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宏:歷史不會只由勝利者來書寫

2021-02-07 群學書院

文 | 何懷宏

來源 | 《正義:歷史的與現實的》

圖 | 阿方斯 · 奧斯伯特




我們這裡所談的「歷史」自然不是人們實際活動的第一手歷史,而是被書寫成文的第二手歷史。有一句名言「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甚至於「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這在以前的時代的確常常如此,但我現在想質疑這句話在今天的有效性,即我們觀察到的社會、觀念的改變,以及書寫、發表、傳播技術的巨變,或已使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新的時代:歷史已不再可能僅僅是按照勝利者的意志和褒貶來書寫的,甚至也不會僅僅是由那怕是比較客觀公允、或具有超越精神的勝利者來書寫。這不僅是指勝利者的觀點和態度將有所調整,而是說不僅旁觀者、失敗者也將可以大量地自己書寫自己的歷史。這樣,歷史就將不會是僅僅一部簡單的「成王敗寇史」。 

 

這並不是說,歷史將會是一部評價完全反過來的「敗王成寇史」,或者認為歷史的主流話語將一定會由失敗者來提供,而是說歷史將由此呈現一種多樣性和多面性,而這樣的比較全面的歷史或將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我相信歷史還是有一種基本的真實或真相的,而且同意蘭克所說的歷史寫作者應當努力追求「如實直書」。「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這句話,常常被誤認為是胡適的原話,但這句話至少表現了一種現代比較流行的、具有相對主義傾向的歷史觀。而我們即便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句話,還是可以將「打扮」理解為從不同的立場所進行的對歷史的解釋,或者理解為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所看到的歷史現象,儘管理論解釋和觀察角度可以有種種不同,有一個比較基本的歷史真實的核心還是存在的,即那還是一個「孩子」甚或「女孩子」的基本事實。

 

而對何謂「失敗」與「成功」,以及「失敗者」與「成功者」,我們或許也還要有一些辨析。「失敗者」與「成功者」可以指人物,也可以指一個團體、一種勢力、一種運動、一個政黨或階層、階級等等。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主要說人物,雖然他們也無疑總是代表著一種力量、利益或理念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失敗」與「成功」,將主要是行動領域內的,尤其是政治領域內的成功與失敗。的確,這一領域內的「成敗」有它的確定性,也相對好辨認,比如說,政治上的成功和失敗常常就被理解為獲得或鞏固了政權,造成了對社會的巨大影響、乃至實現或基本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等等。

 

但是,這種行動或「立功」領域的「成敗」還是有局限性的,會和「立言」的思想觀念領域和「立德」的道德領域不相稱,不吻合甚至成反比的,其本身也還有一種從多長的時段看的問題。


秦始皇成不成功?他滅了也曾是相當強大的六國,統一了當時的「天下」,建立起一個福山所說的「第一個具有強大國家能力的國家」,但卻旋即因迷信暴力和專制,「二世而亡」,也在後世留下持久的爭議。


甚至,希特勒一度成不成功?他也曾讓德國的經濟從危機蕭條轉入飛速發展,使國土大量擴張,國民揚眉吐氣,但也不久就因其暴虐殘忍的侵略擴張而使一度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灰飛煙滅。他們或曾是「成功者」,但更是「失敗者」。


還有一些更複雜的人物,比如凱撒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拿破崙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戰勝了雅典,但自身很快就在歷史上湮沒無聞,從後世看更遠比雅典的影響要小。春秋時吳國滅了越國,而越國君主勾踐臥薪嘗膽,反過來又滅了吳國,但在越國滅了吳國之後我們還知道多少越國的事情?它也很快湮沒無聞了。而另一方面,又有許多影響較遜、比較明顯的政治上的「失敗者」曾經也都一度是成功者,否則他們早就在歷史上藉籍無名,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他們了。




在這一意義上來看,歷史的確不能是簡單地從行動領域內的「成敗」來觀察,更不應簡單地從一個短時段內的「成敗」來觀察。


且不說另外的觀念和精神領域了,涉及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觀念和精神領域影響巨大的人們,在政治領域幾乎常常都是「天生的失敗者」。被捲入政治審判且被處死的蘇格拉底、耶穌當時被人看作是「失敗者」,有政治抱負的柏拉圖、孔子也都可以說是政治領域的「失敗者」。但有誰比他們在觀念和精神領域更為成功呢?


所以,中國古代先賢所提出的「三不朽」是有道理的,是比較全面的衡量事、更是衡量人的標準。當然,這也是歷史領域內的、而非超越信仰的「三不朽」,即中國古代先賢認為在歷史中、而非永恆的彼岸長存的,不僅有正面的「立功」,還有「立言」和「立德」,而「立德」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如果說除了成敗沒有另外的標準,世界將只會是一個純功利的世界,甚至是一個把人降低為純粹動物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這就構成了一個勝利者應當儘量比較客觀公允,乃至讓失敗者也來撰寫自己的歷史的理由,即成敗不能完全取代道德的評價,後者不能完全由前者來決定,這和走向開放與多元的現代世界潮流也是吻合的。


而我們即便從中國古代的歷史書寫中,也還是能看到這樣一種寬容精神的一些特徵。不談各種野史筆記,即便是作為傳統正史的二十四史,司馬遷作為勝利者的漢朝的「太史公」,但同時個人又是政治上一個「失敗者」的「刑餘之人」,他所寫的《史記》還是非常客觀和公允的,比如他對項羽的「悲劇式英雄」的描寫,對一些劉姓皇帝皇室劣跡的揭露和諷喻,以及在《史記》中所給予的從伯夷叔齊、到孔子、到陳勝吳廣這樣一些政治上並不成功者的較高地位,都可以看到他對許多僅僅從權力的觀點看的「失敗者」所體現的一種同情的理解和大度的精神,他對這些失敗者絕沒有在道德上進行「汙名化」,對其中有些人甚至是相當讚許乃至敬仰的,他對政治的勝利者也沒有大唱讚歌。這也許和漢代文網不密和他自己的道家思想都有關係,加上他的個人史學才華,遂使《史記》成為中國正史中一部最富有才情和獨創性,同時也最富有兼容並包精神的開山之作。


到了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明史》,這是由作為勝利者的清朝官修,集體撰寫,在體例和史料上應當說更為嚴謹,更為考究,但文網也已加密,觀點相當正統,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某種對失敗的前朝人物的相對客觀公允的敘述和評價,而不是持一種勝者皆善、敗者皆惡的思維。


從長遠來說,最好的、最真實的歷史可能還是旁觀者、也是比較客觀者撰寫的歷史。有些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是隔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得比較清楚。而這時的歷史書寫者已不再是利益的當事人,不再容易受偏見的糾纏。有些善果或惡果也在較長的時間裡才能比較充分地顯示出來。




不過我們這裡還是要著重講失敗者自己書寫自己歷史的意義。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失敗者,有些失敗者其實可能正是思想和道德上的先行者,實踐某些後來大行其道的理念的先驅者,只是因為太超前或時運不濟而失敗;還有些成功和失敗者在思想和道德上可能是「半斤八兩」,只是在實力或武力的角逐中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的確也還有不少不僅在政治上失利,也在道德上失德的失敗者。


第一種失敗者自然應當盡力書寫自己的歷史。而且,只要他們能夠書寫和傳播自己的歷史,他們實際上就不會完全失敗,甚至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書寫」(廣義的歷史「書寫」也包括口傳、授徒講學等等),他們的「書寫」給他們帶來了最後的勝利。孔子周遊列國失敗後盡全力整理歷史經典,撰寫《春秋》,對春秋時代的成功和失敗者有自己的道德褒貶,而他的政治和道德理念也就因此留傳下來了,他不能「為當世法」,卻可以「為後世法」。如果這些失敗者完全不去「書寫」,他們也許就真的完全失敗了。


而即便是上述最後一種政治和道德上都堪稱失敗的人們,我覺得也應當讓,甚至鼓勵他們自己撰寫自己的歷史,如此不僅可以留下大量的史料,也還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不易看到的歷史側面。而且,失敗且失德者也不就是始終如此,一生如此,他們也曾成功過,也做過一些好事。比如被認為要對文革「負責」的四人幫、林彪集團中的不少重要人物,近年來就都寫了自己的回憶錄或其他形式的文字資料,從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研究史料,而且也的確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少有人知的歷史場景,這就使我們對那一段歷史的理解更加豐滿了,更加接近真實了,而這對他們自己的個人形象其實也有一種彌補和修正的作用。


有些失敗者撰寫的文字中自然還是會有掩飾或者美化,或者含有陳舊的偏見——但這種現象不僅在失敗者那裡存在,在勝利者那裡也同樣存在,而一些失敗者反而可能更有可能吐露真情,他們已經沒有什麼要失去的了,有時在失敗之後也更有可能體會和看清人世間的真相。所以,即便他們的回憶錄中有一些曲筆,但我們應當相信,這對於有史識的人們是不難鑑別的,尤其不難為眾多求真求實的史學同人在一種各自分工、而又互相協作和補充的努力中清楚地鑑別。而且,公正的歷史評價恰恰是要通過分析、梳理和比較各種各樣的史料,包括各種有偏見和謬誤的史料來形成。




追尋歷史的真實最怕的是完全沒有史料,將檔案盡行封鎖、或使眾人鉗口;次之是只有「一家之言」、充斥片面褒貶的史料;而有各種各樣見解和觀點的豐富史料恰恰可以為形成比較客觀公允的歷史研究和評價開闢道路。


我們期待有更多的開放,也一定會有更多的開放。當今要走向現代繁榮富強的中國是不可能自外於平等自由的世界潮流的,歷史學也必然要和其他思想學術一樣走向一個比較客觀公允、通情達理的方向。 


而我們還要注意近數十年高科技的飛躍發展給這種思想學術的自由開放所提供的前人難以想像的便利條件。在傳統社會、以致於霍布斯鮑姆所稱的20世紀「極端的年代」,要保留、傳遞、出版文稿、甚至寫作都很困難,但今天即便是想禁止失敗者言論的勝利者,也難於完全封住他們的筆舌了。發明了印刷術的傳統中國的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已算是比較先進,一般的寫作也有相當大的空間,但政治歷史的寫作還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過去刻版印書,也需要頗大的財力,且容易鬧出動靜,據說宋遺民鄭思肖寫出自己的《心史》之後,只能以鐵函沉入井中,在四百年之後的明末才被發現。而明遺民王夫之,雖然也還是能夠隱居寫出自己的大量作品,但也只是到了近兩百年之後的晚清,才由曾國藩兄弟所設的金陵書局大規模地刻印其遺書。

 

但是,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除了個別極端封閉的國家,人們可以廉價和容易地利用各種方式來進行寫作,且很容易在網絡上收集到各種歷史典籍和資料,並將自己的作品分多處保存於各種介質如優盤、硬碟乃至雲端。一個小小的晶片,就可以儲存無數的資料、文件和書稿;而一次輕輕的點擊,也可以將大量書稿、照片、攝像等資料輕易地傳遞出去。


政治上的欲求成功者越來越需要藉助一種兼收廣納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們需要有廣闊的胸襟,或至少作出一種開明的姿態,直到真的變得開明。當然,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都還是會有政治和行動領域的成功與失敗,得意和失意。甚至我們也不敢擔保人類自此之後就不會有歷史的逆轉和倒退。但是,從目前的情況我們至少可以判斷說:一個失敗者也完全可以參與來書寫自己歷史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本書是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何懷宏先生最新著作,何先生是當代倫理學領域極為重要的學者,這本文集是何先生近些年的思考集結。全書大致分為上、下兩輯,上輯主要探討正義在中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何先生追溯較早的歷史時代,尤其是從戰國到西漢,在長期戰爭之後大致釐定的、此後延續兩千多年的傳統制度形成的時代,考察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西漢政治的「更化」。這是古代的一個關鍵時期,而中國進入現代的一個關鍵時期則是上世紀初,主要考察了嚴復的思想,探討了他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和演繹的過程,指出了一種「雙重的誤讀」和「倫理的闕失」的情況。同時也對隨後的政治文化發展,尤其是新文化運動的趨向進行了分析。
進入到當代,何先生集中關注的是生命原則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對暴力和戰爭的態度。上輯的最後一篇則是帶有總結性的一個回顧,我談到了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有限性,中國歷史上的差序正義,以及構建中國當代正義觀的多種經驗與可能性。下輯主要是探討正義在西方的歷史與現實。何先生從美國最近的一次總統大選入手,分析其後的基本價值觀念在獨立建國前後的形成和發展,指出了它們之間的衝突和未來可能的趨勢,以及在現代世界眼光觀照下的危險和隱憂。何先生也藉助對西方最近出現的一些頗有影響的新著,介紹和評析了人類價值觀念的漫長時代的演變和發展,人們應當如何尋求光明而又理解黑暗,以及在羅爾斯之後和之外試圖解決正義問題的理論嘗試。何先生特別關注的是平等與自由的問題,因為當平等擴展到經濟領域之後,這兩者的矛盾變成不可避免的了。平等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或者說一直是主旋律,但對它是否還是應該有一個恰當理解和適度平衡的問題?故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還需要重新審視。最後何先生還藉助對一本朋霍費爾傳記的書評,談到了作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一個基本態度:即始終要面向人,正視人性與人道。


點擊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那麼劉邦成功後,怎麼沒貶低項羽?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史官來書寫,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和研究一下過去的歷史文獻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歷史都是勝利者佔據輿論的上風,而一些歷史中的失敗者或者是戰敗者都會被進行籌劃,以此來襯託勝利者偉岸的形象。而在歷史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公事公辦,直接將漢武帝的得失一併記載。
  • 米蘭昆德拉專輯:書寫、歷史與不朽
    米蘭昆德拉專輯:書寫、歷史與不朽一個邁向不朽的場景如何被表述(articulate),從而進入人們的記憶? 在歌德的時代,靠的是繪畫,當然,更主要靠文字書寫,那是依然由書寫文化佔據主導的十八、十九世紀。如果歌德的時代就有攝錄機器,就有影像傳媒呢?
  • 戰略轟炸機也是加油機,皇家空軍的「勝利者」,在勝利後迅速退役
    在核武器出現以前,盟軍的戰略轟炸都是密集的高空轟炸機機群,來投放大量的傳統航空炸彈施行的。這個課題最終由英國率先交出了答卷,那便是使用噴氣式發動機技術,開發"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本文將介紹英國"3V戰略轟炸機"計劃的最後一款,也是英國戰略轟炸機技術的巔峰,即"勝利者"戰略轟炸機。
  • 勝利者不應受到譴責嗎?
    我印象很深的是06年左右看到他介紹Memcache在LiveJournal上的應用,當時國內第一波Web 2.0都要應對大訪問壓力,這是我看到最早的、有份量的關於Memcache的介紹。07年左右我在一次飯局上見到他本人,才發現竟然是校友,只比我高三屆,可惜我們在學校並不認識。我的朋友裡大學同學、校友很少,但我相信即便不是校友,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也不會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 「戰爭只在歷史書籍書寫了四頁,卻撕掉了將近一半的世界」
    歷史書籍 書寫了四頁卻撕掉了 將近一半的世界MC光光:那是條看 不到盡 頭的公路運籌卻重複 著鏡頭裡的衝突如何面對那些悲 傷和痛苦如何拯救 那些植被和動物我們也不必像霍金說的那樣搬去火星時間 不會給我們機會再來一次只有現在開始掌舵才能改寫歷史金錢無法敲垮 人情的地基如果我朝海平面丟塊石頭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
  • 中國歷史上的「3大騙局」,至今都有人深信不疑,你信了幾個?
    人們常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卻可笑至極。
  • 我薦|何懷宏:拉羅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錄》
    情緒不待言,按拉羅什福科的說法,它們是古怪的、不可理喻的、反覆無常的;那麼命運呢,命運也是同樣盲目的,至少在那些沒得到它的好處的人看來是這樣。拉羅什福科總是聯繫人的幸福、德性來談命運,是命運像光線顯示物體一樣顯示出我們的德性與惡性;常常是命運使我們碰巧成為善人或惡人;我們的賢明像我們的幸福一樣需要命運的垂憐。
  • 倫敦塔、錄事與愷撒:《理查三世》的歷史書寫
    但對於《理查三世》,常見的評論視角卻主要集中在該劇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特徵和政治表演性上,很少對劇中所呈現的都鐸時期歷史書寫方式展開宏觀討論。阿登第三版《理查三世》的編者詹姆斯·R.西蒙指出,「十六世紀九十年代的很多戲劇,尤其是所謂的『歷史劇』,往往會運用平行結構來呈現主要角色,而理查卻像馬洛的主角一樣,掌控了整個舞臺,甚至是後臺」(KRIII:81)。
  • 補充《故事臺灣》的故事:歷史教育與書寫的反思
    過去與歷史的分野,以及歷史與歷史書寫間的隔閡,是歷史學的本質,也是歷史學家必然會面臨的困難。每當我們在閱讀一段歷史書寫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這段歷史書寫,體現了史家對歷史的何種關懷?在這些書寫裡,史家遺落了哪些歷史,為什麼遺落那些歷史?史家的書寫的歷史,又反映了史家對過去的何種想像?
  • 書寫的起源:文字生來便是政治統治的工具嗎?
    如果用軍隊來進行類比的話,那麼書寫文字有可能是像核武器一樣,由軍隊專門特意研發出來;也有可能像火藥一樣,早已被發現,但後來才被用做武器。因為最初,鍊金術士們所想要煉製的,是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卻無意間發明了火藥。而直到幾百年之後,火藥才成為了武器。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在國家演變的每一個階段中,統治精英都會重新創製一套書寫文字,使之成為國家的產物嗎?
  • 付出勝利者的努力,收穫勝利者的驕傲
    只有付出勝利者的努力,才能收穫勝利者的驕傲。希望每個在優加青少英語學習的孩子都能成長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
  • 《勝利者》殺青 霍政諺戴嬌倩韓曉大玩三角戀
    《勝利者》在橫店順利殺青,劇中飾演程毅的霍政諺陷入了微妙的「三角戀」中,與戴嬌倩、韓曉上演了一段纏綿糾葛的愛情。網易娛樂1月20日報導 近日,由戴嬌倩、霍政諺、蔡妍、韓曉、張天其等主演的年代勵志偶像劇《勝利者》在橫店順利殺青,劇中飾演程毅的霍政諺陷入了微妙的「三角戀」中,與戴嬌倩、韓曉上演了一段纏綿糾葛的愛情。
  • 什麼樣的人才配寫歷史?被伏爾泰的名言一語道破,讓人恍然大悟!
    如果問你什麼樣的人才配寫歷史?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會回答,歷史都是由勝利人寫的,也就是說勝者為王敗者寇,歷史都是在勝利者筆下寫出來的,當然勝利者不會去寫,他會監督人寫,去讓別人去寫。我們縱觀歷朝歷代的歷史,皆是如此,如果想揭開歷史的真面目,還是要去翻閱一些野史才知道歷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現實中發生的事,總會有人去記載,或許有些人記載得不會被列入正史,但也不代表著消亡,會在民間流傳。也有的野史是胡編亂造的,所以是真是假,都要在於個人去分辨了,因為我們都不是那個朝代的人。即便是我們自己的這個朝代,表面上如此,也未必真如此。
  • 血與火之歌,文字傳播背後的故事,書寫歷史也成為歷史
    第一,阿拉伯字母是從右向左書寫的。第二,阿拉伯字母只寫輔音不寫元音。不過阿拉伯字母跟拉丁字母也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婆羅米系文字不像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把輔音和元音全都寫出來,也不像阿拉伯字母只寫輔音不寫元音,而是採用一種折中的辦法。婆羅米系字母的輔音用字母表示元音,沒有獨立的字母,而是在輔音字母的上下左右添加符號來表示。在梵語裡頭,如果元音是a,那元音就不需要寫出來。
  • 《勝利者》走偶像路線 蔡妍戴嬌倩造型時尚
    蔡妍、戴嬌倩造型時尚  搜狐娛樂訊 鳳凰傳奇影業出品的年代勵志偶像劇《勝利者》正在橫店熱拍,該劇由著名導演金鰲勳、黃偉傑執導,講述了一段親情與愛情  導演金鰲勳:年代劇不再沉重  雖說《勝利者》是一部年代劇,但通過之前公布的劇照可以看出,高飽和度的明亮色調令人眼前一亮,男女主人公造型時尚又充滿青春氣息,絲毫沒有沉重、令人壓抑的感覺,這與以往年代劇有所不同。  在接受採訪時導演金鰲勳說,「這部劇無論在造型、還是色調都比較明亮、清新,能給人一種浪漫溫情的感覺。」
  •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勝利者效應」的神經機制首次被發現
    這篇題為《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的文章,由博士生周亭亭,朱鴻和範鄭曉等在胡海嵐教授的指導下共同完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一半。魚類、鳥類、靈長類等動物中間也有 「江湖」,科學家稱之為社會等級。
  • 紀連海再以和珅為話題著書 稱歷史不容假設
    百家講壇名師紀連海的新作《和珅:二號人物》近日由新華先鋒出版。紀連海稱,書中的內容更加飽滿,並稱和珅是少有的文武全才。紀連海的「和珅10講」曾獲得《百家講壇》的收視冠軍,五年後再以和珅為話題著書,紀連海表示「書中的內容更加飽滿,呈獻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和珅」。
  • 李伯重:「歷史書寫真的是可怖的」
    *文章節選自《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代結語」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