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很多語句的解釋都有爭議,而後世流傳出來的句子往往也有斷章取義的現象。
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也不是原文的重點內容。
孔子說「宰我晝寢」的語句,有更為合理的解釋
「宰予」,字子我,當時很多人的「字」其實都是單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顏回,字子淵,但一般也就稱為「顏淵」。同樣,宰予也可以被稱為「宰我」、「子我」。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按照這句話的通常解釋是說,孔子看到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很惱怒,說真是朽木不可雕,用以批評宰予,並且認真地反思了自己,說之前是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從現在開始,不止要聽別人說什麼,還要看他如何做。
這是一直流行的解釋版本,主要也是為了突出「朽木不可雕」這一句俗語,本身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孔子在罵宰予。
但是,這樣的解釋有幾個邏輯不通的地方:
第一,宰予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並不是無足輕重的「朽木」「宰予」真的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是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嗎?
當然不是,孔門弟子眾多,據說最為優秀的有七十二人,而這七十二人中又有十人在學識、能力和品德上最為出色,被評為「孔門十哲」。
宰予位列十哲之一,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中,他屬於「言語」科,排位還在子貢之前。
這樣一位優秀人才,自然不會是一塊朽木。如果他都算朽木,那置孔門其他弟子於何地?
那麼,孔子如果批評宰予為朽木,那豈不是小題大做、小惡嚴懲嗎?這嚴重違背了孔子處事原則。
孔子極為注重公平公正,在著述《春秋》的時候不隱小惡、不遺小善,如果僅僅因為宰予晝寢一事,就批評他為不可雕琢的朽木,顯然有失偏頗,違背了自己的一貫原則。
而宰予晝寢,孔子批評他改正即可,為何又要把重點放在檢討自己呢?
這些在邏輯上都說不通。
第二,作為批評來說,孔子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宰予犯錯,孔子批評,那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而不是反思教育弟子的方式?而這個「識人」方法和宰予晝寢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如果按照通常解釋來說,這期間的跳躍明顯過大,轉折也非常生硬。
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極有可能是另一種說法。
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比較驚訝,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這是常識,但這怎麼可能發生在宰予身上呢?
「晝寢」這樣的行為,孔子雖然厭惡,但如果是其得意弟子也做出了這樣的舉措,就足以引起孔子的反思:
難道有晝寢行為的宰予就不優秀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孔子才會去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之前別人評價一個人,他就會相信;但經歷了宰予晝寢的事情之後,他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不對,因為如果有人和他說有一個叫做宰予的人「晝寢」,按照之前的方法孔子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塊朽木,但如今的現實顯然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孔子認為,之後不光要聽別人如何說,還要親自去了解一下他具體的事跡。
這樣的邏輯就通順了。
在東漢王充的《論衡·非孔》中早就提出過這樣的解釋,只不過因為「朽木不可雕」這句俗語流傳太廣,以至於將《論語》中的這段話斷章取義,忽略了其重點在於後半部孔子的反思,而不在於前半段的「批評」。
通過「晝寢」事件,孔子所得到的啟發值得後世借鑑
「宰予晝寢」的重點不是前半部分「朽木不可雕」的俗語,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引起話題的部分而已,重點就在於孔子對於自身的反思,足以引起後來師者的重視。
第一,關於教育方法的問題,是否應該不斷調整當今時代裡,很多從事教師行業的人抱怨,說學生越來越難管,打不得罵不得,就是稍微訓斥得狠了一些,還容易遭到家長的投訴。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現實,也是教師行業內面臨的難題。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教師上學時期,家長和孩子的老師是同一戰線的,共同管教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現在有些家長和孩子站在了一起,一同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質疑。
但是問題就在於,時代是不斷變化的,與其抱怨變化,為何不去適應變化?
既然明知道有些家長和孩子一同質疑教師,那教師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方式與家長和孩子相處?
就像職場當中很多老闆抱怨,90後、95後越來越難管了,其實和這是一個道理。
用之前老套的、過時的管理方式來處理變化過後的關係,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所以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第一時間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識人」方式是不是存在缺陷。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對於所教學生的包容,更是對執教者方法的考究。
第二,不能帶有偏見地看待不同的學生誠然,只要是同類的事物就會存在比較。以成績作為標準的話,一個班級中有學習優秀的同學,就有學習不好的同學。
身為老師,肯定更為喜愛那些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教師對於一些他們認為很難教得會的學生採取放任的態度,他們會說「要為大部分同學負責」這樣的藉口,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問,同樣的學生,一樣的教法,有人會有人不會,這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嗎?
那我們換一種一說,同樣都是學生,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老師用同一種方式教學,自然就會有人適應,有人不適應,這不是老師的問題嗎?
初中有一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他也認為自己很笨,一些基礎的東西自己學不會,比如語文考試中的古詩詞默寫這樣的題目,他就是背不下來。
我沒有讓他去刻意背誦甚至是抄寫,我只要求他認認真真的大聲讀十遍,然後合上書本,讓他從頭開始回憶並且複述,中間遺漏的部分直接跳過。
我發現這位一直背不下來的孩子在讀過十遍之後,也能記住不少的內容。於是反覆幾次重複這一過程,他在沒有刻意背誦的情況下,將這首詩歌非常輕鬆地複述下來了。
所以,面對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孩子,教師不應該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認為其學生自身有問題,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可以換一種教育方式,也許就更為適合他。
就像孔子所做的那樣,當其得意門生宰予也在晝寢的時候,他立刻反思了自己之前是否有所偏見。
「春秋筆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史書撰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