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各種人類不可思議行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湧入了我們的眼瞼。讓我們或好奇或噴飯的同時,有時也讓我們倍感迷惑。
比如說,在廣東佛山一超市,就有老年婦人偷菜時被當場抓獲,在通知兒子來領回老人時,卻發現兒子開的是寶馬。對於媽媽的行為,這位兒子也是倍感無奈,每天給她幾百塊錢去買菜,回頭到了超市,還是喜歡偷一點回來。
來自於菜農們的「詛咒」
對於老年婦人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為她們以前過苦日子時,養成了這種貪便宜的習慣。但是,接下來這幾位大姐的行為,就著實讓人費解。
8月份以來,淮安洪澤區的菜農菜地的菜,接連被盜。每次被盜之後,整個菜地都是一片狼藉,用菜農的話來講,就像是「鬼子進了村」。後來警方介入,經過積極布控,終於在9月9號,將幾位作案者抓捕歸案。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幾位偷菜的,原來都是「巾幗英雄」。8月初,她們幾人一起喝酒、閒聊,無意中談起到郊外偷點菜,尋求刺激。然後,接著酒勁說幹就幹,當晚就各自開著奔馳,組隊去偷了一波。可是,令她們自己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偷還偷上了癮,欲罷不能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以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也非出於報復、嫉妒心理,隨機、無預謀的衝動性偷竊行為稱為「偷竊癖」。
小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好玩,就會伸手去拿,並據為己有。而且,絲毫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必須在成人諄諄教導之下,小孩子才能夠慢慢的理解,不經別人的同意,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
如果小孩子不經過這樣的教導,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能夠區分什麼是「拿」,什麼是「偷」。就像山裡面的狗黑子,未經訓練永遠不知道怎麼騎自行車一樣。
也就是說,「偷東西」是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才建立起來的概念。是一個人在出生後,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才能夠理解,並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而人類文明社會,只有短短的幾千年的歷史。相比較人類二百萬年的歷史,可以說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前的幾百萬年的歷史裡,人類從來都是「拿」東西,從來都不會「偷」,更不會「搶」。
也就是說,在人類的本性中,遇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去「拿」。這個「拿」是不是「偷」和「搶」,人的本性是沒有辦法區分的。
看到別人擁有好東西,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也會有想據為己有的衝動。如果這種衝動,不能夠被抑制住,那麼這個人就會有「偷」或者「搶」的行為。就像《西遊記》中,觀音院的金池長老那樣。作為有道高僧,依然會有「拿」別人東西的衝動。
在抑制自己「拿」別人東西方面,大腦的前額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他在不停的對大腦其他部位,發送抑制性信號,阻止我們去「拿」那些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當然,前提是,我們已經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會了區分「偷」與「拿」。也就是說,大腦的前額葉學會了抑制「拿」東西的衝動。同時,也學會了選擇最合適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當下的需要,比如說「交易」、「交換」等。
大腦前額葉的這種功能,對於人類適應文明社會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前額葉功能出現了問題,那麼這個人就會因為抑制不住自己的原始衝動,而出現「變態」行為。儘管,他們往往能夠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依然控制不住的要去做。
開著奔馳去偷菜的這幾位大姐,在去偷菜之前,喝了幾杯小酒,而酒精對大腦就有抑制作用,前額葉對酒精尤其敏感。所以,才會有明知道偷竊不好,而依然去偷菜的行為。
同樣,在長期精神空虛、內心焦慮的情況下,前額葉功能也會發生紊亂,進而在一些機緣巧合之下,也會導致「偷竊癖」的發生。
但是,這些大姐「偷竊癖」病發,除了飲酒、精神空虛、內心焦慮的緣由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女性特有的本能衝動,在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和男性喜歡冒險、打獵一樣,女性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特有的本能衝動——採集。
所以,有些男性會為了能夠打獵,不惜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原始叢林之中。儘管,這不會給他帶來任何財富和其他回報。女性在採集方面,也有著自己特有的衝動。君不見,一到葡萄、草莓成熟的季節,女性朋友們會成群結隊的,跑很遠的路,以遠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到鄉下的果園裡去採摘。和男人們打獵、玩遊戲一樣,她們對於「採集」行為也是樂此不疲。
儘管是被屢屢警告,甚至會被行政拘留。但是,許多有「偷竊癖」的人,依然改不了自己「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這是因為,在沒有其他人監督的情況下,她們是自己管不了這些有著幾百萬歷史的衝動的。
她們需要找到那些影響她們前額葉功能的各種環境、飲食、身體、心理因素,在排除這些因素的基礎上,重新訓練她們的前額葉,讓她們自己重新獲得對自己內在衝動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