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2020-12-23 人民論壇網

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的撫養、學校的教育、社區的影響、同伴交往的發展等。幼兒的活動時間幾乎全部在家庭中,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家庭教養方式是撫養人在教育幼兒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撫養人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由於工作需要或迫於生活壓力及離婚率的升高等各種因素,年輕父母無暇照顧子女,便將其交由(外)祖父母撫養,而(外)祖父母由於對(外)子女的喜愛,又賦閒在家,也欣然承擔起這項責任。隔代撫養的家庭教養模式越來越成為我國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已有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中,家庭祖輩參與或直接帶養和教育孩子的比率極其之高,例如,在北京,大約有70%的祖輩參與教育、撫養孩子;在上海,近一半以上的小孩都是交由祖輩進行教育、撫養;在廣州,祖輩參與帶養的比率達到52%以上。此外,完全由祖輩進行撫養的孩子約為28%左右。①

雖然隔代撫養解決了幼兒的監護問題,但由於祖輩觀念陳舊、教育方法簡單等方面的問題,難免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不適應的症狀。可以說,隔代撫養的教養模式導致了幼兒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是一種不穩定的撫養和教育方式。這種方式使得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產生認識和價值上的偏差,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等問題。②

概念界定

隔代撫養。伍新春(2009)在第一屆「兩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論壇」的分論壇上提出,目前幼兒家庭撫養形式可分為父母撫養、隔代撫養與共同撫養三類。父母撫養指子女的教養以父母為主、(外)祖父母偶爾輔助照顧的撫養方式;共同撫養指子女的教養責任由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承擔;而隔代撫養指子女的教養責任大部分由(外)祖父母承擔,父母與孩子接觸較少(如周末或偶爾回家照看),甚至是完全不顧的情形。

幼兒社會化。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獲得情感、性格、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等,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的過程。幼兒社會化是幼兒在與他人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規範、學習社會技能和社會角色知識,獲得社會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並以獨特的個性與人相互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社會環境,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並形成幼兒心理特徵的過程。

家庭教養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是幼兒社會化的基礎。在隔代撫養的家庭中,對幼兒教養的效果,不僅取決於(外)祖父母的教育動機和教育內容,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外)父母的撫養方式,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幼兒的社會化。隔代撫養家庭中,由於(外)祖父母的某些原因,幼兒在社會化過程中容易在行為習性、健康依戀情感的建立和同伴交往等方面產生問題。

隔代撫養產生的原因

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兩類情況。

父母角色喪失。即父母已經去世,或父(或母)雖在世但不承擔撫養責任,需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者。比如父母離異,父親或母親一方為了重組家庭,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撫養,或父母接受刑罰不能再盡撫養義務等情況。

父母角色缺位。即父母均在世,但為了給家庭創造更好的經濟基礎或其他因素而將子女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隔代教養者大多屬於此類情況,尤其在在農村較為常見。隨著社會的變遷,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為了增加收入,紛紛進入城市打工賺錢,由於條件限制,又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便不得不交由父母撫養,由(外)祖父母承擔起撫育教養的重大責任。另外,城市當中父母外出工作、祖輩為兒女奉獻的傳統觀念、「隔代親」等因素也是產生隔代撫養的原因。

由於不同原因產生的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化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影響。比如,父母角色喪失和父母角色缺位對家庭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祖輩在撫養幼兒中產生的問題也會有所差異。本文對隔代撫養問題的探討主要指父母角色缺位導致的幼兒社會化問題。

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隔代撫養對幼兒行為習性的影響。鄧長明和陳光虎(2003)的實證研究證明,隔代撫養兒童行為問題出現的概率要大於父母撫養的兒童。汪萍等人(2009)對隔代撫養和父母撫養的1~3歲幼兒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隔代撫養的幼兒和在社會適應、智力等發展區域均落後於父母撫養,這證明隔代撫養方式對幼兒心理行為發展有不良的影響。幼兒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因而行為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外)祖父母在照顧(外)孫子女時有許多優點,比如耐心、細心等,但缺點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

其一,祖輩由於年齡、觀念和知識的限制,對孫輩的教養往往只停留在「養」的層面,「教」的內容卻很少。(外)祖父母的撫養一般只停留在照顧孫子女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對孩子合理情緒的培養、良好習性的養成卻關注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吃飽喝足」即可的養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幼兒的發展需要。對於幼兒來講,他們正處於模仿、學習的關鍵期,但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外)祖父母缺乏正確導向的撫養方式致使幼兒自我生活能力發展不充分,在按時吃飯、睡覺等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中存在著問題。

其二,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直存在著「隔代親」現象,(外)祖父母對子孫有時會過份寵愛,他們往往更容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認為無論如何不能委屈孩子,自己只要能做到的就要替孩子做,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容易變得任性,不知道忍讓。另外,由於祖輩對子孫的溺愛,做事情常常喜歡「包辦」,(外)孫子女對世界試探性的嘗試行為常被制止,比如幼兒在剛開始學習吃飯、穿衣、與他人交往時通常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外)祖父母覺得這是自己輕而易舉的事,常會替(外)孫子女做這些事而讓幼兒失去嘗試的機會,這樣讓幼兒在以後發展中容易出現做事半途而廢,沒有長性。同時,有些祖輩由於思想觀念的影響,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較「專制」,要求幼兒完全服從自己,凡事由自己決定,不能從幼兒的心理發展特徵出發,培養幼兒認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樣的教養會讓孩子變得無主見,出現遇到左右為難的事情猶豫不決、遇到困難退縮等問題。以上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生活技能、處理事情技能的獲得。王玲鳳(2007)的研究已經證明,隔代撫養幼兒與父母撫養幼兒相比,易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問題、行為障礙、性格缺陷、人際交往缺陷,且適應性較差。

隔代撫養對幼兒依戀情感的影響。在幼兒的各種情感形成中,依戀情感是最先得到發展的。幼兒依戀一般指幼兒和他的照顧者(通常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幼兒與其照料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感情上聯結的紐帶。依據依戀情感的品質,常將其分為安全依戀、焦慮—抵抗的非安全依戀和焦慮—迴避非安全依戀,安全依戀為這三類中最具適應性的依戀風格。具體形成哪種依戀風格常常與撫養人的撫養風格有關係。

首先,在隔代撫養模式下,幼兒最先面臨的問題是依戀對象的轉移,在此過程中,父母退居第二位,(外)祖父母取代父母的角色,這種角色的轉移增加了孫輩成長的壓力。孫輩在適應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容易對祖輩、父輩角色界定不清,產生角色衝突,並在幼兒心中會造成一定的情感混亂。另外,(外)祖父母容易依據自己的經驗安排(外)孫子女的生活,關注子孫也常常會從自我出發,對孩子的某些需要常常忽視或不敏感,會使得兒童相信對需要的傳達不會影響到撫養人,導致兒童缺乏對世界的探索行為減少,在陌生環境中顯得無安全感,形成焦慮—抵抗或迴避的非安全依戀風格。

其次,老年人由於精力所限,不喜歡吵鬧,在撫養幼兒中常希望他們能安靜,只要孩子不哭鬧,隨便他們做什麼,甚至對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也不予管教,這不僅不利於幼兒語言、智力的發展,而且對於幼兒正常情感的形成極為不利。加之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弱,觀念不能隨時代更新,知識水平有限,通常對於幼兒心理發展不了解,一方面溺愛孩子,另一方面為了樹立權威感,在孩子哭鬧時易採取恐嚇或懲罰的方式。這些因素均會給幼兒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幼兒可能會把人類交往被體驗為是無規律的,無法形成連貫的交際模式,造成「紊亂依戀」。

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性交往的影響。(外)祖父母代表著一代人觀念文化,在與(外)孫子女交往中傳遞著有關的社會性知識,影響著幼兒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隨著幼兒的成長,其與外界接觸的渴求增多,隔代撫養的家庭中,祖輩是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在幼認知發展的敏感期階段,他們不僅需要通過與家庭成員的交往獲得家庭歸屬感,還需要與社會他人交往獲取社會角色、社會規範等方面的知識。幼兒在社會性交往中可以了解社會的規範及其對個體的約束,可以嘗試扮演多種角色。然而,祖輩的撫養方式相對謹慎,出於安全考慮,他們傾向於幼兒在家中玩耍,儘量減少其外出活動。這樣,兒童接觸社會、他人和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較少。這不利於其學習與他人合作、協商;不能很好地通過同伴的行為對其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強化,來增加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控制或減少侵犯性行為,對於幼兒的社會技能和策略的學習也是有害的。

隔代撫養的應對策略

父(母)子(女)的互動能夠促進孩子性別角色的發展、社會適應性、學業成就、健康情感的建立等,而幼兒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親角色的長期缺位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在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下,隔代撫養作為我國一種特殊的現象,仍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若要確保隔代撫養家庭的幼兒健康成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祖輩自身觀念、知識更新—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根本。隔代撫養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祖輩的觀念相對陳舊、知識缺乏,與時代有脫節。良好的撫養觀念會使孩子表現積極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特徵,如獨立、合群、聽話、自信、能幹、有主見、有禮貌等。(外)祖父母應該認識到,在自身接手撫養(外)孫子女的時候,自己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輔助角色轉為主導角色,自身的觀念、行為,對幼兒的管理方式都將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深刻、深遠的影響。作為兒童的主要教養人,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孫子女「吃飽穿暖」,還應提供必要的教育。孫輩因為年齡太小,心智尚不成熟,在和祖輩的互動中雖處於主要地位,但卻不是主動地位,祖輩應多主動與孫輩溝通,多鼓勵幼兒自我表達,耐心觀察幼兒的同伴互動情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互動環境與積極的引導等等。幼兒在與人交往中,社會性逐步得到發展。祖輩不是(外)孫子女的代理者,應該放手讓孩子學習做事,在他們做得不好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當他們做得好時給予表揚,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這些都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另外,祖輩應通過各種途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學習,比如幼兒在不同時間段處於不同的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相關時間對幼兒進行著重教育等。在幼兒無哭鬧、不聽從長輩指示時採取合理的應對措施。研究表明,在隔代撫養的家庭中,如果在(外)祖父母能夠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理解、安全感和自信心,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耐心、清楚的解釋,幼兒安全型的情感依戀便不亞於一般幼兒。③

家庭結構完善—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基礎。在一部分家庭,隔代撫養屬於無耐之舉,比如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無能力將子女帶在身邊,不得不將其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看,但也有一部分家庭是觀念所致,比如中國傳統認為兒孫繞膝乃人間天倫之樂,「隔代撫養」是家族繁衍的大事,「隔代親」、「隔代撫養」的問題更加突出,許多(外)祖父母從孫輩出生那天起幾乎包下了養育的所有事情。

從現實狀況來看,無論哪種形勢下形成的隔代撫養模式都會引發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孫輩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已有研究指出,隔代撫養的家庭屬於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容易引發兒童產生心理問題,導致偏差行為。因此,無論是父輩還是祖輩,都應樹立後代教育第一位的思想。傳統的中國父母努力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為後代創造財富,希望後代能夠生活幸福,而子女的健康成長是幸福生活的起步。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對孩子的撫養都應儘量採取以父母為主的撫養方式,保證幼兒既有父母愛,又有(外)祖父母疼,共同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社會扶助—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保障。在我國,隔代撫養已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問題。但是,在不同的隔代撫養幼兒的家庭中,孫輩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的經濟條件、祖輩的撫養方式和思想觀念、父母對於家庭的支持力度等都有所不同,有些狀況家庭可以通過努力改變或改善,但有些方面卻需要政府給予支持。

從大的方面來講,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立法與執行上,有妥善的配套法規,避免執行上的不切實際,造成資源上的浪費與效率不顯,使得真正需要幫助家庭得到救助。在具體措施的實施上,政府有必要對不同原因導致的隔代撫養家庭進行摸底、分類,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比如一些父母對於拋家棄子外出工作也深感無奈,為了家庭,他們無其他方法可尋。對於這樣的家庭,政府應多提供一些就近就業的機會,讓父母能夠在工作之餘有機會多回家照顧孩子。

從小的方面講,村委會或社區可以組織老年人參加針對孫輩健康成長問題的討論會,互相溝通、借鑑經驗。一般家庭的祖輩文化程度不高,無法通過網絡、媒體等現代手段獲得育兒知識及尋求幫助,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為其提供幫助。這就需要藉由村委會或社區組織專門人員深入與隔代撫養家庭建立關係,提供一幫一的扶助。另外,村委會或社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提供幼兒娛樂活動的場所,鼓勵幼兒共同活動,促進其通過同伴交往學習社會規範。

(作者單位:鐵道警察學院科研處)

【注釋】

①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②周念麗,徐芳芳:「父母育兒缺失對農村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學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③葉曉璐:「隔代撫養幼兒的心理理論、祖孫依戀、同伴接納的特點及其關係研究」,2011年,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責編/張蕾

相關焦點

  • 「隔代撫養」真的教壞子孫?
    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0~3歲乳嬰兒帶養方式的最新調查顯示,由祖輩家長參與乳嬰兒撫養的比例高達84.6%。一項在全國範圍內調查「隔代撫養」的結果更揭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隨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撫養」;廣州「隔代撫養」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北京更高達70%。
  • 隔代教養的不利影響
    隔代教養作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之一,具體是指在家庭中由祖輩代替父輩承擔起對幼兒的教育及養育職責。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父輩的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無暇兼顧幼兒的日常教養問題,「二孩」家庭的教養困境以及三代合居家庭中祖孫輩的生活情感交流等。
  • 祖父母隔代撫養教壞子孫?反方稱歐巴馬也這樣
    隔代撫養在中國很常見,被國內學者認為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只要撫養得當,祖父母可帶出好孩子,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廣州花都區花東鎮一名15歲的女生可能因為嫌奶奶嘮叨,又不給零花錢,竟將奶奶掐死。為掩蓋罪行,她還縱火燒屋逃跑。據悉,女生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境困難。
  • 對隔代教養幼兒的教育建議
    (1)隔代撫養人(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輔助為主,配合幼兒父輩進行教育,及時更新幼兒教育觀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和幼兒父母達成統一教養目標及戰線,在對幼兒的要求上做到步伐一致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鄰代與隔代撫養者的內心衝突孩子由親生父母撫養屬鄰代撫養,是最普遍自然的撫養結構。鄰代撫養長大的孩子會自然而然與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戀關係。如果孩子自幼大部分時間交由祖輩撫養,則屬於隔代撫養,這種撫養結構在我國很普遍。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鄰代與隔代撫養者的內心衝突孩子由親生父母撫養屬鄰代撫養,是最普遍自然的撫養結構。鄰代撫養長大的孩子會自然而然與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戀關係。如果孩子自幼大部分時間交由祖輩撫養,則屬於隔代撫養,這種撫養結構在我國很普遍。
  • 父母咆哮隔代教育!隔代撫養究竟是阻力還是助力?又該如何雙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老人溺愛孩子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現狀,這也是令很多父母咆哮隔代教育的原因。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父母要忙於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顧孩子,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爺爺奶奶無疑是給了年輕父母很大的助力。但是在育兒觀念上,隔代撫養卻有很大的弊端,對於孩子的成長又成了一種阻力。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什麼是隔代教養?  狹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祖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中間世代的父母或是因為離婚、死亡、遺棄等原因而完全沒有撫養孩子。  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隔代教養則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通常出現在雙親皆須工作的家庭,比方上班日孩子住在長輩家、父母周末才帶回;或是全家與長輩同住,父母親每天下班後再接手照顧孩子等,依每個家庭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養型態。這種隔代教養的特點在於長輩所扮演的角色僅為「協助」而已,父母親仍為主要照顧者。
  • 探討隔代教養策略!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圍繞著隔代撫養等熱點話題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作者開啟了一場思想風暴。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在會上致辭,高度評價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具有重要價值。;發現三:接近三成的祖輩參與兒童教養但並不與兒童同住,36.5%家庭中存在為照顧兒童而「老漂」的祖輩;發現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教養的比例大致相當,在對兒童的影響方面,大多數男性祖輩的影響要弱於女性祖輩。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生存壓力也在不斷加劇,年輕一代的父母往往無暇專注於子女的教養問題,而「二胎」時代的到來使得幼兒的家庭教育問題愈加凸顯。許多家庭往往都會將幼兒交給祖輩進行帶養,這種方法確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中的子女照管矛盾,但是,與之同時還需要認識到,祖輩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存在著雙面影響。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 隔代撫養的好處和壞處,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取捨?
    如今的社會,越開越多的年輕夫婦為了工作和生活,不得不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教育」,而這個話題,也是我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面對的問題,那麼隔代教育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親子教育:隔代教育中需要注意哪些事?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環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不可替代的老師,但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父母工作負擔加重,大量的幼兒的早期家庭教育是由祖輩完成的,據相關調研數據表明:
  • 優化隔代教育的課題研究
    在鄉村中,也沒有多少年輕的父母安於耕作農田,稍有點經濟頭腦或門路者,都雙雙外出打工或經商,將孩子交給(外)祖父母照顧,這就使得隔代教育已成了家庭幼兒教育中的一種很自然、很普遍的現象。   雖然,隔代教育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如祖輩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也有過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經驗,並且有較多的時間和較好的耐心,從而能更好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這對於孩子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 隔代撫養很糟心,現在流行「隔代幫忙」
    執筆:胡蝶編輯:胡蝶定稿:歐陽比文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寶媽自己帶孩子,相信每個媽媽都希望能親自撫養孩子。請保姆、月嫂都有弊端,送幼兒園也有接送問題,請家裡的老人照顧仍是首選。隔代撫養很糟心,幫帶孩子前先考慮這三件事
  • 社會化對家庭及生育的限制和塑造
    社會化程度是以家庭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乃至醫療、教育、養老由社會提供的程度為標誌的。社會化隨著城市的出現而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在市場取得統治地位的地方,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嶽坤介紹,通常說的「隔代教養」指的是「單一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也就是說,「祖輩參與」並不等於「隔代教養」。從調查結果來看,「隔代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問題行為也最多;而「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方式」更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但嶽坤也強調,「祖輩參與」教養對兒童的影響,必須結合兩個方面看:第一,誰在教養孩子?以誰為主教養孩子?
  • 和長輩一起生活,面對隔代教育,家長如何巧妙應對
    記得有一次,所有的親戚都在家裡吃飯,兒子卻不顧及場合將桌子上的果盤打翻,還嚷嚷趕人家走,親戚滿臉尷尬,但是孩子的奶奶卻不以為然,一邊哄著孩子,一邊又多準備了兩盤果盤……」相信在隔代教育這個問題上,不少職場媽媽在帶孩子的問題上和婆婆總會有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矛盾,面對孩子的教育,又沒辦法放棄工作專心帶娃,選擇和長輩一起生活,共同撫養孩子,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巧妙應對帶娃路上遇到的矛盾呢
  • 走出隔代教養誤區 促進良性互動
    圍繞著隔代撫養等熱點話題,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作者開啟了一場頭腦風暴。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在會上致辭,高度評價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價值。;三、接近三成的祖輩參與兒童教養但並不與兒童同住,36.5%家庭中存在為照顧兒童而 「老漂」的祖輩;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教養的比例大致相當,在對兒童的影響方面,大多數男性祖輩的影響要弱於女性祖輩。
  • 隔代育兒好嗎
    說到隔代教育這個話題,尤其婚後有了孩紙的寶媽就要聊一聊了,隔代教育其實就是要看家裡老人比如孩紙的爺爺奶奶整體的素質教育高不高,還有一些生活習慣 個人觀點能自己帶有一定物質基礎的儘量還是爸爸媽媽親自撫養,都說寶寶前三年心理還是身體發育最離不開媽媽的,對於幼兒心理健康成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過真能做到在家當全職也是靠做爸爸的有一定經濟能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