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八旦木
「這下再把教學質量提不上去,既沒藉口了,也沒臉面了。」
這話,是一位公辦中學的校長,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說的。會議的主題,是總結剛剛結束的2019-2020學年,並安排下一個學年的工作。當然,還有最實質的——通報2019年度教師績效增量發放方案。
這位校長所說的藉口,以前不但公辦學校的老師常說,連不是這些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也都說,甚至每一個和教育發生多多少少關聯的西安人,都知道這倆「藉口」——
民辦學校掐尖,公辦學校生源差;
民辦學校老師待遇好,積極性高,公辦學校老師待遇差,積極性不高。
公辦學校的校長說「沒藉口了」,說明今年的「全面搖號」,起碼在「均生源」方面,開始發揮作用。
這從今年民辦學校的報名人數比往年大幅下降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以「五大」為代表的民辦學校報名人數普遍下降,一方面是大家吃不準「公民同招」到底是怎麼個招發,尤其是對口公辦質量還行的話,擔心報搖號失利後回不了對口公辦,很多孩子便放棄了搖號。另一方面,大家對全面搖號的靠譜性,也心存疑慮。
最近,隨著民辦學校公辦學校招生各自塵埃落定,家長們的兩個擔憂也都各自水落石出,沒搖上民辦的孩子只要條件符合,基本都還是回到了對口公辦,但搖號的結果確實很出乎許多人的意料——真的是非常「隨機」,甚至隨機到成績好的孩子更容易被搖掉。
西安的小學雖然沒有中學那樣明確的「五大」,但也有公認的一些優質學校。以我所知的某至少在西安可以排到前十的小學為例,今年,該校十個班的畢業班五百多名學生,大概一半報名參加了搖號,而且其中前一百名左右學生的家長,基本都接到了一所甚至多所民辦學校的提前邀請,「歡迎給孩子報名我校」。
最終的結果卻是,接到邀請的孩子,很多都沒有搖上。某個班級的前十名,各自根據邀請選了自己心儀的「五大」,結果只有一人「中籤」,巧合的是,該校的年級前十名,成功搖上的也只有一個。
這時候,當初發出邀請的民辦學校倒也不是只管哄娃不管招娃,卻只是告知家長「今年和往年不同」,學校也很想把咱家優秀的娃招至麾下,但實在沒有操作空間。不過,學校有「名校+」工程,可以把孩子安排到「+校」重點培養。
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多家長又面臨新一輪的糾結,以至於有家長說,感覺為了均衡生源,或者為了提升薄弱的「+校」,優秀的孩子更容易被搖掉。
這必然會影響到明年的趨勢,報名民辦的人數一定會大幅反彈,但成績優秀的孩子被搖掉的機率更高。
此前兩年還是「搖號」加「面談」,很多五大看中的孩子即便沒有搖上,也都通過「面談」環節入校,即便如此,已經有五大的老師明顯感覺到這兩屆的娃不如以前好教了。今年全面搖號,開學後這種情況必然更加明顯。
優秀的孩子被民辦學校搖掉的機率高,公辦學校招錄到優秀孩子的概率自然跟著水漲船高。以我所了解的小範圍樣本來看,至少,一半以上的成績優秀孩子,都進了公辦。
生源均了,那位公辦學校的校長所說的「藉口」,便沒了「先天不足」。
去了「先天不足」,又補「後天短板」。
這個短板,就是待遇。從2017年度開始,西安便開始參照地方公務員工資水平,為教師補發績效增量。2017年度人均2.4萬,2018年度人均3萬,最近正在陸續發放的2019年度的,據說比2018年度又增長了50%。還聽說,市上主要領導專門要求,各區縣必須首先保證給老師發放之後,才能給公務員發放。
這裡,必須給西安市為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點讚。僅從這個增加幅度以及領導明確要求的「教師優先」,便能看出西安是實打實地想提升公辦教育的質量,是實打實地把《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落到實處。
當然,西安市制定的標準是指導標準,具體落實還要看各區縣的財政狀況,財政收入好的幾個城區,按市上的標準按時按額發放問題不大,但財力一般的區縣能發多少、什麼時候發,還是未知。
無論如何,西安市提升公辦學校教師待遇的努力有目共睹,按今年的這個標準,很多公辦學校的教師年收入,也有了小十萬甚至十萬加。雖然和民辦學校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很多民辦學校除了日常收入比公辦學校老師高之外,同樣每年也有一次參照公辦學校的數萬元績效獎金發放),但起碼差距比率在縮小,絕對收入也不再那麼寒磣。再加上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的編制優勢、社保優勢,「待遇差」,起碼從今年開始,已經不能成為「教不好」的藉口。
「先天不足」一定程度上消了,「後天短板」也很大程度補了,再次借用那位校長的話,「這下再把教學質量提不上去,既沒藉口了,也沒臉面了。」
沒了藉口,幹出臉面,顯然不是校長在會上提醒下敲打下就行。公辦學校要幹出臉面,至少還得有兩樣東西。
一是努力。
拿著十來萬收入的心態,顯然不能再是之前拿四五萬的心態。拿著十來萬收入的付出,顯然不能再是之前拿四五萬的付出。
面對很多沒敢搖號以及被搖掉的心有不甘的好學生,顯然和之前面對被掐了尖的弱了一檔的學生,感覺不一樣,互動不一樣,所需的付出也不一樣。
一個長期在某優質小學成績保持在班級前三年級前二十的孩子,不幸在被某五大搖掉後很不甘心地說了一句話,「你現在沒要我,三年後我一定要考到比你更好的高中」。顯然,很有一批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是憋了這樣一口氣的,顯然,面對這樣的孩子,公辦學校的老師,得多些不同的關注和付出。
二是機制。
這是和待遇同等分量甚至比待遇更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素。
能上能下能者多勞多得的機制,已經是老生常談,這裡不再展開。重點說另一個機制——
因材施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的初中中,中考升學率最高的並不是「五大」,而是一所二類民辦和一所公辦。「五大」為什麼名聲在外,一是有他們的高中加持,二是他們中的拔尖學生佔比高,升入好高中的學生多。當然,上不了普高線的也不少。以某每個年級1500名學生的五大為例,每年大概前400名可以升入本校或其他五大的高中,另有600名升入其他高中,1000名往後的,同樣大概率面臨上不了高中的殘酷現實。
以這樣的升學比率維持教學質量優質的口碑,除了尖子生多以外,以「五大」為代表的民辦學校,最大的優勢就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辦法,「胃口大」跑得快的學生,加量加碼,中檔的學生正常施教同樣嚴格要求,基礎比較差一直跟不上趟的也不能說放棄,但顯然不會有多麼嚴格的要求多麼不實際的期望。
在民辦學校,很多學生作業普遍寫到十二點,一周休一天甚至半天,再正常不過。
這似乎和減負相悖,但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除了個別天才學生,大部分想出人頭地的孩子只能靠努力往前跑,尤其是當下的中考政策,超過40%甚至一半的孩子都上不了高中而且沒有復讀的機會,也只能通過努力才能確保自己不成為那些在15歲就被強行淘汰到職校或社會的一批。
隨著全面搖號的實施,公辦學校,在生源上其實和民辦學校是同樣的境界,一部分拔尖的,一部分中等的,一部分基礎薄弱跟不上進度的。讓拔尖的一直拔尖,讓中等的不斷進步,讓基礎薄弱的儘可能不掉隊,公辦學校,同樣得做好因材施教。
從我知道的情況,其實很多公辦學校的孩子和家長,是有補課需求的。但公辦學校偏偏在這方面掣肘頗多。其實,教育管理部門在此對公辦學校的限制完全不必那麼死板,只要不是強制,自願補課,完全可以開展。很多孩子,在學校補不了課,只能在校外的培訓機構補,不但沒有減負,而且還是增負——花更多的時間,掏更多的錢。
既然現實如此,何苦自我設限。
轉眼,西安取消民辦學校小升初考試已經三年,到明年這個時候,第一屆搖號加面談的學生都要走進中考的考場,因為畢竟還有「面談」環節掐尖,明年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之間的中考成績可能還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但到了三年後的中考,這屆純搖號的娃,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到底是怎樣的收成,是騾子是馬,都要拉出來遛了。
這裡拉出的是騾子是馬,顯然不僅僅是學生,更有意義的層面,反而是一所所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