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骨盆髖臼骨折是創傷骨科「皇冠上的明珠」,能夠成功開展複雜骨盆髖臼骨折的救治,體現了一個醫院創傷急救及骨科手術達到較高水平。骨傷二科經過年來致力於救治複雜骨盆、髖臼骨折,積累了較多經驗,近年來,在骨盆髖臼微創手術、智慧機器人輔助手術及新的手術入路方面做了大量創新性探索,近日骨傷二科關節組在陳洪傑主任的帶領下,成功利用3D列印技術,通過腹直肌旁手術入路救治一名嚴重骨盆骨折,這標誌著我院骨傷科在「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患者男,77周歲,因車禍致傷右髖部,疼疼活動受限1小時入院。由於患者高齡,病情嚴重,我院急診科迅速評估病情,根據創傷中心救治規範流程,啟動綠色通道,迅速完善心電圖、血常規、血型、凝血機制等檢查。入住骨傷二科後,骨傷二科關節組成員迅速實施救治,再次全面評估病情,補液,導尿,會診,實施患肢股骨髁上牽引,治療內科基礎病。經過緊張有序的救治患者病情很快恢復平穩。接下來則需要制定進一步的手術方案。複雜的骨盆骨折合併髖臼中心性脫位,對於手術難度提出考驗。患者高齡且有嚴重基礎病,如何在保證復位滿意,固定可靠的前提下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創傷失血對於保證患者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近日我院成功引入3D列印技術,成為我們實施手術的新武器。
術前骨盆影像學資料顯示:髖臼前後柱骨折,髖關節中心性脫位,恥骨上支、髖臼負重區骨折線累及髂骨。
3D列印實物模型 圖片中左側部分為骨折1:1模型;右側為對側鏡像實物模型,為復位固定、鋼板塑性、螺釘深度提供實際參考。
學術帶頭人陳洪傑主任在術前根據3D列印模型研究手術入路及復位和固定方案。
通常情況治療複雜髖臼骨折或骨盆骨折,手術時間需要3-4小時,術中失血1000--1500ml,甚至更多,多需要輸血,創傷較大,術後患者恢復慢。本次手術利用腹直肌旁手術入路,尤其是3D列印技術的應用,大大減小創傷。由於術前對鋼板固定位置、骨折復位方向、內固定螺釘植釘位置和深度都做了充分準確的術前設計,不需要反覆折彎鋼板和透視X線,使手術時間減少至2小時,失血約300ml,達到了預期目的。
本次手術充分體現了3D列印技術的優勢。其可以將術前影像學資料提供的二維圖像1:1還原為三維立體實物模型,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骨折移位形態,確定復位方向,設計固定方式,並能夠將內固定物提前行精準預彎塑性,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避免無效操作,減少創傷失血,減少射線暴露。
腹直肌旁手術入路是近年來逐漸開展的用於治療骨盆骨折較新的手術入路,尤其適用於復位固定累及四邊體的髖臼骨折。腹直肌旁手術入路可以直接達到骨盆與髖臼骨折手術「外科平面」,即真骨盆與盆內壁肌肉的潛在間隙,使真骨盆內的結構顯露更加充分、手術操作更加方便,與傳統髂腹股溝入路相比,不但無需解剖及分離股外側皮神經、髂腰肌、股神經、髂外血管淋巴管束及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等重要組織,又能充分顯露髖臼骨折部位,鋼板塑性簡單、復位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
骨傷二科關節組簡介骨傷二科數十年來致力於獨立開展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疾病、創傷等相關診療工作,經過科室幾代人的努力,目前能夠獨立開展各種複雜全髖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髖關節翻修、假體周圍骨折的治療;獨立完成嚴重畸形的全膝關節置換、單髁置換以及脛骨高位截骨等保膝手術治療;運動醫學方面:獨立完成各種複雜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修復重建、膝關節前、後交叉韌帶重建、半月板成型、膝關節清理、軟骨修整手術,獨立開展肩袖損傷的全內鏡下縫合修復、肩峰成型、肩關節清理等手術;骨盆骨折的微創、開放手術治療,年完成相關手術500餘臺。
骨傷二科關節組成立以來,學科梯隊更加完善,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為萊州及周邊廣大患者服務!
術者簡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