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這3種人很難交朋友,不用對他們太「客氣」,早晚要得罪
儘管多年來經濟發展和外來觀念的「入侵」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觀念,但農村人民仍然非常重視彼此之間的感情。尤其是村裡的留守老人,他們長年都在一起做農活,聊天,雖然日子過得不容易,但還是很高興的。不僅對老年人,而且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他們回到農村,這些精力充沛的新一代都喜歡跑遍整個村莊,尋找他們的髮小跟哥們來維繫感情,敘舊等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們發現一些曾經熟悉的人和以前不一樣了。儘管他們盡了最大努力維持他們之間的關係,但還是有點無力,不知道如何就得罪了他們。
事實上這不是意外,我相信許多農民也有同感。為了保持朋友或親戚之間的關係,大家通常都是很「客氣」的,但是效果通常並不太好。在農村,這三種人很難維持關係,農民不需要太「客氣」,遲早會得罪的。
首先說一下有便宜就佔得人。大家平時很少能聚在一起,好不容易回來了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的聚一聚。大家在外面努力工作,掙得都是辛苦錢,這對誰來說都不是什麼容易事。吃飯的花銷讓一個人承擔實際上有點太多了,但是如果大家平攤一下這個壓力自然會小得多,完全在大家的經濟能力範圍內。然而一些人只要有場就去,但他們從不付帳,他們甚至點一些很貴的食物,喝好酒。這種人,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其實都不用刻意維護,因為只要你讓他掏一次錢,對方很可能會在心裡罵你。
第二個是嫉妒心強的人。坦率地說,嫉妒本身源於攀比。農民在外邊的發展好壞與機遇有關,但決定性因素還是自己付出了多少。但是不管怎麼說,回到農村大家坐在一起追過去,混的好壞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既然坐在一起最主要還是聯絡感情。然而,嫉妒心強的人總是會說一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話,比如「你現在厲害了,是個大老闆,我算什麼?」"你掙得更多,這頓你請了"這種。這些話不僅會破壞氣氛,而且會讓大家很拘束,因為如果你說不好話就會很容易「傷害」這些人的自尊心。維護這樣的人是非常累人的,如果你一個字說不對,你遲早會得罪他們。
最後一個是只借錢卻不還錢的人。在農村,借錢是很平常的事,許多農民只有足夠的錢來維持日常的開支,但是他們的生活中總會有意外,這時就需要親友的支持。但是有些人在借錢時姿態放在很低的位置,並且承諾的很好,他們很快就會還錢,但通常直接就是拖欠幾年。農民平時不在一起,即使偶爾聯繫他們也不好意思提到還錢。至多,這也是用語言暗示的,但是沒有多少人主動。事實上,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怎麼借出去的就怎麼要錢就行,沒啥不好意思的。
在農民中,大多數人都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所引導,他們大多數人習慣於善待他人,這是農村的一個好習俗,值得推廣和發展。但是,對於上述三種人,農民不必讓步太多,因為有時候並不見得農民的退步或者是友善,就能維持住這些人,反而還可能會變本加厲,與其這樣,還不如早得罪也無妨。在農村,這3種人很難維持住,農民不用太「客氣」,早晚都得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