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同安朝元觀「天門開」廟會,是同安當前最隆重的兩個開放性民俗日之一,另一個為梵天寺正月二十「池頭夫人」廟會。
所謂「天門開」,即南天門開,道教信仰中稱玉皇上帝在這天將率仙官巡視人間,接受人間訴求。朝元觀為古今廈門地區惟一的「天公壇」,自六月初六至初八,觀內設壇祭天,演戲慶祝,海內外善信雲集,朝拜至聖。
為臺灣眾多道觀的祖觀之一
朝元觀坐落在同安區大同街道朝元村(小西門),是閩南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道教名觀之一,不僅擁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更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在東南亞尤其我國臺灣地區擁有眾多信眾。
據同安知名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從現存的《永樂碑記》記載中可以推測,朝元觀建於公元八世紀尊老子與道教的盛唐時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瓊州安撫使謝圖南擴建,三殿兩廡,內外山門,蔚然壯觀。宋元時期,朝元觀盛極一時,但在元至正甲午(1354年)毀於兵火;明朝時幾經重修,無奈民國前期軍閥混戰、「文革」期間再遭劫難,更是滿目瘡痍,寂寞悽涼。
同安朝元觀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坤明指出,清朝初年,鄭成功和施琅都曾把朝元觀設為衙門,用以管理當地百姓,而在明清以後,朝元觀的香火更是遠播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朝元觀因此也成為臺灣諸多道觀的祖觀。
臺灣的很多道觀都有關於朝元觀的記載,包括以上宮觀在內的諸多臺灣道觀,都是從朝元觀分香過去的。
臺胞出資重修觀內三清殿
朝元觀現為區級民間信仰對外開放點,是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朝元觀能從殘破不堪中修復,此間也有臺胞的心力在。
1984年,劉坤明等小西門耆老成立管委會,恢復對朝元觀管理。1991年,同安縣政府發文頒定朝元觀為縣文保單位,並豎碑保護。1992年,臺北信女吳老太太偕其兒子發動臺胞出資修復觀內三清殿,更成為美談。
三清殿自清光緒年修葺後,至民國抗戰前塌毀,解放後僅存遺址。1992年9月19日,臺北板橋信女吳彭招治和兒子、板橋市農會理事長葉慶賢首率臺胞進香團來觀進香,看到觀裡中殿倒塌,大嘆遺憾,有意幫助修復。
回臺不久,葉慶賢、葉慶堂兩兄弟就發動板橋鄉賢捐款,募得人民幣50餘萬元,於次年出資動工興建,並於當年竣工。朝元觀也得以煥然一新。
當地群眾為了感謝兩兄弟善舉,在殿前立碑記載兩人及臺灣鄉親捐資芳名,永為留念。
據劉坤明介紹,葉慶賢祖籍同安,祖先於清朝時到臺灣謀生,他本人在板橋很有名望,榮任兩屆臺北縣板橋市農會理事長。出資捐建三清殿後,葉慶賢決心在同安投資辦廠,選址同安大同鎮東山村,徵地50畝,投資萬美元,成立玉英(廈門)木業有限公司。現在公司已由子女掌管,發展得很不錯。
至於朝元觀內玉皇殿,在修復過程中,也不時有臺胞慨捐。「朝元觀重修歷時13年,費資350多萬元,全由兩岸善信捐獻。」劉坤明介紹。
相關新聞
古同安人由此過臺灣
同安朝元觀管理委員會於2007年12月編印《同安天壇朝元觀》,記錄朝元觀沿革。記者翻閱資料獲悉,包括宜蘭市博物館館長、金門縣學生都到此尋根探源。臺灣文化學者、臺灣源流研究會陳炎正教授在實地考察朝元觀後,更是發出了「大道歸一通兩岸」的感慨。
福建省姓氏源流理事委員會副秘書長李春榮介紹,2001年11月,廈門市政府頒定朝元觀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蹟,並立碑保護。此後,更多臺灣信眾來此進香,臺灣宗教界、學術界幾乎每年都有組團前來參訪。
「臺南、宜蘭、臺東、桃園縣的宮觀善信都有來過,所以一年裡就接待了許多島內信徒。」劉坤明說。
他指出,朝元觀在宋、元時期香火很旺,傳播到海外,當時同安西溪渡口都停滿了船,都是從我國臺灣、金門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地來朝元觀進香的。
另據顏立水保存的清康熙五十二年刊刻的同安古城圖顯示,除了東西南北門之外,還有一「朝元門」,俗稱「小西門」,城外有一建築上署「朝元觀」。
「朝元門是同安與外界交通的要道,距朝元門一公裡左右就是西溪,那時候西溪水深面寬,通向大海,可以行船。」顏立水介紹,朝元門是古同安人走出同安沿溪出海的門戶。
明清時,大量的同安人前往開拓臺灣,或南下南洋。離鄉之際,都會到朝元觀朝拜,祈求平安,同時把香火也分爐過去。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