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分期受捧信用風險猶在
本報訊(記者 潘福達)從房子車子到家電手機,消費者普遍接受了分期付款的模式,旅遊分期市場也不例外。隨著在線旅遊平臺以及傳統旅行社紛紛入局旅遊分期市場,越來越多的遊客正從「窮遊」向「分期遊」的模式轉變。
去哪兒網近日發布的一份2017年分期旅行報告稱,80後、90後佔到分期旅行用戶的83%,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並逐漸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分期遊成為一種旅行新趨勢,兩年內有500多萬用戶在平臺上選擇分期旅遊。驢媽媽貸款分期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分期旅行使用人數上升趨勢明顯,20歲到25歲年輕人使用程度最高,因為學生族、職場新人等自有資金不足,但旅行需求旺盛,「先出遊、後付款」模式的旅遊信貸類產品滿足了這部分人群的旅遊需求。
記者梳理發現,不僅在線旅遊平臺爭相推出自家的分期旅行產品,如去哪兒網的「拿去花」、途牛的「首付出發」、飛豬的「花唄分期」等,凱撒旅遊、北青旅等旅行社也與銀行合作推出旅遊消費分期產品,同時,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分別借「白條」「花唄」強勢介入旅遊分期市場。另外,海航和南航也推出了旅遊和機票的分期產品,創業公司如遊俠分期、分期旅遊網、呼哧旅行等也來湊熱鬧,都想從旅遊分期平臺分得一杯羹。易觀智庫預測,旅遊網際網路金融的規模在2017年達到221.9億元。
遊客「旅行升級」的消費理念,使得旅遊分期平臺熱度持續上升。多次選擇分期付款旅遊產品的白領郭會說,她年初剛去馬爾地夫休假,機票和酒店就是按照每月899元分12期購買的。
旅遊分期為平臺帶來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究其原因,旅遊分期消費目標用戶群體過於年輕化,償還能力弱,導致部分旅遊平臺本身還要承擔信用風險。在國內徵信體系不完善、央行徵信系統尚未完全接入旅遊企業的背景下,徵信仍然制約和影響著旅遊分期平臺開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