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起好中文名,洋品牌入華第一步

2020-12-17 環球網

德國《經濟新聞報》6 月13 日文章,原題:進入中國市場,一個正確的中文品牌名是第一步西方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有時要冒很大風險。即使在把公司品牌轉換成中文名稱時,也潛伏著許多絆腳石。最糟的情況下,不成功的譯名會對產品或公司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反之,好的中文名能給品牌「增光添彩」。

一些西方企業可能認為中國市場越來越開放,許多中國人已能講流利英語,到全球旅行,與國際聯繫緊密,因此無須再把品牌名稱翻譯成中文。不幸的是,他們並不了解,即使在跨國公司裡,中國員工之間也喜歡用中文交流。外國企業在華經營,須與當地政府機構和供應商聯繫,也要(大量) 使用中文。若只用外文介紹品牌,會產生問題。

「Facebook」就遭遇過問題。因為以前沒有官方中文名,有中國網友把它惡搞成「 非死不可」。美國戶外公司「The North Face」也有教訓。該品牌首先被譯成「樂斯菲斯」,這個音譯沒任何含義。於是又被譯成「北臉」或「北面」,看似也並不真正成功。

外國品牌名字翻譯成中文是件複雜事。好的中文譯名能與中國文化共通,贏得中國消費者共鳴,促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外企開始檢討自己品牌的中文名稱。一些企業甚至聘請中文專家,對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進行調查,換成全新的名稱。

NBA 球隊「Dallas Mavericks」多年來在華一直被稱為「達拉斯小牛隊」。這與實際意思相關不大。因此俱樂部老闆去年底決定,向中國球迷徵求意見,給球隊改名。僅兩周就收到5 萬多條建議,俱樂部最終決定把球隊中文名稱改成「達拉斯獨行俠」。或許這仍有點歪曲意思,但至少不再是呆板的反芻動物了。(作者弗羅裡揚·培爾西,青木譯)

相關焦點

  • 中國年輕人不買帳「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有哪些糟糕的中文翻譯
    中國年輕人不買帳「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有哪些糟糕的中文翻譯 參考消息網 2017-03-27 14:32:49
  • 德媒:外國品牌想在中國市場賣得好 要取個好名字
    眾所周知,中文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歐洲語言的外語。它在26個拉丁字母外,還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書寫系統。西方品牌為中國市場做準備時,這個問題就會出現。因此,初創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前,先得翻譯好品牌的中文名字。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每個漢字對應的漢語語音,而且拼音的語調不同,意義也不同。
  • 中文名叫「捷尼賽思」?現代高端品牌將入華
    中文名叫「捷尼賽思」?現代高端品牌將入華關鍵詞:   Genesis   現代高端品牌 日前,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消息
  • 中文「特別難學」?德媒分析為何德國學中文的人不多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德媒稱,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安德烈婭·弗倫澤爾系統地研究了德國學校的中文課程,發現自2012年以來,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在全國範圍內停留在5000人。
  • 阿里格力是本土造,海歸創了美團,這些洋品牌中文名字很有中國味
    文|龍溪來源|商業傳奇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中國,有很多乍一聽名字以為是外國來的品牌,是本土造;而海歸創辦的企業和品牌,則相當有中國味;更讓人吃驚的是,很多洋品牌的中文名字,起得讓人叫絕。1、純本土造的洋名字一些企業打眼看名字,還以為是外國品牌,其實是地道的中國貨。現在大家對阿里巴巴已經很熟悉了,如果不熟悉,很多人可能就會認為是洋品牌。
  • Airbnb改名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曾經那些搞笑譯名
    &nbsp&nbsp&nbsp&nbsp(資料圖)&nbsp&nbsp&nbsp&nbspAirbnb改名愛彼迎,入華多年之後,Airbnb宣布推出中文品牌名稱「愛彼迎」,並在中國市場推出旅行平臺(Trips)和「體驗」(Experiences)產品。
  • Linkedin 正式入華:中文名稱 「領英」 - Linkedin是什麼,Linkedin...
    今天早晨,Linkedin正式公布了中文名稱「領英」,並發布了簡體中文測試版。同時,Linkedin還精心選擇了兩家頗具本土經驗的公司——紅杉中國和寬帶資本成立合資公司。從這兩個合作夥伴就可以看出Linkedin這次入華的破費了一番心思。
  • 洋奶粉不得在境內加貼中文標籤 下月起實施
    解讀:    中文標籤不得境內加貼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關於加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自4月1日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中文標籤必須在入境前直接印製在最小銷售包裝上,不得在境內加貼。
  • Airbnb中文名引譯名爭論 可樂曾叫 「蝌蚪啃蠟」
    原標題:洋品牌取個好中文名有多重要?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核心提示: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音譯為"笨死"。後來更名為"奔馳"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英媒稱,住宿出租平臺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後,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愛彼迎",寓意"讓愛彼此相迎"。
  • 德國年輕人熱衷留學中國 德媒:學好中文是關鍵
    (圖片來源: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德媒稱,中國已躋身最受德國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前十名。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或者是為了給履歷表增添亮點,大批德國年輕人走進中國高校。不過專家提醒,要想在中國就業市場得到機會,掌握中文是必要前提。
  • 德媒:「史耽誤」和 「幸福龍」 老外中文名很任性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23日報導,蘿拉·王說,給老外起什麼樣的中文名字首先要從他外文名字的音譯考慮,或者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蘿拉·王在上海教外國人學漢語,並幫助學生起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  比如一位駐上海的德國記者,他的中文名「馬克斯」就是根據Markus 的發音音譯而來的。儘管Markus是這位記者的名,但音譯之後,「馬克斯」也入鄉隨俗,「馬」也被當作他的姓氏。
  • 德媒:"史耽誤"和 "幸福龍" 老外中文名很"任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參考消息網1月25日報導 外媒稱,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大多遲早會取一個中文名字,不管是印製名片還是同當局打交道時。起一個有意義又好聽的中文名是一門藝術,但若是起不好有時也會讓人身陷尷尬。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23日報導,蘿拉·王說,給老外起什麼樣的中文名字首先要從他外文名字的音譯考慮,或者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
  • 又一個「貴婦平替」入華,法國品牌歐華妍的「爆泡膜」 、「奶媽...
    又一個「貴婦平替」入華,法國品牌歐華妍的「爆泡膜」 、「奶媽buff」走紅 CBO首頁 | 作者:朱聰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2019
  • 「洋地名」不能用了,沒想到有些車名竟然也這麼「洋氣」!
    那麼,縱觀中國汽車市場,有沒有沾染這股「大、洋、怪、重」的命名風氣呢?從全球各大車企來看,歐美日系汽車品牌大多以創始人的姓氏命名,典型的有奔馳、福特、克萊斯勒、保時捷、法拉利、標誌、鈴木、豐田、本田等。
  • "警察"竟然成了眼鏡品牌嚇到市民 洋品牌該怎麼譯
    原是義大利高檔眼鏡品牌「POLICE」 該商標並非英文單詞,律師稱不可直譯使用 11月23日,南寧市中華路上一家眼鏡城在電子屏上打出促銷廣告,過路市民驚訝發現,其中一款眼鏡品牌竟然是「警察」牌。     23日,根據市民爆料,記者來到中華路的京杭國際眼鏡批發城,發現商城大門電子屏正在滾動播出一則促銷廣告。廣告羅列了雷朋、古馳、寶姿等十多款知名眼鏡品牌,其中就包括「警察」這個牌子。
  • 德媒探秘德國中學漢語課堂:學生熱衷學中文為"拿招牌"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德媒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設漢語課,課程如何設置、學生們樂於學習的原因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對此,記者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中學。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7日報導,漢語課上,女教師沈勇站在黑板前,向12年級的學生們解釋「把」字,沈老師使用拼音,用一個例句解釋造句結構,但這一語法新現象讓13名學生中的大多數都還感覺困難。她說,「最難的地方就是漢字,因為我們高中三年學的語法不是特別難」 。大多數時間裡,她都說漢語。報導稱,自2009年開設漢語以來,沈老師就在中學任教。
  • 超市洋水果多無中文標識 給洋水果加中文標識難嗎?
    東方網7月1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刊發《奇異果穿身「洋裝」就稱紐西蘭籍》一稿後,一個問題被提了出來——給洋水果加一個中文標識,讓我們在掏錢時心裡有點數,行嗎?這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兒。在一些知名超市,不但奇異果沒有,其他洋水果同樣沒有中文標識。而且,我國多部法律法規對此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 德媒主編親自下場 我使館嚴正批駁!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從14日到17日,我使館已經5次就個別德媒「汙名化」中國抗疫的做法發表嚴正立場。 《圖片報》報導截圖 4月15日,這家德媒羅列了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Jackson Society)、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自民黨所謂
  • 不懂中文的尷尬?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這名記者曾駐俄羅斯和東歐,從簡歷看沒有中國經歷。報導內容了無新意,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
  • 復旦大學一次性清退10名留學生,網友:不能慣著洋垃圾
    長期以來,大家對留學生的印象似乎並不好,因為很多留學生根本不懂中文、英語說得也很磕磕絆絆,學習成績更是差到不行,可是他們卻拿著比我們高几倍的獎學金,住著比我們好很多的宿舍,並且他們有什麼要求學校也是有求必應,所以受到了如此的「區別對待」,很多學生自然對留學生的印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