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約800米的道路,曾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遠東地區的指揮中心,也是中國民主同盟誕生地;這裡有重慶談判的重要場所,籤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這條見證了重慶近代歷史的這條道路也有了萌萌噠的手繪地圖了。
23日,記者從重慶市勘測院了解到,第十九期手繪重慶,推出的是中山四路傳統風貌區。
見證重慶近代歷史的一條道路
中山四路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在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中四路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山」字而得名。中山四路傳統風貌區位於渝中區上半城,西側、北側以嘉陵江為界,南以嘉陵橋路和人民路為界,東至三峽博物館,總用地面積約49.83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約10.79公頃,風貌整治區約28.42公頃,風貌協調區約10.62公頃。此風貌區範圍分布著特園、桂園、周公館、戴笠公館等。
中山四路是一條充滿抗戰歷史文化韻味的街巷,這條長約800米的道路承載了重慶的歷史,是抗戰遺蹟最集中的地方。
特園
重慶談判期間 毛澤東曾三顧特園
特園原為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公館。
作為抗戰勝利前後中共和各民主黨派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特園是中華民族英勇抗日的歷史見證,這裡也是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誕生地。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曾三顧特園,與張瀾、鮮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國是。2008年5月,依特園康莊舊居遺址建立了特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2011年3月,擴建後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它是全國統戰系統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一個以中國民主黨派歷史為主題的陳列館,也是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的文化地標。
桂園
因門前兩棵桂花樹而得名
桂園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毗鄰重慶求精中學,是一處規模不大的私家花園,大門臨街。主樓中西合璧,端莊穩重,磚牆磚柱,小青瓦蓋頂,廣漆木板鋪地,門前兩棵桂花樹,每年秋天開花之時,滿院花香馥鬱,由此得名「桂園」。
桂園主樓在小院中央,為磚木結構的西式建築,一樓一底。底樓為客廳、餐廳和警衛人員住室。二樓為辦公、休息的地方。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特地將此處讓出,作為毛澤東辦公會客的場所。毛澤東、周恩來在此多次會見各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這裡也是國共談判的場所之一。毛澤東與周恩來就是在這裡同國民黨代表進行了艱苦的談判鬥爭,通過不懈努力,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桂園客廳籤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簡稱《雙十協定》。
1977年桂園正式對外開放。1980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將桂園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求精學堂
由美國傳教士創辦
求精學堂是重慶市求精中學的前身,位於渝中區中山四路,是1891年由美國傳教士鹿依士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初名求精學堂,1929年更名為「重慶市私立求精中學校」;1951年改為公辦,定名為「重慶市求精中學校」;1952年更名為「重慶市第六中學校」; 1998年,學校復名為「重慶市求精中學校」。一百多年悠久的辦學歷史,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深邃的文化特質。
周公館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館坐落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東端盡頭的曾家巖50號,佔地面積364平方米,建築面積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設在城區的辦公地點,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外事組和黨派組均設在這裡,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指揮中心,也因周恩來在此辦公而聞名中外。
中共南方局的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林彪、王若飛等人在渝期間常住於此,這裡成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市中心的戰鬥堡壘,成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哨陣地。
1961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笠公館
抗戰時期戴笠的居住辦公之地
戴笠公館位於周公館和桂園之間,是抗戰時期戴笠的居住辦公之地。
該公館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兩樓一底,是一幢黃色純西式建築。面闊20米,進深13.3米,面闊八間,通高約14米,建築面積888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進入院內,有垂帶式踏道五級,前後均有副階。院中間有一個小天井,整個建築保存較完好。
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學生宿舍舊址
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學生宿舍舊址位於今渝中區中山四路人民小學內,建築坐北朝南,為兩棟,同是磚木結構,二樓一底建築組合而成的大院,進深約70米,面闊約52米,佔地面積36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
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邯鄲戰役也取得了勝利,晉冀魯豫軍區黨政軍機關就遷到邯鄲。邯鄲累遭兵火,學校所剩不多,當地兒童入學困難。為了不影響軍民關係,我軍根據延安時期的辦學經驗,計劃辦一所子弟學校。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關懷和支持下,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於邯鄲成立。
西南解放後,學校隨劉鄧大軍從邯鄲遷至重慶成為西南局直屬機關幹部子弟校,由西南局第二書記劉伯承為學校命名,題為「人民小學」。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的夫人卓琳任校長、西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夫人蘇東任政治協理議員,並成立了校董事會,賀龍元帥任董事長。在賀龍元帥的努力下,1952年修建了兩棟學生宿舍(現五星樓),兩棟教學樓(原南、北教學大樓)。1953年修建了食堂、風雨操場、運動場,佔地六十多畝,至此校園設施基本完善。
該舊址於2003年,由渝中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遊新聞記者 羅薛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