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不幸的消息傳來。
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傳奇球星迭戈·馬拉度納於當地時間25日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去世,享年60歲。
阿根廷總統府當天發布公告稱,因馬拉度納去世,阿根廷全國進入為期三天的哀悼期。
球王隕落,或許並不意外
出生於1960年10月30日的馬拉度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世界最佳球員之一,被認為是最經典的10號選手,也是公認的唯一可與貝利並稱「球王」的球星。
但隱藏在這些榮耀背後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僅僅毀掉了他的運動生涯,更是讓他的健康一步步流失。
「球王」早在1983年效力於巴薩時,就開始吸食古柯鹼,這一度影響到他的競技狀態;
之後的酗酒問題,也成為日後影響他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再加上退役之後的嚴重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多次手術、服用多種藥物...
本月月初,馬拉度納因發現硬膜下血腫還進行了緊急手術...
這些對他的身體和心臟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重擔。
所以他的突然離開,或許也並不意外。
球王的離開,讓我們更加感嘆生命的無常,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猝死這個「殺手」的冷漠和無情。
1、這4類人,離猝死更近
猝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人群。究其原因,最多見的還是心臟疾病導致的心源性猝死,基本佔75%。
我國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數高達54.4萬,相當於每天就有1490例,位居全球之冠。
心腦肺血管等基礎疾病
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惡性心律失常(過快、過慢都包括)、主動脈夾層、肺栓塞、腦出血等,一旦確診,其猝死風險則增高。
猝死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血緣的親屬曾發生猝死,那麼家人發生猝死的風險比沒有猝死家族史的要高。
惡習滿身
吸菸、肥胖都會增加猝死風險。比如,35-59歲的吸菸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風險,每10年煙齡將增加2-3倍。
過勞群體
較強的體力勞動,會明顯增加猝死的風險。
過高的心理壓力,也屬於一種「過勞」,心理應激同樣會影響猝死的發生。
2、這6個症狀,或是猝死徵兆,需警惕
猝死雖然多是突然發生的,但在此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其實是有一些預警症狀的,只不過很容易被忽視。
疼痛
胸部、背部、左肩、左臂、牙齒、頸部、上腹部等部位疼痛,都可能是心梗的預兆。
如果胸部出現劇烈、緊縮、壓榨性的疼痛,而且感到透不過氣、呼吸困難、大汗淋漓時,高度提示急性心梗,其導致猝死的風險極高。
疲勞
如果近期感覺全身、極度疲勞,即使長時間休息後也無法緩解,則需要警惕是不是心肌缺血所致。
此時,最好能去醫院進一步檢查一下,以免悲劇的發生。
心慌、心悸
感覺心臟突然亂跳,一會加速、一會停頓、或是不規則,則要想到惡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這也是導致猝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胸背疼
一旦胸、腹主動脈夾層破裂,會立刻引發大出血、休克、昏迷、猝死。
但是,在其破裂之前,會有一個胸背部疼痛逐漸加重的過程。如果在此之前,及時去醫院檢查、發現,便可手術治療,避免悲劇。
呼吸困難、口唇發紫
長時間飛機旅行、姿勢固定、活動少、飲水少等,很容易引發下肢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則會導致肺栓塞,嚴重時會猝死。
所以,對於久坐或久站人群,一旦出現胸痛、憋氣、手指頭紫紺、口唇發紫、呼吸困難等,要高度懷疑肺栓塞。
頭暈頭痛、眼前發黑、肢體麻木
這常常提示腦部血液供應異常,如果不及時幹預,將來發生中風、猝死的風險會顯著增高。
3、避免猝死悲劇,重點在於預防
猝死一旦發生,存活機率非常低。所以,想要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預防是關鍵。
定期體檢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檢,無論是「看似」健康的年輕人,還是有心臟疾病的中老年人。
通過體檢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疾病,並積極治療,可有效防止猝死的發生。
積極治療已發現的疾病
比如高血壓、高血糖等,這些都直接危害血管健康。
如果控制不好血壓、血糖,會加速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增高猝死風險。
健康生活
營養均衡、遠離菸酒、適量運動、保持體重、規律作息、少看手機,這些要點大家一定早已聊熟於心了。
另外,寒冷、暑熱等劇烈天氣變化,也是誘發猝死最常見的因素。
所以,在猝死高發季節,既要提高警惕,還要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溫等工作。
情緒平和
不要過度緊張、焦慮、激動,否則很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梗、腦出血等意外。
勞逸結合
過勞死是真的,在外打拼、努力搬磚的各位,工作雖然重要,但身體更重要啊。
儘量做到不熬夜,不讓身體過度疲勞,張弛有度,工作期間每小時可站起來走動走動,比如上個廁所,喝杯水等。
攜帶救命藥物
對於已診斷為冠心病的人群,可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藥物。
一旦出現急性心梗症狀,立即服用,或可救命!
總體來說,大家要牢記6個字:不要透支身體。生命只有一次,值得好好珍惜!
參考文獻:
1.趙智梅,陳曉松,楊儀君等.我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20,40(2):158-163.
2.吳同堂,任秀芝,閆惠芳等.急診猝死的病因和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151-152.
3.白領過勞猝死的徵兆、急救和預防[J].安全與健康(上半月版),2017,(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