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忠與他的狀元卷

2021-02-07 濰坊人文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海內外孤品——明朝萬曆戊戌科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俗稱狀元卷。狀元卷作為稀世珍寶,已蜚聲海內外,對於其作者趙秉忠的生平,人們卻知之甚少。趙秉忠學識淵博、為官清正,在丁憂期間,熱情為求學者教傳學識,出任江南主考官時,為國家精選棟梁之才。他仕途坎坷,被魏忠賢迫害,回鄉後憤懣而死。他的詩及書法,至今仍有許多保存完好,這為我們了解趙秉忠,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趙秉忠畫像

誠實好學25歲中狀元

  趙秉忠深受其父趙禧「讀書通大義」的影響,自幼勤奮好學,敢說敢做。他參加縣童試的時候,因為考生在鞋子中夾帶小抄,主考官一怒令所有考生都光腳考試,趙秉忠挺身而出,質問考官,令考官改變了決定。他25歲考中狀元,所提的一系列治國安邦的政策和策略,博得萬曆皇帝龍顏大悅,親筆御批「第一甲第一名」。

趙氏族譜

 今「狀元橋村村碑」,承載了一個狀元為百姓修橋的故事

深受父親影響 自幼勤奮好學

  趙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號山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鄭母村人。

  從收藏在青州市檔案館的《趙氏族譜》可知,趙家的始祖為趙謹,趙謹生一子趙英,趙英生一子趙紳。趙紳生一子趙通,為趙秉忠祖父。以上皆為單傳。趙通生二子——趙禧、趙祉。趙禧生四子——趙秉正、趙秉公、趙秉直、趙秉忠。趙秉忠排行老四。

  趙秉忠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薰陶。其父趙禧「讀書通大義」,生而篤厚。據《趙氏族譜》記載:趙禧年幼時外出,「見遺金,於道守不去,俟其人至,還之。」趙禧曾經在青州城遇見一個被官府嚴刑拷打待斃的人,頓生惻隱之心,把他安置在彌陀寺,為其治療傷病,救活了這個人。這個人非常感激,問趙禧姓名,趙禧避而不答。通過此事,趙禧撰一副對聯「暗裡分明如秉燭,寸中檢點莫欺天」來勉勵自己。

  趙禧為太學生,曾任過山西太原府文水縣丞。在任期間,他為官清正廉潔,寬厚愛民。當地發生災荒,饑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趙禧見後,立即「遣人持箕掩插,痊骼無算」。其費用全由自身俸祿支付。

  趙禧的行動,深受百姓喜愛,由於政績突出,「上司擬薦用」。但趙禧「念母老,堅請休」。離任之時,當地百姓萬人泣淚送行。在挽留不住的情況下,「則肖像以祀之」。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益都縣發生大饑荒,糧價暴漲,到了「鬥粟千錢」的地步,但趙禧不為金錢所動,拿出家中的存糧設粥棚賑濟災民。

考生光腳考試,趙秉忠質問督學

  正是在其父忠厚仁義品德的影響下,趙秉忠從小性情耿直,誠實好學,「卓犖有大志」。據志書記載,趙秉忠生於父親任職的文水縣官舍,「稍長,眉目皎皎,動止軒軒,如松風徐行,玉雪靜秀,望之翩翩仙也」。後隨父親返鄉,繼續讀書。少年時期的趙秉忠就顯示出不同尋常的見地。趙秉忠15歲就是補府學生了,據清光緒版《益都縣圖志》記載:在他參加縣童試的時候,主考官山東督學僉事劉毅非常嚴厲,在昌邑縣組織院試時,曾發現有的考生在鞋子中夾帶小抄,查出後給予嚴懲。此後,這位督學先生每次主持考試,都讓學生脫掉鞋子,赤足進入考場。有次考試,正是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光著腳考試的考生敢怒不敢言。這時,趙秉忠挺身而出,赤足站在臺階上質問劉毅:「公奈何因一不肖而困諸才?且賢者闢門之典固當爾耶?」先生您怎麼能因為一個學生不出息而難為大家呢?難道您不知古代大開門庭廣納賢者的典故嗎?劉毅聽後大為悚動,馬上謝罪說:「我知道了!」隨即下令廢除跣足這一規定,使所有考生都穿上鞋子,不再光著腳進考場。

25歲考中狀元,獲皇帝親筆御批

  明代沿襲鄉試——會試——殿試這樣一條完整的選拔人才的路子。每三年考一次,稱為大比。各地的秀才到省城考試,稱為鄉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二年二月,各省的舉人進京考試,稱會試,考中的叫貢生。同年三月初一,皇帝在紫禁城的太和殿親自主持考試,名為廷試,也叫殿試。

  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趙秉忠22歲時,參加院試中式,成為稟膳生員,即秀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時24歲,鄉試中式,成為舉人。第二年,當時禮部對各省舉人進行會試,第一名是江南顧起元。而殿試中趙秉忠發揮得極好,被主考官推為第一。這次殿試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個題目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回答如何執政的問題。趙秉忠針對時政,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邦的政策和策略。全文共2460字,圍繞「實政」「實心」展開,見解獨到,一氣呵成。再加上書法工整,文採風流,打動了九位讀卷官的心,博得龍顏大悅,萬曆皇帝親筆御批「第一甲第一名」。趙秉忠蟾宮折桂,一舉成名。當年趙秉忠25歲。

  趙秉忠考取狀元後,先是在金鑾殿舉行了傳臚儀式,皇帝著禮袍,王公百官穿朝服,考生此時改稱貢生穿公服,都按品級排列,先鳴樂,後叩拜,再宣唱殿試名次。趙秉忠的名字被連續宣唱三次,金殿之上繞耳不絕。

  趙秉忠考中狀元後,隨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

拒收財主賄賂 為民拆棒修橋

  有一年,趙秉忠奉旨省親,一路扶弱除強,為民請命,救濟施捨,廣受人民擁戴。這日,他來到青州洗耳河,眼看離家鄉不遠,命人收起儀仗,打扮成平民,只帶著幾個隨員。走到河西岸時,見河邊站著許多人,他朝前緊走幾步。只見有一根很長的木棒,架在河上,他心裡一驚:這難道就是渡橋?這時候傳來婦女的哭聲。一打聽,才知道這一帶有個財主叫汪子才,為了讓他的渡船多掙錢,拆了原橋,放上了這條獨木棒。第一個走的人,就掉到河裡淹死了,他娘正抱著兒子的屍體大哭。趙秉忠很是氣憤。

  回到家,趙秉忠就安排修橋的事。第二天一早,財主汪子才來見,跟趙秉忠說:「我聽說大人要修橋,我看還是不勞狀元費心,只要你答應不修橋,我汪子才有重禮相送。」說著取出一百兩黃金。趙秉忠一聽,猛地站起來,一拍桌子:「橋,一定要修,金子我可不要!」汪子才嚇得灰溜溜地走了。

  第三天,趙秉忠派人來建橋,百姓們都放下家裡的活,忙著來幫工,不長時間,一座石橋建起來了,後人為了紀念趙秉忠,就把那座橋起名狀元橋,村子也更名狀元橋村。四百多年過去了,由於年代久遠,橋已不存在了,而「狀元橋」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擔任主考官嚴格選人才

  趙秉忠對好學之人傾盡心力。丁憂期間,許多讀書人慕名而來,趙秉忠專置一房,作為教習之所。三年來學者不下百人,他們的學習食饌費用全由趙秉忠承擔。回朝復職後,趙秉忠擔任禮部會試同考官,更是盡心盡力,為國家選拔了一大批少年才俊。

 趙秉忠夫人像

丁憂期廣收學子 食饌費不求償還

  據曹貞儒所著《雲門輯舊》記載:趙秉忠考中狀元後不久,其父趙禧就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去世。按禮制,趙秉忠須丁憂三年。讀書之人十分崇拜趙秉忠的學識才華,登門求教者眾多。趙秉忠對眾多求學者開門納入,熱情接待。他命家人騰置房屋,打掃乾淨,準備食宿用具,還專門置一堂房,作為教習之所。只要真心求學,他都納之不拒,傾其所知。趙秉忠認真誠心教傳學識,並訓誡他們立德修身,德學並舉。

  在他丁憂的三年中,到趙府求學者不下百人。對諸位學子的求學熱情,「趙老(指趙秉忠)之閱文亦盡足以服之。」在這些求學者中,有樂安(今廣饒)的蔣澹,諸城的徐汝宜,淄川的韓宏宇,新城(今桓臺)的王季木,顏神鎮的孫顯東,青州的馮於平,而餘(曹貞儒)亦列其中。三年裡趙秉忠不光教他們學識,而且一切學習食饌費用皆提供,也不要求學者日後償還。據統計,趙秉忠的門人中有一人中狀元,兩名榜眼,一名探花,其餘在館閣之選者有數十人之多。

多次向皇帝諫言 恢復建文帝帝號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丁憂期滿的趙秉忠回朝復職,繼續在翰林院任職。這一年,皇帝第一次下詔封贈趙秉忠,追贈其父趙禧為翰林院修撰。後來,隨著趙秉忠仕途的不斷升高,萬曆皇帝對趙禧的追贈也不斷增加,直至禮部侍郎。萬曆皇帝還封趙秉忠嫡母程氏為安人,生母王氏為太安人,封趙秉忠之妻張氏為安人。這份皇封縱290釐米,橫182釐米,四周均飾有金色的二龍戲珠紋,在寶藍色錦緞上用金字書寫而成,蓋有「敕命之寶」璽。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在青州市博物館保存。

  一次,萬曆皇帝命趙秉忠與另一名官員進獻開國以來的皇帝實錄檔案,發現獨缺建文皇帝的實錄,便問怎麼回事。趙秉忠回答說,不是缺著,是因為建文皇帝不能與其他先帝相比,所以不敢進呈。萬曆皇帝便不再查看建文帝的實錄。趙秉忠趁機上奏,說建文帝在位雖然只有四年,但寬厚仁慈,請當今皇帝恢復建文帝的帝號和廟號。萬曆皇帝沉思良久後說:「事已久,不便更易。」趙秉忠繼續勸說:「過去高祖皇帝(朱元璋)因胡惟庸、藍田的獄案罷黜了許多功臣世襲的勳爵,至嘉靖朝才給予恢復。決定國家大事應當看該不該辦,而不應該只考慮時間的長短。」後來,大臣顧錫疇又將趙秉忠的這些話再次講給皇帝聽,萬曆皇帝終於採納建議而給建文帝恢復了帝號。

出任江南主考官,選拔國家棟梁之才

  萬曆四十年(1612年),受朝廷重託,趙秉忠出任江南主考官,典試江南。他以考選國家棟梁之才為己任,徹除營私舞弊,選撥有德有才之人,發現並保薦了高陽孫承宗等一大批少年才俊。趙秉忠結合朝廷時政嚴謹確定試目,認真選定考試日期、場次,註疏標準,考卷數字。趙秉忠還會請江南各行省,盡保學子如考。他和各考官一起盡司其職,嚴密組織考試,「一切規矩而行」,尤以嚴肅考試紀律,嚴格閱卷規制,「徹除營私舞弊」。據《青州明詩抄》記載,趙秉忠在這次主考期間,一次巡房閱卷,見一卷,他判斷為鄉舉同年王象春之卷,但此卷文筆一般,既無過人之立意,且有瑕疵,故摒棄私情而不取。這位王象春,趙秉忠是很熟悉的。他是桓臺縣新城鎮人,出生於官宦之家。其族長兄王象賁曾任過廣西司員外郎,乃大義之士。王象賁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去世,家人仰慕趙秉忠之名,求其為王象賁撰寫墓志銘。趙秉忠念其情其義,著力為之撰寫了1500餘字的墓志銘。今見王象春試卷,雖也觸景生情,但仍是秉公處置。而對確有才華之試卷,他則惜之如命,再三審閱,決意錄用。

  這次成功的江南鄉試使得諸如張瑋、姚希孟、周順昌等精英嶄露頭角。他們或介直、或忠節,而且都是德才超群,後來都成了一代名臣。

(以上圖文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趙秉忠與他的狀元卷】近400年後人捨命護卷狀元卷被盜又失而復得
    魏振聖(左)徵集狀元卷時的照片。自從幹上文物工作以後,他穿大街,走小巷,上山下鄉,走村串戶,從深山野溝、農家茅舍、古墓荒墳中收集挖掘了一級文物二十多件,二級文物三十多件,三級文物百餘件,被青州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2年的秋天,魏振聖在文物考查過程中,了解到鄭母村明代狀元趙秉忠的後人趙煥彬老人保存著趙秉忠的狀元卷,並聽說早年趙家的孩子練習寫毛筆字,還以狀元卷為臨帖。
  • 為夢想拼搏 | 狀元文物雲賞鑑(2) —— 明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狀元卷
    明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殿試狀元卷趙秉忠狀元卷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該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
  • 青州狀元傳奇——趙秉忠
    趙秉忠自幼勤奮好學,聰慧耿直,十五歲於府學參加鄉試時,因考官曾發現,有學生於鞋內暗藏小抄。從此規定所有考生,進入考場一律不得穿鞋。趙秉忠見考生,赤腳站於雪地等候入場,當即向主考官道:「為何因一人不端即連累所有人?難道這便是賢者考選人才之法?」主考官理屈詞窮,只得答應考生穿鞋入場。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二十五歲,赴北京參加會試、殿試。成為狀元。
  • 明萬曆趙秉忠狀元卷和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的狀元文。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是目前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趙秉忠狀元卷,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趙秉忠狀元卷真跡(局部)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人。
  • 【趙秉忠狀元卷】
    (諱 趙秉忠1573—1626)趙秉忠(明朝禮部尚書),字季卿,1573年出生於青州府益都縣(
  • 山東老農家祖上是明朝狀元,祖傳「狀元卷」,現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魏振聖於是又去了解了一番趙秉忠,趙秉忠出身還非常不錯,出生在官宦家庭,父親趙僖官任職到了禮部右侍郎,萬曆二十六年,25歲的趙秉忠高中狀元,走向仕途,也任職到了禮部尚書,熹宗天啟二年
  • 治國之道●明朝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全譯
    都說當今社會浮躁,如果以十年為期,即十年後高考、公務員考試都用毛筆小楷答題,字的優劣和今天英語的分數高低一樣,對是否錄取有決定取捨的作用,社會馬上就踏實多多。 以下文字資料來自網上,順序有待調整。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 1、介紹 本卷系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
  • 狀元卷中的治國智慧
    在國家一級博物館山東省青州博物館中,有一件明代青州人趙秉忠殿試中狀元的答卷,堪稱鎮館之寶。這是國內現存唯一一件明代狀元殿試卷真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通觀全卷,2000餘字的文章不僅書寫工整、行文流暢,而且思想深邃、見解獨到,細細讀來,文中很多觀點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 明朝狀元趙秉忠和他的狀元試卷,內容和書法令人嘆為觀止!
    今看趙秉忠狀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無恥。昔日文章的題目講的是治國安邦之策,415年前25歲的趙秉忠文章提出的建議今天讀來,仍有意義。而今高考別出心裁的題目,諸如「貪官檢討」、「大象把螞蟻踩到骨折了怎麼辦」之類很多,是治國安邦,還是禍國殃民,現實已經作出了回答。有些人批評「應試教育」時,把考試形式和教育目標混為一談。
  • 【借古鑑今】今看趙秉忠狀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無恥!
    今看趙秉忠狀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無恥。昔日文章的題目講的是治國安邦之策,415年前25歲的趙秉忠文章提出的建議今天讀來,仍有意義。而今高考別出心裁的題目,諸如「貪官檢討」、「大象把螞蟻踩到骨折了怎麼辦」之類很多,是治國安邦,還是禍國殃民,現實已經作出了回答。有些人批評「應試教育」時,把考試形式和教育目標混為一談。以為改革應試教育就是取消考試形式。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明朝萬狀元趙秉忠在科舉制的1300多年中,目前可以查閱得到文武狀元共有770多人。然而,目前大陸能看到的狀元殿試答卷只有一份,它就是收藏於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的明朝萬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狀元試卷趙秉忠,出身官宦之家,在其24歲中舉人,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
  • 古代唯一傳世狀元答卷曝光,字跡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名家
    這張試卷是歷史上僅存的一張明代狀元卷真跡,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目前存於青州市博物館。它能夠流傳至今,全靠趙氏後人的用心保存,最後將其捐給博物館的則是趙秉忠13代孫趙煥彬先生。趙秉忠出生於1573年,字季卿,父親是禮部右侍郎趙僖官,在書香門第長大的他自幼聰穎好學,25歲時就考上了狀元。
  • 明朝狀元試卷真跡:全文兩千多字無一出錯,筆跡工整像印刷出來的
    大明狀元卷 首先需明確,狀元卷為殿試卷。為了方便理解這份狀元卷的可貴之處,我們需要弄清楚明朝時一位考生,到底要經歷多少場考試才能進入殿試,我們分別將其對應現代的學生考試。 首先我們假設一位考生名叫無名氏,無名氏在家裡人的鼎力支持下,開始了自己考試之路。
  • 山東一老農珍藏狀元考卷多年,全國僅此一張
    在1903年,就有一位叫劉春霖的考生因為字跡深受慈禧喜愛,最終取消之前的狀元頭銜轉過頭頒給了他。 趙秉忠何許人也?他曾是明朝的禮部尚書,同時,也是老農趙渙彬的祖先。這本折冊顯然出自趙秉忠之手,那麼,上面究竟寫了什麼呢?
  • 科舉狀元試卷真跡:全篇兩千多字沒錯字,筆法精湛像是印刷出來的
    科舉制的產生為當時很多文人帶去了很多好處,他們的能力終於可以有地方發揮了,而科舉制的榜首位置就是狀元。在科舉制的產生與廢除這麼多年的時間裡,一共產生了500多位狀元。而狀元肯定是國家所有文人學者中的佼佼者,他們當時考試的卷子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 高考滿分作文算什麼,帶你看遍水平爆表的的狀元文
    評定結束後,將前10名晉呈皇帝欽定名次,前3名為一甲(即狀元、榜眼、探花),後七名為二甲。隨後,再把其餘的試卷依照名次列出,為二、三甲。你看,那時候雖然不打分,步驟複雜些,但也是按檔次評判,基本和現在高考卷分檔判分的思路是一樣的。這樣說來,歷史上科舉考中進士的卷子基本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滿分卷了。回到唐朝開元十二年。
  • 同是狀元,別人的試卷被存檔,他的試卷卻成了國家一級文物
    這張試卷的主人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後遭彈劾,去職還鄉。這部試卷裡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成就了趙秉忠的一路開掛的人生?趙秉忠在這份試卷裡,先進行綜合論述,而後又提了10條建議:1.官吏職權明確,幹好自己活,不要越級(張官置吏,各有司存)2.考核重實效,少吹牛皮(言過行,古昔有訓,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3.做好監督工作,開通熱線,傾聽百姓心聲(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這位狀元卻有辛酸故事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題目以此考察考生治理國家的見解和策略,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