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代工廠商「小而散」小熊電器質量與規模的平衡難題
本報記者/尹蓉/趙毅/廣州報導
臨近曬出登陸資本市場首份成績單前幾日,小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2959.SZ,以下簡稱「小熊電器」)股價連創新高,突破百元關口躍居小家電行業首位,遠超老牌小家電企業「美九蘇」。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2019年依靠單一大客戶創收超過3成後,小熊電器在今年一季度營收逆勢增長17.32%。但以往被詬病的質量問題仍未明顯改觀。在質量問題頻現背後,則是其規模快速擴張而被動選擇代加工模式生產,但代工廠商都規模較小且承接加工份額分散帶來隱患。
記者就小熊電器目前的代工廠商選擇標準等相關問題致電致函小熊電器,截至發稿日未收到回復。
電商模式「雙刃劍」
小熊電器股價在4月27日、28日兩天股價屢創新高,最高時108.24元/股,4月28日市值高達124億元。在4月29日曬出登陸資本市場首份靚麗成績單的同時,小熊電器公布了高送轉方案及分紅1.2億元的消息。當天股價回調三個多點,4月29日收盤至103.5元/股。
而對比4月29日老牌小家電企業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以下簡稱「美的集團」)收盤價52.25元/股,九陽股份有限公司(002242.SZ,以下簡稱「九陽股份」)33.16元/股,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002032.SZ,以下簡稱「蘇泊爾」)收盤價65.98元/股。
與老牌小家電企業以傳統線下經銷為主不同,小熊電器以「創意小家電+網際網路」為特色,主要通過網絡渠道進行銷售。2016年至2018年小熊電器線上銷售收入比例分別是91.60%、91.93%和90.41%。在最新發布的2019年年報中小熊電器並未公布線上和線下銷售比例。
不過從2019年公布的銷售情況來看,小熊電器線上銷售為主的模式對大客戶依賴較重,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合計佔全年銷售額的48.89%,銷售金額13.14億元。僅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超全部營收的三成,銷售金額8.23億元,佔年度銷售額的30.63%。在上一年度第一大客戶京東商城的銷售比例是25.24%。
京東商城的銷售比例高,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平臺提供的售後保修政策有關。一位入駐京東平臺的小家電經營戶解釋道,「同樣的產品,廠家一般給予京東等大平臺的營銷扶持和售後政策要比普通的經銷商好得多。比如京東可以提供出現質量問題180天包換,但其他經銷商只能按廠家的規定來,廠家往往對其他經銷商的售後退換貨率有一定的限制。」
小熊電器招股書顯示,在電商平臺入倉模式下,小熊電器的退換貨率逐年上升,從2016年的4.96%,到2017年的5.25%,再到2018年的6.78%。而經銷商(線上經銷+線下經銷)渠道的退換貨率則相反,在逐年下降,從2016年的2.06%,下降至2017年的1.59%,再降至2018年的1.41%。小熊電器對經銷商退換貨率下降原因,解釋為公司與經銷商約定當退貨率小於2%時,公司給予經銷商回款額的 0.5%作為售後補貼。
從2019年度大幅增加的售後服務費用來看,小熊電器此前一直被廣泛詬病的質量問題或並沒有因業績增長和登陸資本市場而得到明顯改觀。2019年售後服務費用是4797.9萬元,上一年度售後服務費用僅2845.4萬元。
一位四川的消費者劉力(化名)告訴記者,自己通過網絡渠道購買的小熊絞肉機才用了一次,底部玻璃體就出現大裂紋,多次聯繫客服無果,最終解決辦法只能是重新購買配件。
劉力表示,100多元的東西,出了質量問題,再花幾十元購買配件,太不值當了,也擔心會再次出問題,他最終選擇直接將絞肉機扔掉。
然而,記者發現,對於小熊電器的質量投訴層出不窮。「質量太差了,用了不到五次開關就不好使,接觸不良,鍋底加熱不均勻。」一位00後從網絡購買了小熊網紅多功能鍋不到一個月就出現質量問題,據了解,他多次聯繫售後客服卻被告知已經過了7天的退貨期和15天的換貨期,雖在保修期內,但維修的話要承擔來回運費。
在資深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看來,「小熊電器產品的品質非常一般,找大企業之前不屑於做或者沒有想到的市場縫隙,空白地帶,比如酸奶機、打蛋器、電熱飯盒這種個性化的產品,通過電商渠道輕裝上陣、迅速發展。這些產品往往很便宜,幾十塊錢,消費者通常來說比較年輕,以獵奇、新鮮好玩的心態購買買小熊電器的產品。」
梁振鵬認為,作為電商品牌,小熊電器的單位產品價值低,發展時間也不是太長,質量管理重視程度不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代工廠商「小而散」
據一位從業十幾年的小家電經銷商介紹,品牌小家電頻繁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或者是市場上存在大量假冒品牌的產品,或者是大量採用貼牌代工。
事實上,小熊電器近幾年業務規模高速擴張與自身生產能力不匹配,從而被動選擇貼牌生產和委託代加工模式擴充產能。小熊電器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現有生產場地難以滿足銷售旺季對注塑加工、零部件組裝、總裝裝配等工序的需求,需要通過外協加工廠商來完成上述工序。
根據小熊電器的招股書披露,小熊電器的代工模式分兩類,一類是貼牌生產商,一類是代工商。貼牌生產商即由外協生產商生產產品後貼「小熊」品牌,2016年至2018年小熊電器外協生產小家電產品數量分別為105.07萬臺、150.30萬臺和178.68萬臺,佔比分別是12.67%、10.48%、9.25%。
代工商則是小熊電器委託加工廠進行外協加工,具體方式是由小熊電器提供主要材料,加工商通過注塑加工、零部件組裝和總裝裝配工序,將其分別加工成五金件、注塑件、底座、面板組件和產成品。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小熊電器選擇的貼牌生產商和代工商規模都較小,且代工商的代工份額較為分散。拿代工商來說,2016年~2018年間,前五大代工商的加工費總額佔全部外協加工費的比例僅3~4成,2016年~2018年分別為48.65%、37.22%、33.41%。
「不同廠家的不同產品代工費用都不一樣,一般來說,代工廠利潤能夠佔產品銷售價格的5%~10%左右,大的有實力的加工廠加工成本高一些,能及時交貨,良品率也相對高。」梁振鵬說。
記者查閱發現,近幾年外協加工的小家電產品數量和對應的產成品金額小熊電器並沒有披露,只公布了每年外協加工的加工費用。2016年~2018年分別是4195.3萬元、5438.1萬元、6891.9萬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6年~2018年前五大外協加工廠商中,佛山市天馭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在2018年度和2017年度均為第一大代工商,2016年度為第二大代工商,三年累計加工費用1772.85萬元,但其註冊資本僅50萬元,參保人數2人;2018年第三大代工商、2017年第五大代工商是廣東順德泉海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註冊資本50萬元,參保人數4人,兩年累計加工924.55萬元;2018年第四大代工商,2017年第二大代工商,2016年第一大代工商是廣東順德申毅塑膠實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元,參保人數8人,三年累計加工費1499.53萬元;2016年度的第三大代工商順德區容桂立信塑料五金製品廠,屬個體戶,2016年加工費407.48萬元,目前已經註銷。
「代工在行業內比較普遍,目前有品牌、有品質保證和獨立研發能力的企業,在整個小家電行業並不多。」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劍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企業需要彌補自己的生產線,OEM和ODM形式的合作方式是可行的,但怎麼控制成本和產品質量,將代工產品納入到品牌管理體系裡面,是非常值得企業思考的問題。
對於每年數千萬元的代工費用,對應代工的產品數量、產成品金額,以及2019年及2020年的代工商選擇標準是否有所改變等問題,記者致電致函小熊電器進行採訪,截至發稿未獲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