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了重慶近代歷史的這條路 也有了萌萌噠的手繪地圖

2020-12-24 上遊新聞

一條長約800米的道路,曾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遠東地區的指揮中心,也是中國民主同盟誕生地;這裡有重慶談判的重要場所,籤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這條見證了重慶近代歷史的這條道路也有了萌萌噠的手繪地圖了。

23日,記者從重慶市勘測院了解到,第十九期手繪重慶,推出的是中山四路傳統風貌區。

見證重慶近代歷史的一條道路

中山四路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在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中四路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山」字而得名。中山四路傳統風貌區位於渝中區上半城,西側、北側以嘉陵江為界,南以嘉陵橋路和人民路為界,東至三峽博物館,總用地面積約49.83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約10.79公頃,風貌整治區約28.42公頃,風貌協調區約10.62公頃。此風貌區範圍分布著特園、桂園、周公館、戴笠公館等。

中山四路是一條充滿抗戰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這條長約800米的道路承載了重慶的歷史,是抗戰遺蹟最集中的地方。

特園

重慶談判期間 毛澤東曾三顧特園

特園原為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公館。

作為抗戰勝利前後中共和各民主黨派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特園是中華民族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這裡也是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誕生地。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曾三顧特園,與張瀾、鮮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國是。2008年5月,依特園康莊舊居遺址建立了特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2011年3月,擴建後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它是全國統戰系統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一個以中國民主黨派歷史為主題的陳列館,也是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的文化地標。

桂園

因門前兩棵桂花樹而得名


桂園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毗鄰重慶求精中學,是一處規模不大的私家花園,大門臨街。主樓中西合璧,端莊穩重,磚牆磚柱,小青瓦蓋頂,廣漆木板鋪地,門前兩棵桂花樹,每年秋天開花之時,滿院花香馥鬱,由此得名「桂園」。

桂園主樓在小院中央,為磚木結構的西式建築,一樓一底。底樓為客廳、餐廳和警衛人員住室。二樓為辦公、休息的地方。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特地將此處讓出,作為毛澤東辦公會客的場所。毛澤東、周恩來在此多次會見各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這裡也是國共談判的場所之一。毛澤東與周恩來就是在這裡同國民黨代表進行了艱苦的談判鬥爭,通過不懈努力,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桂園客廳籤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簡稱《雙十協定》。

1977年桂園正式對外開放。1980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將桂園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求精學堂

由美國傳教士創辦

求精學堂是重慶市求精中學的前身,位於渝中區中山四路,是1891年由美國傳教士鹿依士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初名求精學堂,1929年更名為「重慶市私立求精中學校」;1951年改為公辦,定名為「重慶市求精中學校」;1952年更名為「重慶市第六中學校」; 1998年,學校復名為「重慶市求精中學校」。一百多年悠久的辦學歷史,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深邃的文化特質。

周公館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館坐落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東端盡頭的曾家巖50號,佔地面積364平方米,建築面積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設在城區的辦公地點,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外事組和黨派組均設在這裡,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指揮中心,也因周恩來在此辦公而聞名中外。 

中共南方局的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林彪、王若飛等人在渝期間常住於此,這裡成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市中心的戰鬥堡壘,成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哨陣地。

1961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笠公館

抗戰時期戴笠的居住辦公之地

戴笠公館位於周公館和桂園之間,是抗戰時期戴笠的居住辦公之地。

該公館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兩樓一底,是一幢黃色純西式建築。面闊20米,進深13.3米,面闊八間,通高約14米,建築面積888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進入院內,有垂帶式踏道五級,前後均有副階。院中間有一個小天井,整個建築保存較完好。

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學生宿舍舊址

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學生宿舍舊址位於今渝中區中山四路人民小學內,建築坐北朝南,為兩棟,同是磚木結構,二樓一底建築組合而成的大院,進深約70米,面闊約52米,佔地面積36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

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邯鄲戰役也取得了勝利,晉冀魯豫軍區黨政軍機關就遷到邯鄲。邯鄲累遭兵火,學校所剩不多,當地兒童入學困難。為了不影響軍民關係,我軍根據延安時期的辦學經驗,計劃辦一所子弟學校。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關懷和支持下,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於邯鄲成立。

西南解放後,學校隨劉鄧大軍從邯鄲遷至重慶成為西南局直屬機關幹部子弟校,由西南局第二書記劉伯承為學校命名,題為「人民小學」。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的夫人卓琳任校長、西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夫人蘇東任政治協理議員,並成立了校董事會,賀龍元帥任董事長。在賀龍元帥的努力下,1952年修建了兩棟學生宿舍(現五星樓),兩棟教學樓(原南、北教學大樓)。1953年修建了食堂、風雨操場、運動場,佔地六十多畝,至此校園設施基本完善。

該舊址於2003年,由渝中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遊新聞記者 羅薛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警花手繪南京站交通圖走紅 被贊「萌萌噠」(圖)
    「這裡是『雷區』,看好口袋哦」「前方『黑車』出沒,小心『避讓』噢」……這兩天,經過南京火車站北廣場的不少旅客都拿到了一份手繪車站交通圖,圖上不僅標明了南京火車站南北廣場、小紅山客運站的方位和路線,還點出了扒竊高發區、「黃牛」出沒地等治安雷區。這幅地圖,是南京玄武公安分局客運派出所警花王越熬了五晚畫出來的,旅客們在大讚地圖實用的同時,也被可愛的畫風吸引,齊呼「萌萌噠」。
  • 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 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
    江寧路原來叫戈登路、國棉四廠生產過女士連衣裙、同樂坊曾是馬寶山餅乾廠、流行過廣告語「長命牌牙刷,一毛不拔」……今天,江寧路街道不少居民都領到了一張「記憶江寧」手繪地圖,曾經的記憶被勾起。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歷史建築資源豐富,不少老建築都留下了老居民的童年記憶。如今這些帶著上海歷史印記的老建築,通過手繪形式躍然地圖上。在建黨96周年來臨之際,「記憶江寧」文化地圖向社區居民發放。
  • 明朝手繪地圖「萌萌噠」 瓜菜園地轎馬皆入圖
    明朝手繪地圖「萌萌噠」 瓜菜園地轎馬皆入圖 2014-09-24 10:36:42張之洞在南京創辦陸師學堂,1909年畢業生用新式測繪法繪製的《陸師學堂新測金陵省城全圖》也收錄在《老地圖·南京舊影》中。  明朝已有萌版手繪地圖,瓜菜園地轎馬行人皆入圖  時下流行的各色手繪地圖,在明朝已經有了類似「產品」。《老地圖·南京舊影》收錄的不少地圖,看起來都「萌萌噠」。  明朝時候,瓜菜園地都可以畫一幅地圖。
  • 16名大學生手繪「安徽非遺地圖」 還有「萌萌噠」清風閣、逍遙津等...
    歷時一個半月,安慶師範大學動畫專業2017級的16名大學生跑遍全省,最終繪製出六幅「安徽非遺地圖」。這其中,不僅有膾炙人口的「黃梅戲」、「廬劇」,清風閣、逍遙津公園等合肥地標也「萌萌噠」出鏡。動畫專業學生繪製「安徽非遺地圖」最近,一組「安徽非遺地圖」在安慶師範大學內「火了」。
  • 手繪地圖帶你玩轉學院路 4幅地圖活潑可愛又清晰易懂
    哪裡有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哪裡舉辦學術大咖講座,哪裡可以飲下午茶……暢遊海澱學院路,這都將不是問題。學院路街道今天發布4幅手繪地圖,包括手繪地圖總圖、悅遊地圖、慢生活地圖、美食地圖,展現學院路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 22張新老地圖首次展出 120年重慶城漲了150多倍
    這張圖由河北清河郡人士張雲軒繪製,是現存最詳細的重慶手繪地圖,全圖好似一張巨大的鳥瞰圖,圖上對重慶城當時幾乎所有的道路、城門和重要的建築、廟宇、府邸、會館都做了描繪,對於研究古代重慶城市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2005年,重慶市政府從耶魯大學圖書館取回了這張圖。
  • 萌萌噠的手繪地圖 想要開發農村旅遊資源
    本科和碩士都在浙江理工大學度過,在這段求學時光裡,陪伴陳璐露的不僅是她的同學、朋友、師長,還有她的創業公司——麥撲文化。  麥撲,是英文map(地圖)的諧音。麥撲文化的產品是手繪旅遊景區地圖,把人們印象中冷冰冰的地圖用萌萌的手繪方式呈現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謝俊傑:一張手繪地圖見證星星村的三級跳
    他通過多種幫扶方式,變「輸血」為「造血」,幫助星星村走上致富路,讓這個省定貧困村在2017年實現貧困村退出、貧困戶退出「雙脫貧」目標。手繪地圖有想法走村串戶他手繪「村級地圖」星星村村委會牆上貼著一張「別樣」的地圖。
  • 來看手繪的米市街歷史街區
    實景傳統風貌街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見證,記錄了清晰的城市文脈,承載了厚重的城市情感,彰顯了獨特的城市形象。為配合重慶主城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工作,市規劃局、市勘測院採用手繪地圖的方式勾畫出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統稱傳統風貌街區)。2日,第三個歷史街區手繪圖——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亮相。
  • 青山旅遊手繪地圖發布啦!快來玩~~
    青山旅遊手繪地圖發布啦~~大家可以自行保存↓↓↓↓↓↓武鋼博物館打卡推薦:仿真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中國首家鋼鐵博物館,武鋼博物館不僅濃縮了武漢鋼鐵創業興業的歷史,也是中國近現代工業史的見證。一塊看似尋常的鑄鐵,其實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是由武鋼第一號高爐煉出的第一鍋鋼水鑄造而成的。
  • 「逛夫子廟卡通地圖」走紅 網友:萌萌噠
    為了方便遊客觀燈賞景,秦淮警方繪製了一幅「卡通版」夫子廟景區地圖送給遊客。秦淮公安分局微信公眾號「平安秦淮」也攜手揚子晚報政法微信公眾號「平安裡」推出網上「微服務」,微信添加關注即可便捷地享受到警方的服務。  通訊員 秦公軒 魯斌山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裴睿  「這張卡通地圖好萌啊,什麼都一目了然,就連圖上的警察叔叔也『萌萌噠』。」
  • 老外騎車6小時沒繞出重慶城 民警手繪地圖指路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攝重慶晨報記者 陳翔 報導昨天,本報報導了楊先生騎摩託獨行西藏遭遇車禍,網友紛紛幫他找家人的故事(詳見12日4版)。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獨行俠有些特別,他是來自英國的艾倫。艾倫原本計劃經重慶前往張家界,他在重慶城裡轉了6小時,竟然沒能走出城。他說,重慶的彎道太多,感覺像迷宮。
  • 萌萌噠!大學師生手繪校園地圖走紅 這是留給母校最好的禮物
    畢業在即,四川工程技術學院17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歷時一年,創作300多張圖,用手繪的形式展現學校的風貌,製作成校園地圖。該地圖不僅是新生的「導航手冊」,也是畢業生最好的「紀念品」。6月24日,創作者之一趙欣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坦言,「卡通版地圖比較歡迎,很多同學都在轉發。」
  • 看寧波這所高校的手繪校園地圖
    近日,一幅幅風格各異的學生手繪校園地圖在寧波幼兒高等師範學校(寧波教育學院)杭州灣校區展出。「顏值爆表、最『Q』、最『萌』、最立體、最細膩……」手繪地圖展示期間,便收穫了諸多讚美。據悉,這是該校慶祝建校60周年系列活動之首屆手繪校園地圖大賽的作品展示。學校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第二個家,用畫筆將自己的家描繪在紙上,一筆一畫都寄託了濃濃的情意。參賽的同學們用畫筆繪出自己心中的校園,為母校60周年生日送上深情祝福。
  • 女插畫師手繪100張重慶地圖,走遍下半城全靠一張圖
    最近一個重慶女插畫師在聽了她諸多朋友抱怨重慶導航完全沒用、經常導航出錯後,她就把重慶下半城這一塊,手繪了一張地圖。這是一個憤怒之餘走心的手繪,綜合了整個下半城的遊玩景點以及美食小店,用手繪的方式把他們全部畫到了一起。
  • 大沽要塞變新區 手繪地圖錄舊貌
    硝煙不再,但炮筒上的鏽跡、土臺上的彈痕,成了歷史的見證。  和這裡的很多老人一樣,白國友會在枕邊給小孫女講當年的故事,從明代為防倭寇設防,到清代抵禦列強置大炮,再到解放後,大沽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  「大國海疆」北線記者第三站來到大沽口,瞭望這片曾充滿烽火硝煙的津門要塞之地,也認識了一位用手繪地圖記錄下舊時大沽的老人——白國友。
  • 濟南老地圖見證日軍罪行:為侵華準備了將近60年
    日制「老地圖」很精密  為侵華下足了工夫  收藏這張地圖的是濟南煉油廠退休老幹部張化文先生,記者在張化文家見到這張70多年前的老地圖,這張地圖已經有些發黃,上面還有些水漬的痕跡,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盧溝橋事變為藉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 歷史老師手繪世界地圖走紅網絡 網友盤點老師們的絕技
    日前,一組老師手繪世界地圖的照片走紅網絡。照片上的老師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僅用一根粉筆就在黑板上畫出了完整的世界地圖。據悉,這名身懷絕技的老師是東北師大附中歷史老師趙登明。據觀察者網了解,趙老師「畫地圖」的絕技可以說是久負盛名。早在2013年,網上就流傳著一段趙登明手繪地圖的視頻。
  • 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景區設置電子版
    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景區設置電子版。據報導,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消息,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並將地圖製成電子版。首度發布的《武漢紅色旅遊手繪地圖》將一改往日旅遊地圖以紙質印刷版為主發放形式,將地圖製作成電子版,其生成的二維碼將在武漢各大紅色場館及AAA級以上景區顯著位置予以設置,屆時遊客可用手持電子設備通過微信掃描獲取電子版地圖。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圍繞「英雄城市 紅色傳承」主題,整合全市近百處重要紅色旅遊資源設計並完成《武漢紅色旅遊手繪地圖》。
  • 南京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建築群,600多年歷史,見證了風雨!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總統府佔地約5萬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江南的傳統園林,又有近代西風東漸的建築遺存。後來,一再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以及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南京總統府的歷史可以說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一百多年歷史的巨變,從清朝到近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