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朝元觀,古同安人由此過臺灣、下南洋

2020-12-18 海峽派

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同安朝元觀「天門開」廟會,是同安當前最隆重的兩個開放性民俗日之一,另一個為梵天寺正月二十「池頭夫人」廟會。

所謂「天門開」,即南天門開,道教信仰中稱玉皇上帝在這天將率仙官巡視人間,接受人間訴求。朝元觀為古今廈門地區惟一的「天公壇」,自六月初六至初八,觀內設壇祭天,演戲慶祝,海內外善信雲集,朝拜至聖。

為臺灣眾多道觀的祖觀之一

朝元觀坐落在同安區大同街道朝元村(小西門),是閩南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道教名觀之一,不僅擁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更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在東南亞尤其我國臺灣地區擁有眾多信眾。

據同安知名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從現存的《永樂碑記》記載中可以推測,朝元觀建於公元八世紀尊老子與道教的盛唐時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瓊州安撫使謝圖南擴建,三殿兩廡,內外山門,蔚然壯觀。宋元時期,朝元觀盛極一時,但在元至正甲午(1354年)毀於兵火;明朝時幾經重修,無奈民國前期軍閥混戰、「文革」期間再遭劫難,更是滿目瘡痍,寂寞悽涼。

同安朝元觀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坤明指出,清朝初年,鄭成功和施琅都曾把朝元觀設為衙門,用以管理當地百姓,而在明清以後,朝元觀的香火更是遠播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朝元觀因此也成為臺灣諸多道觀的祖觀。

臺灣的很多道觀都有關於朝元觀的記載,包括以上宮觀在內的諸多臺灣道觀,都是從朝元觀分香過去的。

臺胞出資重修觀內三清殿

朝元觀現為區級民間信仰對外開放點,是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朝元觀能從殘破不堪中修復,此間也有臺胞的心力在。

1984年,劉坤明等小西門耆老成立管委會,恢復對朝元觀管理。1991年,同安縣政府發文頒定朝元觀為縣文保單位,並豎碑保護。1992年,臺北信女吳老太太偕其兒子發動臺胞出資修復觀內三清殿,更成為美談。

三清殿自清光緒年修葺後,至民國抗戰前塌毀,解放後僅存遺址。1992年9月19日,臺北板橋信女吳彭招治和兒子、板橋市農會理事長葉慶賢首率臺胞進香團來觀進香,看到觀裡中殿倒塌,大嘆遺憾,有意幫助修復。

回臺不久,葉慶賢、葉慶堂兩兄弟就發動板橋鄉賢捐款,募得人民幣50餘萬元,於次年出資動工興建,並於當年竣工。朝元觀也得以煥然一新。

當地群眾為了感謝兩兄弟善舉,在殿前立碑記載兩人及臺灣鄉親捐資芳名,永為留念。

據劉坤明介紹,葉慶賢祖籍同安,祖先於清朝時到臺灣謀生,他本人在板橋很有名望,榮任兩屆臺北縣板橋市農會理事長。出資捐建三清殿後,葉慶賢決心在同安投資辦廠,選址同安大同鎮東山村,徵地50畝,投資萬美元,成立玉英(廈門)木業有限公司。現在公司已由子女掌管,發展得很不錯。

至於朝元觀內玉皇殿,在修復過程中,也不時有臺胞慨捐。「朝元觀重修歷時13年,費資350多萬元,全由兩岸善信捐獻。」劉坤明介紹。

相關新聞

古同安人由此過臺灣

同安朝元觀管理委員會於2007年12月編印《同安天壇朝元觀》,記錄朝元觀沿革。記者翻閱資料獲悉,包括宜蘭市博物館館長、金門縣學生都到此尋根探源。臺灣文化學者、臺灣源流研究會陳炎正教授在實地考察朝元觀後,更是發出了「大道歸一通兩岸」的感慨。

福建省姓氏源流理事委員會副秘書長李春榮介紹,2001年11月,廈門市政府頒定朝元觀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蹟,並立碑保護。此後,更多臺灣信眾來此進香,臺灣宗教界、學術界幾乎每年都有組團前來參訪。

「臺南、宜蘭、臺東、桃園縣的宮觀善信都有來過,所以一年裡就接待了許多島內信徒。」劉坤明說。

他指出,朝元觀在宋、元時期香火很旺,傳播到海外,當時同安西溪渡口都停滿了船,都是從我國臺灣、金門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地來朝元觀進香的。

另據顏立水保存的清康熙五十二年刊刻的同安古城圖顯示,除了東西南北門之外,還有一「朝元門」,俗稱「小西門」,城外有一建築上署「朝元觀」。

「朝元門是同安與外界交通的要道,距朝元門一公裡左右就是西溪,那時候西溪水深面寬,通向大海,可以行船。」顏立水介紹,朝元門是古同安人走出同安沿溪出海的門戶。

明清時,大量的同安人前往開拓臺灣,或南下南洋。離鄉之際,都會到朝元觀朝拜,祈求平安,同時把香火也分爐過去。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古同安科舉第一村」田洋村 計劃建設鄰家文化公園
    在同安大同街道田洋村文化園附近的一處小山腰,有一處名為「澹園」的文物保護單位。近日,澹園文物及周邊環境整治完成,吸引不少周邊居民參觀。  據記載,田洋村可謂「古同安科舉第一村」,特別是陳滄江宗族,明清出了兩名進士,20名舉人,41名貢生,廩生、秀才數以百計。
  • 將串聯起同安文脈景觀資源 418歲同安文筆塔將換新顏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雅玲通訊員餘雪燕蔣瑕)千年古城同安被稱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地,文筆塔自古被稱為同安文運的象徵,也是同安的地標及古同安雙溪(東溪、西溪)航運的航標,周邊遍布著「鳳山鍾秀」石碑、葉氏郡馬府等近20個省市級文物單位,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 嚮往廈門同安(上)
    同安這個地方,不怎麼張揚,長期以來都很低調,其實它曾管轄過包括今天廈門市全境、金門縣、龍海市部分地區1000多年;元代朝廷設澎湖巡檢司也隸屬同安縣併兼管臺灣民政,臺灣行政建制始於此。1935年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到了1958年同安縣才劃歸廈門市。同安的歷史,就這麼悠久;同安的文化,就這麼深厚;同安的資源,就這麼豐富。但很多人只知道廈門鼓浪嶼,卻不知道廈門同安。
  • 同安孔廟,廈門文脈所在,印證千年銀城的歷史源流
    同安文廟古城一角帶溪雲,精舍閒庭隔世氛。廊廡森然清雅氣,悠悠千載續斯文。同安孔廟位於廈門同安城區東溪西畔。同安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實施縣治村,首任邑令陳洪濟於登龍坊始建,南宗紹興十年(1140年)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代乾隆三十二年重建的規制。南宋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時,增建經史閣、教思堂、蘇公祠和志道齋。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成殿。1987年重修。
  • 同安林氏源流
    宋拓同安同安林氏皆晉安郡王林祿裔孫。林氏自晉代開閩,由溫陵而莆陽、而泉南,而遍及閩南直至廣東、臺灣等地,根深源遠,枝繁葉茂。主要源流有九牧、闕下兩大世系。九牧由晉江而入同安,多居東界。闕下由安溪而入同安,多居西界。目前,在同安成族聚居的有33個自然村。據初步統計,同安林氏約有30000人,居全區姓氏第二位。
  • 同安文筆塔公園掃尾施工 計劃明年元旦前試開園
    歷經400多年風雨滄桑,象徵同安文運的文筆塔,在公園建設過程中得以修舊如舊,既是公園的制高點,也是同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  據同安區文體廣電出版局介紹,同安現存最大古石塔—文筆塔,於今年8月完成保護性修繕,近期完成文筆塔周邊環境的整治提升,更好地凸顯了文物價值。
  • 1:1復原的假天儀將亮相廈門同安
    1000年前,同安誕生了一位傑出人物——「同安之子」蘇頌。據介紹,10日,同安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蘇頌誕辰1000周年。開幕式上將全球首發「蘇頌文化百科全書」——《蘇頌全集》,首播《北宋科學巨匠蘇頌》科教宣傳片,開展蘇頌書院線上奠基儀式,並為全球首座1:1複製還原的星象觀察儀器「假天儀」(由蘇頌和韓公廉研製)揭牌。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當時,就被稱為「下南洋」——這是一種行為,至於南洋到底是哪裡並不十分明確。當然,明清兩朝都實行海禁政策,下南洋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群出海謀生的人被當作天朝棄民,如果被抓住將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直到19世紀中期解除海禁後,清朝人可以正大光明出國了,這一時期有更多福建廣東一帶的沿海居民下南洋。現在東南亞華人的祖先大多就是這時候遷移過去的。總的來看,中國人的「下南洋」是平和的,是非國家行為的,只是一部分老百姓為了生存的個人行為。
  • 嚮往廈門同安(下)
    自古以來,同安崇尚鄉居,36個民族守護著農耕文明不可再生和現代文明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崇尚鄉學,歷代同安學子科舉蟬聯,越月登賢書者無數;崇尚鄉仕,同安籍宰相蘇頌和一批朝廷名宦以江山社稷為重,對國家、對朝廷、對社會都有很大貢獻;崇尚鄉規,寄託著同安人民的生命信仰、情感依託和家國情懷,成就了世代傳奇;崇尚鄉音,同安人保留傳承了比古代北方漢族人更加傳統的文化習俗;崇尚鄉戲,世代傳唱而被稱為「南戲遺響」的同安
  • 同安汀溪鎮古坑村「同安紅」花開紅似火
    盛開的三角梅  閩南網3月12日訊 昨日,廈門同安汀溪鎮古坑村村道兩旁,三角梅花開紅似火,聞訊而來的遊客也絡繹不絕,流連花叢中拍照留念。  汀溪鎮古坑村「同安紅」種植大戶葉先生告訴記者,3月到5月是「同安紅」開花最旺的時間,許多遊客紛紛慕名來觀賞。  「國內聞名的『潮州紅』三角梅的花期僅有80天,而『同安紅』三角梅的花期卻可以長達220天。」葉先生自豪地說。古坑村黨支部書記葉建民表示,村裡正打算將「同安紅」申請為古坑村的「一村一品」,希望能夠打響「同安紅」的品牌。
  • 廈門同安南鎮山公園徵集山門楹聯 截至4月30日
    鄭素描)近日,記者從廈門同安區獲悉,該區以「同安南大門、歷史的地標」為主題的南鎮山公園建設已接近尾聲,將於今年五月完工。歷史紀念聖侯公陳元光以昭應廟為中心而建「鎮南第一」——龍窟昭應廟是古同安境內地處東面的著名宮廟,主祀「陳聖侯」陳元光。
  • 同安封肉,是福建同安傳統名菜,油而不膩,味道鮮美
    同安封肉同安封肉,是福建同安傳統名菜,此菜將整塊的肉裝盆,加蓋入籠蒸熟之,上桌才掀蓋,所以叫作「封肉」。據說,正宗同安封肉非常嫩,將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在倒下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封肉切開。歷史文化「同安封肉」據傳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製的食品。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授其方形大印。當時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員為慶祝他敕封「閩王」,舉辦了一場盛宴。
  • 萬餘外來員工將有好去處 同安南鎮山公園預計5月完工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文/記者 陳萬泉 通訊員 鄭素描 圖/陳嘉新)不久後,同安居民將多一個休閒好去處,既能感受歷史韻味,又能觸及大自然。近日,記者從同安區獲悉,以「同安南大門、歷史的地標」為主題而建的南鎮山公園建設接近尾聲,將於5月完工。
  • 同安南鎮山公園預計下月完工 萬餘外來員工將有好去處
    不久後,同安居民將多一個休閒好去處,既能感受歷史韻味,又能觸及大自然。近日,記者從同安區獲悉,以「同安南大門、歷史的地標」為主題而建的南鎮山公園建設接近尾聲,將於5月完工。■南鎮山公園預計下月完工。昭應廟始建於唐朝 重建恢復原有結構「鎮南第一」——龍窟昭應廟是古同安境內地處東面的著名宮廟,主祀「陳聖侯」陳元光。位於今同安區洪塘鎮龍西村南500米小山崗上的南鎮系同安四大關隘之一,另外三個是北辰山、東廟(嶽)、西山巖。
  • 雍正朝政情監察官:觀風整俗使
    雍正雍正朝職官設置的一大顯著特點即「因事權授」「不拘定製」,派遣到地方的觀風整俗使即具有這種特性。觀風整俗不是雍正帝的獨創,古代帝王派官巡查地方,或親自巡視時常有之。周天子巡狩四方,兩漢使者「觀風採俗」,隋唐則有了鹽鐵使、轉運使等官職,都是臨時的巡視。
  • 澎湖曾是同安的轄地
    澎湖曾隸屬同安縣  據史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臺灣尚未設置郡府,僅設有「澎湖巡檢司」,且隸屬同安縣,專轄澎湖和臺灣各事務。明萬曆年間,駐廈門(明清時為同安嘉禾裡)的南路參將兼轄澎湖駐防。據《清史稿》、府志和縣誌記載,清代時,臺灣歸入清版圖後,被清王朝派往臺灣和澎湖接收澎、臺防禦外寇,以及平定盜賊作亂的將領和武官中,同安人就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 "享趣同安"旅遊護照全新亮相 各大景點優惠活動等您來
    通過線下掃碼籤到,可望吸引更多遊客到同安旅遊。同安旅遊「嫁接」新媒體為進一步挖掘旅遊產業潛力,增加更多客流,同安區旅遊局與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合作,於2015年10月17日-2016年10月16日,推出「掃碼遊同安全年送好康——同安旅遊護照活動」,充分發揮同安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運用新媒體線上線下結合的最新運作方式,切實發展特色旅遊
  • 春天來同安賞山水田園風光 品嘗特色農家菜餚
    春暖花開,到同安踏青吧。通訊員增阿倫攝孩童穿梭在桃花林下嬉戲。通訊員曾阿倫攝­  想追尋春天步伐的市民們,不出遠門也能賞玩到最美的春色。今日,本報為您獻上春暖花開遊同安旅遊攻略,帶您走進同安鄉村景區,一覽惹人沉醉的山水田園風光,欣賞別樣的「花花世界」,品嘗特色農家菜餚。­  賞花海觀雲霧­  泛遊「小灕江」憶鄉愁­  提到油菜花海,許多市民都會想到婺源。不過,廈門同安蓮花鎮白交祠村、麗田園眼下也正迎來油菜花盛開的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