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也可以從中看出學校想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1、重慶一中
【校訓】
「明禮崇德、求知求真」
【校訓解讀】
「明禮」,就是知禮、守禮。禮出自[春秋]「居禮而行簡。」「禮之用,和為貴。」亦指講文明,懂禮儀。懂禮貌、知禮節,知書然後達禮,是對師生行為規範的最基本要求。禮也是立身之本。
「崇德」,出自《論語顏淵》:「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荀子》:「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善,非餡談也」。校訓意在告誡師生彰明倫理,完善品德修養,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體現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指導思想。
校訓從「為人」的角度倡導「明禮崇德」,就是要讓師生首先做一個有禮貌、有道德的人,不斷修身律己。而「知」和「真」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2、重慶八中
【校訓】
「誠、勤、立、達」
【校訓解讀】
「誠」即真實無妄,指校長、教師、學生相互之間真誠相待、真心交流;校長與教師同呼吸、共榮辱;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培養出的學生誠實守信,取信於整個社會。
「勤」即辛苦而不怠慢,指校長、老師、學生都有強烈的終身學習觀念,辛勤耕耘、自強不息。
「立」即立人、立德,指學校倡立教師對教育事業高度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學生惟有對知識技能的追求和對事業的獻身,才能立人立德於社會。
「達」即一種寬闊的心境,指老師間講究豁達大度,群策群力辦好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才能賢達於社會,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3、南開中學
【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校訓解讀】
「允」字是承諾的意思,對受教育者來說也可理解為「要求」。這裡的」公」,從嚴張的教育思想出發,與之相對應的集體當然是國家、人民大眾和與之相聯繫的事業。另外「公」又是對矯正五病中的「私」而言的。所以「允公」應解釋為要求受教育者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具體到教育事業,即要求南開學子熱愛母校,維護校風校譽,作者注)、大公無私、—心為公,在學習和工作中強調無私奉獻精神。
「日新月異」的意義就極明顯清楚了,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強烈之進取精神。張伯苓在1916年9月在給學生所作的題為「打破保守,努力進取,建設新中國」演講中說到:「吾校與他校較,各校中有進取者焉,有保守者焉。吾校進取者也。即以各校各項競爭而論:吾校所得結果如何,汝等之所共知也。此即進取之效力也。推而至於國家亦何不莫然,故欲強中國,非打破保守、改持進取不可也。」他在演講中又指出:「進取之說自古有之,《易經》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彼之所謂天行建者,乃指晝夜相承,春秋代繼,無時或已,長此不怠而言也」。很顯然這就是「日新月異」的原始出處。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受教育者的時代使命,是不斷改革、不斷前進、自強不息、永攀高峰,面向祖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奮勇走在世界發展大潮的前沿,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而奮進。
4、巴蜀中學
【校訓】
「公正誠樸」
【校訓解讀】
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誠實無欺,樸實無華。
公:公正、公平、公開,體現在品質和胸襟上的公而忘私;
正:正直、正氣、正義,體現在言行和作風上的正大光明;
誠:真誠、誠信、忠誠,體現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誠實做人;
樸:質樸、淳樸、樸素,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樸實無華。
5、西大附中
【校訓】
「行已有恥,君子不器」。
【校訓解讀】
「行已有恥」:語出《論語》,指教人做事為人要有有人性、有良知、有廉恥之心。
「君子不器」:語出《論語》,含義有四:
(1)器冰冷,人有情。「君子不器」教人要秉持溫潤之心,有對人對事對宇宙萬物的關切;
(2)器有固定的容積。「君子不器」教人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3)每一樣器物的用途都很單一,」君子不器「教人不應像器物一樣專限於一才一藝之長,應全面發展。
(4)形而下者謂之器。」君子不器「教人要心繫天下,關懷蒼生,積極主動地追問形而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