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對家庭及生育的限制和塑造

2021-01-10 東北峰言

社會化程度是以家庭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乃至醫療、教育、養老由社會提供的程度為標誌的。社會化隨著城市的出現而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在市場取得統治地位的地方,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市場供給與社會化是同義詞。

每個人都為社會提供物品和服務,同時又接受來自於社會的物品和服務。人,家庭生活,越來越失去個性,越來越具有社會性。離開社會,一個人一個家庭既無法獲得任何收入,同時也無法獲得任何生活資料。一個人一旦離開社會,就開始了他的「冬之旅」,不但孤獨,更重要的是還要失戀。

現代社會,戀愛結婚生育本身也是經濟現象。社會規定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交往範圍和獲得社會服務的範圍,社會規定了家庭的全部生活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源泉,那麼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

社會化把所有人都納入社會當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只能向社會購買,購買所需要的貨幣必須通過把自己的勞動銷售給社會獲得。這種現實條件消滅了一切與社會化相牴觸的個性,包括孤傲、清高。少年天才王勃只有在農耕時代才能「未嘗下情於公侯,屈色於流俗,凜然以金石自匹,猶不能忘情於春」。在社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唯一的選擇就是發揮他「竊稟宇宙獨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氣」才華,去應聘大學教授、智庫研究員、政府參謀等等,而不再「僕不才,耿介之士也。…雖弱植一介,窮途千裡」。

在現代社會,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社會的。這種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社會所規定著。但是,社會對人的規定並不是對特殊的個人的規定,也不是對特殊人群的規定。社會對人的規定,是通過規定財富而實現的。

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社會化的平均水平是確定的,這個平均水平是以在可規定的界限內人均財富來規定家庭的生活內容的。這些內容至少包括:每月維持新陳代謝的最低支出、接受社會公共服務的最低支出(水、電、氣等)、最低交往支出(通訊費用和交通費用)、最低醫療支出和最低教育支出。對於生育來講,幼兒的撫養費用和教育費用因為被社會所規定,因此這兩項就成為生育的決定因素。

另外,社會還規定了一個人出生以後的人生軌跡。這條人生軌跡一方面看是確定的,即都會經歷幼兒、學生、工作、家庭、生育…等一系列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比農耕的封閉時期要複雜的多。另一方面看,人生的軌跡又非常不確定,因為人從一出生就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性質,就存在於社會競爭當中。競爭,無處不在。在農耕時代,人的競爭基本局限在與自然的競爭中。而在現代社會,人的競爭主要集中在人與人的競爭方面。

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體。人與人的競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要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努力,付出。在幼兒階段,就必須接受教育。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必然在人生的競爭中成為失敗者。因此,在現代社會,兒童教育的需求是無限增大的。

教育費用在家庭支出中具有絕對上漲的趨勢,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是這樣,美國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經濟越是發展,越是這樣。因此,在現代社會,育齡青年是否生育孩子,主要取決於是否有經濟能力支付兒童的撫養費用和學齡階段的教育費用。教育費用高昂,限制了育齡青年生育的動力。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總是被各種矛盾困擾著,生育問題也被這些矛盾所左右著。人口問題是經濟範疇,就受經濟規律所支配。生育是育齡青年的任務;促進人口增長,是普通人的任務。但育齡青年和普通人,同時又是最沒有能力承擔兒童教育支出的群體。

經濟越是發展,失業率越高,而青年人又是失業率最高的群體。不能就業,就會影響結婚生育,因此青年人因為育齡年齡推後,首先影響了人口的增長。即使已經就業的年輕人,因為就業時間短,因而工資收入也是最低的。由於社會化程度高,家庭最低生活支出增加,負擔幼兒撫養教育支出的困難加大,導致青年人生育熱情大大降低。人口出生率下降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根本上還是依靠人的消費需求,而年輕人和育兒家庭又是消費最有活力的群體。因此,從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就必須增加育兒家庭的數量和增加勞動人口。但是,經濟越是發展,社會化程度越是提高,撫養孩子的成本越是增加。因此,經濟越是發展,年輕人越是傾向於晚婚、晚育或者不育。就是說,經濟的發展依賴人口出生率的提高;而經濟越是發展,人口的出生率越低。這種經濟發展和人口出生率的矛盾已經在許多發達國家有所顯現,尤其以日本最為嚴重。

相關焦點

  • 「生」影響「升」,當生育開啟了「再社會化」的迷茫……
    生育前,等待她們的是「生」還是「升」的抉擇;生育後,她們要選擇家庭是重心還是工作是重心?還要不要生二孩?生二孩後,等待她們的可能是更繁重的家庭負擔,更大的發展危機……01 生育開啟「再社會化」歷程從第一個寶寶出生,她就辭職成了全職家庭主婦,如今,她的第二個寶寶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今年,她幸運地入職一家軟體公司。邢媛說,「我已經在家裡待了六年了,所有的招聘啟事都把年齡限制在35歲,這是我最後的機會,我必須出來工作。」為了工作,邢媛的家始終不平靜。她的爸爸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養女兒,用心培養你,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一個人才,不是為了讓你當家庭婦女。」
  • 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正當其時
    9月10日,中國編制機構網發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即「三定」方案),3個計劃生育相關司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在方案中,除了內設機構名稱,具體條款政策和部門職責分工中也都去除了「計劃生育」一詞,相應改為「生育政策」。
  • 評論|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正當其時
    9月10日,中國編制機構網發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即「三定」方案),3個計劃生育相關司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在方案中,除了內設機構名稱,具體條款政策和部門職責分工中也都去除了「計劃生育」一詞,相應改為「生育政策」。
  • 為什麼說應該取消生育限制
    該建議共五條,分別是:取消生育限制;轉變生育觀念;減輕育兒成本;補助託幼服務;加強對妊娠期女職工的勞動保護,促進婦女持續就業。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取消生育限制。黃細花認為,現在國家已經全面實行二孩政策,但是仍然會處罰三孩以上(含三孩)。「這樣就給社會發出一個錯誤信號,認為現在的生育率還不夠低,仍然要限制生育,這不符合現在的人口形勢」。
  • 全面放開生育限制能提高生育率嗎?
    最近,有媒體報導,針對當前全面兩孩政策效果不達預期及出生人口快速下滑趨勢,不少專家呼籲放開生育限制,儘快推行鼓勵生育措施。但也有聲音表示,現在養娃的成本這麼高,即使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城裡人的生育願意也是非常低的。
  • 取消生育限制 為什麼中國人也不愛生孩子
    11月30日,由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7》指出,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結婚和生育年齡的一再推遲,人們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為避免落入「低生育率陷阱」,中國未來可能需要進一步放寬
  • 全國人大代表郝世玲:建議推進3歲以下照顧服務社會化,增加公託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勞動南路派出所民警郝世玲提出了支持帶薪的陪產假、育兒假與照顧老人假等建議,來保護女性勞動權益,實現工作與家庭責任之間的平衡及家庭責任的性別平衡等建議。女性生育壓力大,家庭照顧擔子重郝世玲觀察到,「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後,肩負主要生育使命及家庭照顧責任的女性,尤其是職業女性面臨的生育壓力與兒童照顧責任進一步加大。
  • 兒童的社交和社會化
    社會化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個體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而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不同家庭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形成和獲得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也不同,其將來的社會化發展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今晚我們共讀了《心理營養》p.132-164,對兒童的社交和社會化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我們一起回顧今晚的精彩!
  • 滬繼續對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給予生活補助!新修訂政策公布
    市民政局說,對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給予生活補助,是本市1992年起延續至今的特色救助措施,對緩解家庭養育困難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補助標準 生育三胞胎的家庭,在三胞胎中確定一個補助對象,每月按標準給予一份生活補助,三胞胎以上按每增加一個子女,增加一個補助對象,每月增加一份生活補助。 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的生活補助標準每年經市政府同意後由市民政局另行公布。
  • 滬繼續對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給予生活補助!新修訂政策公布→
    對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給予生活補助,是本市1992年起延續至今的特色救助措施,對緩解家庭養育困難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二、補助標準生育三胞胎的家庭,在三胞胎中確定一個補助對象,每月按標準給予一份生活補助,三胞胎以上按每增加一個子女,增加一個補助對象,每月增加一份生活補助。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的生活補助標準每年經市政府同意後由市民政局另行公布。三、辦理程序(一)申請。
  • 強迫症的社會化與真實我
    真實我是相對社會化的自我,真實我裡面呢,一部分是本能的東西,如欲望,需求,動機,衝突等,就是我們那些生而就有東西吧。再有,就是通過社會化獲得的經驗。最早的社會環境就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場所都是社會環境。社會心理學講,人的成長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獲得的經驗,也會被我們整合到真實我裡面。通過社會化自我得來的這些,能夠很好的整合,就是心理健康。
  • 生育之累:到底是什麼限制了中國人的生育力?
    「生育總精力」是圍繞組建新家庭和生養孩子展開的,資產、時間、勞動力與親情等不可或缺要素的混合配置,在農村家庭總體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生育總精力」成本的提升,讓它愈發呈現出稀缺的狀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對《財經》記者介紹,農村是2005年之後生育率下降最大的區域,流動人口的生育率也大大低於全國總體生育水平。清貧限制了生育力七夕那天,佳文本來的計劃是下班和老公一起吃個飯,或者再看個電影,但她下班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丈夫進家門的時間是23點58分。
  • 人口警報已拉響,2021年可能會開放生育限制,將生育權還權於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迎來了分娩熱潮。人口在1982年從4億激增至10.0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96%。人口警報已拉響,2021年可能會開放生育限制,將生育權還權於民!
  • 實行家庭自主生育
    以前對於生育問題的討論一直有「內部無禁區,外部有紀律」的說法,而隨著生育限制的不斷放開和新時代人口戰略的確立,政府應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討論以提升其政策獲得感,並致力於構建理性的社會氛圍。目前,在低生育率持續和老齡化深化的背景下,應在繼續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同時對其做全新的討論和詮釋,基於目前的「全面二孩政策」進一步強化家庭的生育自主權,儘快向家庭自主生育轉型。
  • 人口警報已拉響,2021年可能會開放生育限制將生育權還權於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迎來了分娩熱潮。人口在1982年從4億激增至10.0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96%。人口警報已拉響,2021年可能會開放生育限制,將生育權還權於民!
  • 【2018年第35號】蒙克|「就業—生育」關係轉變和雙薪型家庭政策的興起
    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總和生育率先下降,然後略微上升。作者認為,反身性現代化改變了女性對自身性別角色的定位,同時風險社會的出現讓個體趨於風險規避。對於女性而言,當就業崗位較少、勞動參與率較低時,機會的缺乏讓女性更可能屈從於傳統賦予的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為顧及生育和看護等家庭責任而犧牲工作,從而導致「就業—生育」關係的負相關。
  • 國外平衡女性就業與生育的經驗
    不少職業女性由於擔心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受到影響,難以兼顧和平衡就業與生育之間的關係,生育二孩的意願普遍偏低。鼓勵男性分擔養育責任男性帶薪「育兒假」旨在鼓勵更多的男性分擔養育責任,強化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力求實現家庭角色方面的性別平等,使父親和母親在家庭和工作方面享有平等的機會並分擔同樣的責任,支持職工兼顧工作和家庭,促進女性就業並改善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處境。
  • 2021年起或將全面放開生育限制!中國已拉響「人口警報」
    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正當其時來源: 經濟觀察報首先,長期計劃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管制思維,需要頂層設計上的放開才能逐漸扭轉。前不久河南柘城縣擬對三孩及以上家庭徵收社會撫養費一事就是例子。柘城縣衛計委的做法確實沒有違背政策,但與當下鼓勵生育的潮流相悖。一方面人口老化、生育率低迷需要鼓勵生育,另一方面重罰三孩家庭,這不僅將導致公眾的認知混淆,也會導致官員的執政混淆。不可否認計劃生育政策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其歷史意義,但用行政力限制公民生育自由的做法,不應是長久之計,應該順時順勢放開。需要強調的是,公民的生育自由,包括生的自由,也包括不生的自由。
  • 生育津貼領取有時間限制嗎?
    很多小夥伴在需要用到生育險的時候才去了解,所以查悅社保收到諮詢較多的一類問題是: 生完孩子已經XX時間了,還能不能領到生育津貼?
  • 優化生育政策,單親家庭和多孩家庭,更受社會包容
    #2020知識狂歡季#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有關人口政策的內容如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值得關注的是「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那什麼是「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是指包容三孩四孩家庭以及包容非婚生育孩子和單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