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液兩相共存體系的精確描述及冰升華熱與溶解熱的理論計算

2021-01-10 物態

第5章 液態自然體系的數學描述(之四)

氣液兩相共存體系的精確描述及冰升華熱與溶解熱的理論計算

5.9 氣液兩相共存體系的精確描述

1. 經典知識

1) 安德魯斯實驗等溫線

2) 範德瓦爾斯等溫線

由範德瓦爾斯方程畫出的範氏等溫線如圖8[14]所示。對照圖7與圖8知道 ,等溫線的形狀雖大致形似,但卻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圖7中的BC區段是一段與橫軸平行的直線段,圖8中的曲線BEGFC與之完全相背離.「彎曲部分BEGFC表示氣體以單相存在的方式連續地轉變為液體,EGF段中任一狀態,體積增大時壓強反而增大,體積減小時壓強反而減小,……因此,這種狀態實際上是不能實現的,……所以,實際上轉變只能以雙相存在的方式進行.」[2]

問題: 「範氏方程給出的曲線不包含汽液共存的信息.」

3)麥克斯韋等面積法則

如圖8所示,在臨界點以上,範氏方程給出的曲線與圖7基本一致.在臨界點以下則不同,不能給出與橫軸平行的直線段,須作適當的修正.那就是作條水平線BGC代替彎曲的BEGFC曲線,並利用熱力學理論證明水平線的位置由等面積法則確定.

等面積法則為「兩相共存的水平線與範氏等溫線的兩段圍成的面積相等.」[6]也就是曲邊形BEG的面積等於曲邊形GFC的面積.由於等面積法則是由麥克斯韋首先提出並倡導的,故稱之為麥克斯韋等面積法則.

問題:「等面積法則」僅僅是為了彌補範氏等溫線的缺陷,所採取的純人為的修補措施.

2. 解答:氣液兩相共存體系的精確描述

1) 玻爾茲曼因子等溫線

2 氣液兩相共存體系的精確描述

當等溫壓縮二氧化碳氣體到達飽和點(圖9中的B點)之後,由於凝結核的作用而出現氣體的液化,體系轉變為由飽和氣體與液化了的液體兩個均勻部分共同組成的氣液共存體系.該體系可以用氣體玻爾茲曼因子方程式4-4與液體玻爾茲曼因子方程式5-5組成的方程組來精確描述.

進展:純理論的式5-34較好地解決了「範氏方程給出的曲線不包含汽液兩相共存的信息」的缺陷問題.也就是說,徹底地解決了範氏方程所存在的公認缺陷問題.

5.10 理論計算冰的升華熱與溶解熱

1.冰的數學原理與物態方程

參照5.1節模式,可以由自然體系的數學原理式3-1,直接給出冰的數學原理

2. 冰與飽和蒸氣界面的表面特性函數方程

由式5-37可直接導出:

摩爾表面自由能方程

5. 理論計算冰的溶解熱

進展:應用冰的物態方程, 不僅可以對冰的升華熱、溶解熱進行理論計算,而且計算結果與實驗觀測值高度吻合.

5.11 定量地解答了「液體如何精確處理」問題

進展:由於式3-1巧妙地解答了「統計物理學處理互作用粒子系統所遇到的困難」問題,所以應用由式3-1導出的氣態、液態及固態(冰)的物態方程, 對多種物質的氣化熱、表面張力係數及其溫度變化率、冰的升華熱、溶解熱、以及物質的臨界點特性等進行理論計算的結果,都與實驗觀測值吻合得很好.定量地解答了「液體如何精確處理」以及「範氏方程給出的曲線不包含汽液共存的信息.」[6]等等古老的缺陷問題.

液態自然體系的「內涵都在表面上,是一種存在的現實,也是一種關於世界的常識性的認知.」[15]

參考文獻

[22] 吳義彬 實際氣體等溫線的數學描述——論氣態和液態連續性的新進展[J]. 科技創新導報 . 2012(04)

[23] (前蘇聯) К.П.雅闊夫列夫,黃鏡權、尤烈之(譯).簡明物理技術手冊(第1卷)[M]. 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6. 459頁 表2-77.

相關焦點

  • 純理論的氣體物態方程可以精確描述各種壓強條件下的氣體狀態
    第4章 氣態自然體系的數學描述(之二)4.4 理想氣體與實際氣體物態方程的完美統一1.「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古老的氣液相變, 我們今天的知識並不比範德瓦耳斯增加了很多, 建立包括過冷、過熱和兩相共存現象在內的、嚴格的氣液相變統計理論, 仍然是尚未全部解決的難題.
  • 自然體系的數學原理 萬物之理的一絲曙光
    3).從式14出發可以推衍出表面熱力學函數、克勞修斯—克拉珀龍方程、液體氣化熱、沸點氣化熵、表面張力係數及其溫度變化率等一系列物質特性參量的理論公式;且對氫、氮、水、汞、乙醇、苯胺等迥異物質的多項特性參量進行定量計算的理論結果,都與實驗觀測值高度吻合[9][10].
  • 方程式3-1就是定量描述自然體系相對平衡狀態的數學原理
    第3章 自然體系的數學原理3.1理論基礎「玻爾茲曼分布律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它對任何物質微粒(氣體、液體、固體的原子和分子、布朗粒子等)在任何保守力場(重力場、電場)親力親為案例梗概(詳見第4章與第5章)將式3-1應用於氣、液、固(冰)自然體系表面保守力場中, 導出純理論的氣、液、固(冰)自然體系的物態方程. 應用物態方程對多種迥異物質的多項特性參量進行定量計算, 且理論計算結果都與實驗觀測值吻合得很好.
  • 無機晶體材料熱膨脹係數理論計算及實驗研究
    目前主要是通過實驗測量獲得,然而實際材料的種類繁多,考慮到實驗設備性能、經濟成本及材料本身的限制,熱膨脹係數不能完全依靠實驗測得,有必要建立一種理論計算方法來快捷有效地獲得材料熱膨脹係數。晶體材料熱膨脹係數的理論計算可以分為經驗晶體化學方法[5-9]和理論計算方法[6,9]兩大類型。
  • 熱力學相變理論的發展
    不失普遍性,下面用熱力學理論來討論一般的一級相變。對於單元系的一級相變,當兩相處於平衡共存時,除了滿足熱平衡條件(T1=T2)和力學平衡條件(p1=p2)外,還要滿足相變平衡條件即μ1(T,p)=μ2(T,p)[2]。如果已知兩相的化學勢的表達式,即可確定兩相平衡曲線。
  • 深度解析 水熱過程中的ZrO2
    本文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水熱過程的相關理論。均勻成核經典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當晶核在亞穩相中形成時,可把體系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看成兩項組成,即(a)ΔG=ΔGV+ΔGS式中ΔGV為新相形成時體系自由能的變化,且ΔGV<0;ΔGS為新相形成時新相與舊相界面的表面能,且ΔGS>0。
  • 蓋斯定律 反應熱的計算
    2.物質的氣、液、固三態的變化與反應熱的關係如下圖所示。若生成物或反應物的狀態不同,則同一化學反應的反應熱也不同,比較時,要考慮物質狀態變化時的吸熱或放熱情況。反應熱大小比較中的注意事項☆比較反應熱的大小時,不能只比較ΔH數值的大小,應帶「+」「-」進行比較。放熱反應放出熱量越多,ΔH越小;吸熱反應吸收熱量越多,ΔH越大。
  • 剔除矽石礦中氣液包裹體的6種方法
    因此,剔除石英砂中的氣液包裹體是實現矽石礦代替天然水晶製備高純石英玻璃的關鍵與難點。目前,國內外常矽石礦常用氣液包裹體的剔除方法主要有:機械破碎法、熱爆裂法、酸蝕法、高溫氯化脫氣法以及微波法等,這些方法能夠對氣液包裹體起到較好的剔除效果。
  • 能夠快速預測溶解度的開源軟體
    基於可免費獲取的模擬軟體以實現分子模型構建的新方法,該方法可為製藥等行業提供溶解度精準預測技術,並能應用在任何溶質—溶劑體系。  日期:2017年6月6日  資源: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AIP)  概要:儘管溶解度預測極為重要,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 【空調原理】第5節 顯熱與潛熱
    這篇的主題是關於顯熱與潛熱,顯熱與潛熱可以算是製冷原理裡面比較重要的概念了,因此對於製冷從業者來講,這方面的內容顯得非常重要。這是物體在固、液、氣三相之間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間相互轉變時具有的特點之一。固、液之間的潛熱稱為熔解熱(或凝固熱),液、氣之間的稱為汽化熱(或凝結熱),而固、氣之間的稱為升華熱(或凝華熱)。
  • 深海熱液區倒置湖長什麼樣?
    仔細研究了一下,了解些皮毛,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是在一大氣壓下,純水會在一百攝氏度氣化,也就是說水在一大氣壓下的氣液分離溫度為100攝氏度。先記下這個詞「氣液分離溫度」。那麼在海洋深處情況可就不一樣了,上點乾貨:這次深海熱液區科考區域位於水深2180米的地方,那裡的氣液分離溫度為378.1攝氏度。為什麼?因為那裡壓力大唄。
  • 文獻速遞:神經網絡算法&計算化學中從頭算鎵的成核與相圖
    元素鎵具有一些有趣的特性,如低熔點、密度異常和共價與金屬共存的電子結構。為了模擬這個複雜的系統,研究者通過對多熱-多壓模擬中產生的構型進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訓練神經網絡來構造了從頭算質量相互作用勢。2. 在這裡,研究者分析表明,液體鎵,α-鎵,β-鎵,鎵-II之間的相對平衡是很好的描述,所得相圖與實驗結果一致。3.
  • 精確基態和準粒子能量的精確描述:丹麥科學家開始貢獻
    本文綜述的重點是含時密度泛函理論(TDDFT)中的靜態非局部交換關聯泛函所描述的RPA和GW方法中的物理理論、實現途徑和意義。
  • 深海熱液噴口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
    深海熱液噴口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2018-11-21 16:18:42 來源:科學網 深海蘊藏豐富資源,但開採和研究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科研人員。近日,央視《加油!
  • 一張表搞定反應熱、中和熱、燃燒熱的聯繫與區別
    反應熱是近幾年高考的重點內容之一,題型一般為選擇和填空,考查的內容主要有:熱化學方程式的正誤判斷、比較反應熱的大小、有關反應熱的計算等
  • Z6.3測量冰的熔化熱講義
    量熱學是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理論基礎的,它所研究的範圍就是如何計量物質系統隨溫度變化、相變、化學反應等吸收和放出的熱量。量熱學的常用實驗方法有混合法、穩流法、冷卻法、潛熱法、電熱法等。本實驗主要學習利用混合法來測定冰的熔化熱,使用的基本儀器為量熱器。由於實驗過程中量熱器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外界環境的熱交換而散失對熱量,因此,本實驗採用牛頓冷卻定理克服和消除熱量散失對實驗的影響,以減小實驗系統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