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周期中,學習伴隨著終身!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當你真正想去做些事情時,就會醒悟並開始你的「學習生涯」!
在市場急速變化、商機稍縱即逝的今天,企業應當不斷的學習創新、動態應對,而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識別學習型員工和建立學習型組織將賦予企業持續經營的強勁動力,是企業管理者應當肩負的聖神使命!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睿思特教授在《企業的新設計》(1965)中提出;當代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對此沒有下過完整的定義,但在他的著作《第五項修煉》(1990)中,對學習型組織已有完整的思考與詮釋。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願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過組織共識,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個人也樂於奉獻,為組織目標奮鬥。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智慧應大於個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
改變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組織的障礙,多來自於個人的舊思維,例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唯有透過團隊學習,以及標杆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有所創新。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個人有意願投入工作,專精工作技巧的專業,個人與願景之間有種「創造性的張力」,正是自我超越的來源。
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應透過資訊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見樹不見林,培養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於清楚了解因果關係。
看著很複雜,其實的確很複雜。學習型組織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建設過程繁瑣且漫長,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美國的彼得·柯萊恩、伯納德·桑德斯在他們所著的《邁向學習型組織的十個步驟》中,做了一個非常必要的嘗試,它賦予學習型組織這個十年以來最令人興奮的管理概念以生命的活力。什麼是促動技術?促動技術是行動學習過程中的核心技術,促動師則是這些技術的載體。行動學習促動技術所秉承的邏輯、理念,與學習型組織有許多極其相似的地方。
促動本質上是一種先進的參與型領導技術,圍繞難題對參與者進行引導以激發群體智慧,為群體的互動提供結構性的支持使會議過程更加高效,採用專業化的程序和技術引導群體的活動使之達成最佳效果。
簡言之,促動就是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充分釋放群體智慧,解決組織難題。
讓員工學會「自主學習」不能單單指望在培訓課堂。而促動過程鼓勵參與者提出創造性的建議,一個人的創造性想法常常會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想法,創造了團隊學習機會。讓團隊成員共同在工作挑戰中獲得成長,讓成長更加迅速。
促動是在高效完成任務的快車道上的學習,不用花費聽課的時間就可以隨時隨地提升工作能力。同時,促動可以激發員工的興趣,其成長的持久性也會更高。
通過促動,為團隊成員賦能,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自主性,自下而上釋放群體智慧,讓團隊成員主動開展支持目標達成的行動,是當代組織的必然選擇。
彼得·聖吉
(Peter M. Senge, 1947~)
學習型組織之父,
國際組織學習協會(SoL)創始人、主席;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資深教授。
《第五項修煉》作者
彼得·聖吉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組織學習協會(SoL)創始人、主席。
彼得·聖吉1947年生於芝加哥,1970年於史丹福大學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旋即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 )教授的系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搭配的管理新觀念所吸引。
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至今十餘年來,他和戴明(Edwards Deming),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雪恩(Edgar Schein)與熊恩(Donald Schon)等大師級的前輩,以及一些有崇高理想的企業家,致力於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學習型組織的藍圖。
彼得·聖吉在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創立了「組織學習中心」,對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如微軟、福特、杜邦等,進行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輔導、諮詢和策劃。
1947年,生於芝加哥。
1970年,於史丹福大學獲航天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獲社會系統模型塑造碩士學位。
1978年,在斯隆管理學院獲博士學位。
1990年,在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創立「組織學習中心」。
1990年,《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出版。
1992年,《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獲世界企業學會(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榮譽開拓者獎(Pathfinder Award);《美國商業周刊》稱聖吉為「當代最傑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
1994年,出版《第五項修煉——實踐篇》,《第五項修煉——寓言篇》。
1997年,《第五項修煉》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過去75年中影響最深遠的管理書籍之一。
1999年,出版《變革之舞:學習型組織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同年,聖吉被《經營戰略》評為20世紀對商業戰略影響最大的24個偉大人物之一。因為本書,「學習型組織」開始成為企業界、管理界盛行的詞彙,而作者本人,由此被稱為「『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父」。
2000年,和他人合作出版《學習的學校》。
2001年,彼得·聖吉與彼得·德魯克的對話《領先於變革時代》(Leading in a Time of Change)出版。同年,聖吉被《商業周刊》評為世界十大管理大師之一。
2002年9月,首次訪問中國,其後多次到中國參加論壇和演講。也跟隨國學大師南懷瑾學習過,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解。
被稱為繼彼得.德魯克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20世紀對商業戰略影響最大的24個偉大人物之一」,「世界十大管理大師之一」。
彼得·聖吉是暢銷書《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第五項修煉·實踐篇》、《變革之舞》、《學習型學校》等書的作者或合著者。
《創造新需求:
軟價值引領企業創新與中國經濟轉型》
擴內需,促消費,從需求側激發中國的巨大消費潛力,破解產品過時、研發遇阻、銷售放緩等問題。實戰派新經濟理論專家——滕泰剖析新業態發展的方向,提出軟價值創造新需求的五大法則。深化供給側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引領企業創新與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作者 | 滕 泰
作者滕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本文摘自他的新著《創造新需求:軟價值引領企業創新與中國經濟轉型》
(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2月出版)
推薦滕泰新書《創造新需求》 | 時代巨變,我國製造業該何去何從?擴大內需不能「硬」來(附:軟價值創造新需求的5大法則)
關聯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關聯閱讀: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經驗,總結起來,不過這36條!講透了企業管理和經營的本質,更是管理哲學...
版權聲明
圖文來自網絡,僅供思考與交流,
感謝作者原創,如涉版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