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程度是以家庭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乃至醫療、教育、養老由社會提供的程度為標誌的。社會化隨著城市的出現而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在市場取得統治地位的地方,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市場供給與社會化是同義詞。
每個人都為社會提供物品和服務,同時又接受來自於社會的物品和服務。人,家庭生活,越來越失去個性,越來越具有社會性。離開社會,一個人一個家庭既無法獲得任何收入,同時也無法獲得任何生活資料。一個人一旦離開社會,就開始了他的「冬之旅」,不但孤獨,更重要的是還要失戀。
現代社會,戀愛結婚生育本身也是經濟現象。社會規定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交往範圍和獲得社會服務的範圍,社會規定了家庭的全部生活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源泉,那麼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
社會化把所有人都納入社會當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只能向社會購買,購買所需要的貨幣必須通過把自己的勞動銷售給社會獲得。這種現實條件消滅了一切與社會化相牴觸的個性,包括孤傲、清高。少年天才王勃只有在農耕時代才能「未嘗下情於公侯,屈色於流俗,凜然以金石自匹,猶不能忘情於春」。在社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唯一的選擇就是發揮他「竊稟宇宙獨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氣」才華,去應聘大學教授、智庫研究員、政府參謀等等,而不再「僕不才,耿介之士也。…雖弱植一介,窮途千裡」。
在現代社會,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社會的。這種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社會所規定著。但是,社會對人的規定並不是對特殊的個人的規定,也不是對特殊人群的規定。社會對人的規定,是通過規定財富而實現的。
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社會化的平均水平是確定的,這個平均水平是以在可規定的界限內人均財富來規定家庭的生活內容的。這些內容至少包括:每月維持新陳代謝的最低支出、接受社會公共服務的最低支出(水、電、氣等)、最低交往支出(通訊費用和交通費用)、最低醫療支出和最低教育支出。對於生育來講,幼兒的撫養費用和教育費用因為被社會所規定,因此這兩項就成為生育的決定因素。
另外,社會還規定了一個人出生以後的人生軌跡。這條人生軌跡一方面看是確定的,即都會經歷幼兒、學生、工作、家庭、生育…等一系列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比農耕的封閉時期要複雜的多。另一方面看,人生的軌跡又非常不確定,因為人從一出生就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性質,就存在於社會競爭當中。競爭,無處不在。在農耕時代,人的競爭基本局限在與自然的競爭中。而在現代社會,人的競爭主要集中在人與人的競爭方面。
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體。人與人的競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要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努力,付出。在幼兒階段,就必須接受教育。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必然在人生的競爭中成為失敗者。因此,在現代社會,兒童教育的需求是無限增大的。
教育費用在家庭支出中具有絕對上漲的趨勢,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是這樣,美國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經濟越是發展,越是這樣。因此,在現代社會,育齡青年是否生育孩子,主要取決於是否有經濟能力支付兒童的撫養費用和學齡階段的教育費用。教育費用高昂,限制了育齡青年生育的動力。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總是被各種矛盾困擾著,生育問題也被這些矛盾所左右著。人口問題是經濟範疇,就受經濟規律所支配。生育是育齡青年的任務;促進人口增長,是普通人的任務。但育齡青年和普通人,同時又是最沒有能力承擔兒童教育支出的群體。
經濟越是發展,失業率越高,而青年人又是失業率最高的群體。不能就業,就會影響結婚生育,因此青年人因為育齡年齡推後,首先影響了人口的增長。即使已經就業的年輕人,因為就業時間短,因而工資收入也是最低的。由於社會化程度高,家庭最低生活支出增加,負擔幼兒撫養教育支出的困難加大,導致青年人生育熱情大大降低。人口出生率下降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根本上還是依靠人的消費需求,而年輕人和育兒家庭又是消費最有活力的群體。因此,從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就必須增加育兒家庭的數量和增加勞動人口。但是,經濟越是發展,社會化程度越是提高,撫養孩子的成本越是增加。因此,經濟越是發展,年輕人越是傾向於晚婚、晚育或者不育。就是說,經濟的發展依賴人口出生率的提高;而經濟越是發展,人口的出生率越低。這種經濟發展和人口出生率的矛盾已經在許多發達國家有所顯現,尤其以日本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