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狀元趙秉忠和他的狀元試卷,內容和書法令人嘆為觀止!

2021-02-07 三真堂鑑藏文化



南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今看趙秉忠狀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無恥。昔日文章的題目講的是治國安邦之策,415年前25歲的趙秉忠文章提出的建議今天讀來,仍有意義。而今高考別出心裁的題目,諸如「貪官檢討」、「大象把螞蟻踩到骨折了怎麼辦」之類很多,是治國安邦,還是禍國殃民,現實已經作出了回答。

有些人批評「應試教育」時,把考試形式和教育目標混為一談。以為改革應試教育就是取消考試形式。

還有人說,只有取消高考,才能改變基礎教育。其實考試的形式永遠都不會取消,但怎麼考,考什麼至關重要。這個指揮棒的作用關係到教育的走向,國家的前途。


趙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號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

人們現在看到的狀元卷,是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於1983年捐獻給國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

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科舉制度時間長達近1300年,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770餘人,但能讓後人目睹狀元答卷其風採的,唯有趙秉忠這一份。

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份卷子是怎樣從宮廷傳到民間的?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



本卷系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它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橫長共268釐米,每折通高47.6釐米,寬14.1釐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

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佔一折。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釐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天下太平安樂,具有重要的歷史、現實意義;並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

後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此狀元卷現存於山東青州博物館。



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巖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

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

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淨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

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製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

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帝王所自立之,稱聯之理政務尚綜核者,欺矇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後隆古之休風,而稱統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聖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於掌上,鼓大冶於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

乃猶進臣等於廷,圖循名責實之術,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託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聞: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理之權,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其事者,法之吳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日天位;所司之職,則日天職;所治之民,則日天民;所都之邑,則日天邑。

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於天。今夫天,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嶽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蕩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

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於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於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然則人君法天之治,寧可專於無為,託以深密靜攝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職司為實政者;人君憲天之心,寧可專於外務,強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貳不已之真精為實心者。

粵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貽協和風動之休;民也畫象而理,成《擊壤》從欲之俗。君臣相浹,兩無猜嫌,明良相信,兩無顧忌,萬古稱無為之治尚矣!而詢事考言,敷奏明試,三載九載,屢省乃成,法制又詳備無遺焉。

蓋其浚哲溫恭,日以精神流注於堂皇;欽明兢業,日以志慮攝持於方寸。故不必綜核,而庶府修明,無事約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開而再闢,日月滌而重朗。蓋以實心行實政,因此實政致弘勳。

其載在《祖訓》有曰,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門勿得沮滯,而敬勤屢致意焉。列聖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緒,固有加無墜者。

至世宗肅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斷;察廢棄者,作之以精明。制禮作樂,議法考文。德之所被,與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與雷霆共迅,一時吏治修明,庶績鹹理,赫然中興,誠有以遠紹先烈,垂範後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圖治,日以實政,望臣工矣!而誕謾成習,誠有如睿慮所及者。故張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職以逞者,貽代庖之譏。有所越於職之外,必不精於職之內矣!則按職而責之事,隨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參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當亟圖者也。

恥言過行,古昔有訓,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於外之靡,必不深於中之抱矣,則因言而核之實,考實而責之效,使捷巧不得與渾樸齊聲,悃幅不至與輕浮共譽,又今日所當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而吏習尚偷,既使者分遣,無以盡易其習。為今之計,惟是廣諮諏、嚴殿最,必如張詠之在益州、黃霸之在潁川。斯上薦剡焉,而吏可勸矣。教化者,齊士民之心術,以維風振俗也。而士風尚詭,即申令宣化,無以盡變其風。為今之計,惟是廣厲學官,獨重經術,必如陽城之在國學、胡瑗之在鄉學,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風矣。

四海之窮民,十室九空,非不頒賑恤也,而顛連無告者,則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隱未達;而漁獵者有以阻之,上費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內訌,西支東吾,非不詰戎兵也。

而撻伐未張者,則守圭紈絝之胄子,無折衝禦侮之略;召募挽強之粗才,暗馳張奇正之機。兵費其養,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積冤,有以幹天地之和,而抑鬱不伸,何以召祥?則刑罰不可不重也。

故起死人、肉白骨、讞問詳明者,待以不次之賞;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無所積矣。天地之生財,本以供國家之用,而虛冒不經,何以恆足?則妄費不可不禁也。故藏竹頭、惜木屑、收支有節者,旌以裕國之忠;而猶然冒費者,罪無赦焉,而財無所乏矣。

蓋無稽者黜則百工惕,有功者賞則庶職勸,勸懲既明則政治鹹理,又何唐虞之不可並軌哉!而實心為之本矣!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應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舉。不然,精神不貫,法制雖詳,無益也。

而臣更有獻焉:蓋難成而易毀者,此實政也;難操而易舍者,此實心也。是必慎於幾微,戒於宥密。不必明堂聽政也,而定其志慮,儼如上帝之對;不必宣室致齋也,而約其心神,凜如師保之臨。使本原澄徹,如明鏡止水,照之而無不見;使方寸軒豁,如空谷虛室,約之而無不容。一念萌,知其出於天理,而充之以期於行;一意動,知其出於人慾,而絕之必期於盡。

愛憎也,則察所愛而欲近之與所憎而欲遠之者,何人?喜懼也,則察所喜而欲為與所懼而不欲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視聽注焉;勿曰非違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監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為天守制,而不私議興革;一錢之出納,日吾為天守財,而不私為盈縮。一官之設,曰吾為天命有德;一奸之鋤,日吾為天討有罪。蓋實心先立,實政繼舉,雍熙之化不難致矣,何言漢宣哉!臣不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


臣謹對。


全文譯文

臣回答:我聽說帝王親臨統治國家,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而後才能約束臣民,日理萬機,才能獲得繁華太平的治理;必須有倡導和率領國家的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而後才能夠磨練和激勵百官,振興改革各種事務,才能達到非常興盛的治理。

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要立綱紀,要頒布法規制度,懸掛在皇宮大門兩側,置放在法令條文之首,張掛於朝廷宮闈各處,散布於各級官府,發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縱橫,大小區域,莫不具備,處處嚴密,絲毫沒有疏漏的地方。

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就是要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幹的人,發自於內心深處,起之於細微之間,從朝廷宮中開始,風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邊疆角落,波及各處,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肌膚形骸,到處都沒有堵塞的地方。

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則官員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們看到的聽到的都一樣,視聽不亂,沒有散漫亂離的擔憂,用以統治的國家機器就可彰顯作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樹立了,各職權機關就能配合默契,貧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統一,法度不亂,沒有繁瑣懶惰的禍患,用以統治的根本就堅固了。

有這樣的國家機器,就不是空有駕馭天下的勢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維持制約,太平盛世就逐慚達到了;有這種從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條文來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奮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競賽和勉勵,一個興盛的社會就不勞而至。

自古的帝王們,不下宮室臺階但其所為卻能迅速風行於天下,不出宮殿之門其命令卻能像鼓聲應答那樣得到響應,就是用的這種治國之道呀!到後來,崇尚清淨的帝王深居宮中而百官效忠職守,就是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推行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呀。

後世人談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漢宣帝(劉詢),他治理時官員稱職,百姓安寧,可謂治理有效了!但他卻又專意於檢察,那麼檢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遺漏,靠造假得賞的人也就隨之而來了;

後世人說的深沉靜默的帝王,首推漢文帝(劉恆),他簡約節制,不巧立名目,可謂是政策寬緩了!而他又特別注重修養持重,這種修養持重思想潛移默化,發揚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會就出現了。

國家機器雖設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行不通,那麼皇上想要責備官員,官員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眾,民眾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議論了。即使國家的綱紀、法度明確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達,下面只用虛假相對,上下互相矇騙,雖然得到明察之利,卻也受到明察之害。

治國思想暢通而國家機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變成命令,臣民會信任皇上的意志從而平安無事;心神嚮往又懾於威力,民眾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順從。


一切規則、法律都完備但不運作,上邊以精神統轄,下邊用實政管理,上下相互儆戒,就會沒有反覆查核之名,而有詳細考察之利。那漢宣帝不如漢文帝得說法,正是反映這個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聰明才智為上天所授,剛毅品性由生性決定。在國家草創初期,他就創建制度設制謀略,定下萬世之大計;天下安定之後,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對在考盤(地方名)之崛起,潁川之治理中表現優秀的官員,都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此作為風範鼓勵各地學習;對榨取民眾的鷹鸇猛禽,虐待民眾的猛虎野獸,必須挫敗和折服他們,以警惕眾多官吏。

(假如)用那些善於揣摩帝王心思回復的人、善於處理政務喜歡反覆查對的人,就會搞虛假欺騙,常會收穫一紙空文。

人一天天變得虛偽,治理一天天變得混亂,這怎麼能繼承帝王的那些至高無上的理念,發揚古代那些美好的風氣呢?又怎麼說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賦予的責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聰明睿智之資質,具備文武聖明之道德,掌握著嚴肅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權力),承擔著國家的鴻大基業,手握駕馭臣民多種權柄從而使臣民整肅,多次出徵安定邊疆從而讓九州臣民俯首聽命,已經手握太阿寶劍,鼓起冶煉之爐,這就可以高於五帝、勝過三王、藐視漢以下的各代帝王了!

但您仍然讓臣等來到朝中,謀取循名責實之術,欲繼承唐堯、虞舜、雍熙皇帝時的風氣,這是多麼盛大寬廣的胸懷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親眼目擊了世態變化啊!只是身在江湖遠離朝廷,有想法卻不可說,能說點又不能盡性呀。

我今天有幸身處離朝廷咫尺之地,得以暢所欲言而無所顧忌,哪敢不披肝瀝膽以獻給皇上!

我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卻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責任寄託給君王。皇上有統領國家的權力,也實有所承受於上天。因此所經辦的事情,其辦法就來自廣大無邊的天。

所居的這個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治的民眾,就叫天民;所設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復興理論達到天下大治,必須要求天來審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遠,美好但不可測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窺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於自己的官位;山嶽河海,都顯示自己的職責。

人人接受浩蕩普濟之恩澤,處處蒙受含弘廣大之福祿。沒有因欠缺吃虧而求其改變的,沒有因停滯阻塞而阻擋其功效的,這唯一的真諦默默醞釀於太空之中,取之不盡的精華暗暗流衍於無窮無盡,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創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則治理天下,寧可專心於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託付於嚴密冷靜的整頓!這就必須有各級各類職能部門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統一民心,寧可專心於身外的事務,用強大有力的法令來把持政權!

這樣就必須有些一心不停、真誠精明之人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像回到唐堯、虞舜的時代,皇上不費力氣地治理,給了臣民親睦協調、若沐春風的歡樂;百姓也把法規條文張掛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著《擊壤》歌隨心所欲玩樂的風俗。君臣相互通徹,兩無猜疑;賢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兩無顧忌,萬世稱頌的無為之治就實現了!

同時考核言行,陳述奏章,公開考試,如此經歷幾年,多次試驗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詳細完備起來而沒有遺漏了。這樣多用智慧而又溫和謙恭,日日把這種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風嚴明而又兢兢業業,天天用此意志引導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覆稽查而官府都能開明,無事煩擾。

做出古今所從未有過的功績,乾坤重闢,日月增光。這就是用實心推行了實政,用實政建立了偉功呀。

《祖訓》記載說,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議,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施行,各級官府不得阻擋,而且恭敬地多次表達這個意思。後來諸位聖王們都相互繼承,遵守這個固定的法則,接受了先人的建議,只有加以發揚而沒有丟棄這一原則的。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讓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決斷振奮他們;看到被廢棄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勵他們。制定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振興禮樂,議定法律。道德所覆蓋的,與河海一般深;威力所達到的,像雷霆一般塊。

一時吏治昌明,眾多業績皆有條有理,國家赫然中興,這確實是上承於先烈,下垂於後世啊的功績呀!

當今皇上陛下,任人圖謀治國,日日實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希望群臣奮進呀。而今人多放縱成習,的確如明智的人所顧慮到的那樣。所以要設置官吏,各司其職。對超越職權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來譏諷他。因為願做超越職權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於職權之內的事!

這就要按照職權做其負責的事,再根據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績,使春天的官不得參與冬天的公事,管軍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這就是現在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恥於言談而敏於行動,這是自古就有的訓導。對那些競相奢靡撒謊吹牛的,就讓他們得到輿論的羞辱。

那種稱心於外表奢恥的人,必不能有深沉遠大的胸懷!所以要從言論考核他的實際,再從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實效,使敏捷靈巧的人不得與糊塗遲鈍的人獲取同樣的名聲,使誠實的人不得於與輕浮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這又是當今所應當迅速恢復的做法。

巡察的官員是朝廷寄託的耳目,目的是激濁揚清。而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把官員分別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變他們的這種惡習。當今之計,唯一的辦法是廣泛諮詢,嚴把首尾,必須像張詠在益州、黃霸在潁川那樣。

上級推選官員嚴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規勸了!教育是整治並規範民眾的心術,以維護和振興好的風俗習慣。而民風中還存有欺詐、虛偽的東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變,還是不能讓這種風氣全部改變。

當今之計,唯一的辦法是廣泛磨礪培養治學官吏,推崇經學儒術,必須像陽城在國學、胡瑗在鄉學那樣,給予他們以重託,民眾就可以教化了!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不是沒有頒發賑濟和撫恤。社會上還有窮困不堪而投告無門的人,那麼德政就未能有效顯示。貪汙牟利者能矇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達。漁獵錢財的人能夠截留賑資,國家花上十分,下邊得不到一分。

為何不加重對秘密貪取者的懲治,而罰他個傾家蕩產呢?四方少數民族內部互相傾軋,應付了西邊應付不了東邊,不是不想動用軍隊。而徵討還沒開始,守著寶玉的那些富貴出身的紈絝子弟,沒有抵禦敵人欺侮的謀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魯毛糙之人,暗地裡隨便用一些作戰方法。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時候不能用。

為什麼不嚴格遴選條件,廣開用人之途徑呢?民眾當中的積冤,關係國家的和平安定。而抑鬱之氣得不到伸張,怎麼能招致吉祥世道?所以刑罰不可不重用。審判定案時把案情問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應待以好的獎賞;而刑法繁細如秋日之荼,不輕易寬赦,這樣就沒有什麼積冤了。

天地所生的財產,本來是供國家用的。而對虛報冒領無正常規範,國家怎能長久富足?對胡亂浪費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對那些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些仍然在冒領浪費者,治罪無赦,國家的財產就不貧乏了。

對沒有功績者予以貶斥,則能讓百官得以警惕;對有功者予以獎賞,則能讓許多在職者得以勉勵。勉勵和懲罰明確,政治上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又怎麼能不與唐堯、虞舜時的美政齊名呢!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是根本啊!

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苟且偷安的態度應付皇上;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謀劃國事,國事就不至於因人的懶惰而不振興。不然,人的精神不貫通,法制雖然詳細健全也無益。

我還有建議奉獻給皇上:我認為難以成功而且容易毀壞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而容易丟掉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這就必須於細微之處謹慎,於局部小事防備。不必在明堂上聽政,就可決定民眾的意志和謀略,使臣民莊重如面對上天;不必在宣室(宮殿名)行致齋禮,就可約束民眾的精神和思維,使臣民凜然如對師保(古時教導貴族子弟的官)。

使內心澄徹,如明鏡止水,照到的地方沒有看不見的;使方寸之地豁然開朗,如空谷虛室,約來的人才沒有不能容納的。一種想法萌生了,知道這是出於天理,就要讓它如期見於行動;一種心願出現了,知道這是出於個人的欲望,就要讓它如期滅絕殆盡。

在愛憎感情上,察覺到所喜愛的人就想靠近他與察覺到所憎恨的人就想遠離他,這算什麼人?在喜懼態度上,察覺到所高興的事就想去做與察覺到懼怕的事就不想去做,這算什麼事?不要說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們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著;不要說還沒違法就不被禁止,而神明降下來監視著每個人的生存。

一種法規的設立,是皇上在為天守護制度,而不能私自議論興起或革除;一分錢的出納,是皇上在為天守護財產,而不能私自增加或減少;設置一個官職,是皇上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個奸邪,是皇上為天討伐有罪之人。

這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首先樹立起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繼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時的社會風氣就不難達到了,還說什麼漢宣帝呀!我不知道什麼是忌諱,鬥膽冒犯帝王之威嚴,不勝恐懼,謹慎作答如上。


總結十條建議

為了對殿試卷的題目作進一步回答,趙秉忠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給皇 上提出了以下10條治國建議。

第一、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

皇上圖謀治國,必須設置和選拔好各級官吏,而且對這些官吏要有明確分工,讓他們按照職權各負其責,不允許任何人做超越職權的事。就是說,掌管春季事務的官不得參與冬季的事務,管軍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後按照他們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績,決不能放縱成習。

第二、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

社會上有人譁眾取寵,專作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把恥辱言行加以炫耀,這種人絕對沒有深沉遠大的胸懷。對他們要從言論考核到實際,使投機取巧的人不能與忠厚老實的人得到同樣的名聲,使輕浮的人不能與誠實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

第三、廣開言路,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

皇上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目的是打擊汙濁,樹立正氣。但不少地方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是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全面了解每個官吏的基本情況,分清優劣,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激勵官吏努力工作。

第四、培養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教育者的任務是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規範道德水平,以維護和振興好的社會風氣。針對當時學風中存在的欺詐和虛偽行為,國家必須下決心培養和磨礪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對他們寄於重託,放手讓他們工作,在全國形成認真讀書的風氣。

第五、加重對貪官汙吏的懲罰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有的窮困不堪但又投告無門。國家也經常出資賑濟和撫恤。但國家花費十份錢財,百姓卻得不到一份好處。就是因為社會上還有貪官汙吏,而且他們的欺騙和蒙蔽手法尚未暴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重對貪官汙吏的懲處並罰他們傾家蕩產。

第六、加強軍隊建設,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

邊境地區經常遭到外族的侵擾,應付了東邊應付不了西邊,國家不是不想動用軍隊,主要是因為軍隊中那些富家出身、身披寶玉的紈絝子弟,根本不會打仗。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時候用不上。這就要求國家在召募軍人的時候必須嚴格遴選條件,廣開選兵途徑,不能打仗的兵一個也不要。

第七、消除積冤,安定民心

百姓中的積冤得不到伸張,抑鬱之氣得不到表白,就不能招致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別注意刑罰的準確性。在審判定案時,對那種把案情弄得明明白白、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員,應該給予重獎。而對那種馬馬虎虎、草菅人命的官員,必須嚴懲不貸。這樣,百姓中就不會有冤案了。

第八、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國家的財產是為國家所用的,不能隨便浪費。對那種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財務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種虛報冒領、貪汙浪費者,則要堅決治罪無赦。這樣,國家的財產就不會貧乏了。

第九、明辨功過,獎罰分明

對不稱職的官吏予以罷免或貶斥,可以對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對有功之臣給予獎賞,可以為其他官吏樹立榜樣。只要獎罰分明了,上邊說話就管用了,事情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就能與唐堯、虞舜時的社會局面相媲美了。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覺推行和維護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

趙秉忠在答卷最後,非常懇切地建議皇上:難以成功且容易失敗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且容易丟掉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因此,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確定之後,全國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覺維護和推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麻痺。不管在誰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種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儘快見於行動;一種錯誤欲望出現了,就要儘快滅絕殆盡。如果大家都能自覺這樣做,人們所盼望的和諧興旺的社會局面不僅會到來,而且能超過以前歷代最興盛的時期。

相關焦點

  • 趙秉忠與他的狀元卷
    狀元卷作為稀世珍寶,已蜚聲海內外,對於其作者趙秉忠的生平,人們卻知之甚少。趙秉忠學識淵博、為官清正,在丁憂期間,熱情為求學者教傳學識,出任江南主考官時,為國家精選棟梁之才。他仕途坎坷,被魏忠賢迫害,回鄉後憤懣而死。他的詩及書法,至今仍有許多保存完好,這為我們了解趙秉忠,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 古代唯一狀元試卷曝光,字體工整漂亮,在今天書法界是什麼水平?
    王羲之的《蘭亭序》那在我國書法界的歷史上可是千年無人超越,即使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臨摹王羲之的書法,正是因為我國的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非常的多,所以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我們介紹的一位書法愛好者是明朝的一位狀元叫趙秉忠。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科舉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經過各個朝代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更是幾近完美的狀態。明朝時期對於人才的選拔十分重視,在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也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
  • 古代高考試卷長啥樣?山東一老農珍藏狀元考卷多年,全國僅此一張
    而早年乾隆也幹過這事,一位叫王傑的考生殿試上考中探花,最後因為字跡工整,被乾隆直接提拔為狀元。 可見,卷面分在古代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古代書生除了要背那些四書五經外,還要勤練書法的原因。因此,古代狀元的高考試卷放在今天絕對也是一副上乘的書法作品。
  • 治國之道●明朝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全譯
    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 1、介紹 本卷系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
  • 青州狀元傳奇——趙秉忠
    趙秉忠自幼勤奮好學,聰慧耿直,十五歲於府學參加鄉試時,因考官曾發現,有學生於鞋內暗藏小抄。從此規定所有考生,進入考場一律不得穿鞋。趙秉忠見考生,赤腳站於雪地等候入場,當即向主考官道:「為何因一人不端即連累所有人?難道這便是賢者考選人才之法?」主考官理屈詞窮,只得答應考生穿鞋入場。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二十五歲,赴北京參加會試、殿試。成為狀元。
  • 【趙秉忠與他的狀元卷】近400年後人捨命護卷狀元卷被盜又失而復得
    開始,他半信半疑——狀元卷乃宮廷重要檔案,怎麼會流落到民間?又一想,人們說收藏者是狀元的後代,說不定真有此事。在這之前,魏振聖已從趙秉忠的其他後人手中收集到了趙秉忠畫像、趙秉忠夫人畫像等。魏振聖想:如能收集到此卷,則為國家徵集到一件重要文物。  只要魏振聖打聽到的文物線索,非徵集到手不可。正是靠著這股韌勁,很多珍貴文物才被他徵集入館收藏。
  • 為夢想拼搏 | 狀元文物雲賞鑑(2) —— 明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狀元卷
    趙秉忠狀元卷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該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國家一級文物。  趙秉忠之父趙禧,為人正直,在他當縣吏時,有個指揮蒙冤下獄,趙禧查清事實為其伸冤,這個指揮獲釋後感恩圖報,非要將女兒送給趙禧為箕帚妾。趙禧搖手說:「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揮硬是要趙禧答應,趙禧連聲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辭不受。官至禮部侍郎。  趙秉忠勤奮好學,少負奇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鄉試中舉。
  • 明萬曆趙秉忠狀元卷和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的狀元文。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是目前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趙秉忠狀元卷,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崇禎初年,朝廷剷除魏黨,趙秉忠得復原官,追贈加太子太保銜,按大臣之禮厚葬。  趙秉忠貴為尚書,可正史無傳。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試狀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來,而且他的《狀元卷》也是我國科舉制度一千三百餘年惟一得以保全的原件。其冊頁、紙本封底、封面全綾裝裱。卷長3.3米,寬38釐米,共計2460個字,以館閣體小楷書寫。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硃筆斷讀,典型的八股文。
  • 明朝狀元試卷真跡:全文兩千多字無一出錯,筆跡工整像印刷出來的
    比如今天介紹的這張明朝25歲狀元試卷,全文兩千多字無一出錯,筆跡像是印刷出來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試大概相當於攻讀博士。 說到此處,大家應該明白這份狀元卷的可貴之處了。他能在全國各地集聚的精英之中脫穎而出被皇帝認定為第一名,可以說這份狀元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全國學子的頂點。
  • 山東老農家祖上是明朝狀元,祖傳「狀元卷」,現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翻開歷史的篇章,我們不難發現英雄豪傑,不難找到滿腹詩書的才子,而文物正是這些人存在過的證據,它看似平平無奇,卻是讓無數人狂熱的無價之寶,山東老農家祖上是明朝狀元,祖傳「狀元卷」,現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 同是狀元,別人的試卷被存檔,他的試卷卻成了國家一級文物
    1983年,山東省青州鄭母村的趙煥彬捐獻了一張試卷,驚煞了一眾專家。這是一張來自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殿試卷,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這張試卷的主人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後遭彈劾,去職還鄉。這部試卷裡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成就了趙秉忠的一路開掛的人生?
  • 古代唯一傳世狀元答卷曝光,字跡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名家
    在長達1300年的科舉制度之中,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有700餘人,後世之人很難想像他們的風採,究竟是如何優秀,才能在千人萬人之中脫穎而出。幸而在1983年,明代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奇蹟般地以完整面貌出現在了世人眼前,讓人們可以一睹百年前狀元郎的智慧與才學。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這位狀元卻有辛酸故事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題目以此考察考生治理國家的見解和策略,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
  • 老農藏有一張400多年前的試卷,專家研究後,皆無法「淡定」
    村中有一位叫趙煥斌的老農,算是村中的名人,因為在他家中收藏有一張傳了400多年的考卷,而趙煥斌從來不將這張考卷外露,這便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其中就包括當地文物所所長魏振聖,他為了一睹這張試卷的"真容",數次登門拜訪終於打動趙煥斌,有機會接觸到了這張試卷;當趙煥斌小心翼翼地將試卷拿出後,浸淫考古工作多年的魏振聖,見卷首赫然寫著六個大字:第一家甲第一名,在仔細研究十分鐘後他驚訝地合不攏嘴
  • 科舉狀元試卷真跡:全篇兩千多字沒錯字,筆法精湛像是印刷出來的
    科舉制的產生為當時很多文人帶去了很多好處,他們的能力終於可以有地方發揮了,而科舉制的榜首位置就是狀元。在科舉制的產生與廢除這麼多年的時間裡,一共產生了500多位狀元。而狀元肯定是國家所有文人學者中的佼佼者,他們當時考試的卷子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 古代狀元的試卷長這樣?現代人看了都慚愧
    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清朝的科舉程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
  • 【趙秉忠狀元卷】
    (諱 趙秉忠1573—1626)趙秉忠(明朝禮部尚書),字季卿,1573年出生於青州府益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