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均GDP、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八個重要因素,本文對這八個因素進行了深入的中外比較分析,發現:中國各項因素的水平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國際化水平即便在發展中國家中也處於落後地位;但是在一些具體的總量指標上,中國顯示出了較大的優勢;而且從發展趨勢上看,幾乎所有的指標均顯示中國正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綜合考慮針對上述各項指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世界上仍處於較低水平。本文大部分分析都在科學歸納、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由於綜合比較了各種觀點,所以結論應該更為合理。
一、關於人均GDP的國際比較研究
人均GDP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計算方法是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該國家的常住人口。
在進行人均GDP的中外比較時,匯率法和PPP法(購買力平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相比之下,匯率法會對中國人均GDP估算結果往往低於購買力平價法的估算結果。比如,按照匯率法估算的2005年美國人均GDP相當於中國的34倍,而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的結果是8倍 。這兩種方法的測算結果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大的差異,原因 是多方面的,而究竟哪種方法更為準確也很予以評判,在國內關於人均GDP國際比較的文章中,兩種方法都有採用,其中PPP法使用相對較多。
1.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餘芳東(2005)利用PPP法對中國與OECD國家的人均GDP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均GDP遠低於OECD國家。1999年中國人均GDP為1402美元,相當於OECD成員國平均的6%;其中,中國北京、上海、重慶、哈爾濱、武漢、廣州、西安等城市人均GDP為2905美元,為OECD成員國平均的13%,相當於OECD最窮國家土耳其人均水平的50%。
李曉西(2007)的研究同樣表明了中國與發達國家 在人均GDP方面的巨大差距,他利用匯率法估算的中國2003年人均GDP僅為發達國家的4%,按照PPP法估算的結果也只有20%,差距非常明顯。
2.與發展中國家的比較
李曉西(2007)的研究同時表明,即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GDP也不能算高,大概處於中等水平,見表1。
表1 2003年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比較表
測度指標 | 發展中國家 | 中國 |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指數 |
收入指數 | - | - | 0.93 |
匯率法(美元) | 1547 | 1274 | 0.82 |
PPP法(國際元) | 5580 | 5796 | 1.04 |
資料來源:李曉西(2007)
表1顯示,匯率法估算的中國2003年人均GDP為1274美元,同期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為1547美元,中國人均GDP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82%。按照PPP法估算的中國人均GDP為5796國際元,同期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5580國際元,中國人均GDP約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104%。根據兩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可以認為中國人均GDP在發展中國家處於中等水平。
3.個例比較:中國與日本人均GDP比較
作為中國的近鄰和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的人均GDP也為學界所關注,陳江生(2007) 的研究表明,2000~2006年中國和日本的人均GDP不管是進行匯率法對比還是購買力平價法對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2000~2006年,兩種方法估算的中國人均GDP均遠低於日本,以差距最小的2006年為例,PPP法估算的中國人均GDP為8004國際元,而日本為31866國際元,約為中國的四倍;匯率法估算結果所顯示的差距更大:中國為2040美元、日本為34955美元,中國人均GDP僅為日本的5.8%。
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均GDP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06年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多,同時與日本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陳江生估計,中國經濟在2010~2015年間在總量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將超過日本,但是日本人均GDP在2015年前仍將是中國的10倍左右。
4.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人均GDP在世界上處於低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而且在下中等收入國家中也不佔優勢;但是動態地看,中國人均GDP呈穩定上升的趨勢。
二、關於工業化的國際比較研究
工業化是指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佔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
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會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因此,關於中外工業化發展階段比較的研究,大都基於「產業結構」指標展開
1.與英美等國的比較
(1)觀點1: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李曉西(2007)認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他將第二產業佔GDP比重、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等四個指標作為反映工業化程度的指標,並在此基礎上對中美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中國工業化程度與美國工業化中期階段程度相當,見表2:
根據美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1870~1910年為工業化初期階段;1910~1940年為工業化中期階段,其中1910~1920年為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換的時期;1940~1970年為工業化後期階段;1970~1992年為後工業社會。通過表2可以看出,中國2004年第二產業佔GDP比重指標對應於美國工業化後期階段,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例對應於美國工業化初期階段,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對應於美國工業化初期水平,而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還達不到美國工業化初期的水平。根據上述分析,李曉西認為,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是這是一個「區間」概念。李曉西還利用錢納裡模型進行了分析,他將中國工業佔GDP的比重同「標準型式」中的工業化前、中、後期工業比重分布進行對比,同時分析了模型沒有涉及的信息技術發展因素對就業比重的促降影響,指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區間」的結論是成立的。
表2 中國2004年指標與美國同數值的時期對照表
| 年份 | 數值 | ||
| 中國 | 美國 | 中國 | 美國 |
第二產業佔GDP比重 | 2004 | 1950~1960 | 16.2 | 38 |
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例 | 2004 | 1900 | 22.5 | 30 |
第三產業佔GDP比重 | 2004 | 1820~1870 | 40.7 | 32~58 |
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 | 2004 | 1900 | 30.6 | 32 |
資料來源:李曉西(2007)
(2)觀點2: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但是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
趙偉(2007)也從產業結構角度展開分析,但是他卻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從英、德、美三國的工業化發展歷程看,在工業完成階段,產業結構會呈現3﹥2﹥1的特徵。見表3。
表3 四國三次產業結構比較表
| 中國 2006年 | 英國 1841年 | 德國 1805~1914 | 美國 1920年代 |
三次產業結構 | 12:47:40 | 22:34:44 | 18:39:43 | 12:40:48 |
資料來源:趙偉(2007)
表3反映了英、德、美工業化初步完成時或完成後初期三次產業對國民收入的貢獻情況,以及中國三次產業增加值的GDP結構。如果以三國工業化完成時期的產業結構為參照系,則顯然中國目前尚未完成工業化。
但是趙偉的研究同時顯示,中國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階段,事實上,2003年之後,中國三次產業結構已經呈現出「二產化」進程減緩、「三產」增加值比重穩定上升的特點,從英國的歷史來看,這是工業化接近完成時候的特點。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後後期。
2.與韓日等國的比較
由於英、美等國完成工業化的時間很早,歷史條件與現在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能選取歷史條件和經濟環境與中國具有較強可比性的國家進行比較,則結論可能會更有說服力。基於這個出發點,徐康寧、王劍(2005)比較了中國與日本 、韓國、巴西、墨西哥、印度、馬來西亞的工業化現狀。同時,為解決傳統的評價指標過於寬泛籠統的問題,他們重點考察了製造業內部行業結構等方面的細分指標,結論如下:第一,從製造業的內部行業構成看,中國重化工工業佔製造業的比重低於韓國和馬來西亞,高於巴西和墨西哥,與日本比較接近,都是製造業內部比重最高的產業;第二,從製造業內部構成的歷史演化來看,六國製造業演變的共同特徵是:重化工業比重逐漸上升,最終取代輕紡工業的主導地位,而輕紡工業則逐漸萎縮。第三,從工業製成品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產品上的比較優勢相當明顯,而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品德比較優勢較弱,接近於墨西哥和巴西,略強於馬來西亞,但是中國的重化工業品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遠高於這些國家,從整體上看,中國的重化工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數據,尤其是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內部的結構性變動以及中國製造業產品出口結構和比較優勢指數變化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結論:中國的工業化已經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重化工業主導工業結構和國民經濟增長的格局不會發生明顯改變。這個結論與李曉西(2007)的分析一致,即: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而不是工業化後期階段。
3.結論
雖然對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具體位置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中國尚處於工業化進程之中,距工業化完成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關於信息化的國際比較研究
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 。學界常用信息化指數衡量信息化水平。
1.同發達國家的比較
楊京英(2005)對包括中國在內的33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分析,他指出,中國信息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2002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僅相當於世界位居第一的瑞典的55.2%。從具體指標看,在楊京英列舉的33個國家中,中國的信息消費指數、基礎設施指數、使用指數、知識指數、環境與效果指數分別排在22位、24位、25位、28位、28位。與分類指數最高的國家相比,信息消費指數相當於韓國的55.7%,瑞典的24.3%、70.8%、83.8%、37.3%。
2.同發展中國家的比較
楊京英(2005)的研究同時表明,中國近年來在信息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同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信息化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吳曉穎(2007)卻認為,中國信息化水平即便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屬於較低水平,俄羅斯、波蘭、巴西、南非、墨西哥、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信息能力都在中國之上。
3.部分代表城市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異,有學者對最能體現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部分代表城市進行了國際比較分析,李曉超(2003)等人對包括北京在內的11個國際大都市的信息化指數進行了比較,發現北京市信息化總指數相當於所選11個城市平均水平的74.9%、與5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城市的信息化平均水平一致。這表明,北京市信息化發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處於統一水平,但距其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具體講,信息化總指數6個構成要素中,北京除信息化發展環境具有一定優勢外,其他5個方面均有待提高。
而丁波濤等人(2006)對上海市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卻表明:與國外發達國家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已經擺脫了全面落後的狀況,雖然在信息化的深層次應用方面處於劣勢,但是在信息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卻具有優勢。
4.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仍處於較低階段,特別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動態地看,中國的信息化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同吳曉穎(2007)提到的,1996~2002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54%,居世界第四位,遠高於世界16%的增長速度,五個分類指數年平均增長速度,中國也都居世界前列。
四、關於城鎮化的國際比較研究
城鎮化,或稱城市化、都市化,是英文單詞Urbanization的不同譯法;Urban(城市)是Rural(農村)的反義詞,除農村居民點外,鎮及鎮上的各級居民點都屬Urban Place(城鎮地區),它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將Urbanization譯作「城鎮化」更為全面 。
1.中國城鎮化水平所處的層次
城鎮化水平是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李曉西(2007)從總量(城市人口總量)和比率(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和第二、三產業就業量佔總就業量的比重)兩個方面進行了中外城鎮化水平比較。他指出,從絕對量上看,中國是一個城鎮人口大國;但是從相對量上看,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國城鎮人口總量佔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51個國家中居第107位,中國第二三產業就業量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32個國家中居最後一位。綜合比較,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鎮化指數是0.5,與下中等收入國家相比,該指數為0.69,在世界上處於比較落後的地位。馮俊新(2006)基於面板數據非線性模型進行的跨國比較分析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2.中國城鎮化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的比較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中國城鎮化水平滯後於經濟發展。比如,胡愛華(2004)利用1999年中、美、日、韓、印 數據,將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工業化水平、就業結構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到如下結論:(1)中國城市化水平低於經濟發展水平約12%;(2)城鎮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不協調,與城鎮化進程中前者高於後者的一般規律相反;(3)城鎮化水平與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協調,城鎮化水平滯後於勞動力非農化就業水平。
但是也有學者持有不同觀點,白先春等(2004)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指出,2000年中國實際城市化水平比國際正常的城鎮化水平低8%~9%,但是通過與俄羅斯、伊朗等同類國家的比較可以看出,這屬於正常的偏差範圍,因此不能認為中國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後。而陸大道、姚士謀(2007)認為,1.3億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在城鎮中的生活是一種「貧民窟」生活,如果考慮這些城市常住人口,則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既不是滯後性也不是同步型,而是超前型。
3.中國城鎮化所處的階段
從城鎮化發展軌跡上看,中國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馮俊新(2006)指出,不同國家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基本上符合一條拉長的S形曲線,從國際經驗和中國目前在該曲線上的位置來看,中國目前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
基於1950年以來的數據,王建軍、吳志強(2007)結合諾瑟姆曲線理論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城鎮化特徵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中國與加納、印尼、奈及利亞、蘇丹、莫三比克等六國的城鎮化水平發展軌跡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該六國的共同特點是:(1)城鎮化水平在世界上處於低水平;(2)在1970~1980年間分別進入了城鎮化的快速增長階段,而且這種快速增長一直會持續到2030年左右。他們同時指出,雖然中國目前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但是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並沒有明顯優勢。
4.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城鎮化發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較低,特別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明顯;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
五、關於市場化的國際比較研究
市場化是對某個階段資源配置狀態的描述,是反映土地、資本、勞動、技術等資源配置受市場調控程度的指標,市場化水平越高,則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1.整體評價
目前學界關於中外市場化水平比較的研究,大都採用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的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提供的數據 。這兩份報告都用經濟自由度表示市場化程度,不同的是前者的自由度指數與經濟自由度程度呈正比,從而與市場化程度呈正比;後者呈反比。
根據這兩份報告提供的數據,中國是屬於經濟自由度極小從而市場化程度極低的國家,見表4。
表4 2005年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自由度指數及排名
國家/地區 | 傳統基金會 | 弗雷澤 | ||
分數 | 名次(155) | 分數 | 名次(137) | |
香港 | 1.35 | 1 | 8.69 | 1 |
新加坡 | 1.60 | 2 | 8.48 | 2 |
英國 | 1.75 | 7 | 8.10 | 7 |
美國 | 1.89 | 12 | 8.20 | 3 |
臺灣 | 2.29 | 27 | 7.30 | 24 |
日本 | 2.46 | 39 | 7.20 | 30 |
中國 | 3.46 | 112 | 6.00 | 86 |
印度 | 3.53 | 118 | 6.40 | 66 |
俄羅斯 | 3.56 | 124 | 5.10 | 115 |
古巴 | 4.29 | 149 | - | - |
朝鮮 | 5.00 | 155 | - | - |
資料來源:李麗、徐明峰(2006)
表4顯示,2005年,根據傳統基金會的測算結果,中國經濟自由度水平指數為3.46,在155個國家中排名第112;根據弗雷澤測算結果,中國經濟自由度指數為6,在137個國家中排名第86位。顯然,從這兩份報告提供的數據看,中國市場化程度極低。
2.在轉軌國家中的位置
(1)觀點一:中國市場化在轉軌國家中處於較低水平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提供的數據,在轉軌國家中,中國的市場化水平也屬於較低層次,見表5。
表5 2005年部分轉軌國家或地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國家/地區 | 自由度指數 | 國家/地區 | 自由度指數 |
愛沙尼亞 | 1.65 | 波赫 | 3.16 |
立陶宛 | 2.18 | 烏克蘭 | 3.21 |
拉脫維亞 | 2.31 | 喬治亞 | 3.34 |
捷克 | 2.36 | 亞塞拜然 | 3.38 |
匈牙利 | 2.4 | 中國 | 3.46 |
波蘭 | 2.54 | 俄羅斯 | 3.56 |
亞美尼亞 | 2.58 | 羅馬尼亞 | 3.58 |
斯洛維尼亞 | 2.64 | 哈薩克斯坦 | 3.66 |
保加利亞 | 2.74 | 白俄羅斯 | 3.99 |
阿爾巴尼亞 | 2.93 | 烏茲別克斯坦 | 4.1 |
克羅埃西亞 | 3 | 土庫曼斯坦 | 4.36 |
摩爾多瓦 | 3.06 |
|
|
資料來源:李麗、徐明峰(2006)
表5顯示,轉軌國家市場化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其中部分國家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卻已經達到市場經濟國家水平,比如愛沙尼亞;在表中列舉的23個轉軌國家中,中國的市場化水平排在第17位,屬於比較靠後的位置。
(2)觀點二:中國的市場化水平在轉軌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
楊曉猛(2006)和景維民、張慧君等(2006)的觀點與觀點一不同,他們從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市場競爭與開放程度、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個方面構建了與上述兩個機構不同的指標體系,估算結果見表6。
表6 部分轉型國家相對市場化進程綜合評價表
地區 | 國家 | 1995年排序 | 2000年排序 | 1995年評分 | 2000年評分 |
中東歐 地區 | 波蘭 | 5 | 4 | 5.75 | 5.43 |
捷克 | 1 | 1 | 6.86 | 5.99 | |
匈牙利 | 4 | 3 | 5.78 | 5.52 | |
斯洛維尼亞 | 2 | 7 | 6.16 | 5.03 | |
羅馬尼亞 | 7 | 16 | 4.59 | 3.43 | |
保加利亞 | 8 | 10 | 4.47 | 4.43 | |
獨立國協 地區 | 俄羅斯 | 9 | 6 | 4.21 | 5.08 |
亞美尼亞 | 6 | 11 | 4.66 | 4.31 | |
亞塞拜然 | 10 | 5 | 3.97 | 5.21 | |
摩爾多瓦 | 11 | 13 | 3.88 | 4.00 | |
烏克蘭 | 16 | 14 | 3.54 | 3.83 | |
哈薩克斯坦 | 13 | 9 | 3.83 | 4.70 | |
吉爾吉斯斯坦 | 14 | 19 | 3.81 | 2.49 | |
塔吉克斯坦 | 19 | 15 | 2.78 | 3.82 | |
白俄羅斯 | 15 | 12 | 3.75 | 4.03 | |
土庫曼斯坦 | 17 | 8 | 3.32 | 4.76 | |
烏茲別克斯坦 | 18 | 17 | 3.31 | 3.40 | |
東亞 地區 | 中國 | 3 | 2 | 6.15 | 5.60 |
越南 | 12 | 18 | 3.85 | 3.30 |
資料來源:景維民、張慧君等(2006)
表6顯示,1995年和2000年 ,在中東歐地區、獨立國協地區、東亞地區的19個國家中,中國的綜合得分分別為6.15分和5.60分,分別排序第三位和第二位,這說明中國在轉型國家中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且排序穩中有升、發展勢頭良好。
3.結論
綜上所述,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的市場化程度處於較低水平,中國仍處於並將在較長時間內處於轉軌階段;在轉軌國家中,對於中國的市場化程度排名存在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是指標體系不同所致;從發展趨勢上看,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市場化程度也將不斷提高。
六、關於國際化進程的國際比較研究
經濟國際化首先是指一國的經濟活動超越了國境疆界的限制,從國內發展到了國外,而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從國內發展到了國外,就意味著另外一個國家是外國經濟活動發展到了國內,所以經濟國際化的進一步含義,就是指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在經濟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程度越大,其經濟國際化的程度就越高。對於一國經濟來說,經濟全球化乃是經濟國際化發展的結果或高級階段,即經濟國際化的全球化發展階段。
對於各國經濟來說,經濟國際化既意味著本國經濟向國外的發展,又意味著外國經濟向本國的滲透,因此衡量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指標體系一般也包括這兩個方面,由於目前經濟國際化國際比較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因此本文利用世界銀行《2007世界發展指標》提供的數據嘗試進行比較分析。
《2007世界發展指標》提供了五個具體指標衡量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國際化水平:(1)商品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2)服務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3)GDP增長與商品服務貿易增長的差額;(4)總的私人資本流入佔GDP的比重;(5)國外直接投資。為消除國家間特殊因素的影響,除指標3之外,本文不與單個國家進行比較,而將中國與全球平均水平、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進行比較。下面結合表7進行分析。
表7 中外經濟國際化比較表
國家/地 | X1 | X2 | X3 | X4 | X5(淨流入/淨流出) | ||||||
1990 | 2005 | 1990 | 2005 | 1990~2005 | 1990 | 2005 | 1990 | 2005 | 1990 | 2005 | |
中國 | 32.5 | 63.6 | 2.9 | 7.1 | 6.3 | 2.5 | 10.9 | 1.0 | 3.5 | 0.2 | 0.1 |
世界 | 32.3 | 47.3 | 7.8 | 11.0 | - | 10.3 | 32.4 | 1.0 | 2.2 | 1.2 | 2.1 |
低 | 23.6 | 41.1 | 6.2 | 9.8 | - | 2.4 | 6.7 | 0.4 | 1.5 | 0.0 | 0.2 |
中 | 34.5 | 62.1 | 7.1 | 10.5 | - | 6.6 | 13.3 | 0.9 | 3.1 | 0.1 | 0.5 |
低中 | 32.5 | 59.2 | 7.0 | 10.6 | - | 5.9 | 13.1 | 0.8 | 2.9 | 0.1 | 0.5 |
高 | 32.3 | 43.9 | 7.9 | 11.1 | - | 11.0 | 37.2 | 1.0 | 2.1 | 1.4 | 2.4 |
資料來源:Word Bank(2007)
註:X1~ X5分別表示:商品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服務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X2、GDP增長與商品服務貿易增長的差額X3、總的私人資本流入佔GDP的比重X4、國外直接投資。
1.商品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比較
表1顯示,中國1990年和2005年商品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2.5%和63.6%,增長了31.1個百分點。不管是從絕對量上看還是從增長率上看,中國該指標都與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從2005年的情況看 ,中國該指標值為63.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3%、低收入國家的41.1%和高收入國家的43.9%。
2.服務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
表1顯示,中國1990年和2005年服務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9%和7.1%,增長了4.2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看,中國高於任何類型國家的平均值。從絕對值看,中國服務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卻處於很低的水平,比如2005年中國該指標值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的11.1%,而且低於低收入國家的9.8%。
3.GDP增長與商品服務貿易增長的差額
該指標的類型國家平均值數據缺失,但是從《指標》提供的國家數據看,中國6.3%的差額屬於較大的差額,比如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美國該指標值分別為3.1%、4.4%、2.9%、3.9%,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和印度該指標值均為4.4%。這說明,中國GDP增長與貿易總額增長的差額較大,進出口貿易對中國GDP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小。
4.總的私人資本流入佔GDP的比重
表1顯示,收入水平越高的國家,該指標值越高,以2005年為例,低、中、高收入國家該指標值分別為6.7%、13.3%、37.2%,同期中國該指標值為10.9%,高於低收入國家,低於中等收入國家,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從增長速度看,中國該指標增長速度較快,但是由於起點較低,因此該指標值一直不高。
5.國外直接投資
表1顯示,中國目前的國外直接投資淨流入指標較高,1990年該指標值為1%,等於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國家水平;2005年該指標值為3.5%,比低收入國家高2個百分點,比高收入國家高1.4個百分點,比中等收入國家高0.4個百分點;同時1990年到2005年的變化還說明了中國該指標增長的速度:15年增加了2.5個百分點,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僅為增加1.2個百分點。
但是中國的淨流出指標卻非常低,1990年為0.2%,2005年為0.1%;按照2005年的該指標值,中國該指標不僅遠遠低於高收入國家的2.4%,而且低於低收入國家的0.2。而且,中國該指標值還在降低,15年間由0.2%下降為0.1%,降低了一倍。
6.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在指標1和指標5中的「淨流入」上處於較高水平,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均處於較低位置,特別在指標4和指標5中的「淨流出」上,中國所處的位置更低。而且,在中國處於劣勢的指標中,中國的位置不僅遠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低於中等收入國家甚至低收入國家。因此,根據上述5個指標綜合判斷,中國的國際化水平較低,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中也處於中等偏下的位置。
七、關於科技進步的國際比較研究
關於科技進步發展情況的衡量,常用的指標是兩個:一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二是勞動力人口中從事R&D研究和技術人員比例。OECD出版的《主要科學技術指標》報告提供的相關數據是學界採用最多的數據,該數據包括OECD成員國以及中國、俄羅斯等少數非OECD國家的R&D投入、支出等情況,由於這些國家(2005年)的R&D經費佔世界R&D經費總額的90%以上,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國家的數據大致看出中國在世界研發體系中的位置和特徵 。
1.研發經費
餘珊萍、潘金虎(2006)的研究表明,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卻處於領先地位。李曉西(2007)的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根據他的分析,中國的科技發展指數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但是高於一般發展中國家。
餘、李引用的多為2003年之前的數據,但是即便考慮了近幾年的變化,上述結論仍然成立,見表8。
表8 主要OECD國家及部分非OECD國家研發經費比較表
國家 | 研發經費(億美元) | 佔GDP比例(%) | ||||||||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中國 | 125.95 | 155.56 | 186.01 | 237.57 | 298.98 | 0.95 | 1.07 | 1.13 | 1.13 | 1.34 |
澳大利亞 |
|
|
| 116.00 |
|
| 1.69 |
| 1.77 |
|
奧地利 | 39.31 | 44.09 | 56.41 | 65.18 | 71.93 | 2.03 | 2.12 | 2.21 | 2.23 | 2.36 |
比利時 | 48.08 | 48.95 | 58.43 | 66.42 | 67.50 | 2.11 | 1.94 | 1.89 | 1.86 | 1.82 |
加拿大 | 146.78 | 149.99 | 173.71 | 199.87 | 224.25 | 2.08 | 2.04 | 2.01 | 2.01 | 1.98 |
捷克 | 7.45 | 9.03 | 11.43 | 13.65 | 17.61 | 1.22 | 1.20 | 1.25 | 1.26 | 1.42 |
丹麥 | 38.31 | 43.61 | 54.76 | 60.84 | 63.33 | 2.39 | 2.51 | 2.56 | 2.48 | 2.44 |
芬蘭 | 41.33 | 45.46 | 56.49 | 65.23 | 68.07 | 3.38 | 3.36 | 3.43 | 3.46 | 3.48 |
法國 | 294.29 | 324.95 | 390.16 | 441.22 | 452.62 | 2.20 | 2.23 | 2.17 | 2.14 | 2.13 |
德國 | 465.34 | 502.22 | 615.54 | 685.59 | 700.84 | 2.46 | 2.49 | 2.52 | 2.50 | 2.51 |
匈牙利 | 4.91 | 6.65 | 7.84 | 8.95 | 10.41 | 0.95 | 1.00 | 0.93 | 0.88 | 0.94 |
義大利 | 121.45 | 137.40 | 166.69 | 189.39 |
| 1.11 | 1.13 | 1.11 | 1.10 |
|
日本 | 1278.94 | 1240.27 | 1352.80 | 1458.76 |
| 3.07 | 3.18 | 3.20 | 3.18 |
|
韓國 | 124.79 | 138.48 | 160.02 | 193.70 | 235.87 | 2.59 | 2.53 | 2.63 | 2.85 | 2.99 |
墨西哥 | 24.53 | 28.31 | 27.74 |
|
| 0.39 | 0.44 | 0.43 |
|
|
荷蘭 | 72.25 | 75.47 | 94.53 | 108.31 |
| 1.88 | 1.72 | 1.76 | 1.78 |
|
波蘭 | 11.87 | 11.08 | 11.72 | 14.09 | 17.23 | 0.64 | 0.56 | 0.54 | 0.56 | 0.57 |
西班牙 | 55.72 | 67.70 | 92.69 | 111.08 | 125.60 | 0.92 | 0.99 | 1.05 | 1.06 | 1.12 |
瑞典 | 94.18 |
| 120.08 |
| 137.98 | 4.29 |
| 3.95 |
| 3.86 |
土耳其 | 10.54 | 12.23 | 14.64 | 20.33 |
| 0.72 | 0.66 | 0.61 | 0.67 |
|
英國 | 268.09 | 287.40 | 323.79 | 372.24 |
| 1.87 | 1.83 | 1.79 | 1.73 |
|
美國 | 2778.20 | 2762.60 | 2924.37 | 3125.35 |
| 2.76 | 2.65 | 2.68 | 2.68 |
|
南非 | 8.71 |
| 13.33 | 18.59 |
| 0.73 |
| 0.80 | 0.87 |
|
巴西 | 50.48 | 43.60 | 48.95 | 55.98 |
| 0.99 | 0.95 | 0.97 | 0.93 |
|
印度 | 37.43 | 36.92 |
|
|
| 0.85 | 0.80 |
|
|
|
OECD國家 |
|
|
|
|
|
|
|
|
| 2.25 |
資料來源:科技部網站
表8顯示:
第一,中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處於較高水平。2005年支出298.98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英美),與加拿大、韓國屬於同一檔次;南非、巴西、印度三國只有2001和2002年的數據,中國相應年度數據遠高於這三個國家。中國2005年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約佔《報告》涉及的38個國家經費支出總額的3.7%,中國成為美國-加拿大、歐盟15國、日本-韓國構成的世界R&D經費支出的三極之外最重要的國家 。
第二,從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來看(經費強度),中國遠不及OECD國家2005年中國該指標值為1.34%,在有據可查OECD國家中,僅高於匈牙利、波蘭、西班牙; OECD國家該指標平均值達到2.25%,瑞典達到3.86%,遠遠高於中國。但是略高於巴西和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高出南非更多。
第三,從發展趨勢上看,表中所列大部分國家中的研發經費支出都呈增長趨勢,佔GDP的比重則顯示出波動中提高的特點。相比之下,中國經費支出及佔GDP的比重都顯示出穩定快速增長(提高)的趨勢。1995~2005的10年間,中國的R&D經費支出額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遠高於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 。
2.研發人員
從研發人員方面看,中國與OECD國家的差距更加明顯,見表9。
表9 主要OECD國家及部分非OECD國家研發人員比較表(人年)
| R&D活 動人口 | 研究 人員 | 每萬名勞動力 R&D活動人口 | 每萬名勞動 力研究人員 |
中國2004 | 1152617 | 926252 | 15 | 12 |
美國2002 | - | 1334628 | - | 91 |
日本2004 | 896211 | 677206 | 135 | 102 |
英國1998 | - | 157662 | - | 56 |
法國2004 | 352485 | 200064 | 129 | 73 |
德國2005 | 469500 | 268100 | 114 | 65 |
澳大利亞04 | 119384 | 81740 | 116 | 79 |
奧地利2005 | 46612 | 28207 | 116 | 70 |
加拿大2002 | 177120 | 112624 | 107 | 68 |
比利時2004 | 53938 | 31880 | 118 | 70 |
義大利2004 | 164026 | 72012 | 67 | 30 |
捷克2005 | 43370 | 24169 | 84 | 47 |
瑞典2005 | 77925 | 54041 | 169 | 117 |
瑞士2004 | 52250 | 25400 | 120 | 58 |
土耳其2004 | 39960 | 33876 | 16 | 14 |
芬蘭2005 | 57471 | 39582 | 218 | 150 |
愛爾蘭2005 | 16168 | 11151 | 80 | 55 |
丹麥2005 | 43545 | - | 151 | - |
墨西哥2003 | 60039 | 33484 | 15 | 8 |
冰島2003 | 2940 | 1917 | 181 | 118 |
荷蘭2004 | 91594 | - | 110 | - |
匈牙利2005 | 23239 | 15878 | 55 | 38 |
波蘭2005 | 76761 | 62162 | 45 | 36 |
西班牙2005 | 173804 | 109753 | 83 | 53 |
俄羅斯2005 | 919716 | 464577 | 124 | 63 |
韓國2005 | 215345 | 179812 | 91 | 76 |
新加坡2005 | 28586 | 23789 | 119 | 99 |
南非2004 | 29696 | 17915 | 19 | 11 |
巴西2000 | - | - | 10 | - |
資料來源:科技部網站
從絕對量上看,中國R&D活動人數排名第一,研究人員總數排名第二;但是從二者在每萬名勞動力中所佔的比重來看,中國每萬名勞動力R&D活動人口僅為每年15人,每萬名勞動力研究人員僅為每年12人,而排名第一的芬蘭,兩項指標值分別達到218和150。同一些新興工業國相比,中國該項指標水平也具有很大的差距;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該項指標也沒有優勢,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3.其他方面
2005年,中國的R&D經費支出總額中來自企業的資金佔67.0%,來自政府的資金佔26.3%,其他方面的資金佔6.6%,企業是中國R&D活動的資金投入主體。而且,企業也是R&D活動的主要執行部門。這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情況是一致的,這些國家企業R&D經費佔全部R&D經費的比重都在60%以上,發展中國家這一比重一般較低。但是有一些發達國家,比如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政府仍是R&D經費的重要來源。在澳大利亞,來自政府的資金佔全國R&D經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甚至達到了44.4%。
2005年,中國R&D經費支出總額中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為16.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8億美元,在公布數據的17個國家中屬中等水平,高於以色列、俄羅斯。但僅為美國的2.7%,日本的9.3%及法國的17%;韓國、西班牙的基礎研究經費也分別是中國的1.9倍和1.3倍。
4.結論
綜上所述,不管是R&D經費支出還是研發人員投入,均顯示出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進步方面的巨大差距;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較高地位;而且動態地看,中國的科技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八、關於自主創新的國際比較研究
本部分對中國宏觀層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及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進行國際比較分析。
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是指以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目標,通過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充分發揮各創新參與者(政府、大學和科研院所、內資企業)在知識的創造、擴散、使用過程中的協調與協同,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以產生創新性技術,並使之產業化且獲得商業利益的能力 。
1.基於綜合指標的研究
張於喆、張義梁(2007)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分解為國家自主創新的投入能力、國家自主創新的產出能力、國家自主創新的擴散能力和國家自主創新的支撐保障能力四個一級指標,並將其細化為十六項二級指標。經測算,中國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別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國的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得分分別為57.12分和80.25分。
吳曉波等(2007)從創新環境子系統、創新運行子系統、宏觀經濟績效三個方面比較了中印兩國的創新體系,從而側面比較了中印兩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他們發現,中印兩國的常新體系都屬於初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創新體系,科研組織結構都可歸納為以政府為主導的科研機制;中國在創新基礎設施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在教育投資、高等教育方面落後於印度;在創新投入指標方面,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投入產出效率卻遠低於印度;從R&D指出佔GDP的比重來看,兩國均在世界上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相對而言,印度使用基礎研究的R&D支出比重更為合理。綜合考慮上述各項指標,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略強於印度,但是在一些具體指標上印度佔據明顯優勢。
2.針對具體指標的研究
有些具體指標因為自身較強的代表性而吸引了一些學者的注意,這些學者針對這些指標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彭慧蓉(2006)在自主創新產出方面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自主創新成果少,質量不高,有嚴重的技術依賴症。在技術領域,1993~2003年,美國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平均為12.2%,中國僅為2.8;在產業領域,目前中國發明專利的數量僅為美國的1/30;此外,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固定資產設備、光纖製造設備、集成電路晶片製造設備等70~100%依靠進口。
何錦義等人(2006)在科技進步貢獻率方面方面的研究表明,發達國家1960年以來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遠遠高於中國,比如1960~1987年間美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0%、日本為59%;1995~2003年美國、日本的TFP貢獻率分貝為45.53%和47.09%,而關於中國TFP貢獻率的測算結果多數沒有超過40%。
3.結論
綜上所述,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屬於較高水平,通過與印度的比較分析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不管是綜合指標的研究還是具體指標的研究,均表明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巨大差距;總體而論,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世界上處於中遊水平。
九、本文結論
綜合考慮針對上述指標的分析,可以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所處的階段做出如下大致判斷:一方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不斷提高,社會正在不斷進步。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社會仍然處於較低的發展階段,經濟實力仍然比較落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也不高,特別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李曉超:國際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測算與比較研究,《統計研究》2003年第7期。
[2] 白先春、凌亢、郭存芝、金志云:中國城市化——水平測算與國際比較,《城市問題》2004年第2期。
[3] 胡愛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的實踐,《經濟問題探索》2004年第9期。
[4] 徐康寧、王劍:中國工業化進程:國際比較與複合型發展戰略取向,《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5] 餘芳東:中國與OECD國家購買力平價和經濟實力的比較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6] 楊京英:信息化發展國際比較和地區比較,《統計研究》2005年第10期。
[7] 楊曉猛:轉型國家市場進程測度的地區差異分析——基於產業結構調整指標的設計與評價,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1期。
[8] 馮俊新:中國城市化所處階段分析——基於面板數據非線性模型的跨國比較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增1期。
[9] 丁波濤、王貽志、郭潔敏: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測評、預測與國際比較,《圖書情報工作》第50卷第6期,2006年6月。
[10] 李麗、徐明峰:轉軌國家經濟自由度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11] 景維民、張慧君等:經濟轉型的階段性演化與相對市場化進程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9月。
[12] 彭慧蓉: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看中國自主創新制度選擇,理論月刊2006年第11期。
[13] 李曉西: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4] 陳江生:中日經濟實力地位比較及發展趨勢,《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4期。
[15] 陸大道、姚士謀: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科學思辨,《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16] 趙偉: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三個視點的判斷,《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5期。
[17] 張於喆、張義梁: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18] 王建軍、吳志強:1950年後世界主要國家城鎮化發展——軌跡分析與類型分組,《城市規劃學刊》2007年第6期。
[19] 吳曉波、範志剛、杜健:國家創新系統視角下的中印比較,《科學學研究》第25卷(增),2007年12月。
[20] Wor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