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關注時代熱點,注重價值導向,堅持能力立意,引領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如何處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如何處理考試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的關係不僅僅需要理論的支持,更需要實踐的逐步深入與社會的認同。
哲學家抑或應試者之辯
日前,一條有關法國高考(BAC)哲學考試的微博在網上引起熱議。著名學者許紀霖發表微博認為,法國高考與中國高考折射出法國產生眾多哲學家、而中國盛產應試者的原因。眾多網友對法國哲學作文考試的開放性、思想性以及批判性大為推崇,進而批評我國高考的應試性。有網友更是列舉了法國哲學作文與我國高考作文題目,指出與法國哲學作文如「在幸福與真理之間是否應該選擇幸福?」、「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等題目相比,中國高考作文如「摔了一跤」、「有句話常掛在嘴邊」、「提籃春光看媽媽」、「必須跨過這道坎」、「放下顧慮」等則顯得膚淺而直白,缺乏思想性與人文關懷。
法國的高中會考(BAC)屬於全國性考試,考試內容依據國家規定的高三課程綱要而定。其中哲學是會考的第一門考試,考試時間從上午8點到12點共4個小時,內容一般為寫一篇哲學作文,考生可以在3道題中任選其一。供選擇的題中有一道是「語錄評論題」,即給出一段哲人的語錄,考生運用學過的哲學知識和觀點來加以詮釋和評論;還有兩道是「觀點論述題」,即給出某種哲學觀點,由考生引經據典加以論述和發揮。在法國,哲學課是與法語、數學和物理這樣的主課不相上下的必修課。其目的是「給學生進行哲學文化啟蒙,培養他們批判性思考問題能力。哲學教育不是為了把知識和信息當作材料傳遞給學生,而是幫助學生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最終讓學生走向自由」。對於法國高三的許多學生而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等名著是必讀的著作,還需要從批判的角度學會表達自己的思考與觀點。根據法國哲學作文的評分標準可以看出,雖然題目很開放,但測試的目的一目了然,主要通過概念解釋、點題、引用經典作家論述、層次與邏輯以及結論5個方面,測試學生作文立論的廣度、深度與邏輯,強調批判性與思想性,而這些都需要系統的哲學教育及思維訓練。
法國高考哲學作文反映的是法國哲學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體現了法國教育制度的批判精神,以及對法國傳統與文化的尊重與反思,從而也反映出法國高考制度的基本信仰與價值選擇。
中法高考作文立意比較
比較而言,我國的高考作文更多的則是選拔性考試對學生基本寫作能力的考查,強調學生能從多角度切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強項選擇自由的文體,強調實用性。從限定主題作文到無主題作文、開放主體作文,體現出高考作文傾向於更加靈活、更注重學生的個性與選擇的價值取向。但總體來看,我國高考作文的立意多強調審美、詩意,而較少關注理性思辨與深刻的思索,正如孫紹振教授所指出的「即使蘊含著某種智性的內涵,也總是竭力以感性語言和生活現象為題幹」。
不過,讓千差萬別的考生圍繞同一命題作文本身就意味著個性的束縛,這是考試本身無法避免的缺陷。其實即使在法國,公眾對哲學作文也褒貶不一。同樣,中國的作文考題年年都是爭論的熱點。中國的高考作文走到今天其實是社會輿論與考試目標共同選擇的結果。可以想像,如果援引法國哲學作文考試題目於我國高考作文中,必然也會引發「八股文」、「空疏無用」、「加重考生負擔」、「不利於農村學生」種種言論。就此而言,法國高考哲學作文與我國高考作文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兩者在考試類型、考試文體、考試目的、評分標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逐步摸索提升考試立意
只要有考試必然產生應試問題。法國哲學作文考試也會專門訓練學生如何答題、如何寫哲學作文。而哲學作文題一出來也會成為社會新聞關注的焦點,哲學家與作家被邀請答題,出版社專門出版高分作文以及如何寫哲學作文的應試技巧書籍,這與中國如出一轍。
社會公眾的批評更多集中在應試教育以及考試內容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強調唯一正確答案等問題上。強調知識的學習,注重知識體系的結構性與邏輯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學習過程的規範性和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是知識教育的主要特徵。但知識立意的考試並非一無是處,知識立意的考試強調衡量知識的客觀尺度,注重對知識掌握的客觀評價,易於操作而且相對比較公平。近年來,強調能力立意與素質立意的考試改革逐漸提上日程。能力立意的考試強調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強調知識的發展與創新,注重能力的培養。其主要體現在應用型、能力型考試題目的增加、考試難度與區分度的增加以及增加開放性題型,鼓勵富有個性的回答,但這種考試對出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放性題型的增加也必然帶來對公平的質疑。素質立意強調人的完整性,人的身體、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質的發展與完善,素質立意的考試關注人的潛能開發與發展,關注創新與人性,強調考試對人的素質的區分從而實現人盡其材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高考秉承關注時代熱點,注重價值導向;堅持能力立意,引領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漸加強了從注重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質立意的轉變,由過去重視考查記憶能力向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人的全面發展的轉變。但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能力的培養仍將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與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處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如何處理考試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的關係不僅僅需要理論的支持,更需要實踐的逐步深入與社會的認同。
高考改革,特別是考試立意變革需要發揮考試的引導作用,讓教育回歸其本身的意義。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方法論學習,強調批判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陳芳爍 覃紅霞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