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圳論評論員 謝仕亮
不少人苦「婚姻登記必須到戶籍所在地辦理」久矣,「婚姻登記全國通辦」話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
日前,有網友在民政部門戶網站留言稱:「大數據時代,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網全國可查,身份證都已經實現異地辦理多年了,婚姻登記卻依然要求必須到男女雙方中的一方戶籍所在地辦理,對於男女雙方都是外地戶口的人員來說很不方便,希望早日實現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對此,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答覆稱,「在後續工作中,我們會予以參考」。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有著強烈民意訴求,民政部的回應還算積極,讓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會予以參考」的答覆未免太過簡單、模糊。時下,人口流動越發活躍,許多適婚情侶雙方都不在常住戶口所在地工作和生活。受制於《婚姻登記條例》的相關規定,許多情侶為了領證,不得不於兩地之間來回奔波。特別是,那些到離家數千公裡外城市打拼的適婚青年男女,他們最缺少的往往是時間。回戶籍地辦證,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要請上幾天假,在工作日長途跋涉回老家辦理。不僅來回奔波辛苦勞累,還要為此額外增加時間、精力、經濟等各項成本。以至於「雖然辦證不用錢,但奔波折騰挺鬧心」成了折返兩地登記結婚一族的集體吐槽。
可以說,異地婚姻登記阻塞不暢,是不少新人喜結連理路上的一大「堵點」。這一「堵點」在大數據時代,早就該被打通了。其實愛情也講究時、度、效,很多時候結婚登記也要「趁熱打鐵」,在彼此都感覺對的時候要趕緊把證給領了,不然,容易拖著拖著就「黃了」。因此,儘快推動實現「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具有充分的現實必要性和緊迫性。當然,這也是不斷落實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推進「一網通辦」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事實上,早在2018年,民政部在回應網友關於開放異地結婚登記呼籲的時候就曾表示:全國婚姻登記信息系統已經實現全國聯網,各地民政部門正在積極補錄歷史數據,加強與法院、公安、檔案等部門的數據共享,為跨區域婚姻登記奠定信息化基礎。時至今日,「只能在戶籍地辦理婚姻登記」的限制仍在,說明婚姻登記異地辦理具有一定的複雜性。比如,婚姻登記主體包含了民政部門、鄉鎮政府、甚至是駐外使領館等,分散而多樣,數據統計工作量十分龐大,給梳理帶來一定困難。加之,婚姻登記信息還存在歷史遺留問題,歷史信息補錄工程也浩大(如信息模糊、登記信息錯誤,當事人缺乏修正信息的主動性等),補辦結婚證工作也難以開展。
要實現「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就要對著困難和障礙各個擊破。此前,身份證、駕駛證、護照等的「全國通辦」,都是在克服不少困難和障礙之下實現的,婚姻證件的辦理,顯然沒有理由成為例外。作為婚姻管理的責任主體,民政部門要加快推動全國婚姻登記信息系統升級改造,並推動現存婚姻登記歷史檔案數據補錄等;民政、法院、公安等相關部門不能只顧「自掃門前雪」,要加強信息共享,打通數據壁壘,先讓數據在全國連通起來。這不只利好於異地婚姻登記,對重婚、騙婚等現象的預防也是大有裨益的。
讓信息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推進婚姻登記制度變革。目前,浙江省已在全國率先試點開展內地居民結婚、離婚登記全省通辦。期待這樣的美好場景,能夠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政府深化簡政放權的雙重支持下越來越豐滿,從「一省通辦」向「全國通辦」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