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作者西部菌,36氪經授權發布。
又有15個城市被國家選中,並委以重任!
據報導,經過數月申報篩選,第一批15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名單近日將公布,標誌著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正式起步,諸多重大項目蓄勢待發。
被選中的15個城市,將配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需要,撬動區域經濟新增長。
目前最大的懸念是,這15個城市分別是誰?擔任國家物流樞紐,對區域競爭和城市發展又有哪些利好?
127個物流樞紐,誰被點名次數最多
其實在2018年年底,多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的布局就基本定型了。
在《規劃》中,按照類型和功能定位,物流樞紐被分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6類,規劃建設總數量為212個,涉及城市127個,具體分別如下圖:
來源:《規劃》
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陸上邊境口岸型,顧名思義很好理解。生產服務型,主要是是指依託產業集聚區,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和產成品儲運、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
商貿服務型,則是指為大規模商貿、消費等,提供商品倉儲、幹支聯運、分撥配送等物流服務,以及金融、結算、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
其中,南京、武漢、重慶3個城市,集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五大樞紐為一體,成為亮相次數最多的城市。
其次是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青島、西安、鄭州、貴陽、成都、長沙、哈爾濱共12個城市,它們佔據了四大樞紐的定位。
接著是大連、寧波、廈門、南寧、合肥、太原等等,集三大樞紐於一身;濟南、蘇州、拉薩、呼和浩特等城市,則身兼二職。
以上可以大體判斷出中國頂級物流樞紐城市的格局。亮相次數越多,意味著物流樞紐層面的功能越齊全和完備,競爭力越強,當然也越有可能入選第一批大名單。
頗為巧合的是,身兼五職和身兼四職的城市數量,加起來正好是15個,那麼它們是否正是第一批的入圍名單?
當然也可能出現意外。因為從報導來看,措辭是15個左右,不排除有上下浮動的可能。
北京的交通樞紐地位毋庸置疑,不過國家賦予它的物流功能,沒有其他一二線城市多。但就算沒有入圍第一批大名單,也不意味著北京沒這個實力,而是作為首都的特殊定位使然。
入選首批物流樞紐名單要怎樣的資本
南京、武漢、重慶;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青島、西安、鄭州、貴陽、成都、長沙、哈爾濱。
這些至少身兼四職的城市,可以解讀出很多規律,比如基本都在長、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除貴陽,其他至少都是副省級城市起步;囊括了除北京外的全部國家中心城市……
雖然上述15個城市,未必就是首批的最終名單,但其地域分布規律,還是能夠反映出成為頂級物流樞紐需要具備的標準。
其實在前述《規劃》中,就對物流樞紐的認定有過相關標準要求,127個城市正是據此篩選出來的,我們來看具體的表述:
依據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聯通度和人口分布等,統籌考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需要,結合「十縱十橫」交通運輸通道和國內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
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第一是自身綜合實力和區位基礎;第二是國家戰略的需要。
先看第一點。成為頂級物流樞紐,首先要有基本的經濟實力。其實從上面的15個城市就能看出來,身兼四職的樞紐,大部分都是GDP二十強城市,西安同樣在邊緣徘徊。
唯二例外的可能是哈爾濱和貴陽,上半年GDP排名,哈爾濱以2717.7億排第38名;貴陽則以1785.7億,排65第名。
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聯通度和人口分布,是城市綜合實力的反映。就像成為生產服務型樞紐,必須得有成熟的產業集聚;成為商貿服務型樞紐,周邊必須有龐大的商貿和消費市場。
所以對競爭首批名單的各城市來說,樞紐不是一天建成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註定都上不了牌面。
當然交通通達度是基礎性的因素。西安、鄭州、貴陽等地,都有交通加持,像西安接近地圖的幾何中心,鄭州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貴陽身處縣縣通高速的貴州,在貴廣高鐵通車後更是直通珠三角。
相反像南昌,因為江西作為高鐵窪地,此次被點名次數自然甚少。
來源:《規劃》
再看第二個層面,國家戰略需要。要對外開放,所以有了沿海開放城市;要改革試驗,所以有了經濟特區,國家戰略意味著各種資源利好砸來,被委以重任的城市會直接受益。
目前像一帶一路、南下通道等等,都是國家級戰略。這意味著重慶、成都等城市,首輪毫無疑問會位列其中,政策通道覆蓋的一些二三線城市,同樣有機會在後期被選中。
被國家選中意味著什麼
其實在物流樞紐名單擬定之前,包括鄭州、西安、武漢等地在內的諸多城市,就打響了「中國孟菲斯」爭奪戰。
這裡有必要再科普下孟菲斯。它只有不到百萬的人口,曾經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隨著機場的擴容,聯邦快遞的入駐,作為美國經濟地理中心的優勢,被進一步做強。目前它已經是美國最大的貨運樞紐中心。
物流樞紐不僅為孟菲斯帶來了大量的物流企業,上百億的收入,還帶動了醫療、製造等相關產業的興起。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何國內各大城市,會如此熱衷於打造中國版孟菲斯。
最直觀的例子是重慶和鄭州,前者的筆電產業,得益於中歐班列的物流大通道的打通;後者的電子製造,因為臨空港口的建設而受益匪淺,去年更是和西安一起拿下第五航權。
另外對各城市來說,除了產業集聚、資金聚攏、人口吸納的利好,甚至包括帶動樓市升溫外,打造頂級物流樞紐,還有個重要功能——提升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資本。
前面提到,至少身兼四職的15個城市,除了北京外,囊括了其他全部國家中心城市。
這種高度的吻合度不難理解,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個重要功能,正是為了輻射和帶動周邊,而這一功能的實現,必然離不開高效暢通的物流大通道。
所以等接下來15城的大名單公布,似乎也可以通過它,暢想國家中心城市的擴容名額和具體的增員名單。
對入選首批物流樞紐的15城來說,儘管接下來還會陸續有幾批,但時序上的優先,意味著在物流樞紐體系中,將佔據第一等級。後期入選的城市,會面臨和自貿區擴容一樣的局面,後上車的紅利,將逐漸降低。
當然對一些三四線城市來說,被國家選中好過看別人喝湯。事實上,一些三四線城市在物流樞紐建設上,已經展現出了雄心。
比如武漢周邊的鄂州,已經布局了順豐機場,並且很早就喊出了打造中國孟菲斯的口號。至於在同15個頂級物流樞紐的競爭中,能夠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