫蠻的激進危險訴求進行駁斥和反思,而是指責用明確方式捍衛社會底線的同學,顯然是出現了嚴重偏差。

需要更清楚地認識到,唐同學彼時的言行在當下青年,尤其是一些對複雜環境下缺少成熟理性判斷力的留學生中,有一定代表性。這些青年本身價值觀定位不太清晰,國家觀念不夠強,加之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在特殊的小環境中被別人「帶跑」,中了他人的圈套,即「著了道」,尤其在相對發達的社會中易產生莫名「自卑感」和盲目的「優越感」。此時此刻,我們應肯定俗稱「小粉紅」的年輕一代愛國主義網民的做法,表揚那位勇於手撕「港獨」海報的內地女生,他們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制止了「港獨」衝擊法律和鼓動分裂國家的言行,捍衛了社會的底線。這是明確地告訴「港獨」者——中國的統一是法理事實和社會現實,而「港獨」徹底逾越了底線。他們用最明確清晰的方式宣示國家認同,這將有助於青年一代廓清主流價值觀的邊界,將愛國作為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深植心底。

我們希望唐同學願意回到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中來,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社會有足夠的包容性。如果有些人覺得還要批評,應把批評的炮火集中於在香港或自媒體上鼓動影響唐同學,或在他立場出現問題時還給他鼓勵、讓他走向偏執的那些力量。唐同學因為年紀輕、思想偏執而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當然需要反思;而這些力量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到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面,則是不可原諒的,他們的境界比空喊政治口號、挑釁中國底線的「港獨」高不了多少。

(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rdcy2013)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集團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億元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旨在把脈金融,鑽研學術,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大眾。人大重陽聘請了來自 10 多個國家的 96 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與 30 多個國家的智庫開展實質合作。

 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被中國官方認定為 G20智庫峰會(T20)共同牽頭智庫、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處、「一帶一路」中國智庫合作聯盟常務理事、中國-伊朗官學共建「一帶一路」中方牽頭智庫。2014年來,人大重陽連續三年被選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推出的、國際公認度最高的《全球智庫報告》的「全球頂級智庫150強」(僅七家中國智庫連續入圍)。

相關焦點

  • 【補壹刀】罵同胞「支蛆」的唐立培,在他面前是小兒科
    唐立培火了,不過是以一種可恥的方式。這個出生和成長於四川瀘州的90後男孩,一度是家鄉的驕傲。他是2012年瀘州乃至川南地區的文科狀元,當時《華西都市報》曾對他做了大篇幅報導,將他描述成「綜合素質好,魅力超強」的好學生,在他班主任的心目中幾乎就是一個完人,「可能相對的缺點就是清高吧,有種來自骨子裡的高傲。」
  • 張頤武:學英語有助於理解中國文化
    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這種「弱化英語、強化國學」的舉措僅僅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革新還是折射出中國人自晚清以來的主體性焦慮?漢語和英語之間是否存在難以跨越的語言鴻溝與國別壁壘?在詩歌式微的時代,公共語言使用的素養又當如何提升?帶著這些問題,時代周報採訪了著名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頤武教授。
  • 潤園開學第一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校領導為龍獅點睛    龍獅隊精彩表演之後,我校黨委書記、校長梁柏健作了題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開學致辭,為全校師生上了一節生動而難忘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附講話全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2019—2020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學校領導班子給全校師生送上最美好的祝福,祝大家新學期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習進步。
  • 蔡衍明: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11日晚上10點,蔡衍明赴中天大樓,和所有員工一起見證中天新聞的「落幕」,哽咽說道「我們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堂堂正正的走出去,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是堂堂正正的臺灣人」。 「中國人不要再被外國人看不起了,大家要為臺灣的未來再拼一次。」而兩岸中國人大團結,也就是他2008年辦媒體時的夢想。
  • 【時文選粹】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幸運和幸福的
    歷史悠久,科技發達,國強民富,生活在這樣的中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都是幸運和幸福的。讓我們共同喊出那句話:「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幸運和幸福的(題目即論點,既表現自豪和驕傲,又體現出十足的幸福感。)①節日氛圍漸濃。②中國的老百姓正在籌劃著國慶節的節目。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2019-12-12 0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立培:我雖然滿嘴支蛆你國媽賣批,但我是個好人
    就像那部雲集了各路大腕最終火的卻是那個小丫鬟金鎖一樣,關於那場「港獨」海報事件,最終火起來的卻是一個叫唐立培的四川人。只不過這種火法,可能稍微無恥了點兒。2012年,作為瀘州當地乃至整個川南的科考狀元,《華西都市報》曾經對他做了大篇幅的報導,把他描述成了一個「綜合素質好,魅力超強」的完美學生,而在他班主任的眼裡,他除了「清高,有點骨子裡的這種高傲」這點相對的缺點外,幾乎就是個完人。然而,估計他的班主任打死也想不到,這個得意門生骨子裡的高傲並不是來自於清高,而是來自於他對同胞的鄙視。
  • 練好中國漢字 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練好中國漢字 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截至2019年,全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唯有中國漢字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呈現在世人面前。傳統文化復甦,國學知識納入中、高招考試範圍,為此,很多家長不僅給孩子買啦不少字帖,還報了各種書法培訓班,有很多無良的培訓班打著三天就能練成字的旗號,忽悠了很多疾病亂投醫的家長,勁沒少使、錢沒少花,結果卻收效甚微。這種現象,幾乎困擾著所有的學生家長,也打擊了學生練字的信心。
  • 四川瀘州高考狀元唐立培反共港獨教育局長劉濤當反思
    【民間觀察】四川瀘州高考狀元唐立培反共港獨教育局長劉濤當反思
  • 張頤武聊"年味兒":最重要是團聚 懷念母親做的紅燒肉
    這個冬日,人民網文化頻道推出春節特別策劃《最懷念的年味兒》,邀請知名作家、學者、影視大咖等,暢聊他們的春節記憶,分享他們最懷念的年味兒。今天,請大家跟小編一起,跟隨文化學者張頤武的腳步,追尋飄散在歲月中的年味兒。
  • 古涼州如何打造文化旅遊名市?張頤武教授解讀涼州文化(圖)
    張頤武教授以《絲路文化、邊塞詩與中國精神》為主題,從「通」「塞」與「都」「關」和絲路文化」,講述了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古涼州,曾經在絲路暢通保障、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以及絲路文化的孕育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 四川瀘州高考狀元唐立培,你到底是不是港獨?
    慫的是把評論關了做縮頭烏龜,還往南牆上撞!沒救了!嘉善老顧:居然是五年前的高考狀元!黔言陣地:吃裡扒外,忘恩負義,簡直就是畜牲,不,是畜牲不如!鍾洋:浦江要是出一個這樣的人,估計是很難回來了。凡事皆可行:瀘州天立學校,政治老師們,恥辱啊!教出這樣的學生,悲哀啊!品茶看端倪:川軍白死了。
  • 手撕BNO護照 港青高松傑:別給英國忽悠了,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高松傑:我認為為BNO護照持有者提供入籍通道只是英國政府的政治炒作,香港人若移民去英國,只能做二等公民。我根據網站資料,看到該政策只是英國吸引全球人才計劃的一個小的組成部分。在香港持BNO護照的人中,符合英國要求的精英人才也就1%,遠遠覆蓋不到所有人。其次,英國人需要資金和廉價勞動力。
  • 張頤武:短視頻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
    8月6日,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抖音短視頻於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舉辦「共享共創——短視頻與社會創新論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短視頻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的主題演講。
  • 北大教授張頤武:所謂的「漢字危機」並不存在
    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對漢字本身的了解不深了,對它背後蘊含的文化也不熟悉了。  所謂的「漢字危機」並不存在  青評論:您同意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鍵盤時代的漢字危機」嗎?  張頤武:這個說法我認為是媒體的一個修辭,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關注,並不是現在漢字真的面臨一個危機。
  • 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成為堅定且自信的幼教人
    國外的經驗再好,它有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何因地制宜是一個課題;是不是中國所有的實踐(從古到今)一直不如國外,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 找到中國幼教人和中國人自己的根,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翻來序言中王泉根先生作的《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一氣呵成,心緒起伏。「美好的人生從幸福童年開始,幸福童年基於良好的幼兒教育」「幼兒是輝煌人生的起步,這是真善美的紐斯在未經開發的幼者心田撒下的第一片詩之花種,灑下的第一道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愛之光澤」「幼兒教育對於國家、民族而言,則是關係到民族興亡盛衰的偉業」。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互鑑促進中馬健康產業長遠發展
    在中馬文化與健康產業合作分論壇上,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參加論壇並發表演講。張頤武教授作為文化領域的學者,首先闡明亞洲國家文化交流互鑑具有良好的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落實,中馬之間的文化交流愈加頻繁和深入,為更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涼州講壇》第四期在武威開講 張頤武教授解讀涼州文化
    張頤武教授解讀涼州文化。社會各界2000多名人士聆聽演講。每日甘肅網訊(記者周飛 通訊員梁鈺)5月27日,由武威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主辦,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市廣播電視臺協辦,甘肅西部藏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涼州講壇》(第四期)在武威市體育館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張頤武教授應邀作《絲路文化、邊塞詩與中國精神》的主旨演講。
  • 張頤武:禁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張頤武表示,與科技方面的情況不同,「科技是我們想要,他(美國)不給;文化是我們有些東西到他那兒,他現在高度警覺,不讓我們去,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張頤武認為,美國現在高度警覺,擔心我們未來在文化上把他的脖子卡住,就把文化問題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