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以來,川普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應對緩慢而無效,未能迅速採取可能阻止疾病蔓延的公共衛生措施,遭到民眾無情的批評。
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更多的美國人不贊同川普對新冠病毒的應對。
因此,在星期二川普試圖將責任推卸到其他地方,命令美國停止為WHO提供資金,並聲稱WHO在與新冠病毒作鬥爭時犯了一系列毀滅性的錯誤。美國將對WHO進行審查,看它是否應對「嚴重管理不善和掩蓋擴散」負責。
川普在白宮簡報會上對記者說:「WHO的錯誤造成了如此多的死亡。」實際上,川普指責WHO應該承擔自新冠首次在中國出現後迅速傳播以來的所有錯誤。截至周二,全世界已有200萬例確診病例,近125,000例死亡病例。美國已經有600,000例確診病例和25,000例死亡病例。
WH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的聯合國的一部分而成立的,旨在促進和保護所有人的健康,這是川普試圖在危機中將責任推卸的最新例證。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川普一再指責新聞媒體、州長、國會民主黨議員和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需要對導致美國醫院不堪重負的感染病例數量負責。川普在3月中旬被提問是否應歸咎於美國缺乏測試能力,他說:「我完全不承擔任何責任。」
川普對WHO指責的依據是:在新冠病毒傳播的關鍵時刻,太快的相信來自中國政府的有關病毒的信息了。他指出:WHO願意相信中國的保證並且推送中國的錯誤信息。
但是,正是川普在今年初一次與中國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時,一再稱讚中國政府,表揚其對新冠病毒的處理。1月24日,大約在新冠病毒被發現一個月後,川普先生在推特上寫道:「中國一直在努力遏制新冠病毒。美國對他們的努力和透明表示高度讚賞。」之後川普在星期二與記者進行的來回辯論中,拒絕回答這一矛盾之處,稱他「很想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
談到他為什麼現在要採取行動時,川普堅持認為WOH「以中國為中心」,卻沒有解釋這意味著什麼。在星期二晚上發表的聲明中,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為WHO辯護,稱「必須得到支持,因為這對世界贏得與Covid-19的戰爭至關重要。」
古特雷斯先生說:「不同實體對相同的事實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他堅持認為,大流行的中期不是解決這些分歧的時候。他說:「現在也不是減少WHO或任何其他人道主義組織的行動資源的時候。」
世衛組織的兩年期預算約為60億美元,Y預算來自世界各地的會員國。2019年,美國貢獻了約5.53億美元。
WHO沒有批評美國,美國不是唯一實行旅行限制的國家。但是從很早以前,它一直反對在疾病暴發期間關閉邊境或禁止旅行,理由是這樣做也不會停止傳播傳染性疾病,還會造成恐慌和廣泛的經濟損失。
新冠病毒已在較富裕的國家驗證了這些假設,許多專家一致認為,首先禁止從中國然後再禁止從歐洲前往美國的旅行禁令可能為新冠的預防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但批評人士說,白宮當時浪費了時間,川普抓住了一個機會,將責任推卸給世衛組織。
其他國家也提出了世界衛生組織是否在建議針對新冠病毒採取行動方面不夠積極的問題。一些政府指出,WHO並未質疑中國在一月中旬關於新冠病毒沒有人傳人的斷言。
但是,世衛組織在整個1月確實發布了有關新冠病毒潛在危險的緊急諮詢,並在川普發表類似聲明的前一天,宣布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從1月22日開始,世衛組織總幹事特德羅斯·阿達諾姆·格布雷耶蘇斯幾乎每天都舉行新聞發布會,警告世界新冠病毒正在傳播,各國應盡一切努力遏制新冠病毒。他每天重複的一句口頭禪:「不要浪費遏制新冠疫情的機會窗口。」
中國從全國各地派出40,000名醫務人員到武漢,建立了兩家醫院,培訓了9,000名流行病學追蹤人員,追蹤、測試和隔離密切接觸者,中國的策略最終還是奏效了。
到3月18日,中國已經能夠報告零新發病例,公共衛生專家稱中國用實際行動以無與倫比的成功阻止了一種新的強傳染性的大流行性疾病。
川普對這個世界頂級衛生組織的批評態度也與他六周前對該組織的評估背道而馳。
2月下旬,在民眾對川普無作為的最嚴厲批評之前,他對WHO表示讚賞,稱該組織一直在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密切合作。
他在推特上寫道:在美國,新冠病毒已經受到控制。我們與所有人和所有相關國家保持聯繫。CDC和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努力工作,非常聰明。股市對我來說看起來非常好!」
世衛組織成立於1948年,總部設在日內瓦,在全球有150個辦公室,擁有7,000名工作人員。在2月初,世衛組織派遣了一個國際團隊到中國,其中包括兩名美國人,一名來自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另一名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儘管川普聲稱中國科學家拒絕共享數據,但大多數美國科學家不同意。他們注意到,一個中國實驗室在1月初發布了該病毒的基因序列,這使全世界的實驗室有可能開始進行診斷測試。自那時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了數十篇數據豐富的論文。
川普星期二表示,美國將評估目前給WHO的款項的處理方式,並補充說:「也許WHO將進行改革,也許他們將不會進行改革。」
作者:Michael D. Shear、Donald G. McNeil Jr、Michael Mason,原載於4月14日的紐約時報,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