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頗有幾分諷刺意味的文章-《孔乙己》。孔乙己在文中雖然被描述成一個不願意放下讀書人的形象去做工,而以盜竊為生的落魄書生形象,他雖然是個迂腐的舊社會文人,但他那句「竊書不算偷書」和「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卻引人深思。
當今社會,正在處於「去書寫」時代,提筆忘字是常有的事,不要說「茴」字的四種寫法,可能很多人平日裡連「茴」都忘記怎麼寫了。當然,魯迅先生當時也不知道還有四種寫法。
或許這就是孔乙己嘆息和不屑的原因,他覺得當代的讀書人,華而不實,肚子裡沒有真東西,就會動一些「歪」腦經。孔乙己的文化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請看下圖:
你以為古人的智慧就這一點?遠遠不止。
這是古人用一個字概括了幾乎所有馬的分類,人們能看到的所有的馬,在古代大文豪的筆下,都能用一個字形容。而現在呢?
但凡是一匹馬,都叫馬。小的叫小馬,老的叫老馬,黑的叫黑馬,白的叫白馬,花的叫花馬,根本不用去記那麼多字。最可氣的是,還有一外來物種(羊駝)居然也被叫做「某某馬」。
羊駝
古人用字的繁瑣程度是不是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之所以用這麼多字形容馬,或許是因為馬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決定的。它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戰爭兵器中的主力軍,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多發戰爭,馬在古代扮演著及其重要角色。
項羽的馬叫烏騅。騅字雖然是「蒼白雜色毛的馬」,但在《說文》中的解釋為「蒼黑雜毛的馬」。烏的意思也是黑色,所以項羽的馬應該是通體黑色,但腿部雜毛的馬。烏騅二字,既描述了馬的特徵,有不會令人感覺俗套,可謂逼格甚高。
如果用現在的話,應該叫它(烏騅)什麼呢?反正我是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