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英語被曝故意設合同陷阱 學員退款艱難

2020-12-15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華爾街英語被曝故意設合同陷阱 學員退款艱難

  華爾街英語被曝故意設「合同陷阱」

  合同改過四五次,更改的主要是退款條款

  深圳晚報記者 王飛翔

  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投訴華爾街英語的學員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他們紛紛通過各種社交工具組建「退款群」,一個名為「華爾街英語退款聯盟」的豆瓣小組成員達到787人,投訴對象均為遍布國內許多地方的同一家英語培訓機構——華爾街英語。

  「培訓合同存在陷阱」

  在看到記者之前關於華爾街英語的報導後,3月5日,在廣州工作的陸宏(化名)趕到深圳與記者見面。從去年3月份開始,他已經先後幫助近100位華爾街英語的學員成功拿到退款,他總結的退款攻略在網上流傳頗廣。

  而這一切起因,在華爾街英語報過名的妹妹要求退費的經歷。他仔細地研究了妹妹手中跟華爾街英語籤訂的合同,並發現了諸多漏洞,最終拿到退款。此後,更多希望華爾街英語退還學費的學員找到了他。「很多學員不知道如何收集、固定證據,往往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陸宏說,同時他也認為,「現在華爾街英語已經日益沒有顧忌,還有更多的學員拿不到自己的學費。」

  他詳細地向記者分析了華爾街英語與學員籤訂的合同中的部分陷阱。

  陷阱一:「雙方所做的任何確認或陳述,如未在本合同中明確約定,則不具法律效力。」

  但是在合同中,華爾街英語並未承諾在約定的學習期間,華爾街英語將提供多少節課,學員必須自主訂課,必須自己控制培訓進程,學員單方面承擔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責任。陸宏認為,這就意味著不管他們之前說的如何天花亂墜,過後他們只承認紙面上的東西。就算在諮詢的時候,學員全程錄音甚至攝像,他們都可以不認帳。

  陷阱二:「任何一方對本合同所作的手工修改、塗改均為無效。」

  對於這一點,陸宏表示,縱觀整個註冊合同,正反兩面全部印刷滿了,根本沒有留下專門的空白以便標註雙方的「特別約定」內容。也就是說,這份合同學員除了籤字還是籤字,沒有任何可以表達學員特別意願的地方。為將來學員退款預設了障礙,撇清了華爾街的責任。

  陷阱三:在學員程女士與華爾街英語籤訂的合同中明確指出,「一旦本合同持續履行時間已超過入門課30天的,除發生法律規定和本合同約定的情形外,不得解除本合同。」

  但是關於「法律規定的情形」並沒有進一步的釋明,且合同中只明文約定「入門課後7天之內及入門課30天之內」可以退款。

  「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合同已經排除了學員超過30天可以退學退款的權利。」陸宏說。

  培訓合同存在不同版本

  據陸宏介紹,華爾街英語已經把合同改過四五次,更改的主要是退款條款,「開始是,一旦本合同持續履行超過30天,即視為對華爾街英語的課程、教學、服務質量滿意,不得解除合同。後來調換了『除發生法律規定和本合同約定的情形外』的位置,再到後來增加價格表,按月扣款。華爾街英語侵佔學員經濟利益的手段越來越多。」陸宏說。

  此外,在一份2015年學員與華爾街英語籤訂的課程費用為31900元的續學合同中,記者看到合同中出現「此續學合同不得退款、不得轉讓」的說法。

  學員為什麼不選擇走司法程序?陸宏對此深有體會,「我接觸到的學員大多數沒有處理過這種事情,甚至有一個學法律的大四學生還向我諮詢起訴的事情。而且,就算走司法程序,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大家都是有工作的人,時間上就耗不起。」

  陸宏表示,正因為華爾街英語非常清楚地了解這個弱點,所以,長期以來,非常多的學員被迫接受各種不平等的扣款方案,華爾街英語持續從中謀取到了巨額的非法經濟利益。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學員看到退款如此艱難,直接放棄了退款,華爾街英語同樣輕易從中獲取了巨量經濟利益。「而學員的損失則遠遠不止是幾萬塊的學費,更多的是工作、生活、家庭因遲遲無法退款大受影響,學員們飽受經濟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陸宏說。

  律師:合同諸多條款變相加重學員責任

  廣東碩法律師事務所律師鄭偉認為,華爾街英語合同中扣費的約定,涉嫌規避法律規定,從而變相加重了學員的責任。

  他舉例說,合同約定:學員在7日內申請退費的,培訓機構扣除500元管理費;學員在一個月內申請退費的,培訓機構扣除4800元管理費。這一約定沒有法律依據。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賠償損失和支付違約金。其中所需賠償的損失是以違約方因違約給守約方造成的實際損失為準。而合同中約定的扣費金額並不能證明學員給培訓機構實際造成了這麼多的損失。

  合同還約定:課程休學期不得少於3個月,且不得多於9個月,且在每個學期內只能休學一次,在休學期內,學員不得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多媒體語言學習部分的學習。

  「這是違背常理的約定。在學習期內,學員非因主觀原因需要休學的,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鄭偉律師說。

  另外,鄭偉律師還提到,合同明確約定了學員違約應承擔的責任,而對培訓機構違約該如何承擔責任卻沒有,「例如,因培訓機構的原因導致學員不能正常學習時,培訓機構該承擔什麼責任;培訓機構將學員的信息用於其他目的給學員造成損害時,培訓機構該承擔什麼責任。」

  在合同中還有一條:學員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將課程轉讓第三方。

  「學員支付費用購買了課程就成為了權利人。權利人行使權利在不損害他人利益,也不違反法律、法規、政策等以及培訓機構對學員的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權利當然是可以轉讓的,只是學員應當通知培訓機構。合同的這一約定,當學員出現特殊情形時,必然會造成學員不應有的損失。」

相關焦點

  • 華爾街英語學員退款難 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然而,一位當初花費了數萬元報名華爾街英語的學員在想要退款時,卻歷經波折,華爾街英語宣傳的高價培訓內容也遭到學員詬病。  0利息0手續費誤導消費者?  不久前,北京的王小姐在網上看到了「試讀華爾街英語一星期」的廣告,懷著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以及對華爾街英語品牌的信任,王小姐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機號。
  • 華爾街英語的培訓陷阱:誘導貸款 退款多掣肘
    華爾街英語的培訓陷阱:誘導貸款 退款多掣肘  來源:投資者報  《投資者報》記者喬丹 王繼偉  華爾街英語的學員對記者反映,在明知自己無還款能力的情況下,華爾街英語依然「誘導」其貸款支付高昂學費。當其不滿意課程申請退學時,卻遭遇了學校的「敷衍」及「亂扣費」對待。
  • 華爾街英語店員8小時洗腦學員 退款則百般刁難
    學員走進華爾街英語  實際上,跟方小姐一樣,通過辦貸款在華爾街英語學習的人不在少數,有人竟然貸款十多萬元。然而,當他們發覺華爾街提供的課程名不副實,試圖退回錢款時卻遭遇華爾街英語的百般刁難。  華爾街英語是通過什麼魔法讓學員們願意貸款入學的?  招數一:八小時長談,學員暈了頭  5月20日,方小姐找工作時路經華爾街英語梅龍鎮廣場店,被這家英語培訓機構的人拉進了店裡。  「門口發傳單的人說有免費英語資料讓我了解一下,我本來不想理他,他一直拉住我說,於是我就跟他進去了。
  • 華爾街英語學員退款難 銷售顧問被疑虛假宣傳
    然而,一位當初花費了數萬元報名華爾街英語的學員在想要退款時,卻歷經波折,華爾街英語宣傳的高價培訓內容也遭到學員詬病。  0利息0手續費誤導消費者?  不久前,北京的王小姐在網上看到了「試讀華爾街英語一星期」的廣告,懷著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以及對華爾街英語品牌的信任,王小姐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機號。
  • 被華爾街英語誘導籤33萬元合同難退款,月薪六千的她月供上萬
    今年4月份至7月份,她先後與華爾街英語籤訂5份合同,學費總額高達33.33萬元。這些學費通過第三方教育消費貸機構貸款,最多時,一個月須還1.3萬元按揭。而她每月工資僅6000元。她覺得自己被「套路」了。今年以來,華爾街英語屢屢被曝退款難,全國各地遭遇退款難的學員仍在繼續增加。
  • 華爾街英語涉嫌虛假宣傳 為銷售額故意誤導學員
    一位曾在華爾街英語做督導員的女士說,華爾街英語對於課程顧問的月考核很嚴格,銷售額至少在每月15萬元,連續3個月沒完成就要「走人」。由於銷售壓力太大,課程顧問難免誇大宣傳,把課程描述得特別好,讓學員感到不學就沒有未來。
  • 華爾街英語課程顧問為掙學費提成 故意誤導學員
    記者 毛佔宇) 儘管虛假宣傳、退費難等問題被眾多學員詬病,但日前《法制晚報》記者到華爾街英語培訓中心探訪,發現學員陳述的一些事實依然存在。  一位曾在華爾街英語做督導員的女士說,華爾街英語對於課程顧問的月考核很嚴格,銷售額至少在每月15萬元,連續3個月沒完成就要「走人」。由於銷售壓力太大,課程顧問難免誇大宣傳,把課程描述得特別好,讓學員感到不學就沒有未來。
  • ...華爾街英語|華爾街英語課程註冊合同|中國裁判文書網
    運營商財經網吳碧慧/文日前,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華爾街英語與一學員引發了一場合同糾紛,因華爾街英語不願退費,致使該學員稱「來回奔波而流產」,不知到底是誰的責任?學員因變故申請退款稱「無法安心保胎最終流產」據悉,2017年5月8日,劉女士與華爾街英語籤訂了《華爾街英語課程註冊合同》,合同約定自2017年5月25日起至2019年9月24日止共計28個月的VVIP高端定製學習課程,課程費用為人民幣448207.55元(不含稅),另有增值稅人民幣26892.45元,合同項下總費用為475100元。
  • 華爾街英語屢遭投訴:「洗腦式」銷售、誘導貸款、退款難
    出品|三言財經作者|江城近期,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華爾街英語的投訴越來越多,多名學員投訴華爾街英語誘導學員貸款、誇大課程質量、高價收費等。部分學員向華爾街英語提出退款申請,卻遭到拒絕。一位華爾街學員向三言財經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 華爾街英語的培訓陷阱:誘導貸款 網友:這是華爾街之狼?
    【新聞】華爾街英語的培訓陷阱:誘導貸款 退款多掣肘   根據投資者報報導,華爾街英語的學員對記者反映,在明知自己無還款能力的情況下,華爾街英語依然「誘導」其貸款支付高昂學費。
  • 華爾街英語店員8小時洗腦學員 想退款則百般刁難
    原標題:華爾街英語店員8小時洗腦學員 想退款則百般刁難 圖片/記者 張佳琪   「華爾街英語」拉學員有一套——沒想好,長談給你洗腦;沒鈔票,教你辦理貸款   為讓學員買課程,兩三人輪番「轟炸」甚至不讓吃飯 學員覺得上當要求退款則百般刁難 針對投訴,華爾街英語回應:都是成人,籤了合同就要擔責   去南京西路面試,被華爾街英語的人拉進店裡,經過將近8小時的洗腦,先後花去7萬多元,辦了貸款、借了外債,稀裡糊塗地成了華爾街英語的學員
  • 「華爾街英語」進門容易退款難
    於是,小張決定退學,併到華爾街英語籤署了退款協議。「協議上說45天後退款,但到了5月8日,錢根本就沒到帳。找華爾街英語的人,又叫我再等等。後來我直接跟辦理貸款的北京那家公司聯繫,對方稱根本沒有收到我的退款申請。」這下小張徹底傻眼了,趕緊聯繫當時接待自己的老師,沒想到這位老師調走了。後來去找華爾街英語投訴,對方答覆說「財務人員請假一個月」。
  • 華爾街英語:貸款學英語 退款遇難題
    貸款學英語 退款遇難題   市民王女士反映,此前被華爾街英語銷售推銷學習英語,並在百度錢包貸款繳納3萬多元的課程費用。此後王女士想退款,對方答覆稱可以,但一個月過去了也沒有得到退款信息。由於退款困難,貸款費用需王女士支付,這讓她無法接受。華爾街英語工作人員表示,退款需要走流程,但何時退錢無法給出確切日期。
  • 華爾街英語教得不如說得好 20多人集體要求退款
    今年5月,翁女士在華爾街英語工作人員的推薦下,進入該中心聽了課程顧問戴女士的介紹,並最終決定就讀其推薦的總共3年價值46500元的課程。然而在就讀過程中,翁女士發現華爾街英語的課程服務沒有課程顧問介紹得那麼好,於是向對方提出終止合同並退款的請求,但遭到拒絕。
  • 華爾街英語被訴解約退費難:慫恿學員開假孕假
    今年的系列報導,開篇說說華爾街英語。  為了不讓女學員解約退費,華爾街英語培訓中心課程顧問忽悠得對方開了一張懷孕假假條,休息9個月。  但最後,學員程小姐還是以華爾街英語教學質量有問題為由起訴解約退費。她表示,自己提出解約時才得知,原來合同背面印著解約條款,自己已經過了「入門課後30天內且在第一單元學習期間」的退款期。
  • 華爾街英語被指交錢容易退款難 甚至推廣學費貸款
    另外還有學員反映,自己本來沒有經濟能力支付上萬元的高額學費,但在銷售人員建議下通過百度錢包分期貸款的方式支付了學費,如今錢退不了,貸款還要繼續付。甚至有學員稱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背上了貸款。繳費容易,退款難。近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的華爾街英語學員集中向中國之聲反映了他們的退款遭遇。
  • 上海華爾街英語有人貸款交學費 退款卻遭百般刁難
    去南京西路面試,被華爾街英語(需求面積:350-500平方米)的人拉進店裡,經過將近8小時的洗腦,先後花去7萬多元,辦了貸款、借了外債,稀裡糊塗地成了華爾街英語的學員。22歲的方小姐為自己一時的糊塗煩惱不已,想退款,不得不接受對方的格式條款。   實際上,跟方小姐一樣,通過辦貸款在華爾街英語學習的人不在少數,有人竟然貸款十多萬元。
  • 女生報名華爾街英語培訓班背網貸 退款遇難題
    9月8日,小趙帶著自己的培訓合同,到了華爾街英語培訓機構想申請退學。小趙說,要在兩年內交納38000元,自己確實不能承擔。「要退錢,對方就沒那麼熱情了。」小趙說,對方一開始試圖勸說其繼續上課,後來說退錢的話,需要先籤訂退款申請,然後等待45個工作日,首付款才能還給小趙。但是,小趙必須交納2900餘元的手續費。
  • 貸款十幾萬讀華爾街英語 學員頻頻遭遇退費難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貸款十幾萬讀華爾街英語,課程不滿意想退款?難!「從Deluxe課程(尊享豪華課程),到成為VIP學員,再購買偏向管理的『市場領袖』課程,成為VVIP學員,我前前後後一共籤了4份註冊和課程升級合同,花了近25萬元。但現在想要退課,卻發現退款並沒那麼容易,可每個月源源不斷的貸款還是得按期償還。」方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 貸款十幾萬讀華爾街英語,課程不滿意想退款?難!
    「從Deluxe課程(尊享豪華課程),到成為VIP學員,再購買偏向管理的『市場領袖』課程,成為VVIP學員,我前前後後一共籤了4份註冊和課程升級合同,花了近25萬元。但現在想要退課,卻發現退款並沒那麼容易,可每個月源源不斷的貸款還是得按期償還。」方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接到方源等多名華爾街英語學員投訴退費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