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陰聞教得度》是聽聞解脫,是否無需花那麼多時間修行?

2020-12-16 社交電商洞見者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當我們在中陰的時候,不管是孝順的兒女、和我們相濡以沫的老伴、或是自己的閨蜜、情人都無法隨我們而去,對我們也沒有任何用處,此時,唯有憶念三寶、憶念正法、憶念中陰竅訣、憶念實相,能夠陪伴我們的也只有這些。因此,在生前,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去學習、去修行,以此提升我們的裝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這個班級為「臨終裝備升級班」的原因所在。

原本,我是赤條條地來去,但有了中陰法門這一無形的裝備武裝我們的頭腦和思想,在生死大事面前,就能夠從容應對。

《俱舍論》認為,前後世的過程是「中陰」,這與我們通常認定的相同,但在密宗的中陰法門裡,生老病死的過程都稱之為「中陰」。

「中陰分類」

從投胎出生到這一世臨終前的中陰階段,稱為生住中陰。

將來我們要面對的,有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輪迴中陰(或稱有中陰、轉世中陰),這也是我們這一次主要學習的內容。如果在這三個中陰階段都沒有獲得解脫,就需要經歷更多的中陰,也就是要投胎出生,以上加起來,便是四中陰。

但在寧瑪巴的傳承中講的是六中陰,除了以上四種以外,還有禪定中陰和睡夢(睡眠)中陰,禪定和睡眠,是提升我們裝備的重要機會,我們要利用禪定中陰和睡夢中陰讓我們不斷升級,在面對後面的三種中陰時,我們才有辦法去面對。

生有中陰為什麼稱之為中陰呢?

「中陰」在藏文的意思是「二者之間的間隔」。在生和死之間的過程被稱之為間隔。我們活著的時候,每一個念頭和念頭之間,也有一個間隔,這個間隔當中便隱藏著佛性,看到它就是看到實相,但因為這個間隔太過短暫,所以我們看不到,但通過禪定,每一個修行人都能在活著的時候認知到生有中陰裡的佛性,這樣的人,可以從容地笑對死亡,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還有一種修行人,利用睡眠繼續禪修,這被稱之為「夢瑜伽」。在我們睡著以後,做夢之前,有一個非常深的睡眠狀態,這與死亡非常像。利用這個狀態,會比白天更容易見到佛性。因為在白天,我們的耳朵會聽到聲音,眼睛會看到影像,鼻子會聞到味道,所以我們的意識也跟著胡思亂想。可是,當我們在睡夢中的那段時間,沒有太多雜念,此時修睡夢瑜伽,非常容易明心見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修法。

死亡的「三種中陰」

三種中陰的定義如下:

如果身患致命大病,則是從發病開始,逐漸走向死亡,直到死後,法性中陰出現之前的過程,就是臨終中陰。

臨終中陰包含了一個很複雜的階段,一是我們生病的過程,一是四大分解、五根隱沒、明增得的隱沒次第出現的過程。

光明(佛性)顯現的那段時間,也屬於臨終中陰。

從光明(普通人的昏厥)當中出來以後,我們還會看到自己的親人在哭泣,這也是臨終中陰。

臨終中陰之後,便是法性中陰。這一過程會開始看到強光、聽到嘈雜的聲音,出現很多忿怒本尊(看起來很可怕的佛菩薩)、寂靜本尊(看起來溫油慈祥的佛菩薩)。

從投胎前開始尋找身體,以及開始投胎的過程,被稱之為有中陰(或稱轉世中陰、受生中陰、輪迴中陰),此處應該掌握投胎技巧,但哪怕在光明出現的時候沒有認識到光明,法性中陰出現本尊的時候沒有認識到本尊,在投胎的時候,依然有機會成佛,至於如何去做,將來會和大家分享。

在以上三種中陰期間,都有獲得解脫的機會。整個死亡,都是非常美妙的過程。

如果還沒有等到死亡班結束我們就因為意外暴死了咋辦?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橫死(暴死)確實要慘烈一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叫「剎那往生法」。把我們的靈魂觀想在頭頂,時刻準備著,見勢不妙就立刻發射,並且,還要把觀音菩薩、阿彌陀佛,法王如意寶……也觀想在頭頂上方,靈魂一衝出去就瞬間擁抱他們,直奔而去,這樣的話,不管遇到電梯失事、交通意外等任何情況,都不會感到害怕。

這個辦法大家一定要記住,如果等不到參加後面的死亡班就「哦豁」了,這可是救命稻草。

《中陰聞教得度》是一部非常殊勝的法門,但會不會讓我們因此而不願聞思修行,也不注重去培植善業,反正學習了聽聞解脫,已經有了制勝法寶?

其實不然,我們無法投機。就算在座的各位這次都學了中陰法門,但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中陰的時候用得上,因為要看我們下課以後的努力程度。樂園有的小孩兒因為磕頭修加行而錯過了今天的死亡課,在家捶胸頓足。死亡課她曾經聽過,而她其實並不喜歡磕頭,那她為什麼要這樣堅持每天在家拼死拼活地磕3千個頭呢?因為她希望通過修行能夠在將來很好地面對死亡。其實修行的這條路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輕鬆。我們現在越艱難,將來死的時候也會笑得越開心。《中陰聞教得度》的法門一點也不投機,它告訴了我們竅訣,但我們最終的結果與現在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某位師兄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師父堅持要去助念。最開始,師兄害怕師父累,就不去接師父,於是,師父自己去打的,但是等了半個鐘頭都沒有計程車願意搭載,師父只有找了一輛高價黑車,最終還被扔在了高速路口……就算如此,師父依然去助念了4天,直到火化。其他師父都說,這在藏漢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師父從來沒有給任何一個人念過4天這麼長的時間。後來,很多人都說這位師兄的父親走得非常好。

師兄的爸爸從不學佛,日常生活就是山珍海味、遊山玩水,與師父見面的次數也寥寥無幾。

師兄心想:「師父對我爸爸都能這樣,而我跟師父的關係那麼好,難道我死的時候,師父會不來給我助念嗎?」於是他跑去跟師父說:「師父,我決定了,從此以後不修行了,跟我爸一樣該吃吃該喝喝,等到我死的時候,你們來給我助念就好了。」

但師父說:「你和你爸爸不一樣,你以為你比你爸爸更有福報嗎?這很難說的。雖然我今生和你爸爸很少見面,但誰知道我們前世的因緣了?他能夠得到我4天的助念,那也是他前世所累積福報的結果。我和他之間的因緣,不是我和你之間的因緣。你死的時候,說不定我早已死了。」師父能去給師兄的爸爸助念,不是因為師父和這位師兄的關係有多好,(畢竟這位師兄媽媽去世的時候,師父顯現上就只去助念了一次。)而是因為師父和師兄父親的因緣不同。

同樣,我們在中陰的時候能不能夠憶念起所學的這些教法,能不能被助念,都說不清楚。指不定我們是被大貨車撞死,或是被垃圾人殺死,那一瞬間除了恐懼和嗔恨,提不起任何正知正念。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修行吧……要是不用修行就能成就,那我們的前輩早就告訴我們了,哪兒還捨得讓我們在這裡這麼折騰。

相關焦點

  • 三惡道,聽聞解脫咒
    阿a比bi甲ja當dang嘎ga六道金剛咒·聽聞解脫咒·本覺大密咒
  • 中陰身救度法:《簡易快速解脫手冊》
    >」為聽聞解脫義。斷惑證真的臨終成就,此即本法所指授的「上根人不落中陰,無需此法」;往生淨土的,佛來授手接引往生,亦不會有中陰顯現。所以有一部分人,以為真正修行的,對此中有教授,好像不一定要熟知薰習,其實不然。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心的超越沒有時空限制,正是由於自心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等界的限制,才被障礙在時空三界之內。如果悟透,超越三界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心的超越。「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祗獲法身」。因此,頓悟之後既可一念超越三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所謂求解脫,修行人總是迷惑在肉體和靈魂的解脫上,真正的解脫,是要把你那真我本性從重重障礙中解脫出來。
  • 【噶拉多傑rbq開示 】修行黑忿怒母要點(五):聽聞佛法是好的,但是,沒有思跟修是不行的.
    分別是(一)聞:聽見上師法教(二)思:以上師法教加以思考(三)修:具體行動修行。我向大家保證,如果大家能每天以「聞思修」這三點來進行自己的修行,應該會在很短很快的時間裡看見改變。有一件事情,我不太能確定這不丹人是不是說實話,或者他只是要稱讚我。去年,劉老師帶了一群拍攝的人到不丹,拍攝者採訪了一些黑忿怒空行母修行者。
  • 解脫煩惱困擾,達到真正的聽聞解脫
    ,這裡講的心是知見、因為眾生煩惱執著是妄心,這個知見跟他的身見(生活環境)是不平衡的,他的知見往這邊扭、他身體的感覺要往那邊扭,他在撕扯自己脆弱的心靈,撕扯拉鋸兩邊都在使勁兒、結果兩邊越來越不平衡註定了他要崩潰;這時候改變環境是不行的、徒勞而無益,從心裡改變、看清楚「我心裡想的是什麼」、要面對自己的知見(對眾生來說是知見),想幹什麼一定要看清楚、然後想辦法把條件平衡馬上心裡就平衡了,這個煩惱立即就解脫了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菩薩教化中士,主要是令他們堅定道心,克服懈怠。教化下士,主要是為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緣。只要下士心中有一念佛種,在無量劫的輪轉中,這個佛種總會開出覺悟之花的。【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他們內秘大乘菩薩行,外現聲聞羅漢形象。
  • 《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
    輪迴的具體表現,在《奧義書》中的「五火二道說」和「三道四生說」中有詳細的說明,而其根本的思想是,人的生命是由物質性的血肉之軀和非物質性的靈魂(阿特曼)結合而成,肉體有生滅而靈魂不死,隨生前所造之業而有不同的去向和歸宿,或入「天道」,或入「獸道」。既然現實的人生是一種無明的狀態,充滿種種苦難,不斷地在生死中輪迴,那麼作為永恆清淨享受福樂的超出輪迴的解脫狀態,理應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
  • 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否也算修行呢
    如果這種障礙一直在內心中累積,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善法就再也進不去了,因為內心已經失去了吸收善法的能力,都被惡法障礙住了。所以必須要懺悔、皈依三寶。平時聽聞的佛法,有哪一個能用得起來,把煩惱伏住的,要多去用。只有善法現起來,才能止息惡法。網友:師父,如果每天全身心投入工作,沒有精力刻意造作十惡業,不打遊戲不談戀愛,每日懺悔惡業,是否也算作很好的修行呢?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在四部《阿含》中,它屬於現存最早出現的基本經典,是佛教經論、教理的母體,古德判為「純屬第一義悉檀」。經文短小,語言樸拙,主旨鮮明。研讀此經,可以準確把握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實含義,依之趣向解脫。
  • 修行之人「十不求」,讓你的修行越來越順,得大解脫!
    ,難得解脫。以患難為解脫。在為人處世上,不要怕困難。不管是行事還是與人打交道,如果一直一帆風順,毫無波瀾,既沒有經歷過巔峰的喜悅,也沒能品嘗過低谷的酸澀,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宛如一潭死水,又怎麼稱得上是「人生」?況且,不經歷磨難,人易生驕慢自高之心,這於修行也全無益處。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要謹慎的探討、審視自己的心,不要追求修行之路上全無障礙。
  • 《中有成就秘笈》連載 27|本法是中、下根人,凡夫或大罪者最方便的解脫法
    《中有成就秘笈》 (中有聞教得度釋義)元音老人述第一部分、緒說一、翻譯緣起二、卷 頭 語  第二部分、正文 一、頗 哇 法  二、誦法須知三、誦法實施四、行法須知五、行法實施結歸本法是中、下根人,凡夫或大罪者最方便的解脫法「中根以上密乘真言瑜伽士,曾修『生』『圓』兩次第,具有持誦心咒等諸種修持者,不必待到法性中有期間,即為持明勇士空行等眾,迎歸淨土。」(見原文四十九頁)生起次第就是無中生有。比如我們現在看不到身體裡有什麼東西,通過觀想脈管、明點、佛菩薩等,觀想成功後就可以看到了。
  • 我們可能在盲修瞎練【修行第一步.完整音頻1-5.反覆聆聽】佛子修行求解脫,誦經拜佛很重要;學習教理,依教起修更重要
    現在都無法把握,又怎能期待將來就會去修行呢?所以現在,聽聞了佛法,就應該隨聞隨修。以上內容是修行的方法。要經常根據以上理論去思維,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人的思想決定行為,思想覺悟提高了,行為也就在轉變了。(乙)生起修善法的決定心(Ⅰ、Ⅱ)怎樣讓自己生起學習佛法,修持善法的決定心,是關係一生多生的大事,所以非常重要。
  • 法華經:十八尊菩薩的德號,一條通向解脫的自覺覺他路(3)
    如果說前面的大比丘是「自度度人」的話,那麼菩薩就是「自覺覺他」。定慧等持中,前者修行正定而自度,以此為眾生作榜樣,即為度人。後者修行覺慧而自覺,以正覺啟發眾生覺悟,即為覺他。在法華盛會中,亦來了八萬大菩薩。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正聞薰習系列聽聞第17期22:015B[2]
    聽聞內容及摘要:1、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2、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3、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 如何在禪修課程結束後繼續修行?
    晚上上床睡覺時,在入睡前花五分鐘時間去覺知你身上各部位的感受。而隔天早晨睡醒時也花五分鐘的時間先觀察身上的感受。最好每星期能有一次一小時的共修靜坐,而每年必須參加一次十日課程。如果你正確適當地修習內觀,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較好的轉變。要檢查修行路上的進度,應該從自己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為表現來檢查:你是否不傷害他人並進而開始幫助他人?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時是否還能保持身心平衡?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由正覺多位親教師輪番共同講述,述說三乘菩提異同之梗概,幫助學佛人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突破佛法修行的瓶頸跟困境,進而發心求佛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